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和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6年年会在南昌召开。年会围绕“质量、开放、融合”主题,聚焦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优质校建设思路与方法、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以及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等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诸多关键领域,启迪思考、引发共鸣,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开启新“长征”的方向。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开放;融合;十三五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3-0024-04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1]。“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在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稳定就业、促进公平、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教育现代化的攻坚之年,同时也是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胜利80周年。在新的起点上,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进一步落实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求,走好新的长征路,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2016年10月28日至29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6年年会在江西南昌召开。本次年会以“质量、开放、融合”为主题,力求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交流展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质量、开放创新、融合发展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共同探讨“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出席会议并作主旨讲话。会议由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来自国内500余所高职院校和国内外相关高校、企业、行业等1000余位代表参加了年会。
一、质量提升是贯穿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高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与价值追求。教学工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过程。通过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改革,在职业院校建立内生的、可持续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进行教学工作的自我诊断、自我改进,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2]。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提出,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2015年,教育部印发被称之为今后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线图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特别提出“建立诊断改进机制”。2016年,教育部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确定在18个省(区、市)54所院校分别开展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试点工作,并分批次开展了国家、省级层面的专家和院校长培训。至此,标志着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启动。本次高职联席会议特别设立了“教学诊改与管理创新”论坛,邀请了国家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专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和试点高职院校代表,着重就文件精神落实、指导方案制定、试点工作推进、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等,与代表们进行深入交流。
《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明确要求,组建省级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并根据教育部总体指导方案制定本省(区、市)工作方案、细则和实施规划。各省积极落实要求,为顺利推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河北省高职院校诊改专委会执行主任胡振文指出,河北省推动教学诊改工作的重点是建立制度体系来规范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教育厅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同时,探索会同行业企业开展相关专业诊改的工作机制,倒逼專业改革,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一方面是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更是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自主保证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因此,提高质量,必须落实高职院校的主体责任。在此方面,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调研员刘宝君指出,作为质量保证的第一责任主体的高职院校还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提升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待进一步强化;二是作为教学质量主体的责任仍不够突出;三是周期性、常态化教学自主改进机制不够完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晓云院长则从学校实践层面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操作性问题:一是分类指导下诊改工作如何明确院校自身目标定位问题;二是三年行动计划总领下的诊改工作如何把握侧重问题;三是高职生源危机下的诊改工作突破口选择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张晓云院长以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袁洪志书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王卫东副院长都基于本校的实践,特别强调诊改工作是“一把手工程”,需要顶层设计,集体智慧,全员参与、符合校情。同时,他们认为,诊改一定要与学校工作融为一体,常态化、全覆盖,通过认真实施诊改工作,一定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形态、教学形态、组织形态和办学形态等方面的转变,从而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开放创新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2006-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0年来,项目建设院校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这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为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3],为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标杆”。
为何要启动优质校建设,教育部职成司高职发展处林宇处长在“从示范到优质:回顾与展望”论坛上,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给予了回应。他指出,国家启动优质校建设,主要基于三种考虑:一是延续扶优扶强的政策,对于建设基础好、改革意识领先的院校重点投入,率先突破;二是传递不进则退的压力,示范校、骨干校不是永远贴上标签;三是起到举旗的作用,可以凝聚人心。国家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优质校建设就是高职院校“双一流”。对于优质校怎么建,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顾问马树超指出,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因此在优质校建设中必须体现国家的新要求,要把产教融合作为优质校建设的主线。为此,林宇强调优质校建设也包括所有的高职院校,一要坚持工学结合培养人才;二要坚持围绕专业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三要坚持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四要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技术技能积累。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轨迹如何,特别是作为“示范建设计划”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在其中又发挥怎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可以为优质校建设提供怎样的借鉴意义,是高职教育管理者和办学者所特别关注的。在“从示范到优质:回顾与展望”论坛上,全国高职示范校项目绩效评价课题组组长童卫军副研究员作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的专题报告。《报告》对99所项目院校和375个重点专业的建设水平进行了全景扫描和解剖,项目院校分布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重点专业涵盖了16个高职专业大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项目组用发展的视角聚焦政府支持、行业企业投入、办学条件改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增值、社会服务贡献等关键指标,比较项目基础与验收增量、项目成果与发展现状等,多角度揭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轨迹。基于上述评价,童卫军提出五点思考:一是体制机制创新期待政策落实模式突破;二是办学投入不足要求继续拓展经费渠道;三是强化省级统筹呼唤地方政府改善管理;四是“出入口”变化倒逼教育教学深化改革;五是“后示范”建设仍需央财专项有效引导。
优质校建设的集结号已然吹响,以教育部《行动计划》为指针,各地各校纷纷行动,结合实际多措并举推动计划贯彻落实。在论坛上,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应若平,分别从省级推动层面上介绍了本省响应优质校建设的行动。《行动计划》下发后,广东省提出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湖南省则提出培育卓越高职院校。作为“一流高职院校”和“卓越高职院校”的代表,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何友义结合学校建设发展经验,从“什么是一流高职院校、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思路、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举措”三个方面,探讨了以国家示范性建设为基础,建设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路径。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朱厚望则结合该校建设发展经验,从专业群、师资队伍、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探讨了以卓越校建设为基础,建设全国优质高职院校的路径。
三、融合发展是高职教育始终坚持的方向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论坛上,国务院参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指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八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专业建设问题,专业与产业脱节,信息化未有效支撑专业建设;二是学校管理问题,管理方法陈旧,管理效率低下;三是师资建设问题,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提升滞后;四是招生水平问题,招生数量不足,生源质量下降;五是校企合作问题,校企“两层皮”,深度合作难以推进;六是双创教育问题,课程体系不完善,顶层设计缺乏;七是社会服务问题,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成效不大;八是校园文化问题,素质教育缺失,校园文化缺乏特色。应对上述问题,汤敏指出,互联网 课堂可成为撬动职业教育变革的一个支点,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则是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明确路径。针对信息化融入职教课堂教学特点的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指出,在互联网共享教育的模式下,职业教育要提供更好的服务。其关键一要建立以职业人才培养过程数字化积累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就业市场;二要建立支持通过互联网接受职业教育的弹性学习和注册制度;三要建立共享教育的专业管理制度;四要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机制;五要建立共享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制度;六要建立共享资源的有效利用机制。
论坛上,国家督学、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张亚杭,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何辉,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余华明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欣斌,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邹学忠分别作了题为“构建云课堂教学平台,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互联网 思维下的高职实训智慧工厂建设与应用”“校企共建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信息技术推动教学资源供给侧改革”“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升绿色人才培养质量”的专题报告,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分享信息化技术如何助力日常教学与管理,实现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展示了最新网络教学资源及应用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高职院校肩负的使命。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2016年,教育部明确要求“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业已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融入人才培养,在本次年会的“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分论坛”上,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及院校、行业和企业等不同界别的嘉宾,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共建、实践平台、师资培养、体制机制、“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话题进行交流。
英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NCEE(China)委员会CEO,牛津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王啸宇总裁与英国国家创新创业中心NCEE(China)委员会执行委员Chris Brown共同分享了英国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他们认为,“创新和创业并不是指一定要让学生们创办自己的企业,而是教会学生如何突破束缚,创造社会价值和个人财富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台湾龙华科技大学葛自祥校长分享了该校“创新、创业、创意”教育的实践与成果,他指出,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充分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到全世界各地参加各种比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
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杨光军教授、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光胜教授、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郑樑副会长分别以“完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推进高职‘专业 ’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探索”“校行企合作共建職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做了典型经验分享。围绕这些实践探索,来自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学术媒体的代表展开热烈探讨,一致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师资体系、实践体系和孵化体系等仍需进一步完善,更需要达成共识、破除壁垒、增进合作、互通有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动实践,必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三)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需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名师名匠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型师徒关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生产任务中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著,使学生具有敬业、乐业、精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
在“校企合作与工匠精神”论坛上,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良春,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红宇,广东工商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王寒里,瑞士GF加工方案中国行业发展部经理史文,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助理龙威林,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教育联盟秘书长、领航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姜涛,北京智启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靳新、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教育技术总监周轶等围绕“产教融合、匠心独运”主题,分别作了题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铸就工匠锻造熔炉”“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绽放的精密”“‘现代-海欧’利益共同体下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技术双向融合:微知库打造未来课堂育人新模式”“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微软信息化体系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有展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的成功案例,有现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创新型合作企业和项目推介,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
教育部職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扬南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期和攻坚期。高职教育距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要求还有差距。高职教育担负着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双重使命,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担当,继续坚持和发扬先行先试、敢为人先、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干事创业精神,努力破除前进中的障碍,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6-10-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21/c_1119765804.htm.
[2]刘海.教学诊断与改进: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6(18):19-23.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教职成[2015]9号,2015-10-19.
On the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heng Yu
Abstract In the first year of thirteenth Five Year Plan and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f the Red Army Long March, the 2016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f Vocational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开放;融合;十三五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33-0024-04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确定的道路不断前进[1]。“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在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稳定就业、促进公平、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教育现代化的攻坚之年,同时也是波澜壮阔的伟大长征胜利80周年。在新的起点上,高等职业教育如何进一步落实国家战略、服务人民需求,走好新的长征路,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2016年10月28日至29日,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6年年会在江西南昌召开。本次年会以“质量、开放、融合”为主题,力求进一步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交流展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在提升质量、开放创新、融合发展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共同探讨“十三五”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出席会议并作主旨讲话。会议由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来自国内500余所高职院校和国内外相关高校、企业、行业等1000余位代表参加了年会。
一、质量提升是贯穿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提高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与价值追求。教学工作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过程。通过制度建设和管理模式改革,在职业院校建立内生的、可持续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进行教学工作的自我诊断、自我改进,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2]。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提出,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2015年,教育部印发被称之为今后一段时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线图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特别提出“建立诊断改进机制”。2016年,教育部成立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确定在18个省(区、市)54所院校分别开展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改试点工作,并分批次开展了国家、省级层面的专家和院校长培训。至此,标志着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启动。本次高职联席会议特别设立了“教学诊改与管理创新”论坛,邀请了国家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专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和试点高职院校代表,着重就文件精神落实、指导方案制定、试点工作推进、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等,与代表们进行深入交流。
《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明确要求,组建省级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并根据教育部总体指导方案制定本省(区、市)工作方案、细则和实施规划。各省积极落实要求,为顺利推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河北省高职院校诊改专委会执行主任胡振文指出,河北省推动教学诊改工作的重点是建立制度体系来规范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工作的有序开展。在此基础上,探索建立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学校自主诊改、省教育厅抽样复核的工作机制。同时,探索会同行业企业开展相关专业诊改的工作机制,倒逼專业改革,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一方面是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更是职业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自主保证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因此,提高质量,必须落实高职院校的主体责任。在此方面,山东省教育厅职业教育处调研员刘宝君指出,作为质量保证的第一责任主体的高职院校还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提升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待进一步强化;二是作为教学质量主体的责任仍不够突出;三是周期性、常态化教学自主改进机制不够完善。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晓云院长则从学校实践层面提出了更为具体的操作性问题:一是分类指导下诊改工作如何明确院校自身目标定位问题;二是三年行动计划总领下的诊改工作如何把握侧重问题;三是高职生源危机下的诊改工作突破口选择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张晓云院长以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袁洪志书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王卫东副院长都基于本校的实践,特别强调诊改工作是“一把手工程”,需要顶层设计,集体智慧,全员参与、符合校情。同时,他们认为,诊改一定要与学校工作融为一体,常态化、全覆盖,通过认真实施诊改工作,一定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内部治理形态、教学形态、组织形态和办学形态等方面的转变,从而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
二、开放创新是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2006-2015年,教育部、财政部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启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10年来,项目建设院校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这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为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发展,教育部印发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建设200所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3],为高职战线树立起改革创新发展的“新标杆”。
为何要启动优质校建设,教育部职成司高职发展处林宇处长在“从示范到优质:回顾与展望”论坛上,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给予了回应。他指出,国家启动优质校建设,主要基于三种考虑:一是延续扶优扶强的政策,对于建设基础好、改革意识领先的院校重点投入,率先突破;二是传递不进则退的压力,示范校、骨干校不是永远贴上标签;三是起到举旗的作用,可以凝聚人心。国家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优质校建设就是高职院校“双一流”。对于优质校怎么建,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顾问马树超指出,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因此在优质校建设中必须体现国家的新要求,要把产教融合作为优质校建设的主线。为此,林宇强调优质校建设也包括所有的高职院校,一要坚持工学结合培养人才;二要坚持围绕专业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三要坚持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四要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技术技能积累。 “十二五”期间,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轨迹如何,特别是作为“示范建设计划”的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在其中又发挥怎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可以为优质校建设提供怎样的借鉴意义,是高职教育管理者和办学者所特别关注的。在“从示范到优质:回顾与展望”论坛上,全国高职示范校项目绩效评价课题组组长童卫军副研究员作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报告》的专题报告。《报告》对99所项目院校和375个重点专业的建设水平进行了全景扫描和解剖,项目院校分布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重点专业涵盖了16个高职专业大类,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项目组用发展的视角聚焦政府支持、行业企业投入、办学条件改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增值、社会服务贡献等关键指标,比较项目基础与验收增量、项目成果与发展现状等,多角度揭示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轨迹。基于上述评价,童卫军提出五点思考:一是体制机制创新期待政策落实模式突破;二是办学投入不足要求继续拓展经费渠道;三是强化省级统筹呼唤地方政府改善管理;四是“出入口”变化倒逼教育教学深化改革;五是“后示范”建设仍需央财专项有效引导。
优质校建设的集结号已然吹响,以教育部《行动计划》为指针,各地各校纷纷行动,结合实际多措并举推动计划贯彻落实。在论坛上,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郑文、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应若平,分别从省级推动层面上介绍了本省响应优质校建设的行动。《行动计划》下发后,广东省提出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湖南省则提出培育卓越高职院校。作为“一流高职院校”和“卓越高职院校”的代表,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何友义结合学校建设发展经验,从“什么是一流高职院校、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思路、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举措”三个方面,探讨了以国家示范性建设为基础,建设全国一流高职院校的路径。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朱厚望则结合该校建设发展经验,从专业群、师资队伍、文化建设、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探讨了以卓越校建设为基础,建设全国优质高职院校的路径。
三、融合发展是高职教育始终坚持的方向
(一)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
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是高职院校创新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而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应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论坛上,国务院参事、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指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八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专业建设问题,专业与产业脱节,信息化未有效支撑专业建设;二是学校管理问题,管理方法陈旧,管理效率低下;三是师资建设问题,师资力量薄弱,培训提升滞后;四是招生水平问题,招生数量不足,生源质量下降;五是校企合作问题,校企“两层皮”,深度合作难以推进;六是双创教育问题,课程体系不完善,顶层设计缺乏;七是社会服务问题,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成效不大;八是校园文化问题,素质教育缺失,校园文化缺乏特色。应对上述问题,汤敏指出,互联网 课堂可成为撬动职业教育变革的一个支点,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教学环境,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则是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明确路径。针对信息化融入职教课堂教学特点的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副书记孙善学指出,在互联网共享教育的模式下,职业教育要提供更好的服务。其关键一要建立以职业人才培养过程数字化积累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就业市场;二要建立支持通过互联网接受职业教育的弹性学习和注册制度;三要建立共享教育的专业管理制度;四要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机制;五要建立共享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制度;六要建立共享资源的有效利用机制。
论坛上,国家督学、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张亚杭,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何辉,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余华明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杨欣斌,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邹学忠分别作了题为“构建云课堂教学平台,聚焦课堂教学改革”“互联网 思维下的高职实训智慧工厂建设与应用”“校企共建资源共建共享联盟,推动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以信息技术推动教学资源供给侧改革”“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提升绿色人才培养质量”的专题报告,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分享信息化技术如何助力日常教学与管理,实现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展示了最新网络教学资源及应用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高职院校肩负的使命。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2016年,教育部明确要求“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创新创业教育业已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融入人才培养,在本次年会的“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分论坛”上,国内外知名专家以及院校、行业和企业等不同界别的嘉宾,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共建、实践平台、师资培养、体制机制、“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话题进行交流。
英国国家创新创业教育中心NCEE(China)委员会CEO,牛津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王啸宇总裁与英国国家创新创业中心NCEE(China)委员会执行委员Chris Brown共同分享了英国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他们认为,“创新和创业并不是指一定要让学生们创办自己的企业,而是教会学生如何突破束缚,创造社会价值和个人财富的过程,称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台湾龙华科技大学葛自祥校长分享了该校“创新、创业、创意”教育的实践与成果,他指出,职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帮助学生建立充分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到全世界各地参加各种比赛,同时还要注重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
滨州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杨光军教授、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光胜教授、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郑樑副会长分别以“完善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造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推进高职‘专业 ’为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探索”“校行企合作共建職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做了典型经验分享。围绕这些实践探索,来自职业院校、行业企业以及学术媒体的代表展开热烈探讨,一致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体系、师资体系、实践体系和孵化体系等仍需进一步完善,更需要达成共识、破除壁垒、增进合作、互通有无,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生动实践,必将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 (三)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院校需要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人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名师名匠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型师徒关系,在真实的工作环境、生产任务中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对技艺的执著,使学生具有敬业、乐业、精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成为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
在“校企合作与工匠精神”论坛上,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良春,北京华航唯实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罗红宇,广东工商职业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王寒里,瑞士GF加工方案中国行业发展部经理史文,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助理龙威林,山东省建筑产业现代化教育联盟秘书长、领航未来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姜涛,北京智启蓝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靳新、微软中国有限公司教育技术总监周轶等围绕“产教融合、匠心独运”主题,分别作了题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铸就工匠锻造熔炉”“以人才培养为抓手,构建智能制造生态系统”“绽放的精密”“‘现代-海欧’利益共同体下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探索”“互联网 教育背景下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技术双向融合:微知库打造未来课堂育人新模式”“移动互联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变革”“微软信息化体系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有展示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的成功案例,有现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创新型合作企业和项目推介,得到了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
教育部職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扬南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期和攻坚期。高职教育距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要求还有差距。高职教育担负着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双重使命,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责任担当,继续坚持和发扬先行先试、敢为人先、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的干事创业精神,努力破除前进中的障碍,开创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16-10-2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0/21/c_1119765804.htm.
[2]刘海.教学诊断与改进:职业院校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J].职业技术教育,2016(18):19-23.
[3]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Z].教职成[2015]9号,2015-10-19.
On the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eriod
Cheng Yu
Abstract In the first year of thirteenth Five Year Plan and the 80th anniversary of the victory of the Red Army Long March, the 2016 annual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f Voc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