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所用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l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化时代,领导干部重视不重视网、懂不懂网、上不上网、用不用网,应当成为衡量一个干部具不具备现代意识、能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标志。
  
  懂网、上网、用网,才能管网
  
  第一,要懂网,做到“成事不坏事”。
  在网络世界,每个网民都是一位“记者”,他们无须、也没有办法理会政府的“招呼”,只要把自己看到的事情、拍到的图片传到网上,他就自动变成了一个传播者。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把懂网作为一门必修课,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任何舆情的形成,总有源头和起因。一个地方,要想不被媒体炒作,或少炒作,必须立足于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谋事、干事、干成事,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多干群众普遍受益和长期受益的事,不断创造实绩、经验,为媒体正面宣传提供丰富而鲜活的素材。要知道,网民更相信“做法”,而不是“说法”。
  第二,要上网,做到“无事不惹事”。
  不上网则谈不上懂网。除了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外,上网应成为我们的“第五习惯”,“上网看看”、“在线聊聊”、“网上蹲点”应成为我们的职责要求和生活常态。要善于利用互联网进行自主性与协作性学习、知识性与研究性学习,将互联网变成我们学习最新知识、掌握最新资讯的“大课堂”。在传媒高度发达、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一点小“火星”,就可能燃起社会舆论的熊熊“烈火”。因此,地方党委、政府作出的每一项决策、出台的每一项政策、采取的每一项措施,必须更加谨慎、规范,不能背离科学发展轨道,不能损害群众利益,不能违背公众意愿。否则,就有可能“好心办坏事”、“无事惹是非”。
  第三,要用网,做到“遇事不怕事”。
  互联网已成为公众向政府反映情况、表达诉求的“绿色通道”,利用互联网了解社情民意,可谓信息多、内容真、速度快、成本低。一个地区,一个县,地盘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做到一点事都不出,是不可能的。一旦有事发生,在舆论引导方面,瞒、堵、捂、追、拖已经过时了,要沉着应对,正确把握网上舆论引导规律,敏锐果断地采取处置措施,使“坏事”向“好事”的方向转变。
  第四,要管网,做到“坏事变好事”。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想“一脚踩死”是不可能的,但很多时候,危机中有转机,通过努力可以让事件“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通常情况下,媒体和公众对突发事件最关心的是三个方面:1.伤亡人数和财产损失情况;2.党委政府在做什么;3.事件的过程和原因。因此,要以此为切入点,引导舆论朝着对事件处置有利的方向发展。实践告诉我们,越是发生舆情危机的时候,越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越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把事件的真实情况,把党委政府在做什么、准备做什么,如实地告诉媒体和群众,就能形成合力,共度难关,让“坏事”变成“好事”。
  
  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和网评工作
  
  我们要按照导向正确、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开放有序、有效管理的原则,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面对汹涌的网络舆情,特别是批评声音,要及时公开信息,坚持主动应对,加强正面引导,牢牢把握主导权,掌握话语权,增强“在监督中生存”的能力。
  第一要及时发现。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网络上的新闻信息,安排具备网络专业知识的人员严密监看,收集、整理与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有关的网络舆情,及时发现敏感信息和有害信息,越早发现苗头,就越接近信息的源头;越主动应对,就越有胜算。
  第二要及时报告。
  网络时代的传播速度以分秒计,网络舆论的处理必须争分夺秒。一些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肯定会引起公众和媒体的极大关注。而从大众心理学角度分析,大多数人真正关心的往往不仅是事情本身,更是政府的态度。我们要逐级报告、摸清情况、研究对策、统一口径、讲究方法、认真受理、积极回应。
  第三要及时处置。
  在网络面前,沉默就是默认,默认就是被动。宜争不宜拖,宜疏不宜堵,宜快不宜慢。当发生网络舆论危机事件时,有关方面要立即核实情况,第一时间公开权威信息,先上网再见报,先简报再详报,边处置边发布。当网上出现不实信息和错误信息时,当地主流媒体和权威网站必须迅速发声,营造主流舆论强势,用权威的声音压住杂音噪音。实践证明,以主流的声音,特别是主流论坛的政论、时评来影响和引领“公众”舆论非常有效。权威的言论可以及时地帮助网民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我们要沉着冷静,巧妙应对。
  加强对热点问题的引导,要针对热点问题在潜伏期、爆发期、发展期和回落期的不同特点,科学引导情绪流、意见流、行动流,引导网民正确看待热点,理性合法地表达诉求。
  1.要换位思考,站得稳。要尊重网民,树立“民生为本”观念。要站在网民的角度,转换公务员的身份,变公文行政语言为网上群众语言,要心平气和地说话,善于用平民化语言表达深刻的政治内涵,与网民及时沟通,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寻求理解,疏导情绪。
  2.要理性发言,看得准。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谁不希望衡阳建设得越来越好?谁没有碰到不平的人与不平的事?谁对社会上的腐败丑恶现象不深恶痛绝?我们要理性、理性、再理性,客观、客观、再客观。我们希望网友以建设的心态、理性的心态和爱家乡的心态来发表看法,提出意见,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家乡衡阳妖魔化。
  3.要注重方法,说得好。在网络舆论引导上,要讲究方法。同样一件事,引导得好,话说得好,就容易得到网民的认同。相反,网上舆论如果引导不好,就会越抹越黑。
  网络是大家的,人家可以占领这块阵地,为何我们不去占领,把事实真相公之于众呢?我国经济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各种社会矛盾在交织、交融、交锋,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十分繁重。衡阳那么大,不可能不发生突发事件,只要我们注意方法,掌握分寸,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就没有引导不好的舆论,平息不了的风波。何况,我国绝大部分网民是理智的,是通情达理的。
  
  (作者系湖南衡阳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
其他文献
[编者按]自2010年4月以来,浙江省委外宣办组织浙江日报海外版、浙江广电集团国际频道等单位人员,成立了浙江籍人士在海外从事媒体传播情况的专题调研课题组,先后赴欧洲实地走访了《葡华报》、《欧洲时报》、法国华侨华人会、《欧联时报》、《欧华联合时报》、《新华联合时报》。意大利青田同乡总会、威尼斯华侨华人总会等华文媒体和华侨社团,对浙江籍人士投资创办或参与经营的海外媒体开展了问卷调查,与来浙访问的侨领、
期刊
拐点·2011  无论是从内部动力还是外部压力来看,2011年都无疑是我国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建设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之一。在各种网络新闻搜索引擎上,“党委新闻发言人”和“7·23动车事故”成为与新闻发布高度相关的“热词”,相关的新闻或帖子达到数十万条。这两个“热词”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在这一年所获得的“内在动力”和所面临的“外在压力”。  2011年新年伊始,国务院新闻办在北京举行了全国首届
期刊
2011年6月23日,北京降下一场特大暴雨,市内街道积水严重,一名网友用手机拍摄的一张水流如瀑布般灌入地铁站的照片在微博上迅速传播,转贴迅速超过十万次,第二天北京几乎所有的报纸头版都能看到这张照片。  这并不是微博第一次显露它在图片传播领域的巨大威力,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每一个人只要身在现场,不管你前一秒是什么职业,在那一瞬间,只要你拿起你随身携带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就彻彻底底成为了一个最前线的新闻记
期刊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体现出新的视角,对此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对外传播,在对外交往中积极回应关于我改革发展问题的理论关切,更加有效地参与相关问题的国际对话与舆论斗争。  新视角一:从不同角度和历史层面审视中国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是进入“后危机时期”以来,中国逆势而上,西方政治学、史学和经济学界开始以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模式。  一
期刊
作为一名对外报道编辑,笔者感觉企业新闻对外报道稍不留神就会显得迟钝、琐碎、呆板、艰涩,“小破稿”多,佳作少,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久前,美国《新闻周刊》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华大基因(以下简称华大)的文章,稿件从外国人的视角,用故事讲述了一家中国创新企业的发展之路,也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或许能给企业新闻对外报道一些启发。    让稿件活起来,靠故事    企业新闻对外报道,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让
期刊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个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长意味的历史关节势将成为2011年全球高度关注的中国话题。如何将这一重大的中国话题变成成功的传播实践?如何通过这一传播实践更加完整、准确地树立党的国际形象?笔者以新华社对外报道为出发点,结合对海外媒体的跟踪调研和专家访谈,提出一些初步思考和建议。    宏观定位,揭示深广意涵    中共建党90周年的对外传播是一个大题目,欲揭示其深广意涵,
期刊
2011年1月12日下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担的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北京举行。  课题首席顾问、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中央外宣办网络局副局长刘正荣、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中国外文局原副总编辑林良旗、全国社科规划办调研处处长陈文学、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
期刊
“希望了解中国人怎样看世界”    记者:很高兴认识您,您的名字很中国而且很有文化。  魏柳南(简称魏):我的这个名字已经拥有30多年了。我妻子是柬埔寨籍的华侨,我的姓是她妈妈给选的。因为我妻子的妈妈很喜欢中国文化,所以“魏柳南”这个名字,从抽象意义和文化意义上都显得非常优雅,而且这个名字和我法文名字的发音也非常接近。去年我的书在中国出版,出版社跟我商量是否改个名字,说是为了扩大书的影响力,怕人家
期刊
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语言服务发挥了巨大作用。亚运会语言服务项目形式多样,主要包括领导陪同口译服务、会议口译服务以及赛会口译服务、笔译服务及口译热线服务等。语言服务场所涵盖了亚运会所有竞赛、非竞赛场馆;服务对象囊括了所有亚运会注册人员共计55万余人;语言服务的语种也基本涵盖了亚洲各国和地区的主要语种。  在本届亚运会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简称广外大)组建了一支由5441人组成的语言服务团队,针对各项语
期刊
“外交有时就是语言的艺术。我在与驻在国各界人士进行交往时,注重平等待人、诚恳直率、随和大方。牙买加外交部常务秘书曾经这样评价:与中国大使无论什么时候谈话,都会感到愉快、轻松,思想上不会有压力。”在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陈京华谈到当代中国外交风格时强调,外交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常能发挥奇效。    一、健身舞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一种看似寻常的健身舞,被中国大使演绎成传播中国文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