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一日三次”该如何服用
误区:张小姐吃药很认真,从不漏掉一顿药,由于担心工作一忙就忘了吃药,她干脆一吃好饭就立即把药服下。这样“一日三次”就变成了“一日三餐”。
纠正:“一日三次”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即每8小时服药一次。这样才能保证体内血药浓度的稳定,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果仅仅在白天服药3次,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
2.“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
误区:李先生的胃不大好,因此,当他生病不得不服药的时候,他常把“饭前服药”看作“一吃好药,就立即吃饭”;认为“饭后服药”就是“放下饭碗,马上吃药”。
纠正:“饭前服用”是指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两小时)服用,而“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用,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如果你在饭前刚吃进不少零食,那就应该当作“饭后”来服药。
空腹服用的药品: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红霉素、利福平、息斯敏、胃舒平、大部分中药或中成药等。
饱腹服用的药品:青霉素V钾、阿司匹林、安定、复方新诺明、磺胺吡啶、环丙沙星、扑尔敏、帮助消化的胃蛋白酶等。
3.“不喝水,躺着一咽就行了”
误区:刘先生服降压药时总是懒得起床倒水,而是直接把药塞进嘴里,躺着一咽就下去了。
纠正:躺着服药,药物容易粘附于食道壁从而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症,严重的甚至损伤食道壁,埋下患食道癌的隐患。
4.“吃药了,就要多喝开水”
误区:小明咳嗽了,小明妈妈给宝贝儿子服用了咳嗽糖浆,并一定要小明喝光一大杯开水。她的理由是,感冒了就应多喝水。
纠正:服药后就应该多喝水吗?不行,这样会稀释胃酸,不利于对药物的溶解吸收。对于糖浆这种特殊的制剂来说,特别是止咳糖浆,需要药物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的薄膜,以减轻黏膜炎症反应,阻断刺激、缓解咳嗽,喝完糖浆5分钟内如果喝水,那你的糖浆很大一部分就白喝了。如果送服固体药物,那1小杯温水就足够了。
5.“药片太大了,掰碎了再吃”
误区:有些家长遇到孩子生病,喜欢自作主张,根据经验把成人的药片掰碎了,让孩子吃一半,自以为这样做很科学,既减少了药量,也可防止噎住。
纠正:这样做的后果是有些药物的作用被破坏殆尽了。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外裹的薄膜是为了保护药物到小肠后才被分解吸收,掰碎后药物在胃里就被溶解了,不仅无效还刺激了胃黏膜,凭空添了不少副作用,只有服用中成药时才可将药丸挤捏成小粒后用温开水送服或用少许温水将药丸调成稀糊状。所以,除非医生特别吩咐或药物说明书上写到,否则不要这么做。
6.“饮料代水送服药片”
误区:莉莉的妈妈平时就宠爱女儿,一遇到孩子生病,她更对宝贝百依百顺。小莉莉服药便是一招又一招,有时喜欢用果汁送服,有时爱用可乐掺在一起喝。莉莉妈妈认为,只要药下去,不管用什么饮料都行。
纠正:饮料当然好喝,但牛奶、果汁、茶水、可乐等各种饮料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用果汁或酸性饮料送服复方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和黄连素、乙酰螺旋霉素等糖衣抗生素,会加速药物溶解,损伤胃黏膜,甚至造成胃出血;送服氢氧化铝等碱性治胃痛药,会酸碱中和,白白吃了那么多药;送服复方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则会降低药物的溶解度,引起尿路结石;用茶水送服治疗贫血的铁剂,茶中的单宁酸就会与铁结合,减弱疗效。
7.“对着瓶口,毛估估喝药水”
误区:小张的个性干脆利落,生病了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咳嗽得相当厉害,正当妻子拿起勺子,仔细核对该服多少毫升时,小张一把夺过瓶子,对着瓶口,咕咚咕咚就是半瓶。
纠正:千万别这样,一方面容易污染药液,加速其变质。另一方面摄入药量的出入很大,要么量少不起作用,要么量太大有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即便是咳嗽药水,也是如此。
8.“吃了药跑跑步,药物会吸收得更快”
误区:人到中年的徐先生,渐渐发福,于是他坚持跑步减肥。另外他在单位体检查出血脂偏高,他又开始服降脂类药物。他喜欢饭后半小时后服药,服药后就去跑步,他认为“吃了药跑跑步,药物会吸收得更快”。
纠正:饭后不宜马上剧烈运动,服药后也不能。因为药物服用后一般需要30~60分钟才能被胃肠溶解吸收、发挥作用,这期间需要足够的血液参与循环,马上运动会导致胃肠血液供应不足,药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误区:张小姐吃药很认真,从不漏掉一顿药,由于担心工作一忙就忘了吃药,她干脆一吃好饭就立即把药服下。这样“一日三次”就变成了“一日三餐”。
纠正:“一日三次”的意思是将一天24小时平均分为3段,即每8小时服药一次。这样才能保证体内血药浓度的稳定,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果仅仅在白天服药3次,会造成白天血药浓度过高,给人体带来危险,而夜晚又达不到治疗浓度。
2.“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
误区:李先生的胃不大好,因此,当他生病不得不服药的时候,他常把“饭前服药”看作“一吃好药,就立即吃饭”;认为“饭后服药”就是“放下饭碗,马上吃药”。
纠正:“饭前服用”是指空腹(餐前1小时或餐后两小时)服用,而“饭后服用”则是指饱腹(餐后半小时)时服用,利用食物减少药物对胃肠的刺激或促进胃肠对药物的吸收。如果你在饭前刚吃进不少零食,那就应该当作“饭后”来服药。
空腹服用的药品: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红霉素、利福平、息斯敏、胃舒平、大部分中药或中成药等。
饱腹服用的药品:青霉素V钾、阿司匹林、安定、复方新诺明、磺胺吡啶、环丙沙星、扑尔敏、帮助消化的胃蛋白酶等。
3.“不喝水,躺着一咽就行了”
误区:刘先生服降压药时总是懒得起床倒水,而是直接把药塞进嘴里,躺着一咽就下去了。
纠正:躺着服药,药物容易粘附于食道壁从而刺激食道,引起咳嗽或局部炎症,严重的甚至损伤食道壁,埋下患食道癌的隐患。
4.“吃药了,就要多喝开水”
误区:小明咳嗽了,小明妈妈给宝贝儿子服用了咳嗽糖浆,并一定要小明喝光一大杯开水。她的理由是,感冒了就应多喝水。
纠正:服药后就应该多喝水吗?不行,这样会稀释胃酸,不利于对药物的溶解吸收。对于糖浆这种特殊的制剂来说,特别是止咳糖浆,需要药物覆盖在发炎的咽部黏膜表面,形成保护性的薄膜,以减轻黏膜炎症反应,阻断刺激、缓解咳嗽,喝完糖浆5分钟内如果喝水,那你的糖浆很大一部分就白喝了。如果送服固体药物,那1小杯温水就足够了。
5.“药片太大了,掰碎了再吃”
误区:有些家长遇到孩子生病,喜欢自作主张,根据经验把成人的药片掰碎了,让孩子吃一半,自以为这样做很科学,既减少了药量,也可防止噎住。
纠正:这样做的后果是有些药物的作用被破坏殆尽了。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外裹的薄膜是为了保护药物到小肠后才被分解吸收,掰碎后药物在胃里就被溶解了,不仅无效还刺激了胃黏膜,凭空添了不少副作用,只有服用中成药时才可将药丸挤捏成小粒后用温开水送服或用少许温水将药丸调成稀糊状。所以,除非医生特别吩咐或药物说明书上写到,否则不要这么做。
6.“饮料代水送服药片”
误区:莉莉的妈妈平时就宠爱女儿,一遇到孩子生病,她更对宝贝百依百顺。小莉莉服药便是一招又一招,有时喜欢用果汁送服,有时爱用可乐掺在一起喝。莉莉妈妈认为,只要药下去,不管用什么饮料都行。
纠正:饮料当然好喝,但牛奶、果汁、茶水、可乐等各种饮料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例如用果汁或酸性饮料送服复方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和黄连素、乙酰螺旋霉素等糖衣抗生素,会加速药物溶解,损伤胃黏膜,甚至造成胃出血;送服氢氧化铝等碱性治胃痛药,会酸碱中和,白白吃了那么多药;送服复方新诺明等磺胺类药物,则会降低药物的溶解度,引起尿路结石;用茶水送服治疗贫血的铁剂,茶中的单宁酸就会与铁结合,减弱疗效。
7.“对着瓶口,毛估估喝药水”
误区:小张的个性干脆利落,生病了也是如此。有一次他咳嗽得相当厉害,正当妻子拿起勺子,仔细核对该服多少毫升时,小张一把夺过瓶子,对着瓶口,咕咚咕咚就是半瓶。
纠正:千万别这样,一方面容易污染药液,加速其变质。另一方面摄入药量的出入很大,要么量少不起作用,要么量太大有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即便是咳嗽药水,也是如此。
8.“吃了药跑跑步,药物会吸收得更快”
误区:人到中年的徐先生,渐渐发福,于是他坚持跑步减肥。另外他在单位体检查出血脂偏高,他又开始服降脂类药物。他喜欢饭后半小时后服药,服药后就去跑步,他认为“吃了药跑跑步,药物会吸收得更快”。
纠正:饭后不宜马上剧烈运动,服药后也不能。因为药物服用后一般需要30~60分钟才能被胃肠溶解吸收、发挥作用,这期间需要足够的血液参与循环,马上运动会导致胃肠血液供应不足,药物的吸收效果自然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