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1854年初夏,曾国藩率领的湘军与太平军在离长沙不远的铜官渚展开了一场不大不小的战斗。战事伊始,湘军即“乡团勇先溃,陆军随之,所结浮梁断,溺毙二百有奇。水师中贼伏,亦溃。贼艘直犯帅舟,矢可及也”。情急之中,曾氏双眼一闭,从船边扑入水中。即将没顶之际,其幕僚章寿麟(字价人)及时跃入江中,将曾氏救了上来。
十多年以后,湘军攻克天京(今南京),彻底击垮太平天国,清朝迎来所谓“中兴”。曾国藩位极人臣,名震天下。章寿麟在铜官一战之后随军攻伐,却仅谋得个泰州知州的职位。湘军攻陷天京之后,调军中管理营务数年,一直未任显赫之职。在旁人看来,湘军之“材官走卒,皆崛齐显贵,而章君湛湛浮浮,以知州终”。曾对救命恩人未免不近情理,其父也说过:“章某国士,宜善视之。”李元度更多次向曾提到章,而曾只是怃然而答:“此吾患难友,岂忘之哉!”但以后直到曾去世,也没给章安排要职。
曾去世四年之后,章寿麟于秋日乘船回长沙老家,途经铜官,追思往事,不胜感慨,便画了一幅《铜官感旧图》,又写了一篇《自记》。文中字面上并未炫耀自己援救曾氏的功劳,也没有未获重用的埋怨,结尾还略有些文采:“舟中望铜官山,山川无恙,而公已功成事赍,返马帝乡。惟时秋风乍鸣,水波林壑尚隐隐作战斗声,仿佛公之灵爽呼叱其际。因不禁俯仰畴昔,怆然动泰山梁木之感,故为兹图而记之。”
之后,章氏陆续请众多显宦和文坛名士为感旧图题辞。其用意显然是想借他人之笔墨,张扬往日之事,来几句不平之鸣。
曾国藩这等人物,铜官投水被章氏救起这等轶事,加上章氏有感而作的山川画图,这自然是作文赋诗的好题材。左宗棠、李元度、俞樾、王闿运等人都先后挥笔题图。章氏死后,原感旧图遗亡,章氏的两个儿子请张之洞之兄张文达补作了一幅,后张作亦失,其子复请姜丙和林纾再次补作。今天我们见到的《铜官感旧图》,便是这两人的作品。章的儿子继续请海内名人题图,至宣统二年,将所有题图墨迹石印成书,题为《铜官感旧图题咏册》。是书印量不多,今已少见。书成之后,仍陆续有人题写诗文,前后题写的诗文总计达一百二十多篇。
如此多的政要和文人就历史的一笔插曲舞文弄墨,究竟如何各抒己见呢?
江宁布政使梁肇煌是最早题图的人。其文称章氏“援一人以援天下”,这种超高的评价,极可能影响了以后题诗作文的人。如李元度、俞樾、卞宝第、薛时雨等人的诗文中皆称章氏“援天下”、“拯天下”。林纾也说章氏“独腕起通侯宰相于万死之中,时局诚岌岌悬此一举”。而章士钊先生则更为叹曰:“呜呼!君一援手间,六十年来兴亡大局于是乎定。”
不过也有一些人持论较为客观,最有代表性的是左宗棠。他认为:“公(指曾)不死于铜官,幸也。即死于铜官,而谓荡平东南,诛巢馘让,遂无望于继起者乎?殆不然矣。”又说:“论者以章君手援之功为最大,不言禄而禄弗及,亦奚当焉?”其他如王闿运、沈同芳等人的看法也大致相同。
其他诗文,大多围绕章寿麟之功应不应获报,曾国藩为什么不施报以及该不该施报展开议论。感叹章氏“浮沉牧令间”,“一官老去伤头白”者居多,为曾氏解说者也不少,此不一一引述。
这些作者不少是文章高手、诗词名家,应邀题图,自然不会轻易下笔。如左宗棠的文章洋洋近两千言,夹叙夹议,叙则详略得当,论则不蔓不枝,叙议之间,转接自然。李元度的文章以叙事为主,文笔简洁,写战斗场面和曾国藩投水后的神情及举止,亦颇生动。结尾讽曾氏未擢用有功之“国士”,含而不露,表面上还不忘为曾氏开脱一番。但紧接着重笔极赞章氏“功在大局”,责怪曾氏之意不言而出。吴汝纶的文章为章氏论作图之原由,逐层辨析,步步深入,句法多变而文气流畅,不失为桐城派后期大家的手笔。又如朱祖谋的词作《永遇乐·敬题铜官感旧图》:
斜日河山,惊风草木,故垒何处?铁戟沙腥,戈船燐暗,肠断征南路。灵旗甲马,居人指点,犹识当年荒戍。记压城,颓云似墨,乱鸦阵阵淒苦。
参军老矣,扁舟重舣。书剑萧寥谁与。湘水无情,巫阳有恨,只觅归鸿语。擎天身手,封侯骨相,都付怒涛来去。问一堤寒烟断柳,向人怨否?
且不论“擎天身手”一类的评语是否得当,就词而论,以壮语写萧瑟苍莽之景,发伤怨之音,尤显感慨深沉。结处暗含题图本意,道尽章氏心绪。
本书收录了晚清至民国一百二十多位人物的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从书体上讲,楷、行、草、隶、篆诸体皆备,从风格上讲,也丰富多样,各种流派的作品都有。可以说,每一幅墨迹都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如收入本书的左宗棠长篇文字,虽系七十二岁时所书,仍极为工稳有力。大学者俞樾又是声名显赫的书法家,平时所书非篆即隶,收入本书的却是他不多写的行书。其他如郑孝胥、吴郁生、曹广桢、徐琪、曾熙等,也都是名重一时的书家,流传于世的墨迹至今仍为藏家所重。多亏章氏后人将所有诗文原稿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2008年,长沙谭国斌兴兰堂艺术陈列馆从嘉德拍卖公司购得全部原件。《湖湘文库》编委会邀请多名字画鉴定专家三次鉴定,一致认为确系真迹无疑。这次出版的《题咏册》,即是据原件缩小后影印成书的。虽然补收了宣统二年以后题写的诗文,但仍以原书名之。一书在手,可让读者集中欣赏到一大批晚清、民国的书法真品,这当是《文库》收入此书的主要原因。
此外,笔者查阅此书部分作者的诗文集,发现题图之作并未收入其集中。如左宗棠、李元度之文,邓辅纶之诗,经查《左文襄公全集》、《天岳山馆文钞》、《白香亭诗集》,均未收入。未收入不能说明作者看轻这些文字,原因不必也难以细究。此书能将这些作品保存下来并公诸于世,应该说有它一定的文献资料价值。
读毕《题册》,亦有所感,略揣曾、章二氏心境,率题小诗二首。当然,这并不代表笔者对他们的全部评价。毕竟,章氏入水救人是应该的,曾氏一生的文章经济,则自有公论。诗如次:
昔年奋勇湘江渚,薄宦归来鬓已秋。
画取山川形胜地,欲言心绪托名流。
投水难言非作秀,功名未显岂轻生。
惊魂援溺宁相忘,但讳重提初用兵。
十多年以后,湘军攻克天京(今南京),彻底击垮太平天国,清朝迎来所谓“中兴”。曾国藩位极人臣,名震天下。章寿麟在铜官一战之后随军攻伐,却仅谋得个泰州知州的职位。湘军攻陷天京之后,调军中管理营务数年,一直未任显赫之职。在旁人看来,湘军之“材官走卒,皆崛齐显贵,而章君湛湛浮浮,以知州终”。曾对救命恩人未免不近情理,其父也说过:“章某国士,宜善视之。”李元度更多次向曾提到章,而曾只是怃然而答:“此吾患难友,岂忘之哉!”但以后直到曾去世,也没给章安排要职。
曾去世四年之后,章寿麟于秋日乘船回长沙老家,途经铜官,追思往事,不胜感慨,便画了一幅《铜官感旧图》,又写了一篇《自记》。文中字面上并未炫耀自己援救曾氏的功劳,也没有未获重用的埋怨,结尾还略有些文采:“舟中望铜官山,山川无恙,而公已功成事赍,返马帝乡。惟时秋风乍鸣,水波林壑尚隐隐作战斗声,仿佛公之灵爽呼叱其际。因不禁俯仰畴昔,怆然动泰山梁木之感,故为兹图而记之。”
之后,章氏陆续请众多显宦和文坛名士为感旧图题辞。其用意显然是想借他人之笔墨,张扬往日之事,来几句不平之鸣。
曾国藩这等人物,铜官投水被章氏救起这等轶事,加上章氏有感而作的山川画图,这自然是作文赋诗的好题材。左宗棠、李元度、俞樾、王闿运等人都先后挥笔题图。章氏死后,原感旧图遗亡,章氏的两个儿子请张之洞之兄张文达补作了一幅,后张作亦失,其子复请姜丙和林纾再次补作。今天我们见到的《铜官感旧图》,便是这两人的作品。章的儿子继续请海内名人题图,至宣统二年,将所有题图墨迹石印成书,题为《铜官感旧图题咏册》。是书印量不多,今已少见。书成之后,仍陆续有人题写诗文,前后题写的诗文总计达一百二十多篇。
如此多的政要和文人就历史的一笔插曲舞文弄墨,究竟如何各抒己见呢?
江宁布政使梁肇煌是最早题图的人。其文称章氏“援一人以援天下”,这种超高的评价,极可能影响了以后题诗作文的人。如李元度、俞樾、卞宝第、薛时雨等人的诗文中皆称章氏“援天下”、“拯天下”。林纾也说章氏“独腕起通侯宰相于万死之中,时局诚岌岌悬此一举”。而章士钊先生则更为叹曰:“呜呼!君一援手间,六十年来兴亡大局于是乎定。”
不过也有一些人持论较为客观,最有代表性的是左宗棠。他认为:“公(指曾)不死于铜官,幸也。即死于铜官,而谓荡平东南,诛巢馘让,遂无望于继起者乎?殆不然矣。”又说:“论者以章君手援之功为最大,不言禄而禄弗及,亦奚当焉?”其他如王闿运、沈同芳等人的看法也大致相同。
其他诗文,大多围绕章寿麟之功应不应获报,曾国藩为什么不施报以及该不该施报展开议论。感叹章氏“浮沉牧令间”,“一官老去伤头白”者居多,为曾氏解说者也不少,此不一一引述。
这些作者不少是文章高手、诗词名家,应邀题图,自然不会轻易下笔。如左宗棠的文章洋洋近两千言,夹叙夹议,叙则详略得当,论则不蔓不枝,叙议之间,转接自然。李元度的文章以叙事为主,文笔简洁,写战斗场面和曾国藩投水后的神情及举止,亦颇生动。结尾讽曾氏未擢用有功之“国士”,含而不露,表面上还不忘为曾氏开脱一番。但紧接着重笔极赞章氏“功在大局”,责怪曾氏之意不言而出。吴汝纶的文章为章氏论作图之原由,逐层辨析,步步深入,句法多变而文气流畅,不失为桐城派后期大家的手笔。又如朱祖谋的词作《永遇乐·敬题铜官感旧图》:
斜日河山,惊风草木,故垒何处?铁戟沙腥,戈船燐暗,肠断征南路。灵旗甲马,居人指点,犹识当年荒戍。记压城,颓云似墨,乱鸦阵阵淒苦。
参军老矣,扁舟重舣。书剑萧寥谁与。湘水无情,巫阳有恨,只觅归鸿语。擎天身手,封侯骨相,都付怒涛来去。问一堤寒烟断柳,向人怨否?
且不论“擎天身手”一类的评语是否得当,就词而论,以壮语写萧瑟苍莽之景,发伤怨之音,尤显感慨深沉。结处暗含题图本意,道尽章氏心绪。
本书收录了晚清至民国一百二十多位人物的书法作品。这些书法作品,从书体上讲,楷、行、草、隶、篆诸体皆备,从风格上讲,也丰富多样,各种流派的作品都有。可以说,每一幅墨迹都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如收入本书的左宗棠长篇文字,虽系七十二岁时所书,仍极为工稳有力。大学者俞樾又是声名显赫的书法家,平时所书非篆即隶,收入本书的却是他不多写的行书。其他如郑孝胥、吴郁生、曹广桢、徐琪、曾熙等,也都是名重一时的书家,流传于世的墨迹至今仍为藏家所重。多亏章氏后人将所有诗文原稿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2008年,长沙谭国斌兴兰堂艺术陈列馆从嘉德拍卖公司购得全部原件。《湖湘文库》编委会邀请多名字画鉴定专家三次鉴定,一致认为确系真迹无疑。这次出版的《题咏册》,即是据原件缩小后影印成书的。虽然补收了宣统二年以后题写的诗文,但仍以原书名之。一书在手,可让读者集中欣赏到一大批晚清、民国的书法真品,这当是《文库》收入此书的主要原因。
此外,笔者查阅此书部分作者的诗文集,发现题图之作并未收入其集中。如左宗棠、李元度之文,邓辅纶之诗,经查《左文襄公全集》、《天岳山馆文钞》、《白香亭诗集》,均未收入。未收入不能说明作者看轻这些文字,原因不必也难以细究。此书能将这些作品保存下来并公诸于世,应该说有它一定的文献资料价值。
读毕《题册》,亦有所感,略揣曾、章二氏心境,率题小诗二首。当然,这并不代表笔者对他们的全部评价。毕竟,章氏入水救人是应该的,曾氏一生的文章经济,则自有公论。诗如次:
昔年奋勇湘江渚,薄宦归来鬓已秋。
画取山川形胜地,欲言心绪托名流。
投水难言非作秀,功名未显岂轻生。
惊魂援溺宁相忘,但讳重提初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