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劳工》浪漫主义特征浅析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qian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海上劳工》整部作品以沉郁伤感的基调为主;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情感表达中具有极其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注重人的主观情感体验;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在主题表达方面充分地肯定了人的力量,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死搏斗以人的胜利告终,展示了人的价值的实现,是浪漫主义时期鲜明的文学特征。
  【关键词】 主观色彩;冒险;人的价值;浪漫主义
  【中图分类号】I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3-0011-02
  一、前言
  《海上劳工》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作家雨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品塑造了一位勇敢无畏,和自然界进行一番殊死搏斗,最后为爱牺牲的英雄人物形象,整部作品无论主题还是描写手法都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点。
  二、强烈的主观色彩
  (一)无私无畏——吉利亚特。主人公吉利亚特虽然因为长相和来历而被邻里孤立,被其他人看作是“魔鬼的儿子”,但难能可贵的在于吉利亚特依然愿意将自己所知道的技术和知识教给其他人,为他人无偿治病,从海中救出神甫,甚至最后为了成全心爱之人而自我牺牲。吉利亚特对穷困人民充满善意和关怀,体现出吉利亚特的身上有着一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同时,在他身上还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单枪匹马独自一人来到海上,面临着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吉利亚特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和创造力克服种种困难,即使有暴风雨的百般阻挠也无法使他放弃。“他有破船做燃料,有水做动力,有风做风箱,有一块石头做铁砧,他的本能是技术,他的意志是力量。”[1]小说以浓烈的笔墨描写了吉利亚特在岛上所面临的磨难困苦,塑造出一位在面对危险磨难但依然能够顽强生存下去的勇者形象,作者直接地表露出对于人物的赞美和歌颂情感,是浪漫主义的一个描写特点。
  (二)理想的化身——戴吕施特。小说当中多次用“美丽”“圣洁”“温暖”“可爱”等词来赞美戴吕施特,把她看作是一只化作小姑娘模样的小鸟,这些描写字字句句充满着对戴吕施特的赞美,闪耀着理想的光辉,作者将自己对于戴吕施特的情感完全地展露出来,并非从戴吕施特本人的五官进行直观地描写,而是通过一系列夸张,甚至略带荒诞的赞美之词,从侧面展现戴吕施特的美丽。包括之后对戴吕施特的性格描写也是同样,作者将主观情感付诸人物形象之上,把自认为最美好的语言,最美好的幻想都付诸在戴吕施特身上,将她比作理想的化身,使得人物、事物以及故事更加丰富,这是浪漫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
  (三)以我观物。“在夕阳西沉后,暮色和大海混合起来,黄昏给波浪染上一种恐怖的色彩,人们看见在险恶翻腾的海水上面,有一个嘘气打哨的奇形怪状的庞然大物……那便是杜兰特号船。”[2]这一段在描写“杜兰特号”的时候并没有使用常见的直接客观形象化的描写,而是把它的形象通过人眼中所看到的主观感受用比喻的手法展示在读者眼前。“创作者没有直接正面去把握对象,展开整体和细节的描绘,而是从主体和自我去观察对象,通过心灵去折射世界。” [3]描写暴风雨的时候也是如此,运用了相当多的比喻,例如把他们称为“苍穹里的斯芬克斯”“无限里不可见的鸷鸟”以及“未知境界里的暴君”等。如此之多的比喻,意在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向读者传达出暴风雨的可怕。
  小说的末尾在写吉利亚特准备牺牲自我时对于自然景物做出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在自然万物都恍若新生的日子里,对于其他人而言未来都是充满着希望的,而这个时候的吉利亚特却早已做好了牺牲自己的打算,他独自来到海边遥望着“克什米尔号”,船远去的同时吉利亚特的生命也在流逝。美好新生景物与吉利亚特走向牺牲死亡之间产生了极其鲜明的情感对比。将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蕴含在作品当中,充分地展示了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特质。
  三、人道主义精神
  《海上劳工》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这个时代的作品当中都饱含着法国大革命所推崇的精神,即“自由、平等、博爱”。因此作品中所展现的人道主义精神更是作者对于社会的一种期盼,把理想作为真实来写,把幻想当作真实的社会图景。
  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并非贵族出身,塑造的下层人物形象,朴实善良,且具有人道主义精神。吉利亚特拥有着朴实的特性,院子耕种的十分成功,尽管天气恶劣也能种出土豆,精通耕作规律,总是能粮食丰收,当他人遇到危险时,吉利亚特总是挺身而出。作者站在下层社会人物的角度进行描写,坚持正义,始终相信善能战胜恶,从作品当中能强烈地感受到人道主义精神的力量。在这样的精神背后,在这样的浪漫主义文学之下,作者想传递的是一种坚持正义的精神,相信仁慈,崇尚博愛的理念。
  四、充满冒险、神奇色彩的故事情节
  (一)故事悬念性。悬念的设置精心巧妙,比如最初戴吕施特在雪地上写下吉利亚特的名字,在此基础之上还做到了前后对照,在吉利亚特最后对戴吕施特的那番告白当中再次提及;再比如克吕班的计划,早在之前也是埋了伏笔。无论是左轮手枪,还是去酒馆买酒,抑或是在天气不好的状况之下起航,都将悬念交代清楚,因此保证了作品的结构完整性,吉利亚特在抢救难船的过程也是极具故事性,一次次地即将面临成功,又一次次地经历大自然的风暴,本以为要以失败告终,一觉醒来却是一番明媚景象,这同样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情节的曲折发展。故事情节扑朔迷离,但纵看整个故事,脉络和发展曲线又十分清晰,具有极强的戏剧性。
  (二)奇幻冒险性。“宗教、社会、自然,是人类三大斗争对象;这三者同时也是人类的三种需要。”[4]《海上劳工》则是人和自然斗争的史诗,是劳动的颂歌,是人的颂歌。吉利亚特孤身一人前往海上孤岛,与大自然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面临着一次次接踵而至的新危机。恶劣的天气无时无刻不在摧残着他的身体,磨损着他的意志。可是吉利亚特依然能够在面临雷电时呼喊“闪电,为我掌好灯吧!”这是向自然宣战的一份宣言书,他在告诉狂风暴雨,雷电潮汐,他无所畏惧,他会战胜一切困难走向胜利。弱肉强食是自然界中最为基本的生存原则,想要求得生存就必须取得胜利,失败者只会成为他人果腹之餐,只有斗争才能胜利,才能生存。这个时候的人就不仅仅是依靠宗教或者上帝了,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来获取成功,吉利亚特就是这一类人,雨果将他称为“约伯和普罗米修斯的结合”。从小说的结局来看,吉利亚特是个理想化的悲剧形象,“吉利亚特是雨果塑造的一位新人道主义者,一个理想人物。但这样一个人物的悲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雨果对现实社会的悲观和失望。”[5]但与其说吉利亚特的结局是一种悲剧,更不如说是一种完成。吉利亚特作为这样一位大公无私、大无畏的下层劳动者形象,他本身所诞生的意义在从他选择孤身上岛救回“杜兰特号”,到他战胜大自然顺利修好机器并成功返航,再到他最后成全了心爱之人戴吕施特,这一整个过程都在昭示着吉利亚特的个人生命不断地得到自我实现。   五、夸张荒诞色彩
  (一)自然景物的夸张。自然景物赋予人一般的生命特征,雷电风雨,都有着超乎想象的神奇力量,造成破坏极大,给人以自然的震撼。礁石对风暴会“夸耀自己的罪行”,对人则有一种“黑沉沉的敌忾”,充满“挑衅的神气” 。旋风会发泄怨恨,“把它周围的人和物细剁细割”。这些比喻形容独特得任何人无法蹈袭和模仿,生动得使人过目入心,久久难忘。[6]作品中的自然描写给人以强烈的震撼,难以想象大自然竟有如此强大而又令人惧怕的威力。
  (二)人物的怪诞多样。无论是吉利亚特还是克吕班,都有其怪诞的表现形式,吉利亚特看似孤僻的生活,其思想和行动都缺乏生活基础,在抢救船的那段时光中的生存形式让人难以想象,克吕班这一人物性格逐渐呈现的过程也着实让人琢磨不透。
  (三)情节荒诞。故事情节充满荒诞,难于预料和想象,与章鱼搏斗,并且取得胜利。为了取得惊人的效果,作者充分发挥想象,浪漫主义文学中大胆的想象在作品中得以诠释。与章鱼的搏斗环节是充分的想象最全面的體现,“人是无法挣脱章鱼的束缚的。若是动一动,就会被绑的更死,缠得更紧。它的力量随你而增加,你越挣扎,反作用力就越强。” [7]但是,惊奇的是在吉利亚特遇到章鱼之后,与庞大的章鱼展开了搏斗,在吉利亚特身上粘紧了章鱼的二百五十个吸盘之后,还能用刀将章鱼杀死,这是怎么样惊人的搏斗,又是如此的让人意想不到。
  六、对人的歌颂
  “故事不仅把吉利亚特当作一个具体的品格优秀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形象来歌颂,而且赋予他某种崇高的象征,把他表现为伟大的劳动者的化身,人类的化身。”[8]这部作品是对劳动的颂歌,也是对人的颂歌。在吉利亚特到礁石之上,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和大自然进行搏斗的场景中,就能充分地展现出来。这个过程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描写,其一是大自然的凶猛,其二是吉利亚特所做的拼搏与斗争。例如海风把吉利亚特携带的食物吹走,而吉利亚特只能以食贝壳等野生食物为生,暴风和汹涌的波涛一次次袭击他的劳动成果,而他一次次地不停努力着。用最简单的工具,做着最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所做的一切劳动,只是为了在暴风中救回那个至关重要的机器。正是这样的艰难,这样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因此显得崇高,显得悲壮。
  七、结语
  这是一部人类与大自然搏斗的史诗,展现了史诗的雄伟气魄,展现了人类的强大力量,体现了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再现了时代背景之下的社会历史,是作者理想的寄托,是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
  参考文献:
  [1][2][4][7]雨果.海上劳工[M].陈筱卿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6]蔡毅.从雨果的《海上劳工》看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J].云南社会科学,1984,(4).
  [5]王路路.理想人物的悲剧——浅析雨果《海上劳工》中吉利亚特的形象[J].当代小说,2010,(6).
  [8]陈伏保,杨觉华.《海上劳工》浅析[J].法国研究,1985,(12).
  作者简介:
  李苏红,女,汉族,河南信阳人,浙江省湖州市湖州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2017级本科生,研究方向:西方文学和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 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要素是山、水、植物和园林建筑。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国文化之瑰宝,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在民族文化遗产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历经了儒家、道家、佛家以及文人的引导,通过匠师的精心设计,对园林中的景物进行修整、加工、改造,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气息,凭借其高超的技术、独到的韵味,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本文将着重探究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
期刊
【摘要】 生态翻译学属于跨学科研究下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生态翻译学在近十年内的发展中获得众多学术成果,在国内外学者中受到许多关注,其中对于“译者主体性”的探讨一直存在,译者作为翻译的重要因素有着较强的研究价值,本文将生态翻译从生态系统学角度出发,将翻译看作译者通过翻译中的生态系统进行一定的选择和适应的过程,与译者主体性产生关联。为探索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对于中国古代典籍在英译译者主体上体现,通过对
期刊
【摘要】 湖湘传统礼俗是在本土文化和中原儒家文化的双重影响下,在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较为稳定的传承性的社会习俗和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审美内涵。在当代社会,湖湘传统礼俗中那些促进社会和谐与人性发展完善的礼俗,具有恒久的价值,可以传承表现形式以激发民众的审美情趣,强化族群意识以唤醒民众的民族认同,保留地域风情以彰显本土的文脉传承,弘扬礼俗精神以约束个体的言行规范,承继生态观念以达到人与自然的
期刊
【摘要】 通过阅读文献书籍,了解绘本插画设计的一些设计原则,通过网络数据分析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察了解每个成年人滤镜背后的故事,进行信息的整合后再深度研究与设计创作。目的是希望能够使人们认识到其实看到的好多事情都是加了滤镜的表象,不能盲目追求,要看清事物的本质,追求自己真正需要且有意义的东西。当今社会成年人生活压力很大,很多时候其实需要通过阅读来释放和缓解,而成年人绘本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口,它能带人
期刊
【摘要】 谚语形式简练,句式灵活,凝结了人们的智慧经验,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动物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因而动物类谚语更加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多民族谚语整理与研究”子课题“中华多民族谚语数据库”作为语料来源,对比汉族和达斡尔族动物类谚语的共性与个性,既可以了解两个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体验认知,又可以挖掘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两个民族的理解交流。  
期刊
【摘要】 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大众了解社会动态的媒体行业也发生了质的转变,新兴媒体的流行与推广不仅能够使大众快速地了解社会动态,还能够使大众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而新兴媒体的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的考验,所以传统的电视传媒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了必然的趋势。  【关键词】 电视媒体;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期刊
【摘要】 1985年,李荣先生首次将“晋语”从“北方官话”中独立出来,并明确指出山西西南部方言应属于中原官话,与晋语相区别。此后相关的研究更是成果颇丰,本文对近三十年来晋西南地区官话方言的历时发展进行关照,并从语音、词汇、语法、语言接触以及语言文化等角度对其进行综合性探究,发现语音方面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词汇与语法方面还有很多需要挖掘的地方。  【关键词】 晋西南;语音;词汇;语法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要】 在我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也越来越突出,在这过程之中,一些拥有传统文化内涵和富有文化含义的景观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坏,城市传统文化处境十分危险。而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可以在相当大程度上表现出该城市的历史文化,除此之外,一个具有这所城市传统文化元素的广场,展现了这所城市的文化魅力,使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精彩,生活品位也得到提高。城市广场在体现传统文化元素方面十分重要
期刊
【摘要】 美术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术学科上所取得的成就为我国文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我国的美术教育受到各个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教学方式上,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灌输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创作思路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本文研究了美术专业双语授课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  【关键词】 美术教育;双语授课;质量体系  【中图分类号】G4
期刊
【摘要】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落花属于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意象,晚唐诗歌中也有着大量的落花意向描写,在内涵方面也表现出了惜时的情怀,很多晚唐诗人都通过描写落花意境表达珍惜时间和理想未成,在中唐到晚唐过渡中落花意向逐渐变成了悲凉意向,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 晚唐诗歌;落花意象;具体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