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深刻意蕴,感受作者情思

来源 :求学·素材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li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中我们会收获各种各样的阅读体验,质朴的文字也常常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意蕴。我们可以尝试着读懂文字背后的内涵,感受作者深刻的思想。
  1   情态中见神思
  推荐篇目:吴冠中《花》。
  北国早春,山野的杏花先开,那干瘦乌黑的枝条上放出明亮的粉色花朵,生意盎然。但远看那山坡上一簇簇的杏花,白灰灰的一团团,被衬托在灰暗的土石丛中,倒像是癞秃头上的疮疤。花,宜近看不宜远看;树依凭体态之美,才宜于远看。鲜艳的碧桃,远看不过是一堆红色灌木,失其妖娆;牡丹、芍药,远看也不见其丰满华贵之态,只呈点点嫣红了。所以中国传统绘画中画花大都表现折枝花卉,曲尽花瓣转折之柔和,如亲其肌肤,闻其芬芳。
  鲜花令人珍惜,由于花期苦短,落花流水春去也,花比青春,年华易逝,诚是人生千古憾事。为了赋予短暂的花期以恒久的或深远的含义,人们歌颂荷花是出于污泥而不染,兰花为空谷幽香,梅花的香则来自苦寒。其实也正缘于生生灭灭的轮回匆匆,促成了人间的缤纷多彩。新加坡地处赤道,终年酷暑,我同新加坡的友人开玩笑,说你们不分春、夏、秋、冬,便没有风、花、雪、月,便失去文学艺术。新加坡的国花兰花,鲜艳闪亮,终年常开,但似乎难比荷花或梅花由于身世而形成的独特风姿。
  人生缺不了花朵,但从未开花的人生当也不少。灰色的、苦涩的人生难于与花联系起来。一路开花的人生也许有过,马嵬坡以前的杨贵妃是否就一直是盛开的花朵,也难说,开花原本是为了结果,花开只一瞬,果实才是恒久的吧,果实本也不可能恒久,之所以能恒久,是因为它成为种子。桃花易开易落,因结桃子,年年开,千年开。人们自我安慰:人生短,艺术长。艺术之长,当也依靠种子引发新枝,失去启发性的艺术是不结种子的艺术,也只能像花朵开过一次便消灭。
  作者以画家的角度为切入点,展开了对“花之美”的探寻。这是作者熟悉的审美角度,同时也是充满生活体验的观察角度。从早春“山野的杏花”落笔,通过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凸显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态:近观“干瘦乌黑的枝条上放出明亮的粉色花朵,生意盎然”;远观“白灰灰的一团团,被衬托在灰暗的土石丛中,倒像是癞秃头上的疮疤”,体验真切,富有层次感。两相对比,得出结论“花,宜近看不宜远看”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画花大都表现折枝花卉”的结论。
  花开总是短暂,人生难以永恒。作者因“花比青春,年华易逝”而更珍惜花儿绽放的美丽瞬间,“也正緣于生生灭灭的轮回匆匆,促成了人间的缤纷多彩”,并以新加坡国花的例子来说明“不分春、夏、秋、冬,便没有风、花、雪、月,便失去文学艺术”这一关于美的独特体验。
  作者描摹花的情态,韵味尽显,然而描摹花不是最终目的,由花引出的思绪才是重头戏。“人生缺不了花朵,但从未开花的人生当也不少”,以此句总起,将花之态迁移到人生经历上,神思显露。“艺术之长,当也依靠种子引发新枝,失去启发性的艺术是不结种子的艺术,也只能像花朵开过一次便消灭”,末句生发出关于长短枯荣的道理,将日常所见与哲思相关联,告诉我们渺然一物也自有其伟大不凡的道理。
  三个段落,层次鲜明,简洁素净,人生体验由表及里,生活情趣盎然其中。
  2   细节中见反思
  推荐篇目:林默涵《狮和龙》。
  龙灯也是用彩色的花纸扎成的,一个龙头,一个龙尾,中间的身子照例是分为五节或七节 ,用花布连接起来,就成了一条龙。耍法是由七人或九人各持一节 ,作游龙飞舞之状。……
  耍狮子的是在白天来的。一阵锣鼓敲过,出来一个戴着大红脸面具的人和一个戴着猴子面具的人,他们轮流着戏弄那只狮子,那狮子好像十分的和善温良,忽然间,它发怒地向大红脸和猴子追逐,那两个欺软怕硬的家伙最后只好跪在狮子面前,向它叩头求饶。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他的一首《咏槛狮》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
  哈,你们能不能仍是这么大胆!
  假如它竟毁坏了它的囚槛。
  它就狂怒地撕碎你们的肢体,
  也不让你们的灵魂到地狱里!……
  在中国,龙和狮是被普遍地用来做装饰或耍儿的。玩龙灯,耍狮子,几乎随处都有。但我总觉得,龙和狮似乎象征着两种不同的东西。龙是高贵的,它象征的是权势,是威严,是“唯我独尊”的神气。所以,属于皇帝的一切,都要冠上一个“龙”字,住的是龙庭,穿的是龙袍,坐的是龙位,连皇帝的脸孔也叫龙颜。所以,尽管有许多关于龙的传说散布民间,尽管随处可以见到刻的或画的龙,但在一般乡下人看来,龙总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那是另一个世界的事物。他们也许不敢得罪龙,但绝不从心里去爱龙,它是那样的高贵而又那样的缥缈,只合到权门贵户或衙门庙堂中去做点缀,和穷苦的粗人是格格不入的。
  狮子却不同。它象征的是一种雄厚的力量,一种不屈的精神。这正是属于人民自己的东西。我常常想,中国老百姓为什么那样喜欢狮子,这不会没有原因的。他们正是从狮子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又借狮子来凝练地体现了他们自己的精神。看呵,人们以为它和善可欺,捉弄它,摆布它,骑它,打它,等到惹怒了它,它就会“狂怒地撕碎你们的肢体,也不让你们的灵魂到地狱里”了!
  假如说龙象征着封建统治者的威严,那么,狮子便象征着人民的力量。然而,龙是缥缈的,而狮子却是实在的。以实在的力量来抗击缥缈的威严,胜利谁属,是不言而知了。
  在传统节庆文化渐行渐远的时刻,作者抓住了乡村点龙灯、耍狮子的年俗,不惜笔墨,着力刻画了龙灯和狮子的形态与耍法,展现出特定时期与地点的文化现象。分析细致,再现了家乡热闹有趣的年节“保留节目”,引发读者或回忆或好奇的心理变化。紧接着引用裴多菲的诗句,凸显狮子的威严可怖。
  作者从一般的乡俗写起,却将落脚点放在了对传统仪式中文化意蕴逐渐模糊的隐忧上。龙和狮“普遍用来做装饰或耍儿”,这是二者的相同点。然而作者紧接着便提出了二者的区别,“但我总觉得,龙和狮似乎象征着两种不同的东西。龙是高贵的,它象征的是权势,是威严,是‘唯我独尊’的神气”“狮子却不同。它象征的是一种雄厚的力量,一种不屈的精神。”在细节的呈现上,作者不仅写出了乡土风俗的具体表现,还描摹出了普通老百姓的心理情态,将“龙”与“狮”二者在“一般乡下人”心中的区别刻画得入木三分。假如说龙象征着封建统治者的威严,那么,狮子便象征着人民的力量。然而,龙是缥缈的,而狮子却是实在的。以实在的力量来抗击缥缈的威严,胜利谁属,是不言而知了。”在结尾处,作者对传统年节文化中具象化、意象化的细节进行反思、推论,如话家常却深刻隽永,升华了主题。   3   简约中见思辨
  推荐篇目:绿原《我们向歌德学习什么》。
  以上正是肩负“立人”使命的中国知识分子值得向歌德学习的几个重点。这些重点内容作为歌德精神的一部分,虽然知易而行难,但并不疏隔于我们固有的精神血脉,例如鲁迅的道德文章。事实上,学习歌德精神和继承鲁迅的战斗传统本来是一致的,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发明的,这也是我们容易走向歌德的原因之一。歌德逝世一个半世纪以来,由于世界变化太大,对他的评价和议论纷然杂呈,莫衷一是。除所谓“德国鄙俗气”征服了歌德这个常见观点外,有的认为在这位满面春风、彬彬有礼的君子后面,躲着一个忧伤的悲观主义者;有的把乐观、坚定的奋斗者的形象换成一个苦恼的怀疑主义者,以至在他的青年同胞中间一再发出“告别歌德”“抛弃歌德”的呼声。19世纪下半叶的歌德和20世纪末的鲁迅竟然遭到相似的命运,不能不令人在感慨之余加以深思。尽管施彭格勒断言西方已经没落,汤因比把人类的希望寄托在东方文化上,近年来更出现了“文化冲撞”的怪论,但歌德为世界公民所发扬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世界各国的接力者们心中永远不会磨灭,并在目前令人惶惑的喧哗与骚动中,日益放射出镇定人心、鼓舞人心的光辉。中国知识分子要实现“立人”的宏愿,从其身内外、境内外将会遇到的阻力来看,其艰难程度较之当年歌德征服“德国鄙俗气”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同时我们也比歌德有更多后来居上的便利要件,包括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深刻的经验教训以及更可检验自己的能量的机遇和风险。只要我们保持不可或缺的自觉性和坚韧性,永远努力向上,不断超越自我,防止满足和停顿,抵制因循苟且和低落消沉,同时注意保持平衡和稳妥,防止形而上学的片面和偏激或偏废——这样必将在人的价值的认识、开发和运用上有所长进,并对自己的人民、民族和整个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个段落之前,作者分条陈述了歌德身上值得人们学习与吸纳的宝贵精神品质,条分缕析,语言精当,简约明确,层次分明。
  本段是全文的最后一段,概括全篇,收束有力。“这些重点内容作为歌德精神的一部分,虽然知易而行难,但并不疏隔于我们固有的精神血脉”,一句话将歌德精神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并以“知易行难”概括了实际操作层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作者极具思辨精神,不但条理清晰地总结出歌德重要的精神品质,还通过中西方文化、代表人物去辨析其中的异同,“学习歌德精神和继承鲁迅的战斗传统本来是一致的,是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发明的”。面对纷然杂呈的评价,作者在客观地呈现出各方观点后,坚定而明确地展示自己的立场:“歌德为世界公民所发扬的人文主义理想,在世界各国的接力者们心中永远不会磨灭,并在目前令人惶惑的喧哗与骚动中,日益放射出镇定人心、鼓舞人心的光辉”,思路清晰,立场坚定。“思辨性”在文中的体现,还有作者冷静分析后呈现出的“后来居上的便利要件”,包括“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深刻的经验教训以及更可检验自己的能量的机遇和风险”。
  至此,歌德作为一种精神象征,承载了作者的人生态度与内心持守,他以极其肯定的语气说出“这样必将在人的价值的认识、开发和运用上有所长进,并对自己的人民、民族和整个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朴素的文字中渗透着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悟,还有如同歌德般执着不懈的道德情怀。
  4   平凡中见深刻
  推荐篇目:秦牧《花城》。
  花市盘桓,令人撩起一种对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我们和这一切古老而又青春的东西异常水乳交融。就像北京人逛厂甸、上海人逛城隍庙、苏州人逛玄妙观所获得的那种特别亲切的感受一样。看着繁花锦绣,赏着姹紫嫣红,想起这种一日之间广州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城”,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
  在旧时代绵长的历史中,能够买花的只是少数的人,现在一个纺织女工从花市举一株桃花回家,一个钢铁工人买一盆金橘托在头上,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听着卖花和买花的劳动者互相探询春讯,笑语声喧,令人深深体味到,亿万人的欢乐才是大地上真正的欢乐。
  在这个花市里,也使人想到人类改造自然威力的巨大,牡丹本来是太行山的一种荒山小树,水仙本来是我国东南沼泽地带的一种野生植物,经过千百代人们的加工培养,竟使得它们变成了“国色天香”和“凌波仙子”!在野生状态时,菊花只能开着铜钱似的小花,鸡冠花更像是狗尾草似的,但是经过花农的悉心培养,人工的世代选择,它们竟变成这样丰腴艳丽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生活的真理不正是这样么!
  在这个花市里,你也不禁会想到各地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历史文明的丰功伟绩。这里有来自福建的水仙,来自山东的牡丹,來自全国各省各地的名花异卉,还有本源出自印度的大丽,出自法国的猩红玫瑰,出自马来西亚的含笑,出自撒哈拉沙漠地区的许多仙人掌科植物。各方的溪涧汇成了河流,各地劳动人民的创造汇成了灿烂的文明,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市集中不也让人充分感觉到这一点么!
  你在这里也不能不惊叹群众审美的眼力。一盆花果,群众也大抵能够一致指出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在这种品评中,我们不也可以领略到好些美学的道理么!
  总之,徜徉在这个花海中,常常使你思索起来,感受到许多寻常的道理中新鲜的含义。十一年来我养成了一个癖好,年年都要到花市去挤一挤,这正是其中的一个理由了。
  本文像一幅民俗风情画卷,将平凡生活中的点滴融入其中,言近旨远,展示着生活的智慧。作者从花城中花市的美写起,“花市盘桓,令人撩起一种对自己民族生活的深厚情感”,接着宕开笔来,以北京人逛厂甸、上海人逛城隍庙、苏州人逛玄妙观类比,让读者全面感受花市之于花城的魅力。除了花市之美,作者还着眼于社会的变化与进步,“在旧时代绵长的历史中,能够买花的只是少数的人,现在一个纺织女工从花市举一株桃花回家,一个钢铁工人买一盆金橘托在头上,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将“花”这一美而平凡的事物对普通人的影响呈现出来,令人深深体味到,“亿万人的欢乐才是大地上真正的欢乐”。“花市里,也使人想到人类改造自然威力的巨大”,说明花市影响人的同时,也影响着自然。“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生活的真理在不经意间肆意呈现。“劳动人民的创造汇成了灿烂的文明”,群众的审美中蕴含着美学的道理,平凡的花市带给作者无限的遐思,寻常道理与新鲜的见解皆可出于此,联想丰富,蕴藉深厚,闪耀着思想的火花。
其他文献
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I和卷III、浙江卷、北京卷作文题,出现了单个事件或多个事件并以时间为线索组合的材料作文题。这类作文题不再仅仅关注某个单一的社会热点,那我们要如何进行审题立意才不会偏题、跑题呢?  这类社会热点材料作文题,按照试题提供的材料的形式与内容,大体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以及有争议的事例。看待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要在立意上不偏题、不跑题,有独到之处,就
期刊
【导语】  作家李准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写作时如能抓住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环境的某一细微特征进行具体而细致的描绘,就能刻画出典型的人物,比如《人间喜剧》里贪婪吝啬的葛朗台、《儒林外史》里中举后喜极而疯的范进、《阿Q正传》里让人既爱又恨的阿Q……这些形象无不都是依靠细节刻画出来的。  【技法导航】  1.描外貌,抓住
期刊
【编者按】  《家》这部作品奠定了巴金在中国文坛中的巨匠地位。本期推荐《家》,带大家一起走进那个封建大家庭,让大家认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以及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同时从觉醒和抗争的青年一代身上获取希望和力量。【一句话推荐】  高家公馆和红楼世界,本质上都是一代人的喧嚣岁月。里面有爱恨情仇,有生离死别。琴在书中说:“我不要走这条路,我要走新的路。”时光不停歇它的脚步,每个时代的人,
期刊
风散墨花香  人一生的命运是难以预测的,在执教金鳌文学社之前,我以为我会成为一名作家。和一群文学社的孩子们一起摸爬滚打了7年后,我终于意识到,其实我在引导孩子走上文学之路方面可能更有天赋。  我是一个不善交际的人,在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面前常常显得无力,但我热爱写作,我也真诚地希望能给更多的文学青年以些微的经验指导。因此每当我与文学社社员一起谈文学的时候,总觉得少了很多人与人之间的顾忌,可以一展所长
期刊
生活中,人们往往认为逃离意味着懦弱、无能,意味着逃避现实。然而有时逃离是一种明智的抉择。《玩偶之家》的娜拉毅然逃离了耻辱的“玩偶之家”,这是她摆脱“玩偶”地位,追求独立人格的一种抗争。而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一次又一次的逃离,给了我不同的人生启示。  怀揣着希望,弱小的简·爱只身逃离了盖茨黑德,到四十里外的罗沃德学校,开始新的生活。在她看来,“上学是彻底变换环境,意味着一次远行,意味着踏上新的
期刊
陈海峰,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语文教研组长,中学高级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盐城市教育系统作家协会首届理事,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得市优质课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观摩课二等奖。近年来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与研究》等语文刊物发表论文多篇。2016年主编校本教材《盐城俗语》,已被多所学校使用。2018年,主编《高中生阅读诗歌篇》(江苏省人民出版社出版)。  近来我让学生练习了一
期刊
【关注】  1988年3月16日,第6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有一部参选电影,毫无疑问获得了当晚全场的关注,乃至惊叹。  因为它一举囊括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  整整9项大奖。  在奥斯卡整个颁奖历史上,有三部电影曾获得过11项大奖(《宾虚》《泰坦尼克号》和《指环王3》),有一部电影获得过1
期刊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心随境转是凡夫,境随心转是圣贤。  ——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欢》  当我们幸运地降生到这个世界,就不可避免地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联系,著名作家林清玄用富有哲理的语句阐释了他对“心”与“境”的领悟与认识。  十八岁的我们即将走出校园,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请你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思考,围绕“心与境”这一话题,发表见解。  要求:主题鲜明,文体明确
期刊
准备特产,反复检查行囊,准备奔往远方——以往,做这些事情的都是回家过年的孩子,而现在则有更多长辈准备前往异乡;在忙碌的车站、机场,一些年轻人翘首以盼,他们不是乘客,而是在等着父母风尘仆仆的身影……  春节临近,有关“反向春运”的话题又热闹了起来。  “反向春运”是这两年才有的新词汇,指的是年轻人春节不回家,而是将老家的父母孩子接来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这种“操作”其实早已有之,但近年颇有流行之势,存
期刊
许多考生的文章在布局方面要么是一盘散沙,要么是缺乏灵动,故文章 “颜值不高”,思路“一团乱麻”,如此,即使立意再怎么切合题意也很难得高分。结构严谨不仅要求文章的行文思路如行云流水,而且还要求文章有头有尾、首尾圆合,思路要顺理成章、衔接自然、线索清晰、层次分明……  【阅卷报告厅】  从近几年高考阅卷的情况来看,考生在文章结构严谨方面存在以下失误。  议论文——  ★伪分论点型,即文章虽设置了一些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