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一项工作,只有热爱,才能干好它。热爱自己的事业,你就会觉得其乐无穷,就会有更多的激情,就会觉得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你也就不会去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是胡珍玲近日在一个通讯报道员培训班上授课时所说的。他现任淮北矿业集团童亭煤矿党委宣传部部长。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摄影源于他第一次发稿见报带来的成就感。1984年,他首次在企业报上发表了一篇反映煤矿生活的散文《井下木棉花》,当时喜悦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由此他干劲倍增,经常采写新闻稿件,隔三差五见诸报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感觉文字表达不能满足自己对生活和工作的感悟,于是在坚持写作的同时,他又狂热地爱好上了摄影。1989年4月,在童亭矿地测科工作的他,在妻子的支持下,用攒了将近一年的工资,购买了一台海鸥牌单反照相机,并自己动手建造了暗房。在本职工作之余,只要有新闻的地方都出现了他的身影。在现场,他努力拍摄下每一个精彩瞬间,然后到暗房洗相片,一待就是一整夜,长年乐此不疲。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胡珍玲采写的新闻稿件及摄影作品发表得多起来,1997年,矿党委把他调入党委宣传部,专职从事摄影摄像和新闻报道工作。如鱼得水的他从此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摄影创作中。摄影是一项高雅的艺术,但也存在着辛苦和危险,用他的话说,“摄影有辛苦,有危险,更有快乐!”刚开始,胡珍玲的摄影创作素材主要来源于煤矿生活、工作中的点滴,从小在矿山长大的他深知煤矿工人的艰辛,于是他利用各种机会,到井下一线和工作现场进行采访、摄影、创作。他经常怀揣着相机,不知疲倦地走进施工现场,爬进不足一米的炮采工作面,或趴或仰或卧,屏住呼吸,一次次按下快门,真实记录井下矿工辛勤劳作的画面,向外界展示矿工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他拍摄的《地层深处中国心》《开拓者》《我的班长我的班》等作品,在首届海峡两岸等摄影大赛中获奖。
摄影光靠吃苦耐劳是远远不够的。胡珍玲说:“摄影作品反映的是摄影者的素养和对生活的感悟,功夫不在于按快门,而是善于用眼睛捕捉,用心感受。”有一年年底,童亭矿停产8天全面检修,工程量大,有更换天轮、大型绞车等设备一百七十余项。他感觉到这是个非常好的拍摄题材,就一直关注现场,不间断地去拍摄。得知更换主井天轮在星期六夜里12点,在家休息的他冒着小雪和凛冽的寒风,驱车50多公里赶到矿。他爬上爬下,踩高蹲低地拍摄,记录下了一幅幅煤矿检修工迎风冒雪检修的真实场景。他把这组摄影报道投寄到《中国能源报》等报刊发表,其中摄影作品《检修》在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淮北矿业杯·全国煤矿职工摄影展览”中荣获三等奖。
为了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拓宽摄影路子,吸取众家之长,胡珍玲自费购买了许多摄影方面的书籍,虚心向摄影前辈请教。他多次到合肥、平遥等地参观全国摄影展览,聆听解海龙、王瑶等著名摄影家的讲课;经常与同行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创作理念,丰富自身艺术修养。他只要手握相机,总是用心构图,敏锐找寻趣味点,精心选择最佳视角,追求最美的视觉中心、生动的光质效果、得当的色彩感情、灵活的均衡处理、多元的形状表现。
胡珍玲善于运用虚实对比、简化背景、安排空白、影调搭配等手段,力求拍摄对象鲜明、生动、完美,形成了自己超俗的风格。凭着自己的爱好和韧劲,几年来,他拍摄的近千幅新闻照片分别在《人民日报》《中国煤炭报》《安徽日报》发表。创作的《矿山情》《劳动者》《刚升井的矿工》《大喜日子》《检修工》等摄影作品多次在各类摄影比赛中入选、获奖并展出。他用自己的实力敲开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安徽省摄影家协会的大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矿山摄影家”。
如今,年过五十的胡珍玲对摄影仍然痴迷。近几年,他不仅踏遍皖南、坝上、黔东南、甘南等地采风,拍摄了大量摄影作品,撰写的游记《难忘的甘南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苗族朗德上寨》《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和《中国画里乡村——宏村》《大运河畔,古镇窑湾》等,分别在《人民摄影报》《检察风云》《中国测绘》等报刊发表。现在,他还担任了企业的摄影协会会长,老年大学专职摄影教师。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淮北矿区的摄影事业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艺术简历
胡珍玲:男,1964年出生,安徽省萧县人。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淮北矿业集团童亭煤矿,任党委宣传部部长。
1987年学习摄影,擅长新闻纪实、人像、风光摄影,创作出一大批纪实和艺术摄影作品,发表作品上千幅,二十多幅(组)艺术摄影作品在省和全国性摄影比赛、展览中入选、获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摄影源于他第一次发稿见报带来的成就感。1984年,他首次在企业报上发表了一篇反映煤矿生活的散文《井下木棉花》,当时喜悦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由此他干劲倍增,经常采写新闻稿件,隔三差五见诸报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感觉文字表达不能满足自己对生活和工作的感悟,于是在坚持写作的同时,他又狂热地爱好上了摄影。1989年4月,在童亭矿地测科工作的他,在妻子的支持下,用攒了将近一年的工资,购买了一台海鸥牌单反照相机,并自己动手建造了暗房。在本职工作之余,只要有新闻的地方都出现了他的身影。在现场,他努力拍摄下每一个精彩瞬间,然后到暗房洗相片,一待就是一整夜,长年乐此不疲。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胡珍玲采写的新闻稿件及摄影作品发表得多起来,1997年,矿党委把他调入党委宣传部,专职从事摄影摄像和新闻报道工作。如鱼得水的他从此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摄影创作中。摄影是一项高雅的艺术,但也存在着辛苦和危险,用他的话说,“摄影有辛苦,有危险,更有快乐!”刚开始,胡珍玲的摄影创作素材主要来源于煤矿生活、工作中的点滴,从小在矿山长大的他深知煤矿工人的艰辛,于是他利用各种机会,到井下一线和工作现场进行采访、摄影、创作。他经常怀揣着相机,不知疲倦地走进施工现场,爬进不足一米的炮采工作面,或趴或仰或卧,屏住呼吸,一次次按下快门,真实记录井下矿工辛勤劳作的画面,向外界展示矿工生活和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他拍摄的《地层深处中国心》《开拓者》《我的班长我的班》等作品,在首届海峡两岸等摄影大赛中获奖。
摄影光靠吃苦耐劳是远远不够的。胡珍玲说:“摄影作品反映的是摄影者的素养和对生活的感悟,功夫不在于按快门,而是善于用眼睛捕捉,用心感受。”有一年年底,童亭矿停产8天全面检修,工程量大,有更换天轮、大型绞车等设备一百七十余项。他感觉到这是个非常好的拍摄题材,就一直关注现场,不间断地去拍摄。得知更换主井天轮在星期六夜里12点,在家休息的他冒着小雪和凛冽的寒风,驱车50多公里赶到矿。他爬上爬下,踩高蹲低地拍摄,记录下了一幅幅煤矿检修工迎风冒雪检修的真实场景。他把这组摄影报道投寄到《中国能源报》等报刊发表,其中摄影作品《检修》在第四届中国煤矿艺术节“淮北矿业杯·全国煤矿职工摄影展览”中荣获三等奖。
为了提高自己的摄影水平,拓宽摄影路子,吸取众家之长,胡珍玲自费购买了许多摄影方面的书籍,虚心向摄影前辈请教。他多次到合肥、平遥等地参观全国摄影展览,聆听解海龙、王瑶等著名摄影家的讲课;经常与同行交流学习,不断提升创作理念,丰富自身艺术修养。他只要手握相机,总是用心构图,敏锐找寻趣味点,精心选择最佳视角,追求最美的视觉中心、生动的光质效果、得当的色彩感情、灵活的均衡处理、多元的形状表现。
胡珍玲善于运用虚实对比、简化背景、安排空白、影调搭配等手段,力求拍摄对象鲜明、生动、完美,形成了自己超俗的风格。凭着自己的爱好和韧劲,几年来,他拍摄的近千幅新闻照片分别在《人民日报》《中国煤炭报》《安徽日报》发表。创作的《矿山情》《劳动者》《刚升井的矿工》《大喜日子》《检修工》等摄影作品多次在各类摄影比赛中入选、获奖并展出。他用自己的实力敲开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安徽省摄影家协会的大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矿山摄影家”。
如今,年过五十的胡珍玲对摄影仍然痴迷。近几年,他不仅踏遍皖南、坝上、黔东南、甘南等地采风,拍摄了大量摄影作品,撰写的游记《难忘的甘南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的苗族朗德上寨》《台儿庄,一个寻梦的地方》和《中国画里乡村——宏村》《大运河畔,古镇窑湾》等,分别在《人民摄影报》《检察风云》《中国测绘》等报刊发表。现在,他还担任了企业的摄影协会会长,老年大学专职摄影教师。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淮北矿区的摄影事业正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艺术简历
胡珍玲:男,1964年出生,安徽省萧县人。毕业于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中国煤矿摄影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现就职于淮北矿业集团童亭煤矿,任党委宣传部部长。
1987年学习摄影,擅长新闻纪实、人像、风光摄影,创作出一大批纪实和艺术摄影作品,发表作品上千幅,二十多幅(组)艺术摄影作品在省和全国性摄影比赛、展览中入选、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