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就要求教师自己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负责课程实施、课程评估,而不仅仅是实施课程,我觉得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科学延伸、创造的教育实践过程。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在利用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要让我们的美术延伸,科学、合理的投入到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1、遵循实用性
其实我们很多学校都在推进校本课程,但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无从着手,不知道校本课程的切入点在哪里,与学科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现成的教材,这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事实上,我们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通过遵循实用性的原则来对校本资源进行删选,以此作为切入点来追寻学校发展的特色。
江苏版美术教材编写中,许多内容都是分类别展开教学的。如:《可爱的家乡》、《水墨游戏—园林》、《中国建筑欣赏》等等。在教学这样的单元系列时,实际上我们就可以有机地结合校本课程资源,如:在教学《可爱的家乡》时,笔者有意结合我校专业特色——苏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展开教学,1、切入,以《姑苏繁华图》欣赏为切入点,2、新授、欣赏,姑苏美景,①介绍姑苏特色,以实景为主;②比较:现实中的美景与《姑苏繁华图》有何区别?用了什么手法表现?③通过分析线描绘画的形式,为木刻年画创作进行线描稿的创作。④简单木刻年画创作。这样一节以新老“姑苏繁华图”为学习的重点,通过桃花坞木刻为表现手段,充分体现了我们本土文化,对于学生,不管是在情感,还是在技能上都有一定的实用性所得。
2、突出地方性
校本教材作为家乡的自然资源洒落在我们身边,我们如果能抓住其最根本的加以运用,既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又能做到就地取材,节约开支。我校是一所位于阳澄湖湖畔有着独特地理优势的学校,金秋10月是我们阳澄湖大闸蟹品尝旺季,抓住这一独特资源,一堂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课《蟹壳画》在我校课堂上展现出来:1、先结合校校本课,了解和认识阳澄湖大闸蟹,引导学生在家品尝蟹的时候注意收集完整的蟹壳。2、在美术课上进行绘画创作:①展示一些蟹壳类的作品或以实物展示具有特色的、漂亮的蟹壳作品,通过欣赏激发兴趣;②学生拿出以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再次加工:清洗、吹干。③小组交流、思考,想象绘画组合。④动手制作、技术示范。⑤展示、交流、评价。这样极具地方特性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有很强的亲切感,更为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优秀美术遗迹进行铺垫,激发学生了对家乡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
3、注重实践性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大多是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看到的一些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课堂中有机地结合家乡中自己所了解的东西进行专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既能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是学生了解家乡优秀文化的另一种手法。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苏州园林的有关知识,笔者利用了两周时间开展了《认识苏州园林》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做法如下:(1)前期工作,了解活动要求:①认识哪些苏州园林?②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③你能介绍个别有代表性的园林吗?请你设计一份《苏州一日游》旅行方案;(2)准备工作,资料收集,整理设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设计旅行方案,教师适当进行指点;(3)汇报、交流,展示成果:学生利用课堂上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通过欣赏、介绍、交流各自的方案,相互讨论,补充、修改;(4)小组总结,小组为单位,在各自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汇总成一份比较合理的旅游方案来,其中涉及到旅行团的名称、标志、旅游路线、适合人群,以及各季节段的报价,这个设计过程实际也是孩子们一个实践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整个活动中,学生不仅参与美术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而且在调查、研究、探索、实践的一系列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撰写资料的能力以及动手、思考、创造等各种综合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成果。
4、体现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原动力,它具有催人向上的力量,更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因此,我们校本教材开发的时候也不能把这点忽视掉,如果教材教法能抓住孩子的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能够事半功倍。当然,要唤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就需要联系实际,“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一切想象都不能空洞的展开,离开了身边的人、事、物,一切思维都枯竭了,只有通过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的创作元素,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唤起孩子们创作的欲望。在教学六年级美术课《桥》时,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把兴趣作为设计作业内在的“激素”,通过设计多样形式的教学,把新知识寓于各活动中,让学生在欣赏、了解的过程中产生求知欲望。针对课本上诸多桥的内容,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苏州的桥上,我们苏州作为东方威尼斯,河多,桥自然也多,先让学生对周边的桥有个初步了解,激发起他们对于桥这种平时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陌生的事物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在这个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探询的一个过程,也是他们作品构思的一个过程。通过了解有关桥梁的知识,和各类桥梁的图片及桥的相关故事,让学生从中找的了创作的灵感,激发了其创作的欲望,因此在这次作业中,呈现出很多奇思秒想、构图新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
其实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研究的过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不仅要求我们会“教”书,还要会“编”书。虽然对我们来说前进的脚步比较艰难,但只要我们做到精选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弹性和灵活性,改革评价制度,以学生的发展角度来思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我想我们能从根本上为校本课程开发赢得时间与质量。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江苏】
作为美术教师的我们在利用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要让我们的美术延伸,科学、合理的投入到我们校本课程的开发中。
1、遵循实用性
其实我们很多学校都在推进校本课程,但在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无从着手,不知道校本课程的切入点在哪里,与学科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现成的教材,这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事实上,我们要从本校的实际出发,通过遵循实用性的原则来对校本资源进行删选,以此作为切入点来追寻学校发展的特色。
江苏版美术教材编写中,许多内容都是分类别展开教学的。如:《可爱的家乡》、《水墨游戏—园林》、《中国建筑欣赏》等等。在教学这样的单元系列时,实际上我们就可以有机地结合校本课程资源,如:在教学《可爱的家乡》时,笔者有意结合我校专业特色——苏州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展开教学,1、切入,以《姑苏繁华图》欣赏为切入点,2、新授、欣赏,姑苏美景,①介绍姑苏特色,以实景为主;②比较:现实中的美景与《姑苏繁华图》有何区别?用了什么手法表现?③通过分析线描绘画的形式,为木刻年画创作进行线描稿的创作。④简单木刻年画创作。这样一节以新老“姑苏繁华图”为学习的重点,通过桃花坞木刻为表现手段,充分体现了我们本土文化,对于学生,不管是在情感,还是在技能上都有一定的实用性所得。
2、突出地方性
校本教材作为家乡的自然资源洒落在我们身边,我们如果能抓住其最根本的加以运用,既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又能做到就地取材,节约开支。我校是一所位于阳澄湖湖畔有着独特地理优势的学校,金秋10月是我们阳澄湖大闸蟹品尝旺季,抓住这一独特资源,一堂具有地域特色的美术课《蟹壳画》在我校课堂上展现出来:1、先结合校校本课,了解和认识阳澄湖大闸蟹,引导学生在家品尝蟹的时候注意收集完整的蟹壳。2、在美术课上进行绘画创作:①展示一些蟹壳类的作品或以实物展示具有特色的、漂亮的蟹壳作品,通过欣赏激发兴趣;②学生拿出以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再次加工:清洗、吹干。③小组交流、思考,想象绘画组合。④动手制作、技术示范。⑤展示、交流、评价。这样极具地方特性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有很强的亲切感,更为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优秀美术遗迹进行铺垫,激发学生了对家乡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豪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爱乡之情。
3、注重实践性
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大多是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看到的一些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课堂中有机地结合家乡中自己所了解的东西进行专题学习、综合实践活动,既能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也是学生了解家乡优秀文化的另一种手法。如: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苏州园林的有关知识,笔者利用了两周时间开展了《认识苏州园林》的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具体做法如下:(1)前期工作,了解活动要求:①认识哪些苏州园林?②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③你能介绍个别有代表性的园林吗?请你设计一份《苏州一日游》旅行方案;(2)准备工作,资料收集,整理设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整理、设计旅行方案,教师适当进行指点;(3)汇报、交流,展示成果:学生利用课堂上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通过欣赏、介绍、交流各自的方案,相互讨论,补充、修改;(4)小组总结,小组为单位,在各自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汇总成一份比较合理的旅游方案来,其中涉及到旅行团的名称、标志、旅游路线、适合人群,以及各季节段的报价,这个设计过程实际也是孩子们一个实践的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整个活动中,学生不仅参与美术教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了,而且在调查、研究、探索、实践的一系列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撰写资料的能力以及动手、思考、创造等各种综合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成果。
4、体现趣味性
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原动力,它具有催人向上的力量,更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支柱。因此,我们校本教材开发的时候也不能把这点忽视掉,如果教材教法能抓住孩子的心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就能够事半功倍。当然,要唤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就需要联系实际,“知识的开端永远必须来自感官”,一切想象都不能空洞的展开,离开了身边的人、事、物,一切思维都枯竭了,只有通过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出的创作元素,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唤起孩子们创作的欲望。在教学六年级美术课《桥》时,根据美术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把兴趣作为设计作业内在的“激素”,通过设计多样形式的教学,把新知识寓于各活动中,让学生在欣赏、了解的过程中产生求知欲望。针对课本上诸多桥的内容,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苏州的桥上,我们苏州作为东方威尼斯,河多,桥自然也多,先让学生对周边的桥有个初步了解,激发起他们对于桥这种平时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陌生的事物的兴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在这个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探询的一个过程,也是他们作品构思的一个过程。通过了解有关桥梁的知识,和各类桥梁的图片及桥的相关故事,让学生从中找的了创作的灵感,激发了其创作的欲望,因此在这次作业中,呈现出很多奇思秒想、构图新颖的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
其实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实践研究的过程,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不仅要求我们会“教”书,还要会“编”书。虽然对我们来说前进的脚步比较艰难,但只要我们做到精选课程内容,增加课程的弹性和灵活性,改革评价制度,以学生的发展角度来思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宽松、和谐的发展空间,我想我们能从根本上为校本课程开发赢得时间与质量。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