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言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未来的社会必定是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社会。数学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技术,必将在社会的发展中大放异彩。因此,作为一个置身现代生活的人来说,必须具备应有的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好数学就显得极其重要。高中教育是联系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桥梁,承擔着“承下启上”、继往开来的重任。其中,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绝不能流于形式,务必讲求实效。本文仅就提高高一数学教学实效性的问题谈点看法。
一、让学生把心带进数学课堂——进
高一数学作为枯燥的数字和图形游戏,常使学生望“数”兴叹,畏“形”如虎。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身在课堂,但他们的心却躲得远远的,不敢也不想真正地进入课堂。他们或目光呆滞,满腹心事;或窃窃私语,自说自话,对数学课了无兴趣。师生近在咫尺,心灵之间却横亘着一睹高墙,难以达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致使形成教师导而不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课堂构成无和谐可言,更谈不上科学,使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那么,如何让学生把心带进数学课堂呢?常识告诉我们:信之爱之,才能近之行之。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正所谓“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在具体操作时,要循循善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告诉他们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现行的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个指导思想是“有用的数学”,一改过去过于强调知识的严谨性、深刻性的不足,更加突出了知识的实用价值。如函数、集合等知识莫不与现实生活有关。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味地进行纯理论化的推演,应该留足充裕的时间尽力呈现其价值色彩,将“数学无用论”消弭于无形,为高一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动力源泉。
二、将学生的心留在数学课堂——留
高中学生年纪尚小,心理不成熟,多动易变,而数学的学习却需要坚持。对于那些意志薄弱,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请进不易留住难”。一旦他们觉得数学难学,学无斩获,就会畏葸不前,打击其自信心,挫伤其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若生逃跑之意,并继之以行,则将前功尽弃。此时,教师就要应时而动,稳定“军心”,及时解除困局。解困之法很多,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留”字。怎么留呢?
(1)循序渐进,搞好过度。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高一数学所涉及的内容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看,都已大大超越了初中数学,使学生产生了知识衔接上的困难,经常出现卡壳,产生断裂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循序渐进,搞好过度。抽出一定时间对初中数学宜补则补,宜练则练,夯实基础,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造血功能”,切忌操之过急。如果讲得过快过深,自然“曲高和寡”,无异于“赶鸭子上架”,这是留不住学生的。
(2)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恰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取胜的前提和关键之一是弄清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一些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缺乏针对性。由于对学生没有基本的认知和把握,经常无的放矢,乱打空枪。自己讲课眉飞色舞,学生听课“呆若木鸡”,师生无有共鸣,渐行渐远。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甚至是像孔子那样和学生吃住在一起,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3)修炼内功,做好引导。对于高一数学技能的习得,除了要增强学生自身的“造血功能”外,教师适时的“输血”同样不可或缺。而强调教师对学生“输血”,教师就必须有“血”可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如果教师是“半瓶醋”,自用尚且不足,何谈施与学生?因此,教师应注重加强内功的修炼,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另一是加强师德修养,端正工作作风,提高敬业精神,切实做到:能教书,会教书,教得好。
三、将学生的心留在数学课堂——出
数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数学是现实的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最肥沃的土壤就是生活。”传统的数学教学单一追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同时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拘泥于课本,那是“死”的知识,难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简而言之,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在于为实践服务。作为高层次的学习应该是面向生产,面向生活,面向实际。因此,要让数学知识“活”起来,就高一阶段而言,有必要安排一些课时带学生去参加实践活动,把数学融于鲜活的生活情景之中,使数学与生活交相辉映,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数学应用问题,激发对数学的求知欲,零距离感受数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的关系,真正懂得“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道理。这项工作非一日之功,需要常抓不懈,一以贯之。
总之,高一数学既是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进一步跃升,又是学生向更高目标攀爬的垫脚石,其地位不言而喻。要提高高一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其要义就在于三个字:“进、留、出”——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
一、让学生把心带进数学课堂——进
高一数学作为枯燥的数字和图形游戏,常使学生望“数”兴叹,畏“形”如虎。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身在课堂,但他们的心却躲得远远的,不敢也不想真正地进入课堂。他们或目光呆滞,满腹心事;或窃窃私语,自说自话,对数学课了无兴趣。师生近在咫尺,心灵之间却横亘着一睹高墙,难以达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致使形成教师导而不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课堂构成无和谐可言,更谈不上科学,使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
那么,如何让学生把心带进数学课堂呢?常识告诉我们:信之爱之,才能近之行之。教师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价值观。正所谓“心急吃不得热豆腐”。在具体操作时,要循循善诱,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告诉他们数学知识的重要性。现行的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一个指导思想是“有用的数学”,一改过去过于强调知识的严谨性、深刻性的不足,更加突出了知识的实用价值。如函数、集合等知识莫不与现实生活有关。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味地进行纯理论化的推演,应该留足充裕的时间尽力呈现其价值色彩,将“数学无用论”消弭于无形,为高一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动力源泉。
二、将学生的心留在数学课堂——留
高中学生年纪尚小,心理不成熟,多动易变,而数学的学习却需要坚持。对于那些意志薄弱,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来说,“请进不易留住难”。一旦他们觉得数学难学,学无斩获,就会畏葸不前,打击其自信心,挫伤其积极性,导致恶性循环。若生逃跑之意,并继之以行,则将前功尽弃。此时,教师就要应时而动,稳定“军心”,及时解除困局。解困之法很多,但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留”字。怎么留呢?
(1)循序渐进,搞好过度。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高一数学所涉及的内容无论从广度上还是从深度上看,都已大大超越了初中数学,使学生产生了知识衔接上的困难,经常出现卡壳,产生断裂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循序渐进,搞好过度。抽出一定时间对初中数学宜补则补,宜练则练,夯实基础,不断增强学生自身的“造血功能”,切忌操之过急。如果讲得过快过深,自然“曲高和寡”,无异于“赶鸭子上架”,这是留不住学生的。
(2)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恰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取胜的前提和关键之一是弄清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一些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教学缺乏针对性。由于对学生没有基本的认知和把握,经常无的放矢,乱打空枪。自己讲课眉飞色舞,学生听课“呆若木鸡”,师生无有共鸣,渐行渐远。因此,教师必须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甚至是像孔子那样和学生吃住在一起,了解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3)修炼内功,做好引导。对于高一数学技能的习得,除了要增强学生自身的“造血功能”外,教师适时的“输血”同样不可或缺。而强调教师对学生“输血”,教师就必须有“血”可输。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缸水。如果教师是“半瓶醋”,自用尚且不足,何谈施与学生?因此,教师应注重加强内功的修炼,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能力,认真研究教材教法;另一是加强师德修养,端正工作作风,提高敬业精神,切实做到:能教书,会教书,教得好。
三、将学生的心留在数学课堂——出
数学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数学是现实的数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究者、研究者……最肥沃的土壤就是生活。”传统的数学教学单一追求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而新课程的理念则同时强调数学学习的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仅仅拘泥于课本,那是“死”的知识,难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简而言之,学习数学的终极目的在于为实践服务。作为高层次的学习应该是面向生产,面向生活,面向实际。因此,要让数学知识“活”起来,就高一阶段而言,有必要安排一些课时带学生去参加实践活动,把数学融于鲜活的生活情景之中,使数学与生活交相辉映,让他们亲身体验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数学应用问题,激发对数学的求知欲,零距离感受数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的关系,真正懂得“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的道理。这项工作非一日之功,需要常抓不懈,一以贯之。
总之,高一数学既是小学、初中数学知识的进一步跃升,又是学生向更高目标攀爬的垫脚石,其地位不言而喻。要提高高一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其要义就在于三个字:“进、留、出”——让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出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