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入乐之者。”数学是较为枯燥的一门学科,就我所在学校地区而言,多数藏族学生因受地域、语言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不喜欢数学,觉得难,基本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我采取一些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举例谈谈:
1.活用教材,教学密切联系农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用教材是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应具备实施新课程所必备的素质与技能。即使教材有缺陷,也可以弥补。为了适应教育改革,课程论专家将课程、教材已经修改了很多次。但现行的教材所创设的部分背景与我地区不切合,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学生根本没见过。作为教师应明白数学知识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它是具体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在农村的生活背景中可以找到实体模型。因此作为指教者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能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创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利用课件、媒体等把学生引入实际生活中来,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生活中看得见的,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其能真正感受到数学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兴趣。例如:一年级《2—5的分与合》,我请学生从家里带来了四个核桃进行分一分,拿五个葵花籽进行分一分,进行小组合作、操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比较直观地明白4与5的分与合。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创设游戏活动:让三个小朋友分别站在一块等边三角形空地的三个角上,分别尽快拿到对面的篮球,问他们分别应怎样设计线路才能赢得这场比赛?让三个人试一试,找出答案,画出“垂线”,即认识高。再如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学生对利息和利率倍感到陌生,于是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本乡信用社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教师对学困生适当指导,学生在记的时候就产生了疑问:什么是利率?为什么不同时期银行的利率不同啊?……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说说自己又是如何解决的。这样改变了枯燥无味的被动式教学,使一些学困生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里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兴趣的源头,小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利用电子白板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乐学、爱学。
3.降低学困生学习难度,分层练习分層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注重细节从基础抓起。首先纠正学困生学习数学时不良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认真听课,细心做题的学习态度, 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能做到书写工整,自觉验算、预习、复习。因为学生的认知方式等方面都是有差别的,如果以一种标准衡量定性,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困生”在这些方面表现更为明显,教师要顺应学生心理,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其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来增强学习的自信,从而消除学习心理上的障碍。对于作业,要以课本为主,不搞偏题、怪题. 题量要适中,结合学生的能力,分层布置,不搞一刀切。作业过程和结果采用分层评价,使各种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4.小组合作,让学困生在集体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许多学困生,并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因为其心理受到伤害或困惑造成的。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避免学困生孤军奋战的局面;可以消除学困生 “这个问题,我不会,与我无关”的消极心理。合作学习,带动学困生向前迈进的步伐,使其有了表现的机会,也能感知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其对学习的积极情感。班内的杨美,性格内向,不喜欢与别人交流,也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上课经常打瞌睡,成绩总是很差。老师向她提问题,她什么也不知道,小朋友经常嘲笑她。渐渐地,她变得越来越沉默了。在教学《分类》时,我惊奇地发现杨美原来和每个小朋友一样都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合作小组把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气球进行分类,她这一组最先完成,于是我请她向大家介绍他们组是怎样分类的。她的回答让我吃惊,调理清楚,声音响亮,话语中流露着成功的喜悦。通过合作杨美变了,性格也开朗了,学习也慢慢进步了。
1.活用教材,教学密切联系农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用教材是一个合格称职的教师应具备实施新课程所必备的素质与技能。即使教材有缺陷,也可以弥补。为了适应教育改革,课程论专家将课程、教材已经修改了很多次。但现行的教材所创设的部分背景与我地区不切合,许多先进的交通工具和生活用品等学生根本没见过。作为教师应明白数学知识表现为形式化的符号,它是具体的生活经验和常识,在农村的生活背景中可以找到实体模型。因此作为指教者在创设教学背景时不能死板的套用课本,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力求创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景,利用课件、媒体等把学生引入实际生活中来,将枯燥乏味的数学内容生活中看得见的,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其能真正感受到数学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兴趣。例如:一年级《2—5的分与合》,我请学生从家里带来了四个核桃进行分一分,拿五个葵花籽进行分一分,进行小组合作、操作,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活动中比较直观地明白4与5的分与合。又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高时,创设游戏活动:让三个小朋友分别站在一块等边三角形空地的三个角上,分别尽快拿到对面的篮球,问他们分别应怎样设计线路才能赢得这场比赛?让三个人试一试,找出答案,画出“垂线”,即认识高。再如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学生对利息和利率倍感到陌生,于是我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本乡信用社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教师对学困生适当指导,学生在记的时候就产生了疑问:什么是利率?为什么不同时期银行的利率不同啊?……到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说说自己又是如何解决的。这样改变了枯燥无味的被动式教学,使一些学困生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学习热情很高,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2.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里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兴趣的源头,小学生正处在对任何事物都倍感好奇的年龄阶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挖掘教材内在的智力因素,大胆创设能让他们好奇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利用电子白板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乐学、爱学。
3.降低学困生学习难度,分层练习分層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注重细节从基础抓起。首先纠正学困生学习数学时不良的习惯,逐步培养他们认真听课,细心做题的学习态度, 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并能做到书写工整,自觉验算、预习、复习。因为学生的认知方式等方面都是有差别的,如果以一种标准衡量定性,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学困生”在这些方面表现更为明显,教师要顺应学生心理,给学困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其也尝到成功的喜悦和体验,来增强学习的自信,从而消除学习心理上的障碍。对于作业,要以课本为主,不搞偏题、怪题. 题量要适中,结合学生的能力,分层布置,不搞一刀切。作业过程和结果采用分层评价,使各种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4.小组合作,让学困生在集体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许多学困生,并不是因为智力问题,而是因为其心理受到伤害或困惑造成的。小组的合作学习,可以避免学困生孤军奋战的局面;可以消除学困生 “这个问题,我不会,与我无关”的消极心理。合作学习,带动学困生向前迈进的步伐,使其有了表现的机会,也能感知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其对学习的积极情感。班内的杨美,性格内向,不喜欢与别人交流,也不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上课经常打瞌睡,成绩总是很差。老师向她提问题,她什么也不知道,小朋友经常嘲笑她。渐渐地,她变得越来越沉默了。在教学《分类》时,我惊奇地发现杨美原来和每个小朋友一样都有爱表现自己的心理。让学生合作小组把课前准备好的各种形状和颜色的气球进行分类,她这一组最先完成,于是我请她向大家介绍他们组是怎样分类的。她的回答让我吃惊,调理清楚,声音响亮,话语中流露着成功的喜悦。通过合作杨美变了,性格也开朗了,学习也慢慢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