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学生这种能力的形成必须经过扎实的语言训练。如何提高语言训练的有效性?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语言训练指导的三个落脚点。
一、落在“超常语法”上
不少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只停留在指导理解文本内容,引导体会文本语言的精美和寓意上,往往忽略了对语言形式的训练。而语言形式的训练是学生学会有效表达、运用语言的重要渠道。语言训练中特别应该训练那些超常语法的语言形式,因为“可以说,在言语作品中,凡是运用超常语法的地方也就是作者有特别用意的地方,也往往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结合得最为紧密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发现运用超常语法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文本语言运用的精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大有益处。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尊严》一课中“杰克逊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一句因果复句。因果复句的常规表达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文中这一句却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运用了超常语法。“汉语句子意义有所谓‘尾重心’,即一句话的意义重心在句子的后半部分。”作者运用超常语法,是为了表现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维护了个人尊严。教学时可出示常规表达与超常语法表达作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这一超常语法表达充分表现了哈默拥有尊严的人格,感悟到超常语法的表达效果。
二、落在“思维品质”上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他们总是要经历由不会到会、由认识片面到认识全面、由认识模糊到认识精确、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语文课追求的不单在结论,更重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品质和表达质量的提升;语文课的价值诉求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答案的正确,更应该体现在思维品质的提升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必须通过展示思维训练的过程,增加语言训练的力度。如,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白鹅》一课,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入手提出: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学生初步领会文本的思想内容,读懂白鹅高傲的特点。这一过程完成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然后,从文本思想内容出发,指导学生进一步深究品味能表达文本思想内容的语段,从语言运用角度提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高傲特点的?这一过程完成了从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的第二次飞跃,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师指导语言训练时获得提升。这样训练,学生在发展言语智慧的同时思维品质获得提升,思维、语言同步发展。
三、落在“迁移运用”上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语言知识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内化为个体的言语能力。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归纳言语规律,及时为学生创设语言运用情境,鼓励他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知识。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强理解所学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为他们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积累经验,增强语言运用意识。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太阳是大家的》一文是一首儿童诗,教学时要重视文本拟人化手法迁移的训练价值。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的好处,把阳光当作鲜花、小树和孩子的朋友,这样写显得格外亲切。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太阳在别的国家都会干些什么,模仿课文中拟人手法说说。适时的语言训练可以打开学生的表达思路,教师创设具体的表达情境,课文的语言范型又为学生的语言运用提供了借鉴。学生可以在模仿运用中,习得拟人手法的感性经验,促进写作的内化迁移,有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教师进修学校)
一、落在“超常语法”上
不少教师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时只停留在指导理解文本内容,引导体会文本语言的精美和寓意上,往往忽略了对语言形式的训练。而语言形式的训练是学生学会有效表达、运用语言的重要渠道。语言训练中特别应该训练那些超常语法的语言形式,因为“可以说,在言语作品中,凡是运用超常语法的地方也就是作者有特别用意的地方,也往往是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结合得最为紧密的地方”。教师要善于发现运用超常语法的语句,引导学生品味、揣摩文本语言运用的精妙,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大有益处。如,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尊严》一课中“杰克逊对女儿说:‘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一句因果复句。因果复句的常规表达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文中这一句却先写结果后写原因,运用了超常语法。“汉语句子意义有所谓‘尾重心’,即一句话的意义重心在句子的后半部分。”作者运用超常语法,是为了表现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以自己的劳动去换取报酬,维护了个人尊严。教学时可出示常规表达与超常语法表达作对比,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到这一超常语法表达充分表现了哈默拥有尊严的人格,感悟到超常语法的表达效果。
二、落在“思维品质”上
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他们总是要经历由不会到会、由认识片面到认识全面、由认识模糊到认识精确、由学会到会学的过程。语文课追求的不单在结论,更重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品质和表达质量的提升;语文课的价值诉求不能只停留在问题答案的正确,更应该体现在思维品质的提升上。教师在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时,必须通过展示思维训练的过程,增加语言训练的力度。如,教学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白鹅》一课,教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从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入手提出: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学生初步领会文本的思想内容,读懂白鹅高傲的特点。这一过程完成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然后,从文本思想内容出发,指导学生进一步深究品味能表达文本思想内容的语段,从语言运用角度提出: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白鹅高傲特点的?这一过程完成了从抽象思维向形象思维的第二次飞跃,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师指导语言训练时获得提升。这样训练,学生在发展言语智慧的同时思维品质获得提升,思维、语言同步发展。
三、落在“迁移运用”上
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语言知识只有通过语言实践才能内化为个体的言语能力。教师要善于从文本中归纳言语规律,及时为学生创设语言运用情境,鼓励他们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知识。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运用中加强理解所学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为他们在其他语境中迁移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积累经验,增强语言运用意识。如,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太阳是大家的》一文是一首儿童诗,教学时要重视文本拟人化手法迁移的训练价值。首先,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的好处,把阳光当作鲜花、小树和孩子的朋友,这样写显得格外亲切。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太阳在别的国家都会干些什么,模仿课文中拟人手法说说。适时的语言训练可以打开学生的表达思路,教师创设具体的表达情境,课文的语言范型又为学生的语言运用提供了借鉴。学生可以在模仿运用中,习得拟人手法的感性经验,促进写作的内化迁移,有效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