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投資設廠首選哪裡?把這個問題拋給發達地區的製造業人士,10年前,答案多半是中國大陸。而現在,這個答案有可能是東南亞了。
「物美價廉」一度是人們對「中國製造」的普遍印象,然而最近幾年人們注意到,「東盟製造」同樣物美價廉甚至更爲便宜:泰國服裝、馬來西亞咖啡、越南拖鞋……
簡單的經濟表像背後隱藏的是全球産業轉移大趨勢。在全球製造業領域,歐美呼籲製造業回歸,實現「再工業化」,高端製造業的競爭會愈來愈激烈;中國大陸將從中低端製造業往高端發展;而在中低端製造業上,迫於成本壓力,企業正在向人力、土地等成本更低的地方轉移,新興的東南亞國家在過去的幾年間便成了資本追逐的新熱點。
正如曾經對中國大陸的趨之若鶩一樣,新興的東南亞國家當下成了資本追逐的新熱點。而伴隨著這股投資熱潮的還有一種聲音:新興的東南亞國家會不會成爲下一個中國大陸,成爲世界經濟的「發電機」?答案是「不一定」。這些新興亞洲國家的先天性缺陷——國內市場小,決定了其對資本的吸引力有限,也決定了他們在拉動世界經濟增長方面能力有限。而中國大陸由於近年來勞動力素質提高和招商引資環境的改善,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世界工廠」的地位仍然不會改變。
製造業撤離大陸引爆「火熱」東南亞
滕先生是溫州的一家製鞋廠的董事長。2009年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讓深陷金融危機之中的滕先生看到了「走出去」的機會。經過一番考察之後,他把自己的部分生産線轉移到了越南。
這不是「開始」,也遠非「結束」。近幾年,中國大陸東部地區有大量的製造業轉移到了東盟國家而不是大陸西部地區,而原本投向中國大陸的外資也開始向東盟國家轉移。
阿迪達斯在華工廠的正式關停成爲了外資撤離大陸的最新證據。這家風向標似的「候鳥」公司,爲了追逐更低的成本將製造基地轉移出了中國大陸,把産能轉移至勞動力成本更低的越南。與其相比,它的老對手耐克轉移生産基地的步伐邁得更大:2000年,中國大陸生產全世界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從2005年開始,耐克逐年增加越南工廠在其製造業中的比重;而如今,越南取代中國大陸成爲世界最大的耐克鞋生產國。
越南「火」了!據越南媒體報道,過去5年來,越南FDI(外國直接投資)合同項目總額增長5.1倍,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3倍。
東南亞的另一個投資熱地是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目前,流入印尼的FDI是5年前的3倍以上。此外,緬甸、泰國、柬埔寨、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最近幾年也出現了外資急速流入趨勢。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不久前發佈的《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統計,2011年流入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為1170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了26%,而中國大陸的這一增長率同期不到8%。報告認爲,由於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大陸的工資成本和生産成本繼續保持上升態勢,東盟各國在製造業上的相對競爭力繼續增强。
製造業向東盟國家轉移直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印尼的GDP在2010年第四季度從前一季度的5.77%跳至6.83%,之後一直保持在6.5%左右,2012年第二季度為6.37%。2000年以來,越南製造業産值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同時,越南的製造業開始轉型升級,從以往只能生産初級品向機械製造領域發展,目前已經能够自行生産成套機械設備,在汽車、造船工業領域也有進步。
尋求更低成本規避貿易壁壘
「相對於大陸來說,越南最具競爭優勢的是人力成本、廠房租金以及政策優惠等。」這是2010年第一次到越南考察時,最吸引滕先生的地方,「越南的人力成本約爲中國大陸的2/3。目前中國大陸的普工月薪已達到3000~4000元(人民幣,下同),越南還不到2000元。同時,廠房租金方面也只相當於大陸的1/3左右。事實上,越南最具吸引力的是其稅收優惠,外資企業在越南前3年免稅,第3至5年稅率為5%,其後稅率約為10%左右,低於中國大陸的水平。」
尋求更爲低廉的成本成爲企業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首要原因。
「中國大陸的製造業要素,比如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在過去幾年穩增長政策中出現了急劇的上漲,甚至翻了一番,而且這種上漲看不到回落,中國大陸對歐美國家製造業成本優勢很大程度上喪失掉了。」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指出。
更低的成本對於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資本來說,無疑非常具有吸引力。「不過在企業的損益表裏,勞動力成本所占的比重僅爲5%。」安翰威特大中華區首席商務官以及全球研究中心總監龐錦峰表示,「更重要的是勞動力成本和産出率的比例。」
目前被公認的是,中國大陸勞動者的素質和産出率都高於新興的東南亞國家。和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一樣,中國人的集體主義民族性格決定了更適合製造業,同時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中國工人的熟練程度遠高於東南亞這些新興的經濟體。
此外,這些東南亞國家各有各的特殊情况:越南工會勢力比較強,在一個工廠裏有不止一個工會,工人權益保護意識比較強;而在泰國,工人需要有算在工時之內的40分鐘的帶薪祈禱時間,此外每個廠區都得設立佛像和祈禱區域,但在公司的成本報表中顯示的僅僅是勞動力成本,這些因素並不能反映出來。
「企業在越南主要是對原材料進行簡單加工,一方面可以直接在當地市場銷售,另一方面還可以再出口到歐美,甚至運回中國大陸。」滕先生指出,越南已開始成爲中國大陸對外進出口的一個中轉地帶。在越南設廠,出口産品除了可以「零關稅」進入日韓以及印度等國,産品還可繞過直接對歐美等地出口所要面對的較高貿易門檻。
「中國——東盟自貿區可以作爲大陸企業開拓更廣闊國際市場的『跳板』,通過『政策』方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秘書處常務副秘書長許寧寧表示,目前,東盟還與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建立了自貿區,實現了「零關稅」,但中國大陸只與其中的新西蘭建立了自貿區。企業可利用東盟與其他國家簽署的自貿協議,到東盟設廠,將出口東盟的商品進行二次加工,改變其原産地屬性後再出口至其他與東盟簽署優惠貿易協定的國家,實現多個優惠政策的「叠加」。 「作為貿易大國,中國大陸與歐美不少國家長期保持貿易順差,出於追求貿易平衡、逼迫人民幣升值、爭取大選選票等考慮,歐美國家往往傾向於製造針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摩擦,增加針對『中國製造』的貿易壁壘。製造業轉移至東盟國家可以有效規避這些貿易壁壘。」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陳佳貴說。
同時,越南還是海外產品進入中國大陸的一個中轉站。滕先生說:「通常是歐洲、美國的貨物先運至香港,然後再到達越南,由廣西口岸最終運至中國大陸,從而打破中國大陸進口高關稅的束縛。」
業內人士表示,企業要積極地了解東盟等國家市場動態,打好「政策牌」,部分原材料可以考慮從東盟等國家進口,這也是在貿易摩擦加劇的國際形勢下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一個有力途徑。
「中國製造」主導地位短期難撼
當下,印尼、泰國等新興東亞洲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分外搶眼,這些國家的快速城市化浪潮能否産生經濟在過去十多年所産生的拉動效應?能否推動因中國大陸經濟放緩而下降的部分大宗商品的價格?東盟會否代替中國大陸成為新的製造基地?
「中國大陸的規模經濟、對外資的吸納能力以及抵抗風險的能力,是這些東南亞國家所不具備的,外資的流入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動這些國家經濟的增長,但不一定會帶動這些國家形成中國大陸當年的起飛勢頭。」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指出。
同時,經濟規模有限也決定了東南亞國家對大宗商品的需求難有大幅增長。據路透社報道,從銅的消費量來看,2011年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新興東亞國消費總量是200萬噸,拉丁美洲消費了68.5萬噸。二者加起來僅稍高於中國大陸760萬噸消費量的三分之一。印度雖然在經濟規模上與中國大陸相當,但印度經濟偏向服務業,其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和中國大陸比相差甚遠。根據國際鋼鐵協會發佈的數字,印度2010年人均粗鋼消費僅56.3公斤,遠低於中國的445.2公斤。
曲星認爲,中國大陸對外資的吸引力仍然强勁。「中國大陸廣闊的內銷市場,給外資企業的投資回報提供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而東南亞國家的國內市場比較小,對海外市場的依賴會導致企業的風險比較高。」曲星說。
事實上,很多外資企業正是看中了中國大陸內需市場才投資的。2012年,全球最大的炭黑企業卡博特在邢台等地建立新廠,其産能將全部針對中國大陸市場。龐錦峰認爲,「東南亞國家的先天性缺陷:國內市場小使得其固有市場不足以消化低成本帶來的産出,一旦供應鏈斷裂,企業將面臨一個巨大的風險。」
另外一個風險來自勞動力資源方面。雖然东南亚國家的人口結構偏年輕化,但人口基數決定了其能爲企業提供的勞動力數量。新興的東南亞國家總人口接近7億。龐錦峰說,在越南的兩大城市,河內和胡志明市的平均工資在過去一年裏增長了20%。大量的外資涌入和高素質勞動力的缺乏造成了「人才通脹」。
「中國大陸的製造業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承載空間——除非我們自己限制自己。」龐錦峰說,「目前的形勢並不能說明中國製造業的優勢削弱甚至喪失,製造業企業的外遷對中國大陸的影响還比較小。而中國大陸的競爭優勢也較為明顯:龐大且優質的勞動力資源、完整的産業鏈、雄厚的産業基礎、巨大的國內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大陸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世界製造業基地。」
「物美價廉」一度是人們對「中國製造」的普遍印象,然而最近幾年人們注意到,「東盟製造」同樣物美價廉甚至更爲便宜:泰國服裝、馬來西亞咖啡、越南拖鞋……
簡單的經濟表像背後隱藏的是全球産業轉移大趨勢。在全球製造業領域,歐美呼籲製造業回歸,實現「再工業化」,高端製造業的競爭會愈來愈激烈;中國大陸將從中低端製造業往高端發展;而在中低端製造業上,迫於成本壓力,企業正在向人力、土地等成本更低的地方轉移,新興的東南亞國家在過去的幾年間便成了資本追逐的新熱點。
正如曾經對中國大陸的趨之若鶩一樣,新興的東南亞國家當下成了資本追逐的新熱點。而伴隨著這股投資熱潮的還有一種聲音:新興的東南亞國家會不會成爲下一個中國大陸,成爲世界經濟的「發電機」?答案是「不一定」。這些新興亞洲國家的先天性缺陷——國內市場小,決定了其對資本的吸引力有限,也決定了他們在拉動世界經濟增長方面能力有限。而中國大陸由於近年來勞動力素質提高和招商引資環境的改善,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世界工廠」的地位仍然不會改變。
製造業撤離大陸引爆「火熱」東南亞
滕先生是溫州的一家製鞋廠的董事長。2009年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立,讓深陷金融危機之中的滕先生看到了「走出去」的機會。經過一番考察之後,他把自己的部分生産線轉移到了越南。
這不是「開始」,也遠非「結束」。近幾年,中國大陸東部地區有大量的製造業轉移到了東盟國家而不是大陸西部地區,而原本投向中國大陸的外資也開始向東盟國家轉移。
阿迪達斯在華工廠的正式關停成爲了外資撤離大陸的最新證據。這家風向標似的「候鳥」公司,爲了追逐更低的成本將製造基地轉移出了中國大陸,把産能轉移至勞動力成本更低的越南。與其相比,它的老對手耐克轉移生産基地的步伐邁得更大:2000年,中國大陸生產全世界40%的耐克鞋,全球第一;從2005年開始,耐克逐年增加越南工廠在其製造業中的比重;而如今,越南取代中國大陸成爲世界最大的耐克鞋生產國。
越南「火」了!據越南媒體報道,過去5年來,越南FDI(外國直接投資)合同項目總額增長5.1倍,實際利用外資增長3.3倍。
東南亞的另一個投資熱地是印度尼西亞(以下簡稱「印尼」),目前,流入印尼的FDI是5年前的3倍以上。此外,緬甸、泰國、柬埔寨、孟加拉、巴基斯坦等國最近幾年也出現了外資急速流入趨勢。
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不久前發佈的《2012年世界投資報告》統計,2011年流入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為1170億美元,比2010年增長了26%,而中國大陸的這一增長率同期不到8%。報告認爲,由於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大陸的工資成本和生産成本繼續保持上升態勢,東盟各國在製造業上的相對競爭力繼續增强。
製造業向東盟國家轉移直接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印尼的GDP在2010年第四季度從前一季度的5.77%跳至6.83%,之後一直保持在6.5%左右,2012年第二季度為6.37%。2000年以來,越南製造業産值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長。同時,越南的製造業開始轉型升級,從以往只能生産初級品向機械製造領域發展,目前已經能够自行生産成套機械設備,在汽車、造船工業領域也有進步。
尋求更低成本規避貿易壁壘
「相對於大陸來說,越南最具競爭優勢的是人力成本、廠房租金以及政策優惠等。」這是2010年第一次到越南考察時,最吸引滕先生的地方,「越南的人力成本約爲中國大陸的2/3。目前中國大陸的普工月薪已達到3000~4000元(人民幣,下同),越南還不到2000元。同時,廠房租金方面也只相當於大陸的1/3左右。事實上,越南最具吸引力的是其稅收優惠,外資企業在越南前3年免稅,第3至5年稅率為5%,其後稅率約為10%左右,低於中國大陸的水平。」
尋求更爲低廉的成本成爲企業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首要原因。
「中國大陸的製造業要素,比如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在過去幾年穩增長政策中出現了急劇的上漲,甚至翻了一番,而且這種上漲看不到回落,中國大陸對歐美國家製造業成本優勢很大程度上喪失掉了。」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曹建海指出。
更低的成本對於追逐利益最大化的資本來說,無疑非常具有吸引力。「不過在企業的損益表裏,勞動力成本所占的比重僅爲5%。」安翰威特大中華區首席商務官以及全球研究中心總監龐錦峰表示,「更重要的是勞動力成本和産出率的比例。」
目前被公認的是,中國大陸勞動者的素質和産出率都高於新興的東南亞國家。和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一樣,中國人的集體主義民族性格決定了更適合製造業,同時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中國工人的熟練程度遠高於東南亞這些新興的經濟體。
此外,這些東南亞國家各有各的特殊情况:越南工會勢力比較強,在一個工廠裏有不止一個工會,工人權益保護意識比較強;而在泰國,工人需要有算在工時之內的40分鐘的帶薪祈禱時間,此外每個廠區都得設立佛像和祈禱區域,但在公司的成本報表中顯示的僅僅是勞動力成本,這些因素並不能反映出來。
「企業在越南主要是對原材料進行簡單加工,一方面可以直接在當地市場銷售,另一方面還可以再出口到歐美,甚至運回中國大陸。」滕先生指出,越南已開始成爲中國大陸對外進出口的一個中轉地帶。在越南設廠,出口産品除了可以「零關稅」進入日韓以及印度等國,産品還可繞過直接對歐美等地出口所要面對的較高貿易門檻。
「中國——東盟自貿區可以作爲大陸企業開拓更廣闊國際市場的『跳板』,通過『政策』方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秘書處常務副秘書長許寧寧表示,目前,東盟還與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建立了自貿區,實現了「零關稅」,但中國大陸只與其中的新西蘭建立了自貿區。企業可利用東盟與其他國家簽署的自貿協議,到東盟設廠,將出口東盟的商品進行二次加工,改變其原産地屬性後再出口至其他與東盟簽署優惠貿易協定的國家,實現多個優惠政策的「叠加」。 「作為貿易大國,中國大陸與歐美不少國家長期保持貿易順差,出於追求貿易平衡、逼迫人民幣升值、爭取大選選票等考慮,歐美國家往往傾向於製造針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摩擦,增加針對『中國製造』的貿易壁壘。製造業轉移至東盟國家可以有效規避這些貿易壁壘。」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陳佳貴說。
同時,越南還是海外產品進入中國大陸的一個中轉站。滕先生說:「通常是歐洲、美國的貨物先運至香港,然後再到達越南,由廣西口岸最終運至中國大陸,從而打破中國大陸進口高關稅的束縛。」
業內人士表示,企業要積極地了解東盟等國家市場動態,打好「政策牌」,部分原材料可以考慮從東盟等國家進口,這也是在貿易摩擦加劇的國際形勢下降低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的一個有力途徑。
「中國製造」主導地位短期難撼
當下,印尼、泰國等新興東亞洲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分外搶眼,這些國家的快速城市化浪潮能否産生經濟在過去十多年所産生的拉動效應?能否推動因中國大陸經濟放緩而下降的部分大宗商品的價格?東盟會否代替中國大陸成為新的製造基地?
「中國大陸的規模經濟、對外資的吸納能力以及抵抗風險的能力,是這些東南亞國家所不具備的,外資的流入會在一定程度上拉動這些國家經濟的增長,但不一定會帶動這些國家形成中國大陸當年的起飛勢頭。」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指出。
同時,經濟規模有限也決定了東南亞國家對大宗商品的需求難有大幅增長。據路透社報道,從銅的消費量來看,2011年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新興東亞國消費總量是200萬噸,拉丁美洲消費了68.5萬噸。二者加起來僅稍高於中國大陸760萬噸消費量的三分之一。印度雖然在經濟規模上與中國大陸相當,但印度經濟偏向服務業,其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和中國大陸比相差甚遠。根據國際鋼鐵協會發佈的數字,印度2010年人均粗鋼消費僅56.3公斤,遠低於中國的445.2公斤。
曲星認爲,中國大陸對外資的吸引力仍然强勁。「中國大陸廣闊的內銷市場,給外資企業的投資回報提供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而東南亞國家的國內市場比較小,對海外市場的依賴會導致企業的風險比較高。」曲星說。
事實上,很多外資企業正是看中了中國大陸內需市場才投資的。2012年,全球最大的炭黑企業卡博特在邢台等地建立新廠,其産能將全部針對中國大陸市場。龐錦峰認爲,「東南亞國家的先天性缺陷:國內市場小使得其固有市場不足以消化低成本帶來的産出,一旦供應鏈斷裂,企業將面臨一個巨大的風險。」
另外一個風險來自勞動力資源方面。雖然东南亚國家的人口結構偏年輕化,但人口基數決定了其能爲企業提供的勞動力數量。新興的東南亞國家總人口接近7億。龐錦峰說,在越南的兩大城市,河內和胡志明市的平均工資在過去一年裏增長了20%。大量的外資涌入和高素質勞動力的缺乏造成了「人才通脹」。
「中國大陸的製造業仍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承載空間——除非我們自己限制自己。」龐錦峰說,「目前的形勢並不能說明中國製造業的優勢削弱甚至喪失,製造業企業的外遷對中國大陸的影响還比較小。而中國大陸的競爭優勢也較為明顯:龐大且優質的勞動力資源、完整的産業鏈、雄厚的産業基礎、巨大的國內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大陸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仍然是世界製造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