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说文·竹部》字为研究对象,从功用角度将竹制器具分为:兵器、乐器、记录古代文化典籍的物质载体、车马器具和日常生活用具,从中窥见先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思维模式,反映古代先民注重功用的实用主义精神。
关键词: 《说文·竹部》 竹 功用
许慎《说文解字》共收录“竹部”字145个,这些字大多表示用竹子制作的器具。其中的字按器具用途可分为:兵器、乐器、记录文化典籍的工具、车马器具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具。说明竹子的使用涉及中国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在中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兵器
早期先民制作武器都是就地取材,选取制作工艺简单、取材便利的材料。我国自古以来竹资源丰富,江淮以南广大地区布满了各种竹林,竹子自然成了制作兵器的理想材料。《说文·竹部》:“箭,矢也。”[1]段注:“矢竹者,可以为矢之竹也。”[2]箭本为制矢的竹子,因适合做“箭”而得名。以竹子为原料的弓箭在远古时代就已出现,是先民狩猎的工具。在冷兵器时代弓箭以成本低、射程远的优势广泛应用于战争之中。古代文献中就涉及伐竹制箭的内容,《后汉书·邓寇列传》:“询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解,转以给军。”[3]
《说文·竹部》中的“箙”和“籣”都是指装箭的器具。《说文·竹部》记载:“籣,所以盛弩矢,人所负也。”[1]“箙,弩矢箙也。”[1]文献用例如下:《汉书·韩延寿传》:“令骑士兵车四面营陈,被甲箙居马上,抱弩负籣。”[3]颜师古注:“籣,盛弩矢者也,形如木桶。”[3]《周礼·夏官·司弓矢》:“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箙。”[3]郑玄注:“箙,盛矢器也,以兽皮为之。”[3]
此外,进出关隘和调动军队的凭证“符节”、“符信”都使用竹子制成。可见竹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二、乐器
古人用竹制成的乐器主要是管乐器,管乐器又称吹奏乐器,气鸣乐器。根据乐器的不同构造分为有簧乐器和无簧乐器。
(一)有簧乐器
①《说文·竹部·管》:“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1]
“管”是古乐器,长一寸,六孔。《尔雅·释乐》:“大管谓之筊。”郭璞注:“管,长尺,围寸,并漆之,有底。贾氏以为如篪六孔。”[4]“管”后常用在诗文中代指音乐,成为竹制乐器的总称。如白居易《琵琶行》提到“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5],这里管弦代指音乐,“管”是管乐,笙箫之属。“弦”是弦乐,琴瑟之属。
②《说文·竹部·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从竹,生声。”[1]
“笙”是传统的民族簧管乐器。《尔雅·释乐》:“大者谓之巢,小者谓之和。”郭璞注:“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4]南朝宋鲍照有《代白紵舞歌词》:“秦筝赵瑟挟笙竽”。[3]
(二)无簧乐器
③《说文·竹部·箫》:“参差管乐,象凤之翼。从竹,肃声。”[1]
“箫”是用一组长短不同的竹管按音律编排而成,即排箫,不是单管,而是多管排列,其排列形状参差不齐像翅膀一样。《詩·周颂·有瞽》:“既备乃奏,箫管备举。”郑玄笺:“箫,编小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3]
④《说文·竹部·笛》:“七孔筩也。从竹,由声。羌管三孔。”[1]
“笛”,指无簧的管乐器。根据《说文》的解释,“筩,断竹也”,说明“笛”中间无簧,而是一个七孔竹筒。《中华大词典》提到汉代笛分雅笛五孔,羌笛三孔。皆直吹,后世七孔横吹可能源于古代的横吹法。唐李白有《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5]
三、记录古代文化典籍的载体
竹不仅是制作书写工具的原料还是记录和传承古代文化典籍的重要载体。《说文》:“笔(筆),从竹,聿声。”[1]古时以竹为笔杆,因此竹与汉字和文化典籍关系密不可分,它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说文·竹部》:“篆,引书也。”[1]段注云:“引书者,引笔而著之竹帛也。因之李斯所作曰篆书,而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其字本义为引书,如雕刻圭璧曰。”[2]篆是刻的意思,在没有毛笔之前,古人记录文字信息用刀,用刀刻在甲骨或青铜器皿之上,所用刻刀即最初的笔,又称刀笔。现在还有“刀笔小吏”的说法。大篆又称籀书,或称古籀,篆、籀皆从竹,说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竹是重要的书写材料。
简、篇等记录和传播古代文化的典籍主要由竹片篆刻编写而成。《说文·竹部》:“简,牒也。”牒指竹片。简只是单个的竹片,长度有限,故后引申为简单、简短。制作刻写用的竹片需要用火烤出竹汁,刮掉头青,故古人用“汗青”代称史册典籍。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一定数量的竹简用绳索贯穿起来叫篇,篇平时卷起用时打开。引申开来,将卷起的竹简称叫卷。成语有“手不释卷”,杜甫诗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另段注云:“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缣帛可卷也。”[2]竹帛都可称篇,篇卷之名沿用至今。
四、车马器具
竹与古代交通工具、交通设施有密切的联系,许多车马器具都是由竹制成。
⑤《说文·竹部·箯》:“箯,竹舆也。从竹,便声。”[1]
“箯”指古时竹制的轿子。宋王安石有《雨花台》:“箯舆却走垂杨陌,已载寒云一两星。”[3]
⑥《说文·竹部·笭》:“笭,车笭也。从竹,令声。一曰:笭,籯。”[1]
《释名·释车》记载:“笭,横在车前,织竹作之,孔笭笭也。”[6]此处详尽解释了笭字。根据《说文》的解释“笭”、“籯”、“篚”,三者同义,均指竹编的车栏杆。
⑦《说文·竹部·箠》:“箠,击马也。从竹,垂声。”[1] “箠”指马鞭。《玉篇·竹部》的解释:“箠,击马箠也。”[3]唐刘禹锡有《平蔡州三首》之一“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空开”[5]。“箠”后由马鞭引申为鞭打,如《后汉书·酷吏传·董宣》:“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3]
五、日常生活用具
《说文·竹部》收集了大量表示日常生活用具的词,其对古人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按用途的不同分为厨具、祭器、卧具。
(一)厨具
自古以来竹就是制作厨房用品的主要原料,竹制厨具至今仍然受人青睐。
1.食器
同为食器,因形状不同分类。
⑧《说文·竹部·笥》:“笥,盛食器也。”[1]
据郑玄注《礼记·曲礼上》记载:“箪笥,盛饭食者,圆曰箪,方曰笥。”[3]即“笥”为方形食器。
⑨《说文·竹部·箪》:“箪,笥也。”[1]
据段注云:“箪笥有盖,如今之箱盒。”说明“箪”是带有盖子的食器。
2.炊具
《说文·竹部·● 》:“● ,漉米籔也。”[1]
《说文·竹部·籔》:“籔,炊● 也。”[1]
“● ”,是一种淘米的器具;“籔”不仅可淘米还可作炊具。据段注云:“籔,本漉米具也。即浚干,即可炊矣。”[1]
3.筛子
同为过滤粮食的器具,据尺寸大小不同而分类。
《说文·竹部·箄》:“箄,簁箄也。”[1]
《说文·竹部·簁》:“簁,簁箄,竹器也。”[1]
《急就篇》第三章云:“簁箄箕帚筐箧篓”,颜师古注:“簁,所以箩去尘细者也,今谓之筛,大者曰簁,小者曰箄。”[3]说明“簁”和“箄”皆是能去粗取精的竹器,因尺寸差异而分别命名。
(二)祭器
《说文·竹部·笾》:“笾,竹豆也。”[1]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提到:“豆盛湿物,笾盛干物。豆重而笾轻。”[3]说明“笾”是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干事物的竹制器皿。
《说文·竹部·簋》:“簋,黍稷方器。”[1]
《说文·竹部·簠》:“簠,黍稷圆器。”[1]
据《广韵·虞韵》:“簋、簠,祭器。”[3]簋和簠都是祭祀用的器皿。《地官·舍人》:有“凡祭祀,共簋簠,实之陈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也。”[3]此处郑玄与许慎的认识正好相反,但他们皆认为“簋”、“簠”为祭祀用具。正如段玉裁所言:“此云祭祀者,统言而不别也。”[2]
(三)卧具
竹因质地坚韧,取材便利被先民当作重要的制作家居用品的材料。
《说文·竹部·笫》:“笫,床簀也。”[1]
《说文·竹部·箦》:“箦,床栈也。”[1]
“笫”是指用竹子编的床板。《尔雅·释器》:“箦谓之笫。”郭璞注:笫,床板[4]。据《方言·卷五》记载:“床,齐、鲁之间谓之箦,陈、楚之间或谓之笫。”[6]“笫”与“箦”同义,但因方言的差异,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地区名称不同。
《说文·竹部·簟》:“簟,竹席也。”[1]
《礼记·丧大记》云:“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郑玄注:“簟,细苇席。”[3]可见“簟”具有质地细密的特点。此外,“簟”还有方正平整的特点,正如《释名·释床帐》所载:“簟,覃也,布之覃覃然平正也。”[3]
《说文·竹部·籧》:“籧,籧蒢,粗竹席也。”[1]
“籧”和“蒢”同义,皆指用竹篾编成的粗席。宋王安石有《独饭》:“窗明两不借,塌净一籧蒢。”[3]同是竹席,古人根据竹席质地的粗细来命名,这反映了古人复杂而细致的生活方式。
六、结语
《说文·竹部》反映了古代复杂细致的分类学思想,同样是竹席,按质地的不同分为细苇席“簟”,粗竹席“籧”;反映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古人席地而坐,作为坐具的竹席按不同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配备标准。如《礼记·丧大记》所载:“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3]还反映古人注重功用的实用主义精神,《说文·竹部》所载大多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器具,竹可剖可削可编,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工具。总之,一方面竹制器具的使用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古人对竹赋予的文化意蕴使“竹”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而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中。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
[3]中华大字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管锡华.尔雅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21,25.
[6]汉扬雄,撰.晋郭璞,注.方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6.
关键词: 《说文·竹部》 竹 功用
许慎《说文解字》共收录“竹部”字145个,这些字大多表示用竹子制作的器具。其中的字按器具用途可分为:兵器、乐器、记录文化典籍的工具、车马器具和其他日常生活用具。说明竹子的使用涉及中国古代先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在中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兵器
早期先民制作武器都是就地取材,选取制作工艺简单、取材便利的材料。我国自古以来竹资源丰富,江淮以南广大地区布满了各种竹林,竹子自然成了制作兵器的理想材料。《说文·竹部》:“箭,矢也。”[1]段注:“矢竹者,可以为矢之竹也。”[2]箭本为制矢的竹子,因适合做“箭”而得名。以竹子为原料的弓箭在远古时代就已出现,是先民狩猎的工具。在冷兵器时代弓箭以成本低、射程远的优势广泛应用于战争之中。古代文献中就涉及伐竹制箭的内容,《后汉书·邓寇列传》:“询移书属县,讲兵肄射,伐淇园之竹,为矢百余万,养马二千匹,收租四百万解,转以给军。”[3]
《说文·竹部》中的“箙”和“籣”都是指装箭的器具。《说文·竹部》记载:“籣,所以盛弩矢,人所负也。”[1]“箙,弩矢箙也。”[1]文献用例如下:《汉书·韩延寿传》:“令骑士兵车四面营陈,被甲箙居马上,抱弩负籣。”[3]颜师古注:“籣,盛弩矢者也,形如木桶。”[3]《周礼·夏官·司弓矢》:“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箙。”[3]郑玄注:“箙,盛矢器也,以兽皮为之。”[3]
此外,进出关隘和调动军队的凭证“符节”、“符信”都使用竹子制成。可见竹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二、乐器
古人用竹制成的乐器主要是管乐器,管乐器又称吹奏乐器,气鸣乐器。根据乐器的不同构造分为有簧乐器和无簧乐器。
(一)有簧乐器
①《说文·竹部·管》:“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1]
“管”是古乐器,长一寸,六孔。《尔雅·释乐》:“大管谓之筊。”郭璞注:“管,长尺,围寸,并漆之,有底。贾氏以为如篪六孔。”[4]“管”后常用在诗文中代指音乐,成为竹制乐器的总称。如白居易《琵琶行》提到“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5],这里管弦代指音乐,“管”是管乐,笙箫之属。“弦”是弦乐,琴瑟之属。
②《说文·竹部·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从竹,生声。”[1]
“笙”是传统的民族簧管乐器。《尔雅·释乐》:“大者谓之巢,小者谓之和。”郭璞注:“列管匏中,施簧管端,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4]南朝宋鲍照有《代白紵舞歌词》:“秦筝赵瑟挟笙竽”。[3]
(二)无簧乐器
③《说文·竹部·箫》:“参差管乐,象凤之翼。从竹,肃声。”[1]
“箫”是用一组长短不同的竹管按音律编排而成,即排箫,不是单管,而是多管排列,其排列形状参差不齐像翅膀一样。《詩·周颂·有瞽》:“既备乃奏,箫管备举。”郑玄笺:“箫,编小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3]
④《说文·竹部·笛》:“七孔筩也。从竹,由声。羌管三孔。”[1]
“笛”,指无簧的管乐器。根据《说文》的解释,“筩,断竹也”,说明“笛”中间无簧,而是一个七孔竹筒。《中华大词典》提到汉代笛分雅笛五孔,羌笛三孔。皆直吹,后世七孔横吹可能源于古代的横吹法。唐李白有《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5]
三、记录古代文化典籍的载体
竹不仅是制作书写工具的原料还是记录和传承古代文化典籍的重要载体。《说文》:“笔(筆),从竹,聿声。”[1]古时以竹为笔杆,因此竹与汉字和文化典籍关系密不可分,它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说文·竹部》:“篆,引书也。”[1]段注云:“引书者,引笔而著之竹帛也。因之李斯所作曰篆书,而史籀所作曰大篆,既又谓篆书曰小篆。其字本义为引书,如雕刻圭璧曰。”[2]篆是刻的意思,在没有毛笔之前,古人记录文字信息用刀,用刀刻在甲骨或青铜器皿之上,所用刻刀即最初的笔,又称刀笔。现在还有“刀笔小吏”的说法。大篆又称籀书,或称古籀,篆、籀皆从竹,说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竹是重要的书写材料。
简、篇等记录和传播古代文化的典籍主要由竹片篆刻编写而成。《说文·竹部》:“简,牒也。”牒指竹片。简只是单个的竹片,长度有限,故后引申为简单、简短。制作刻写用的竹片需要用火烤出竹汁,刮掉头青,故古人用“汗青”代称史册典籍。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一定数量的竹简用绳索贯穿起来叫篇,篇平时卷起用时打开。引申开来,将卷起的竹简称叫卷。成语有“手不释卷”,杜甫诗也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说法。另段注云:“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缣帛可卷也。”[2]竹帛都可称篇,篇卷之名沿用至今。
四、车马器具
竹与古代交通工具、交通设施有密切的联系,许多车马器具都是由竹制成。
⑤《说文·竹部·箯》:“箯,竹舆也。从竹,便声。”[1]
“箯”指古时竹制的轿子。宋王安石有《雨花台》:“箯舆却走垂杨陌,已载寒云一两星。”[3]
⑥《说文·竹部·笭》:“笭,车笭也。从竹,令声。一曰:笭,籯。”[1]
《释名·释车》记载:“笭,横在车前,织竹作之,孔笭笭也。”[6]此处详尽解释了笭字。根据《说文》的解释“笭”、“籯”、“篚”,三者同义,均指竹编的车栏杆。
⑦《说文·竹部·箠》:“箠,击马也。从竹,垂声。”[1] “箠”指马鞭。《玉篇·竹部》的解释:“箠,击马箠也。”[3]唐刘禹锡有《平蔡州三首》之一“汉家飞将下天来,马箠一挥门空开”[5]。“箠”后由马鞭引申为鞭打,如《后汉书·酷吏传·董宣》:“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3]
五、日常生活用具
《说文·竹部》收集了大量表示日常生活用具的词,其对古人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按用途的不同分为厨具、祭器、卧具。
(一)厨具
自古以来竹就是制作厨房用品的主要原料,竹制厨具至今仍然受人青睐。
1.食器
同为食器,因形状不同分类。
⑧《说文·竹部·笥》:“笥,盛食器也。”[1]
据郑玄注《礼记·曲礼上》记载:“箪笥,盛饭食者,圆曰箪,方曰笥。”[3]即“笥”为方形食器。
⑨《说文·竹部·箪》:“箪,笥也。”[1]
据段注云:“箪笥有盖,如今之箱盒。”说明“箪”是带有盖子的食器。
2.炊具
《说文·竹部·● 》:“● ,漉米籔也。”[1]
《说文·竹部·籔》:“籔,炊● 也。”[1]
“● ”,是一种淘米的器具;“籔”不仅可淘米还可作炊具。据段注云:“籔,本漉米具也。即浚干,即可炊矣。”[1]
3.筛子
同为过滤粮食的器具,据尺寸大小不同而分类。
《说文·竹部·箄》:“箄,簁箄也。”[1]
《说文·竹部·簁》:“簁,簁箄,竹器也。”[1]
《急就篇》第三章云:“簁箄箕帚筐箧篓”,颜师古注:“簁,所以箩去尘细者也,今谓之筛,大者曰簁,小者曰箄。”[3]说明“簁”和“箄”皆是能去粗取精的竹器,因尺寸差异而分别命名。
(二)祭器
《说文·竹部·笾》:“笾,竹豆也。”[1]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提到:“豆盛湿物,笾盛干物。豆重而笾轻。”[3]说明“笾”是祭祀和宴会时用来盛干事物的竹制器皿。
《说文·竹部·簋》:“簋,黍稷方器。”[1]
《说文·竹部·簠》:“簠,黍稷圆器。”[1]
据《广韵·虞韵》:“簋、簠,祭器。”[3]簋和簠都是祭祀用的器皿。《地官·舍人》:有“凡祭祀,共簋簠,实之陈之。”郑玄注:“方曰簠,圆曰簋,盛黍稷稻粱也。”[3]此处郑玄与许慎的认识正好相反,但他们皆认为“簋”、“簠”为祭祀用具。正如段玉裁所言:“此云祭祀者,统言而不别也。”[2]
(三)卧具
竹因质地坚韧,取材便利被先民当作重要的制作家居用品的材料。
《说文·竹部·笫》:“笫,床簀也。”[1]
《说文·竹部·箦》:“箦,床栈也。”[1]
“笫”是指用竹子编的床板。《尔雅·释器》:“箦谓之笫。”郭璞注:笫,床板[4]。据《方言·卷五》记载:“床,齐、鲁之间谓之箦,陈、楚之间或谓之笫。”[6]“笫”与“箦”同义,但因方言的差异,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地区名称不同。
《说文·竹部·簟》:“簟,竹席也。”[1]
《礼记·丧大记》云:“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郑玄注:“簟,细苇席。”[3]可见“簟”具有质地细密的特点。此外,“簟”还有方正平整的特点,正如《释名·释床帐》所载:“簟,覃也,布之覃覃然平正也。”[3]
《说文·竹部·籧》:“籧,籧蒢,粗竹席也。”[1]
“籧”和“蒢”同义,皆指用竹篾编成的粗席。宋王安石有《独饭》:“窗明两不借,塌净一籧蒢。”[3]同是竹席,古人根据竹席质地的粗细来命名,这反映了古人复杂而细致的生活方式。
六、结语
《说文·竹部》反映了古代复杂细致的分类学思想,同样是竹席,按质地的不同分为细苇席“簟”,粗竹席“籧”;反映了古代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古人席地而坐,作为坐具的竹席按不同的身份地位有不同的配备标准。如《礼记·丧大记》所载:“君以簟席,大夫以蒲席。”[3]还反映古人注重功用的实用主义精神,《说文·竹部》所载大多是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器具,竹可剖可削可编,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制成各种工具。总之,一方面竹制器具的使用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古人对竹赋予的文化意蕴使“竹”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而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中。
参考文献:
[1]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
[3]中华大字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4]管锡华.尔雅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21,25.
[6]汉扬雄,撰.晋郭璞,注.方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