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音乐课的学习,一直以来都得不到一定的重视。提倡学校里的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可真正实行起来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甚至被人遗忘在某个角落。所以,从某个程度上让老师、家长、同学从认识和态度上重视音乐课。音乐领域的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理念为出发点。作为一名基层的音乐教师,如何把握好新课程,如何充分体现新教材所带来的理念,是需要不断去探究,学习的。将从教学理论、教学实践等几个大的方面进行阐述,以音乐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当前音乐课堂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概括出关于中小学音乐课的进行与美学方面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契机
一、音乐学科的走向
学科的走向,这似乎是一个科研性比较大的范畴。在这里我只想对音乐领域的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我们学校采用的音乐教材是花城版的,在与兄弟校教师做交流的时候,有些教师会提出教材的选用问题。我认为是否能体现出音乐新课程的理念,关键在于课堂的设计,而对于教材影响的因素只占少部分。新教材新理念,旨在让学生能参与其中,探索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课中来,就会让学生对此有所收获。
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各地的教育系统都在音乐这方面下“功夫”,能看出来人们已经意识到音乐的重要性。像现在学校用的上下课铃,做早操、午休晚休用的铃声都采用了音乐代替普通的闹铃声。有些学校甚至每个学期会更换音乐,而选择的音乐就是世界名曲,甚至是交响乐。虽然是短短的十几秒钟时间,从这样的举动,就可以说明学校正在努力地提高学生德育方面的水平,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音乐课得到某种程度上的重视。音乐将成为一个人成长路上的必要“养分”。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契机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潜能,每个人都会在感受音乐中获得美好的享受,每个人都会在享受音乐中获得情感上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感受音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更多的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鼓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元音乐文化,我认为是现代音乐课的主旨,而教师就起引导的作用,不要设定框框条条,只需要照亮前方的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由于教学对象比较特殊,因此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理念要非常清晰。如何把握音乐课中契机,如何创造契机,这是问题所在。契机通常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枢纽或决定性环节。音乐教学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呢?我认为是感受音乐的方式。音乐的定义是什么,在现有的解释里我觉得还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同样一首作品,欣赏的人不同,感受就截然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时间、经历的事情多少等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欣赏作品时的感受也会不一样。所以要把握好中学音乐课中的契机,我认为首先要理清思绪,明确理念。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契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思维激活和情感激活。
1.思维激活
中学的教学对象年龄介于12~18岁。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传统的音乐课模式在音乐课中只占很少的比例,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思想上、行动上动起来。我看过一些关于国外的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介绍和报道,我认为有好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提倡新课程,不仅仅从形态上要新,内容、方式、理念等方面都要新。
比如上课的形式,在常态课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座位排列形式来上课,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很好奇,尤其是初中生,更喜欢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我相信改变座位的排列顺序对思维的激活有一定的帮助。其次可以在节奏方面、作品分析课上多下功夫。比如,教师拍掌打出一小段简单的节奏让学生快速记忆,然后随时丢掉一拍的节奏让学生补上;又或者说以互相击掌的方式来学习重轻拍,这些上课方式都可以有效地激活思维。“生命的冲动,是表达的策动力。有意义的生活大多是建立在创造性冲动上的——罗素。”多么有生命力的一句话,在快乐中学习能把事情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值得一试。
2.情感激活
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很多时候你不需要听懂歌词里唱的是什么,不需要执意地去深究歌曲的创作背景,然后当你只要轻轻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甚至会泛起泪光。这就是音乐。音乐,无法用言语去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育者的教育职责之一,是尽可能扩展学生的审美接受面,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与能力。中学音乐课的目的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情感。我们并不要求在音乐课上要学会唱多少首歌,学会多少音乐基本知识,最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去体会,调动沉睡着的情感,提高审美素质。
分析新的音乐教程,编者的理念跟我们是一致的。的确,根据社会的发展规律,教程是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符合社会新人类成长的需要。在新的课程里面,加入了新的元素:流行系列、国内外经典系列、红色系列、校园民谣系列以及歌剧系列等。以花城版初中音乐教程为例,每个学期都分成几大板块,以单元为单位,新颖的教材特别是正面的流行的因素是很受学生的喜欢。这是音乐科目改革很成功的一点。我认为没有必要固执地排斥流行因素,首当其冲的就是学生对流行的事物是最感兴趣的,只要有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上得很轻松,学生学得高兴。配合其他校园系列的,红色系列甚至是古曲,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就能有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三、音乐课的美学问题
音乐课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懂”音乐的人——所谓的懂音乐,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一定能够说出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表现对象。在这里借用一位教师的话:“举个例子吧:一个来自远方的外国朋友,当听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可他对作品的背景却一无所知。他听懂了这个作品了吗?”
“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的那种教师。”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正好道出了新课程教学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我相信,源于生活中自然的节奏有着一种无法言传的魅力,它能在不经意中唤起人们回归母亲怀抱的幸福感。所以中学音乐课上的美学很重要。
在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有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曲子叫《DO-RE-MI》,这首歌是选自美国经典影片《音乐之声》的小唱段。把这么经典的唱段纳入教科书,无疑就是改革开放最好的证明。这首歌脍炙人口,旋律很俏皮,又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学生刚学会唱这首歌后,给他们播放《音乐之声》的电影,就是在引导他们从表演、声音、审美等方面得到培养;在大概了解这首歌后,再次去演唱本曲,其实不用教师再多用言语修饰,学生很自然会达到你想要的效果,甚至出乎你意料。在这基础之上再去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去演绎这首歌,效果是很明显的。
审美教育事实上是一种活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是简单的音乐知识,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听过的旋律也许很快就忘了,但难忘的是音乐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被音乐感动时,人们会觉得生活中任何一桩小事都蕴含着快乐的因素和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琼琳.中学音乐教学中的练声问题[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2]李洪玲.浅谈提高中学生音乐素质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05).
备注:
本文所提及的教材是花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学)
编辑 鲁翠红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契机
一、音乐学科的走向
学科的走向,这似乎是一个科研性比较大的范畴。在这里我只想对音乐领域的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讨。我们学校采用的音乐教材是花城版的,在与兄弟校教师做交流的时候,有些教师会提出教材的选用问题。我认为是否能体现出音乐新课程的理念,关键在于课堂的设计,而对于教材影响的因素只占少部分。新教材新理念,旨在让学生能参与其中,探索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能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课中来,就会让学生对此有所收获。
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各地的教育系统都在音乐这方面下“功夫”,能看出来人们已经意识到音乐的重要性。像现在学校用的上下课铃,做早操、午休晚休用的铃声都采用了音乐代替普通的闹铃声。有些学校甚至每个学期会更换音乐,而选择的音乐就是世界名曲,甚至是交响乐。虽然是短短的十几秒钟时间,从这样的举动,就可以说明学校正在努力地提高学生德育方面的水平,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音乐课得到某种程度上的重视。音乐将成为一个人成长路上的必要“养分”。
二、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契机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潜能,每个人都会在感受音乐中获得美好的享受,每个人都会在享受音乐中获得情感上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感受音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更多的是不能用言语来表达,鼓励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元音乐文化,我认为是现代音乐课的主旨,而教师就起引导的作用,不要设定框框条条,只需要照亮前方的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在中学的音乐教学中,由于教学对象比较特殊,因此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理念要非常清晰。如何把握音乐课中契机,如何创造契机,这是问题所在。契机通常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枢纽或决定性环节。音乐教学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呢?我认为是感受音乐的方式。音乐的定义是什么,在现有的解释里我觉得还是片面的,有局限性的。同样一首作品,欣赏的人不同,感受就截然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时间、经历的事情多少等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欣赏作品时的感受也会不一样。所以要把握好中学音乐课中的契机,我认为首先要理清思绪,明确理念。中学音乐教学中的契机包括以下两个方面:思维激活和情感激活。
1.思维激活
中学的教学对象年龄介于12~18岁。无论从生理上还是从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转变。传统的音乐课模式在音乐课中只占很少的比例,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思想上、行动上动起来。我看过一些关于国外的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介绍和报道,我认为有好多地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现在提倡新课程,不仅仅从形态上要新,内容、方式、理念等方面都要新。
比如上课的形式,在常态课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座位排列形式来上课,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新事物很好奇,尤其是初中生,更喜欢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我相信改变座位的排列顺序对思维的激活有一定的帮助。其次可以在节奏方面、作品分析课上多下功夫。比如,教师拍掌打出一小段简单的节奏让学生快速记忆,然后随时丢掉一拍的节奏让学生补上;又或者说以互相击掌的方式来学习重轻拍,这些上课方式都可以有效地激活思维。“生命的冲动,是表达的策动力。有意义的生活大多是建立在创造性冲动上的——罗素。”多么有生命力的一句话,在快乐中学习能把事情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值得一试。
2.情感激活
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很多时候你不需要听懂歌词里唱的是什么,不需要执意地去深究歌曲的创作背景,然后当你只要轻轻闭上眼睛仔细聆听,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激动,甚至会泛起泪光。这就是音乐。音乐,无法用言语去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育者的教育职责之一,是尽可能扩展学生的审美接受面,并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品味与能力。中学音乐课的目的就是要激活学生的情感。我们并不要求在音乐课上要学会唱多少首歌,学会多少音乐基本知识,最主要是要让学生学会去体会,调动沉睡着的情感,提高审美素质。
分析新的音乐教程,编者的理念跟我们是一致的。的确,根据社会的发展规律,教程是应该根据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符合社会新人类成长的需要。在新的课程里面,加入了新的元素:流行系列、国内外经典系列、红色系列、校园民谣系列以及歌剧系列等。以花城版初中音乐教程为例,每个学期都分成几大板块,以单元为单位,新颖的教材特别是正面的流行的因素是很受学生的喜欢。这是音乐科目改革很成功的一点。我认为没有必要固执地排斥流行因素,首当其冲的就是学生对流行的事物是最感兴趣的,只要有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上得很轻松,学生学得高兴。配合其他校园系列的,红色系列甚至是古曲,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就能有我们所期望的教学效果。
三、音乐课的美学问题
音乐课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懂”音乐的人——所谓的懂音乐,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一定能够说出作品的创作风格以及表现对象。在这里借用一位教师的话:“举个例子吧:一个来自远方的外国朋友,当听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后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可他对作品的背景却一无所知。他听懂了这个作品了吗?”
“对于学生来讲,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的那种教师。”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正好道出了新课程教学对教师角色的要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我相信,源于生活中自然的节奏有着一种无法言传的魅力,它能在不经意中唤起人们回归母亲怀抱的幸福感。所以中学音乐课上的美学很重要。
在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有一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曲子叫《DO-RE-MI》,这首歌是选自美国经典影片《音乐之声》的小唱段。把这么经典的唱段纳入教科书,无疑就是改革开放最好的证明。这首歌脍炙人口,旋律很俏皮,又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学生刚学会唱这首歌后,给他们播放《音乐之声》的电影,就是在引导他们从表演、声音、审美等方面得到培养;在大概了解这首歌后,再次去演唱本曲,其实不用教师再多用言语修饰,学生很自然会达到你想要的效果,甚至出乎你意料。在这基础之上再去让学生用表演的形式去演绎这首歌,效果是很明显的。
审美教育事实上是一种活的教育,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是简单的音乐知识,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听过的旋律也许很快就忘了,但难忘的是音乐改变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被音乐感动时,人们会觉得生活中任何一桩小事都蕴含着快乐的因素和生命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琼琳.中学音乐教学中的练声问题[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
[2]李洪玲.浅谈提高中学生音乐素质的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05).
备注:
本文所提及的教材是花城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
(作者单位 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中学)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