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戏剧作品常常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我国优秀的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第二幕)也是这样。它在集中、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展开情节,在人和人的巧遇中塑造人物,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戏剧冲突;周朴园;巧合
戏剧作品常常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而戏剧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便是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戏剧的矛盾冲突又是由人物性格和戏剧情节来体现的。我国优秀的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第二幕)也不例外。但《雷雨》的情节在安排上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尤其是在人物相认这一情节设置上却又胜人一筹,即似是巧合(极大的偶然性),实则是必然。
关于这一点,曹禺先生在谈创作《雷雨》的经过时,谈到“三一律和巧合”的问题,说:“老实说,一部《雷雨》全都是巧合。明明是巧合,是作者编的,又要让人看戏时觉不出是巧合,相信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应该是这样。这就要写出生活逻辑的依据以及人物性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必然性来。”由此可见,即便是作者编出的巧合,也因其社会的根源,生活的境遇,人物性格的发展,而显示出情节发展的必然。就《雷雨》来说,巧合的必然的情节设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周朴园与鲁侍萍30年后邂逅的必然
对周朴园鲁侍萍30年后的邂逅,用鲁侍萍的话说是“命叫我来的”。其实并非宿命使然,而是情节发展即社会生活的变故使然。出身寒门的鲁侍萍,在那等级门第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根本不可能走进上层社会,也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30年前的大年夜,被周家赶出大门,抱着仅有3天的孩子跳水被救后,鲁侍萍也只能屈辱地活下去。为了生活又嫁了两次人,后又生了四凤。因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四凤也只有像她母亲那样去富人家做事,可能去到别的富有的家庭,也有可能再进周公馆,只是易时易地的鲁侍萍不知道罢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做过的事。”侍萍语。)。既然四凤做了周家的丫头,又受到周家大少爷周萍的引诱,也因此遭受到与周萍有着暖昧关系的繁漪的嫉妒,因而性格桀傲的繁漪找来在济南做事的鲁侍萍,要侍萍把四凤带走,也是势在必然。于是鲁侍萍再次来到周公馆,见到周朴园更是顺理成章的了。这样一来,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2.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成为两阶级对立的必然
周朴园这个封建地主家庭的阔少爷并未成为行将崩溃的封建阶级的继承人和殉难者,而是顺应畸形的时代的发展,成为地主资本家。他同官府、帝国相勾结,残酷野蛮地压榨着工人阶级,是个两手血迹斑斑的反动资本家。而随母亲鲁侍萍屈辱活下来的鲁大海,饱受了人间的艰辛,他深知下层人民的痛苦,也因此仇恨剥削他们的阶级,朴素的阶级意识已在心底蕴蓄。他在周矿上做工,亲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盘剥,又耳闻了资本家罪恶血腥的发家史,这些更激起了他的反抗意识。面对资本家的滥施淫威,他鼓动工人罢工,成为罢工工人代表,这是由他进步的思想意识决定的,也因而成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的对立面。
3.四凤重蹈鲁侍萍覆辙的必然
只要社会的反动本质没变,妇女的地位没有提高,妇女的身心就永远地受着封建的腐恶礼俗的压迫,妇女的境况就不会有根本性的转变。四凤同她母亲走的完全是同一条路,同样也并非命运捉弄人,也不是鲁侍萍所说的“我伺侯你,我的孩子在再伺侯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而是她的社会地位,她的身份,她的处境较母亲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就像当年单纯的鲁侍萍爱上了对她始乱终弃的周朴园那样,四凤爱上了周萍。有一点不同的是四凤的处境更为尴尬,因她爱的竟是自己的同母哥哥。这一点更增强了戏剧的悲剧的必然性。
4.周萍与鲁大海性格命运迥异的必然
周萍与鲁大海虽是亲兄弟,但由于社会生活境遇的迥异,必然导致两人性格命运的迥异。哥哥周萍随专制家长作风严酷的父亲周朴园生活。因周朴园在家中君临一切的绝对专横,使周萍的性格趋于懦弱、残忍而又自私。他不敢面对繁漪对他的炽热的爱情,在他引诱了四凤后,又残忍地躲避繁漪的追求。他生活腐化,思想堕落,没有丝毫的追求,他酗酒、赌博、鬼混。他多次说:活够了,不该来到这世上,不如死了之类的话,这其实是一个封建的资产阶级遗少的空虚绝望心理的映射。而弟弟鲁大海,随母亲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吃尽了人间的甘苦,深味劳动人民的悲哀,他有头脑,善思索,有胆识,又有一腔愤怒的热血。面对反动势力的迫害,他不屈不挠,勇于斗争。他体现着工人阶级的觉醒,是反腐恶社会的新生力量,他因此是社会的希望。就是因为鲁大海的存在,才给整部剧作带来黎明的曙色。因此周萍只能走向死亡,而鲁大海却迈向光明,这是他们所隶属的阶级决定的。
5.悲剧结局的必然。故事情节的发展、酝酿和蓄势,使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一触即发
在周家昏暗阴森的客厅里,愁、怨、悔、恨的鲁侍萍满腔悲怆的同意周萍带走四凤时,繁漪的出现使剧情趋向高潮,各种矛盾纠纷达到白炽化状态。繁漪喊来周朴园,周朴园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一切,于是让周萍认母。猝不及防的事实使四凤、周萍的思想崩溃了,羞怒的四凤触电身亡,充满幻想的周冲也因拉四凤而触电身亡,早已活腻了的周萍开枪自杀……顿时,一个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大家庭陷于崩溃之中,虚伪的上等社会的“名流”、“贤达”、“好人物”周朴园精心构建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理想家庭倾刻化为齑粉。这个罪恶家庭的崩溃是必然的,它体现着一种畸形社会的必然消亡。
综上所述,人性本身是矛盾的,即超我,自我,本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性与社会道德和理性法则之间冲突着。周朴园与侍萍如此,在四凤、周萍、繁漪之间也惊心动魄地存在着,而且也难以冲破人性的情感左右。于是八人各走各的路,却不可避免的互相纠缠成一张大网,互相挣扎,却越收越紧,灵魂的煎熬下必然导致一切都毁灭了。《雷雨》纠集了各种力量不同阶级,不同地位冲突,而维系周鲁两家30年间复杂的矛盾纠葛的就是周鲁两家30年前30年后的人物的“巧合。”,这一“巧合”在情节的设置上并非仅仅是人为的巧合,而是因其人物性格,及其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决定的,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 双峰并峙 相映生辉——谈《雷雨》的主要冲突【作者】 崔人夫
[2] 《雷雨》研究60年【作者】童伟民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1997.02.28
[3] 向宝云 曹禺的美学思想的研究[D].四川大学 2003
[4] 也谈《雷雨》戏剧冲突的主线[作者]潘克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关键词】戏剧冲突;周朴园;巧合
戏剧作品常常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情节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而戏剧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便是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而戏剧的矛盾冲突又是由人物性格和戏剧情节来体现的。我国优秀的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雷雨》(第二幕)也不例外。但《雷雨》的情节在安排上显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尤其是在人物相认这一情节设置上却又胜人一筹,即似是巧合(极大的偶然性),实则是必然。
关于这一点,曹禺先生在谈创作《雷雨》的经过时,谈到“三一律和巧合”的问题,说:“老实说,一部《雷雨》全都是巧合。明明是巧合,是作者编的,又要让人看戏时觉不出是巧合,相信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应该是这样。这就要写出生活逻辑的依据以及人物性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必然性来。”由此可见,即便是作者编出的巧合,也因其社会的根源,生活的境遇,人物性格的发展,而显示出情节发展的必然。就《雷雨》来说,巧合的必然的情节设置,有以下几个方面:
1.周朴园与鲁侍萍30年后邂逅的必然
对周朴园鲁侍萍30年后的邂逅,用鲁侍萍的话说是“命叫我来的”。其实并非宿命使然,而是情节发展即社会生活的变故使然。出身寒门的鲁侍萍,在那等级门第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根本不可能走进上层社会,也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30年前的大年夜,被周家赶出大门,抱着仅有3天的孩子跳水被救后,鲁侍萍也只能屈辱地活下去。为了生活又嫁了两次人,后又生了四凤。因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四凤也只有像她母亲那样去富人家做事,可能去到别的富有的家庭,也有可能再进周公馆,只是易时易地的鲁侍萍不知道罢了(“谁知道我自己的孩子偏偏要跑到周家来,又做我从前在你们家做过的事。”侍萍语。)。既然四凤做了周家的丫头,又受到周家大少爷周萍的引诱,也因此遭受到与周萍有着暖昧关系的繁漪的嫉妒,因而性格桀傲的繁漪找来在济南做事的鲁侍萍,要侍萍把四凤带走,也是势在必然。于是鲁侍萍再次来到周公馆,见到周朴园更是顺理成章的了。这样一来,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又使矛盾进一步激化。
2.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成为两阶级对立的必然
周朴园这个封建地主家庭的阔少爷并未成为行将崩溃的封建阶级的继承人和殉难者,而是顺应畸形的时代的发展,成为地主资本家。他同官府、帝国相勾结,残酷野蛮地压榨着工人阶级,是个两手血迹斑斑的反动资本家。而随母亲鲁侍萍屈辱活下来的鲁大海,饱受了人间的艰辛,他深知下层人民的痛苦,也因此仇恨剥削他们的阶级,朴素的阶级意识已在心底蕴蓄。他在周矿上做工,亲历了资本家对工人的盘剥,又耳闻了资本家罪恶血腥的发家史,这些更激起了他的反抗意识。面对资本家的滥施淫威,他鼓动工人罢工,成为罢工工人代表,这是由他进步的思想意识决定的,也因而成为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的对立面。
3.四凤重蹈鲁侍萍覆辙的必然
只要社会的反动本质没变,妇女的地位没有提高,妇女的身心就永远地受着封建的腐恶礼俗的压迫,妇女的境况就不会有根本性的转变。四凤同她母亲走的完全是同一条路,同样也并非命运捉弄人,也不是鲁侍萍所说的“我伺侯你,我的孩子在再伺侯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而是她的社会地位,她的身份,她的处境较母亲几乎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改变。就像当年单纯的鲁侍萍爱上了对她始乱终弃的周朴园那样,四凤爱上了周萍。有一点不同的是四凤的处境更为尴尬,因她爱的竟是自己的同母哥哥。这一点更增强了戏剧的悲剧的必然性。
4.周萍与鲁大海性格命运迥异的必然
周萍与鲁大海虽是亲兄弟,但由于社会生活境遇的迥异,必然导致两人性格命运的迥异。哥哥周萍随专制家长作风严酷的父亲周朴园生活。因周朴园在家中君临一切的绝对专横,使周萍的性格趋于懦弱、残忍而又自私。他不敢面对繁漪对他的炽热的爱情,在他引诱了四凤后,又残忍地躲避繁漪的追求。他生活腐化,思想堕落,没有丝毫的追求,他酗酒、赌博、鬼混。他多次说:活够了,不该来到这世上,不如死了之类的话,这其实是一个封建的资产阶级遗少的空虚绝望心理的映射。而弟弟鲁大海,随母亲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吃尽了人间的甘苦,深味劳动人民的悲哀,他有头脑,善思索,有胆识,又有一腔愤怒的热血。面对反动势力的迫害,他不屈不挠,勇于斗争。他体现着工人阶级的觉醒,是反腐恶社会的新生力量,他因此是社会的希望。就是因为鲁大海的存在,才给整部剧作带来黎明的曙色。因此周萍只能走向死亡,而鲁大海却迈向光明,这是他们所隶属的阶级决定的。
5.悲剧结局的必然。故事情节的发展、酝酿和蓄势,使种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一触即发
在周家昏暗阴森的客厅里,愁、怨、悔、恨的鲁侍萍满腔悲怆的同意周萍带走四凤时,繁漪的出现使剧情趋向高潮,各种矛盾纠纷达到白炽化状态。繁漪喊来周朴园,周朴园明白了眼前发生的一切,于是让周萍认母。猝不及防的事实使四凤、周萍的思想崩溃了,羞怒的四凤触电身亡,充满幻想的周冲也因拉四凤而触电身亡,早已活腻了的周萍开枪自杀……顿时,一个封建的资产阶级的大家庭陷于崩溃之中,虚伪的上等社会的“名流”、“贤达”、“好人物”周朴园精心构建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理想家庭倾刻化为齑粉。这个罪恶家庭的崩溃是必然的,它体现着一种畸形社会的必然消亡。
综上所述,人性本身是矛盾的,即超我,自我,本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性与社会道德和理性法则之间冲突着。周朴园与侍萍如此,在四凤、周萍、繁漪之间也惊心动魄地存在着,而且也难以冲破人性的情感左右。于是八人各走各的路,却不可避免的互相纠缠成一张大网,互相挣扎,却越收越紧,灵魂的煎熬下必然导致一切都毁灭了。《雷雨》纠集了各种力量不同阶级,不同地位冲突,而维系周鲁两家30年间复杂的矛盾纠葛的就是周鲁两家30年前30年后的人物的“巧合。”,这一“巧合”在情节的设置上并非仅仅是人为的巧合,而是因其人物性格,及其社会根源、阶级根源决定的,是必然的。
参考文献
[1] 双峰并峙 相映生辉——谈《雷雨》的主要冲突【作者】 崔人夫
[2] 《雷雨》研究60年【作者】童伟民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 1997.02.28
[3] 向宝云 曹禺的美学思想的研究[D].四川大学 2003
[4] 也谈《雷雨》戏剧冲突的主线[作者]潘克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