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高考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bitian_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种青春叫“高考”,承载着拼搏和希望,烙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
  1979年7月7日至9日,我与衡东县霞流公社中学150多名应届毕业生参加了高考,这是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的第三次高考。这一年,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元年,高考试卷由教育部统一命题,中国高考步入正轨。各级领导看得很重,到处都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豪情满怀,拼命挤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
  高考前,不时有领导来到学校,一切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全面复习“地毯式”轰炸,查缺补漏“精确指导”。老师们加班加点,备教案、刻蜡纸、油印高考复习资料,一个个忙得满头大汗;同学们记单词、背古诗、写作文、演算数学题,一个个忙得昏天黑地,就像长跑了一段路程之后,乏力得支持不住。1978年,在霞流公社中学考场,栗木乡一位13岁的农家子弟考上了重庆大学,让莘莘学子信心倍增,学习热潮一浪高过一浪:“一定不负众望,把耽误的青春补回来!”
  记得高考前一周,班主任给我们作战前动员:“人生难得几回搏?高考是改变我们命运的关键时候,大家不必紧张,对待试题,冷静乐观;对待考试,认真自信。成功之路,始于脚下。从今天开始,特放假一周,大家可以放松放松。下周一你们自行坐火车赶到衡山火车站,走到新塘区八井田中学参加高考。要提早一天熟悉考场。每人带10元钱,5斤粮票。”
  老师一番话抑扬顿挫,让我懵懂的青春有了亮点。那年,我还不到15岁,像个“百步大王”,只在霞流公社范围内打转转,从没坐过火车,也不知衡山火车站在哪里,更不知八井田中学在哪个方位。不管那么多,车到山前必有路,反正自己认得字,何况嘴巴可以问出一条路来。
  回到家,参加生产队劳动,那天,一位堂嫂一本正经示范着锄草皮的动作:“双脚叉开,双手用劲,锄头要玩得轻飘飘,这样,锄出来的草皮才薄。”我认真学习,稍不注意,一锄头飘到了左脚上,鲜血直流,没有包扎,撒泡尿到脚上就算消了炎,走回家一步一跛,没当作一回事。老师说,千里之行,始于脚下,如今脚出了问题,“千里之行”却还没有开始。
  父亲问:“怎么了?”
  我回答道:“被铁蛇咬了。”
  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白了我一眼。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在责怪我丢人现眼,他是恨铁不成钢呀!
  父母一字不识,对在农村伤点皮肉习以为常,不会请人包扎,也不会吃药,更不会打破伤风针。
  全家最伤脑筋最发愁的是5斤粮票。
  我家祖祖辈辈没有吃国家粮的,粮票从何而来呢?父亲借过几个屋场,总算从一个“半边户”家中弄来5斤粮票,欣喜若狂,他庆幸自己“一跑走红”,加上我在搞劳动时“中了彩”,认定这次考试有个好兆头。
  “要成功,先发疯,头脑简单往前冲!”我咬着牙在煤油灯下坚持一个星期,每晚不到十二点不睡觉,每每解完一道题,心里充满了说不出的痛快和欢愉。是呀!人生难得几回搏?成功的大門似乎正在向我敞开!
  高考前一天,天气异常炎热,我打着赤脚沿着一条弯弯山路,一步一跛离开了白衣港,平时健步如飞的我行走得十分艰难,不到一小时的路程,足足走了两小时。上了火车,经过老霞流、洣河车站,火车钻进一个地道后,便到了衡山火车站。下了火车,一打听,新塘区八井田中学还有3公里。
  我硬着头皮,顶着烈日,忍着剧痛一跛一跛往前走,走一步,痛一步,左脚因剧烈运动,伤口化了脓,等走到学校,夜幕降临了。
  匆匆报完到,吃了晚饭,看罢考场,我来到井边洗涮,用冰凉的井水清洗伤口,好不舒坦惬意。
  次日清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阳光普照大地,映红了远山近树、村寨农舍。八井田中学四面环山,满眼绿色,清幽宁静,是个读书学习的好地方。
  “开饭了——”几声口哨响过,我跛着脚奔向食堂,两个馒头,一碗稀饭,一点咸菜,早餐咽了半天,才将馒头咽下去。我不知道是怎么进的考场,也不知是怎么做的试卷,两个多小时一晃而过,只知道考场的电风扇转个不停,考场鸦雀无声,只有监考老师走动的身影。我充满激情地做着试卷,高考作文题是改写《陈伊玲的故事》,前面考的是给文字加标点符号、填空、改病句、文言文翻译,记得当时考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首古诗是王维写的,我没学过,诗句是错乱的,我只是根据诗的韵律进行排列,居然蒙混过关。语文考试可以,估计80分不成问题。
  紧接着考的是数学、政治,自我感觉还行。到了最后考物理、化学、英语,越考越难,试卷上的题目几乎没学过,我的头脑一片空白。好在英语考试只作参考,不计入总分。当年,学校师资力量较弱,到了高中二年级,整本整本的物理、化学书,老师基本没翻动,要求学生自学。也不能怪他们,他们先前教的是初中,后来要求公社办高中班,匆匆忙忙“赶鸭子上架”,他们对高中课本没有接触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精力不集中,左脚化脓浮肿,影响考试,在几位同学鼓动下,最后一门考试提前一小时交卷,打道回府。事关前途和命运,浓缩着十年梦想的三天,在紧张的六门考试中就这样一闪而过。
  走出考场就没抱任何希望,也没去学校咨询高考结果,甚至连高中毕业证也缺乏勇气去学校拿。回到乡下,与一班同龄人在田野摸爬滚打,出集体工,居然找到了一种解脱和轻松。
  后来,邻村赵生平同学告诉我:“霞流中学高考全军覆没,连中专生也没考上一个。中专录取分数线是243分,你、我都只有241分。”
  我不由发出一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感慨。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不管怎样,我努力过、奋斗过、拼搏过了,决不后悔。毕竟,我参加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高考,让我在跌倒和爬起之间学会了坚强。
  据马国川、赵学勤所著的《高考年轮》中披露:1979年高考,汹涌如潮的报考大军不亚于前两届,全国近470万人报考,600多所高等学校共录取新生27万多人,录取比例为5.74%。
其他文献
大姐说,野菜醒来早。  想起小时候挖野菜,如果找不到野菜“聚居”的地方,只能提个篮子瞎晃荡;如果找到了一个野菜“扎堆”的地方,仿佛有了属于自己的宝库一样,年年春天,你就知道到哪里挖野菜了,有能分享给别人的“秘密宝库”了。  记得一次放学回来,看到路旁一个苹果园的地上绿绿的,走过去一看,哇,全是又大又美的野菜!“油勺勺菜”舒展着细长的泛着油绿色的叶片,叶片周边微卷,顶端弯弯地往上一翘,似一个个小小的
期刊
在安徽桐怀,把鸡、鱼、肉、圆子当成四大福星,供奉在除夕的桌上,已成定俗。  鸡,是吉祥“吉”的谐音,代表财源和运气。公鸡的打鸣,叫雄鸡鸣晓,预示着新的美好一天开始了。天天有鸡鸣,年年有好运。母鸡抱蛋,其寓意是生意兴隆,财源如鸡下蛋般,滚滚而来。有的人家把整只公鸡在盘中摆成金鸡独立状,翘首向上,一看就有种昂扬的姿态,令人振奋。母鸡都是用来炖汤的。记得我小时候,过年时,母亲总是在鸡汤里卧几只熟鸡蛋,并
期刊
前几天,接着朋友一个电话,邀去喝茶。本来还有别的事情,时间紧张,去到朋友就忙不迭地热水冲茶,犹如嫁女般的喜滋滋地奉上:“尝尝,尝尝!”  新茶酽酽,茶香怡人,轻嘬一口,唇齿之间顿生清香。而茶气袅袅腾腾,在指尖鼻翼萦绕。两口下去,气荡神逸。最好莫过二、三遍茶,此时的茶如少妇妩媚风情,让人饮之怡神悦情。“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此时的饮者与茶才是郎情妾意正浓,两相欢。  为了
期刊
冬至,天下大雪。  母亲把米缸里最后半瓢白面挖出来,又在里面掺加了些地瓜面粉,总算包上了一顿看似有滋有味的冬至饺子。至于饺子馅料,白菜榨碎后里面掺点豆腐及粉条,就相当于肉了。  当热腾腾的饺子准备从锅里盛出来时,一个乞讨的老妪走进家门。她像往常一样进了院子,拎只破口袋,拄一根打狗棍,一屁股坐到磨盘上去。她是常客,平时经常在村里转悠或到我家里来乞讨。但她乞讨有个习惯,就是不说话。也不知是哑巴还是不愿
期刊
娘家的邻居们都特别喜欢我的父母,说老两口对邻里时常多有照顾,拿着邻人当是自己家人一样热心帮助,是一对难得的和蔼可亲的老人。连带着我每次回娘家,都能看见邻居们发自内心地对我微笑着打招呼,其实我知道这是沾了父母的光,像我这种不喜欢主动跟别人打招呼的人,在公众的眼中说傲慢是轻的,只是真的不善于主动与人见面就能很热络地沟通。  母亲家门前即是一条宽阔的水泥路,每日车来车往,尘土飞扬。母亲清晨起来打扫家院后
期刊
在乡村,泥土的声音无处不在。  当农民赶着耕牛下地犁田,尖利的犁刀插进地里,那原本沉默着的泥土,立即就会扭动起来,发出快乐的声音:“哧噗……哧噗……哧噗……”这是蛰伏了一冬,渴望翻身的声音。听着这样的声音,满脸喜气的农民手上的牛鞭会挥舞得更高、更响:“叭——!驾——!”而那头牛走得更欢,踢踏得泥土欢声一片。  当插秧的村妇俯伏在水田里,握着秧把,将秧苗一棵一棵地插下时,手与泥土的接触就发出了好听的
期刊
朱熹  1174年,朱熹来到信江上游的玉山。  玉山有一位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钦点状元叫汪应辰的人,也是他的从表叔,在家乡创办了端明书院。在汪应辰的邀请下,朱熹以及吕祖谦等人来到书院讲学,并形成了《玉山讲义》学术成果。次年,一场更大的学术交流活动又在信州这片土地上演了。受当时名儒吕祖谦的邀集,朱熹赴信州鹅湖寺与陆九龄、陆九渊兄弟开展了一次著名的论战,这便是千古一辩——鹅湖之会。双方争议了三天,会上
期刊
细雨微凉,在一片迷蒙的水汽里回到家乡,广阔的田野更显葱翠,仿佛听见禾苗拔节的声响。  院落有些泥泞,被娘打扫得干干净净。走在老院里,一切如旧,青石板轻声低吟,大柳树随风摇曳。树下的瓶瓶罐罐已被收走,记忆里一直堆在那儿,形形色色,五彩缤纷的。它们陪着老井、柳树和年迈的父母,也许还残存着年下的热闹和孩子们的笑声。现如今,母亲也要远行了,收拾走这些瓶子罐子,院子扫了又扫,像是还给它们一份尊严一样。可是,
期刊
种苹果不一定是我的事业,却实实在在是我的职业。想想,不错,再想想,挺好。无论快乐还是不快乐,它是我生活的主要内容,慢慢地,也就成了精神的依托。  我种苹果为生计,就这么简单。简单产生知足,知足出产快乐。不为世事扰,不为他人动,苹果园就变成了快乐园。修炼到如此境界,陶翁可攀。  但毕竟,世俗的日子靠庸俗的物质支撑,庸俗的物质靠人肉凡胎换取,天上不掉馅饼就一定会降下汗珠雨。汗滴禾下土的滋味不一定快乐,
期刊
母亲善良,极少与人为敌,哪怕那一年,我们家的菜地被人占去了几分,大有主权不保之势,她也只是背地里劝慰父亲:“他爹,跟人好说好商量啊,千万不要打起来。”父亲虽是倔头,但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也还是愿意息事宁人。那件事的最终结果是人家还了地,两家人和和气气握手言欢。  但我发现,四婶就是个例外。  四婶与母亲是妯娌,亲的。四婶家住东头,我家住西头,中间隔着五婶家。母亲有时候站在院子里,目光很气愤地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