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仍以高考为“指挥棒”,片面注重教学成绩,忽视了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尝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内容的探究式教学,以求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
一、引 言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重结果轻过程、重竞争轻合作、重目的轻手段,课堂教学被简化为“读书”、“练习”和“考试”,“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整个语文教学紧紧围绕着充满功利性的高考“指挥棒”。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此,教育部开展了一系列素质教育改革,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提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情景。为了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接受的语文教学现状,应积极探索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内容的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方式发现原理和真相、找到规律和方法的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整体上看,探究式教学有以下特征:
一是问题性。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起点与核心,通过难度适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讨论等,在探索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动态性。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它更注重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强调师生在互动交流沟通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探索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讨论等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观点。三是过程性。传统教学方式将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将教学过程看成是课本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更注重教学结果和考试成绩。探究式学习更关注学习过程,将学习看成一种生活方式和实践过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提出恰当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探索的重要方式。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的名家之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推敲和解读,为此,应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第一,从矛盾处出发,启发学生探究问题。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可能会产生某些矛盾或冲突,这些或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或是作者的认知错误引起的,在语文教学时,应以这些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例如,钱钟书的文章《读〈伊索寓言〉》中写到“《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后边又写到“《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伊索寓言》应不应该看?为什么?”,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第二,从寻常处出发,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从寻常处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在祥林嫂嫁给贺老六之后,为什么人们还称她祥林嫂?”。在学习《孔乙己》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原名是什么?”、“为什么孔乙己连名字都没有?”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采用恰当的探究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设计的教学提问非常巧妙,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或是浅尝辄止,或是“误入歧途”,无法深入地探索问题,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学引导,不能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替换比较法、大胆质疑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
第一,替换比较法。替换比较法是指用意义相近的字词、语句代替原文中的字词和语句,进而比较两者间的差异,体会作者用词、造句之精妙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替换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字词意义。例如,在学习杜甫《咏怀古迹》时,“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赴”的内涵丰富,既展现了高山的雄伟和逶迤,又烘托了昭君之“窈窕红颜”,借奇秀江山引出绝世佳人,展现了王昭君的伟岸形象,也表达了一种舍身报国的悲壮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赴”换成“去”、“到”、“往”等字,体会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理解“赴”字所表达的思想意蕴。
第二,大胆质疑法。“疑”是求知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独创精神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疑”处入手,启发学生生疑、质疑和解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揣测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学习《过秦论》时,可以让学生质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种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秦国灭亡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尝试探究式教学,在探索、思考、合作、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巍娜.探究式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3(5)
[2]姚建芳.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语文教学之友,2008(6)
[3]郑小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之我见[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4]高永鑫,王华学.论新课程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评价[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
一、引 言
当前,高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重结果轻过程、重竞争轻合作、重目的轻手段,课堂教学被简化为“读书”、“练习”和“考试”,“考试文化遮蔽了教育的原生性目的”,整个语文教学紧紧围绕着充满功利性的高考“指挥棒”。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背离了语文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此,教育部开展了一系列素质教育改革,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新课标提出,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情景。为了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被动接受的语文教学现状,应积极探索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内容的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二、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思考、讨论、探索等方式发现原理和真相、找到规律和方法的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从整体上看,探究式教学有以下特征:
一是问题性。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起点与核心,通过难度适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交流、讨论等,在探索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动态性。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它更注重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强调师生在互动交流沟通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探索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讨论等得出自己的结论或观点。三是过程性。传统教学方式将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将教学过程看成是课本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更注重教学结果和考试成绩。探究式学习更关注学习过程,将学习看成一种生活方式和实践过程,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三、高中语文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路径
(一)提出恰当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开端,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探索的重要方式。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文质兼美的名家之作,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推敲和解读,为此,应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第一,从矛盾处出发,启发学生探究问题。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可能会产生某些矛盾或冲突,这些或是作者刻意安排的,或是作者的认知错误引起的,在语文教学时,应以这些矛盾冲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例如,钱钟书的文章《读〈伊索寓言〉》中写到“《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后边又写到“《伊索寓言》是不宜做现代儿童读物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伊索寓言》应不应该看?为什么?”,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第二,从寻常处出发,启发学生探究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从寻常处发现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在祥林嫂嫁给贺老六之后,为什么人们还称她祥林嫂?”。在学习《孔乙己》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的原名是什么?”、“为什么孔乙己连名字都没有?”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采用恰当的探究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设计的教学提问非常巧妙,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学生或是浅尝辄止,或是“误入歧途”,无法深入地探索问题,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学引导,不能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替换比较法、大胆质疑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问题。
第一,替换比较法。替换比较法是指用意义相近的字词、语句代替原文中的字词和语句,进而比较两者间的差异,体会作者用词、造句之精妙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用替换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字词意义。例如,在学习杜甫《咏怀古迹》时,“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赴”的内涵丰富,既展现了高山的雄伟和逶迤,又烘托了昭君之“窈窕红颜”,借奇秀江山引出绝世佳人,展现了王昭君的伟岸形象,也表达了一种舍身报国的悲壮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将“赴”换成“去”、“到”、“往”等字,体会意义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理解“赴”字所表达的思想意蕴。
第二,大胆质疑法。“疑”是求知的起点,也是培养学生独创精神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疑”处入手,启发学生生疑、质疑和解疑,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揣测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学习《过秦论》时,可以让学生质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种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秦国灭亡的原因,最后让学生联系现实思考“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探究式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突破,也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尝试探究式教学,在探索、思考、合作、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巍娜.探究式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语文教学通讯,2013(5)
[2]姚建芳.浅谈语文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J].语文教学之友,2008(6)
[3]郑小夏.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之我见[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5,(2)
[4]高永鑫,王华学.论新课程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评价[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