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以一种先破后立的姿态要求变传统的强迫性教育为创造性教育。这种致力于让学生不仅“会学”,而且“愿学”的育人思想,其实就是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堂还给学生。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也在所难免。
一、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冲突
实施新课程后,许多教师为了支持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积极学习新理念,他们在尝试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的同时,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模式。甚至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中研究性学习的精神,搞虚假、低效的研究。如一些稍加解释学生就能明白的问题,有些教师仍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这种做法牺牲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了有效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教师执着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浪费时间,拒绝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式。面对这种冲突,真正具有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关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努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就。同时,他们不会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放弃传授知识,也不会为了研究而研究,只重形式上的研究性,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传授。
二、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冲突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放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了“学生是主体”这一概念,将学生完全置于“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境地,把新课程理念课上成学生的活动课,整个课堂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主持,教师只是旁观学生的活动,有时会出现课堂教学一团糟的局面。与之相反,有的教师却执着于掌控课堂话语权,坚持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的观念,他们占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不知疲倦地传授知识,看似提高了教学效率,却放弃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结果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
三、课程资源整合开发与教学内容定位不准之间的冲突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在充分整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有的教师认为,熟悉教学内容就是整合课程资源,备课时仅从课本出发,而不考虑其他要素。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掌握一些课本知识之外,能力、情感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微乎其微。其实课程体系中一切具有教学价值的要素都是课程资源,教师仅从课本内容出发,容易束缚学生的思想,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精神。与将教学内容狭隘化相比,还有一部分教师存在着将教学内容泛化的倾向,他们一味追求对书本知识的无限拓展,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但以课本为“砖”引课外知识之“玉”显然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所以,教师既要开发和整合教材,又不能滥用开发权,盲目地引入教学资源,导致教学内容泛化。
四、应试的结果评价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之间的冲突
新课程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强调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这是对传统教育评价方式的颠覆。考试有其自身的弊端,但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考试选拔与评价的作用,更不能将其从教育体制中移除。新课程实验开始后,有的教师将必要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完全用观察体验来代替,结果课堂始终热热闹闹,学生感情饱满,下课之后教师如释重负,学生却没学到知识。这种冲突提醒教师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除了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评价之外,还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只有学生、教师、学校评价三者融为一体,这种冲突才可能消除。
总而言之,实施新课程是一种人本主义育人行为,与传统教育相比,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事物。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且随着实践进程的不断推进,它与现实的矛盾将越来越激烈。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教师不能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盲目进行课改或拒绝课改。相反,教师应转变思想,开动脑筋,为新课程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
一、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冲突
实施新课程后,许多教师为了支持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积极学习新理念,他们在尝试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的同时,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模式。甚至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中研究性学习的精神,搞虚假、低效的研究。如一些稍加解释学生就能明白的问题,有些教师仍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这种做法牺牲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了有效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教师执着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浪费时间,拒绝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式。面对这种冲突,真正具有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关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努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就。同时,他们不会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放弃传授知识,也不会为了研究而研究,只重形式上的研究性,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传授。
二、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冲突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放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了“学生是主体”这一概念,将学生完全置于“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境地,把新课程理念课上成学生的活动课,整个课堂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主持,教师只是旁观学生的活动,有时会出现课堂教学一团糟的局面。与之相反,有的教师却执着于掌控课堂话语权,坚持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的观念,他们占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不知疲倦地传授知识,看似提高了教学效率,却放弃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结果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
三、课程资源整合开发与教学内容定位不准之间的冲突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在充分整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有的教师认为,熟悉教学内容就是整合课程资源,备课时仅从课本出发,而不考虑其他要素。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掌握一些课本知识之外,能力、情感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微乎其微。其实课程体系中一切具有教学价值的要素都是课程资源,教师仅从课本内容出发,容易束缚学生的思想,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精神。与将教学内容狭隘化相比,还有一部分教师存在着将教学内容泛化的倾向,他们一味追求对书本知识的无限拓展,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但以课本为“砖”引课外知识之“玉”显然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所以,教师既要开发和整合教材,又不能滥用开发权,盲目地引入教学资源,导致教学内容泛化。
四、应试的结果评价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之间的冲突
新课程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强调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这是对传统教育评价方式的颠覆。考试有其自身的弊端,但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考试选拔与评价的作用,更不能将其从教育体制中移除。新课程实验开始后,有的教师将必要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完全用观察体验来代替,结果课堂始终热热闹闹,学生感情饱满,下课之后教师如释重负,学生却没学到知识。这种冲突提醒教师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除了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评价之外,还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只有学生、教师、学校评价三者融为一体,这种冲突才可能消除。
总而言之,实施新课程是一种人本主义育人行为,与传统教育相比,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事物。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且随着实践进程的不断推进,它与现实的矛盾将越来越激烈。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教师不能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盲目进行课改或拒绝课改。相反,教师应转变思想,开动脑筋,为新课程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