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实施的理想与现实冲突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dy17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以一种先破后立的姿态要求变传统的强迫性教育为创造性教育。这种致力于让学生不仅“会学”,而且“愿学”的育人思想,其实就是把一种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课堂还给学生。这是对传统教育的挑战,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理想与现实产生冲突也在所难免。
  一、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之间的冲突
  实施新课程后,许多教师为了支持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积极学习新理念,他们在尝试新课程理念教学模式的同时,全盘否定了传统教学模式。甚至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中研究性学习的精神,搞虚假、低效的研究。如一些稍加解释学生就能明白的问题,有些教师仍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这种做法牺牲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了有效的教育资源。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教师执着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浪费时间,拒绝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式。面对这种冲突,真正具有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教师会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和关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努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就。同时,他们不会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放弃传授知识,也不会为了研究而研究,只重形式上的研究性,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传授。
  二、教师主体性与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冲突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并不等于教师在课堂上完全放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错误地理解了“学生是主体”这一概念,将学生完全置于“我的课堂我做主”的境地,把新课程理念课上成学生的活动课,整个课堂由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主持,教师只是旁观学生的活动,有时会出现课堂教学一团糟的局面。与之相反,有的教师却执着于掌控课堂话语权,坚持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的观念,他们占用大部分的课堂教学时间,不知疲倦地传授知识,看似提高了教学效率,却放弃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结果使学生失去了听课的兴趣。
  三、课程资源整合开发与教学内容定位不准之间的冲突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应在充分整合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开展有效教学。有的教师认为,熟悉教学内容就是整合课程资源,备课时仅从课本出发,而不考虑其他要素。一堂课下来,学生除了掌握一些课本知识之外,能力、情感方面的锻炼和提高微乎其微。其实课程体系中一切具有教学价值的要素都是课程资源,教师仅从课本内容出发,容易束缚学生的思想,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精神。与将教学内容狭隘化相比,还有一部分教师存在着将教学内容泛化的倾向,他们一味追求对书本知识的无限拓展,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但以课本为“砖”引课外知识之“玉”显然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所以,教师既要开发和整合教材,又不能滥用开发权,盲目地引入教学资源,导致教学内容泛化。
  四、应试的结果评价与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评价之间的冲突
  新课程提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强调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这是对传统教育评价方式的颠覆。考试有其自身的弊端,但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考试选拔与评价的作用,更不能将其从教育体制中移除。新课程实验开始后,有的教师将必要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完全用观察体验来代替,结果课堂始终热热闹闹,学生感情饱满,下课之后教师如释重负,学生却没学到知识。这种冲突提醒教师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除了关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评价之外,还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只有学生、教师、学校评价三者融为一体,这种冲突才可能消除。
  总而言之,实施新课程是一种人本主义育人行为,与传统教育相比,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事物。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而且随着实践进程的不断推进,它与现实的矛盾将越来越激烈。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教师不能因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盲目进行课改或拒绝课改。相反,教师应转变思想,开动脑筋,为新课程的实施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市于都中学)
其他文献
当前,农村语文教学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语文教学观偏狭,死扣文本进行解读。教师分析详细全面,讲解深入透彻,可是却无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也起不到指导写作的目的。把语文与历史、哲学、政治等其他文科知识的学习截然分开,导致语文教学呆板、机械,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二是语文教学过分注重过程,忽略了终端目的。语文教学的过程、方式、方法无论怎样变化,归根结底应该以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为目的。很多
两年前,我在广州一所中学任教。一天,学校通知我一周后上一堂历史公开课,并要求教学一定要“有趣”,要符合“快乐教学”的宗旨。碰巧,那段时间,我正在实施一个“大项目”,准备工作早已布置给了学生。万事俱备,只欠“上课”了!  公开课当日,天气不错,秋高气爽。教室后面坐满了领导和同事,教室中间是空的,学生分成四组,坐在教室两侧,端端正正,朝气蓬勃。  上课铃响,我走上讲台。“同学们,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
通常幼儿升入大班即可視为进入幼小衔接的关键期,然而,目前的幼小衔接工作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只关注幼儿会不会读拼音、认识了多少汉字、会做多少算术题等,却对幼儿的心理转换能力、学习能力、自理能力的培养缺乏重视,导致很多幼儿进入小学后,出现适应环境障碍、交往能力障碍、学习理解障碍等问题,甚至还会引发深层次的心理问题。正因为如此,幼小衔接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成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国《幼儿园
目前,互联网已经普及城乡,网民年龄越来越小,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现象表明,互联网已经对中小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下面,笔者从小学思品课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这把“双刃剑”,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一、互联网对中小学生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对中小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据调查结果显示,网民中,20岁左右的青年上网率最高,其次是10岁~19岁的青少年。虽然互联网有助于开
现在,各式各样的学具进入数学课堂,成为必不可少的数学教学工具。本文从“平均分”的概念、两位数的除法、平面图形、1L和1000ml的关系及圆锥体积等知识的教学着手,举例说明了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学具的方法。  一、“平均分”概念的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识符合“感知——表象——概念”的规律。把学具引入数学课堂,能使学生直观地感受事物,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在脑海里形成科学的概念。  如在教学“
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往往会生成一些意外情况,而这些“意外”都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应及时捕捉这些“意外”,并进行合理地利用,它将给课堂教学带来无穷的“意外”。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 意外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总希望教学能够按照课前预设好的情况来开展教学,然而学生往往会提出一些教师未预料到的问题,生出许多“意外”。针对这些偏离教学预设的情况,教师可以把这些
从2010年起,北大自主招生将在北京、上海、湖北等十三个省市自治区试行“校长实名推荐制”。  “校长实名推荐制”是指: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校长,可向北大推荐优秀毕业生,审核合格的推荐生将直接入围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范围,通过面试的学生高考时将享受线下30分录取的政策。推荐生人数原则上控制在北京大学本科招生计划人数的3%以内。  在“实名推荐”的实施方案中,北大和推荐中学都需对被推荐的学生信息进行公示。具
随着教育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日益成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师德建设刻不容缓。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阜阳市教育局也下发了《教师用语十提倡》和《教师忌语40条》等有关条例。笔者通过学习,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的“绿色语言”是学生自信地走向美好明天的正面“催化剂”,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良药。  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师
摘要:高校党建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确定了方向、提供了保障。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它给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启示,是新时期促进高校科学发展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高校党建 校园文化建设 互动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由师生通过长期教育教学实践共同创造的物质环境和积淀起来的价值观念、精神气质、理想追求。高校党建工作为高校科学发展提供了保障,
摘要:遗传题是历年生物高考的必考考点之一,本文以一道试题为例,深入、透彻地研究和分析了“假说-演绎法”,为高考复习备考指点迷津。  关键词:高考遗传设计题 解答 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也是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它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并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果。如果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