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之林。”“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但创新的希望在青年人,只有提高青年人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而这些都有赖于青年人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它是学生创新思维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怎样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近几年,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政治学科的特点入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是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关键词: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创新思维、学生好奇心
【中图分类号】G416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提倡创新,并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同时采取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同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政治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求知欲以及将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才可能激发其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军事等于一体的政治教学资源给学生以强烈的探究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其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激发兴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政治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政治”的真情实感;现代国际关系中大国之间的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巧妙地结合相关的国际国内时事热点,使学生在“了解——理解——把握”中感受政治学习的新奇和神秘,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政治知识的海洋,增强对学习政治的兴趣。
二、激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对权威的崇拜将使他们丧失自主性,主动性,没有自主选择、主动积极的努力,只会安于守旧。只崇拜和服从权威,无异于扼杀创造力,使其盲从教师、盲从书本,迷信权威。例如在讲授科教兴国战略时,我不是直接给出教材的知识点,而是补充了我国与外国在科技方面的巨大差距的材料,引导他们从材料中去讨论,自己得出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进而思考我国应该如何实施此战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目的。
三、设计探究性调查课题、培养创新思维
设计探究性社会调查课题,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我国的国情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联想我国的近代史,自己设计一个社会调查课题。该课题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又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意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构建初步的创新活动的框架。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小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可让学生收集样本,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解决办法,将结果写成调查报告;也可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一些有趣、有味、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成政治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博物馆、工厂、农村、展览馆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要求学生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还可以进行研究,并帮助实施。
四、有目的、有计划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对自己还不了解的周围事物能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想把它弄清楚的心理倾向。如果对周围的一切都冷眼相看,无动于衷,甚至麻木不仁,可以断定这样的学生是不可能积极去探索未知世界秘密的,也就不可能具备创新的思维潜能。强化好奇心的素材在课本里比比皆是,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刻意地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的探索、创新欲望会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还必须培养他们遇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爱迪生自幼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爱提问题也是求知欲、好奇心强的表现。为此,要教育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消除爱面子心理,不要怕别人讽刺、挖苦。谚语说:“学问学问,一学二问,不学不问,一生混沌。”在科学面前,在真理面前采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对不知道的问题要敢于提出疑问,多思善疑,一问到底,勇于探索,将问来的知识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这样,创新的种子才会在学生心中慢慢播发。
总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着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进行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把新的教育观念有机地溶入课堂,准确地把握教学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创造自主、轻松、民主的良好氛围,紧紧抓住当前大力提倡创新教育这个机遇,任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意识、敢于创新、创新思维、学生好奇心
【中图分类号】G416
一、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情境,在教学工作中提倡创新,并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同时采取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同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政治学科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求知欲以及将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才可能激发其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军事等于一体的政治教学资源给学生以强烈的探究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其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活思维,激发兴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政治与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发展的重大关系,使学生体验“处处有政治”的真情实感;现代国际关系中大国之间的关系的发展;与此同时巧妙地结合相关的国际国内时事热点,使学生在“了解——理解——把握”中感受政治学习的新奇和神秘,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向往政治知识的海洋,增强对学习政治的兴趣。
二、激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对权威的崇拜将使他们丧失自主性,主动性,没有自主选择、主动积极的努力,只会安于守旧。只崇拜和服从权威,无异于扼杀创造力,使其盲从教师、盲从书本,迷信权威。例如在讲授科教兴国战略时,我不是直接给出教材的知识点,而是补充了我国与外国在科技方面的巨大差距的材料,引导他们从材料中去讨论,自己得出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原因,进而思考我国应该如何实施此战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目的。
三、设计探究性调查课题、培养创新思维
设计探究性社会调查课题,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如学习我国的国情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联想我国的近代史,自己设计一个社会调查课题。该课题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又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意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能力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构建初步的创新活动的框架。要通过教师的指导,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小活动,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可让学生收集样本,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解决办法,将结果写成调查报告;也可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一些有趣、有味、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成政治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活动中,也要注意联系社会实际。可以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到博物馆、工厂、农村、展览馆等地进行参观、访问、调查。要求学生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联系社会实际,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条件许可的还可以进行研究,并帮助实施。
四、有目的、有计划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种对自己还不了解的周围事物能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想把它弄清楚的心理倾向。如果对周围的一切都冷眼相看,无动于衷,甚至麻木不仁,可以断定这样的学生是不可能积极去探索未知世界秘密的,也就不可能具备创新的思维潜能。强化好奇心的素材在课本里比比皆是,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刻意地强化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的探索、创新欲望会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要强化学生的好奇心,还必须培养他们遇事问个“为什么”的习惯。爱迪生自幼就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爱提问题也是求知欲、好奇心强的表现。为此,要教育学生保持强烈的好奇心,消除爱面子心理,不要怕别人讽刺、挖苦。谚语说:“学问学问,一学二问,不学不问,一生混沌。”在科学面前,在真理面前采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对不知道的问题要敢于提出疑问,多思善疑,一问到底,勇于探索,将问来的知识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这样,创新的种子才会在学生心中慢慢播发。
总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着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并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进行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把新的教育观念有机地溶入课堂,准确地把握教学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创造自主、轻松、民主的良好氛围,紧紧抓住当前大力提倡创新教育这个机遇,任学生的思维自由地驰骋,使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示,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