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宋词世界,积淀学生文化涵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i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拥有着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而宋词则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有史以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喜欢用词来抒情达意。只因其语言精练,意境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如今,宋词也走进了小学语文教材中。但由于学生对古诗词知识积累不多,理解起来会有困难,所以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带领学生解读宋词,使学生读懂文本,爱上宋词。本文将结合教学实例,从导入、诵读、讨论、对比四个方面分析如何带领学生真正走进宋词世界,感悟其独特的美感。
  一、画面导入,进入状态
  受到用语习惯的差异与时代距离的影响,小学生学习宋词缺少一定的语境,即便是字数较少的词,他们阅读起来也会有一定的难度。古代人作词讲究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所以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为他们创设出符合词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情入境,深刻感知文本,这是教学宋词的基础。
  如今多媒体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宋词的画面。《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所作,描绘了一个农村五口之家相处温馨和睦、其乐融融的生活画面,借此表达词人对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的向往。作者将这家老小的不同生活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共同生活的农家环境描写得非常生动优美,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呈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风格。词的上阕的前两句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仅仅九个字,就把农家田园生活的景象描写了出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现出这幅画面。远远看去有一座草屋,屋子的茅檐又低又小,清澈的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听着溪流潺潺的水声,看着这幅清新的画面,学生的身心仿佛也得到净化,立马对田园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接着,提问学生:“看到这幅画面,你们还想为它添上点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构思。比如蓝天、白天、草原上正在吃草的羊儿、几朵娇艳的小花等等。
  利用画面导入符合学生追求新鲜的认知特点,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便走进宋词的世界。文本内容中的词句也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而像是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跳跃在他们眼前。伴随着教师聲情并茂的描绘,学生很快便进入了宋词学习的状态,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这种教学手段要求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将画面、音乐、讲解三种元素融合起来,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
  二、反复诵读,领略大意
  语文离不开诵读,宋词更离不开诵读。无论教学方法和手段如何改革更新,诵读都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宋词语言优美,词调抑扬顿挫,讲究押韵,节奏鲜明,非常适合饱含感情地去诵读。学生只有经过反复诵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词作大意,感悟作者的情感,完成识记任务。
  在学生诵读之前,教师要先为他们划分好词语节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再为他们强调一下容易读错的字音。比如“清平乐”是词牌名,“乐”读“yùe”。“媪”读“ǎo”,“剥莲蓬”中的“剥”是读“bāo”,“蓬”读“péng”,不是轻声。接着,指点学生诵读的情感语调。“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应用比较平缓温和的语气,“青青草”要略微上扬,凸显清新欢快。“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头一句要上扬,然后语调要充满疑问,表现出好奇之心。“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情感节奏是递进的,主要是为了突出“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此时的感情当然是欢悦的,并且要显示出疼爱之情。学生读后,用音响为学生播放一遍名家诵读,让他们比较差异性和不足之处。然后组织全班齐读、男女生分开读、小组比赛读、个人单读等等。
  经过反复诵读,学生不仅了解了词的内容,还能掌握词跟诗的区别,最后熟读成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读,读出韵律,读出语调,读出感情,让他们了解宋词的魅力与文化韵味。唤起学生对宋词的兴趣,使他们徜徉在宋词的海洋,主动地去汲取知识。
  三、自由讨论,体会情感
  小学生的性格活泼好动,天真单纯,注意力也经常不集中,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将宋词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因为宋词教学除了要求学生理解词作大意外,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激发起与宋词相适应的情感,使他们产生共鸣与移情,真正入境悟情。
  这首词与学生,尤其是在农村生活过的学生联系十分密切。他们都曾感受过田园生活的自在与悠闲。如果是一直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也没有关系,可以让他们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想象一下田园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如果自己生活在那里会做些什么。也会像词中老人的三个儿子一样孝顺吗?为父母锄豆子、织鸡笼、剥莲蓬?还是一个人找到一个小山坡去看夕阳?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去讨论自己所向往的田园生活。也可以组织一个小小辩论会,让学生思考田园生活好,还是城市生活更好。确定自己的观点后,要找到充分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有的学生向往田园生活,因为风景好,宁静,对身体健康有帮助。有的学生喜欢城市生活,因为便捷迅速,可以随时买到需要的东西,游戏场所也比较多,适合现代人居住。学生讨论时,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进去,与他们分享自己的看法。最后由课堂活动回归到文本内容中来,为学生揭示作者为什么会喜爱田园生活的原因:躲避政治斗争,远离官场尔虞我诈,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和谐,国家和平。
  经过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讨论,学生对词作的理解更深了一步。学生会发现,原来古人的生活与现在人们的生活相差并不是太大,每个时代都有相似的生活情景。或悠闲自在,或其乐融融。领悟文本情感后,学生对宋词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愿意主动地去配合教师的教学,并提出一些自己独特的观点。
  四、课外拓展,对比阅读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早已不能局限于书本中的内容,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可以为学生适当补充一些新的内容。将题材相同、立意不同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能够更好地突出主题,理解作者的创作方法和特色,也能使学生对文体的认知更加详细。
  辛弃疾的词风其实主要是以慷慨豪迈为主,这首词却一改常态,以清新自然为主。所以学生在学完这首词后,教师可为其拓展一首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让学生自由读一读,感知词作的风格特色。学生很快回答出豪迈悲壮。接着,教师让学生对比这两首词,看一看两者有何异同。学生经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两首词的风格特色存在很大差异,一首是豪迈悲壮,一首是清新自然。思想感情上有些相似之处,都是渴望国家和平,百姓安定和谐。接着,再为学生拓展一首陶渊明的饮酒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让学生再次比较这首诗和这首词之间表达方法和情感抒发方面又有何异同。比如诗的对仗工整,词的形式则比较自由。二者皆是描写田园风光,但陶渊明对景物的描写比较多,而辛弃疾对人物生活的描写却比较多。
  同为一位作者的作品,风格却大有不同。同是表达一种思想感情的作品,写作手法却大相径庭。带领学生了解与之相关联的作品,不仅为他们打开了新知识世界的大门,也让他们对语文学科充满了探究欲望,觉得古典文化深邃无穷,值得我们去不断学习,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
  宋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流传千古的诗词佳句,除了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外,也为学生的生活增添了几点乐趣。“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学习古诗词来充实学生的内在涵养,提升学生的精神气质,宣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每一个学生的骄傲与幸福。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越溪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小学作为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启蒙阶段,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由于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差异,大多数教师陷入了混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缺乏科学的教学流程两大误区。笔者将在本文中对这两大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本体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运用本体性教学来组织语文教学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教的内容有误,二是教的方法有误。  1.不能区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梳理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章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章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名句激趣导入,初识孟子  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文言文又叫古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现在,老师就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本教材充分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并将其课外阅读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对于整本书阅读来说,不少教师还未能与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在策略把握上还有不少优化空间。笔者基于统编本教材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晰教材分析,理解编者意图  研读统编本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无论是在策
统编本教材选文内容丰富,每篇课文语言表达独特而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资源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习作意识的培养,以充分凸显出教材的选文价值,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一、依托教材文本,培养学生抒情意识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写景状物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抒情意味浓厚,表达了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喜爱与赞美。教师要把这类课文中具有抒情意味的段落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发现表达规律,培养学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文化之根、语言之根、思想之根,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方言有其独具魅力之处,说出的是乡韵,寄托的是乡思,所承载的不仅是家乡人千百年来积累的生活经验、市井人情,很多形象化且有趣的语言表达更是体现了它的魅力。  一、方言,在当下儿童阅读中的困境和生机  “方言是母亲语言,普通话是教师语言”,方言与儿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割舍不断。但方言在当下的儿童阅读中面临着诸多困境,俨然有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以其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教学时间短等优势在习作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探索经验,就如何妙用微课实现高效习作教学,阐述具体的观点和做法。  一、活用微视频,拓宽领域  课标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相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尤其是留守儿童居多的我们班,学生出去见世界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如何拓宽语文
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从低年级的写话到中年级的习作,因其难度的大大提高,这一阶段成为师生们倍感头疼的一个时期。按照统编本教材习作教学的编排特点,部分单元习作与课文内容有着一定的承接关系。根据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法,利用小步子教学原则,将知识按内在逻辑联系分解成一系列的知识项目,可以让学生按照项目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逐步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由此,笔者认为在这些特定单元,渐进式推进习作
要让BO说说在幼儿园里最喜欢的活动,我想大概会是每年圣诞节前后班级搞的亲子party。中班圣诞节时,湖南卫视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正火,于是老师们充分调动爸爸对本次活动的参与性,搞了一个亲子化妆舞会。  为了这次活动专门买一件卡通礼服显然不经济,BO喜欢扮公主,碰巧我大学同学的女儿有一条从香港迪士尼买的白雪公主的裙子,于是我便借了来。  开party的那天午后,我给BO梳了个漂亮的发型,还
一、“修辞”之问——从课堂中发现真问题  鲁迅曾写过:“正如作文的人,因为不能修辞,于是也就不能达意。”可见修辞的妙用。作为“语言建构与运用”奠基的语文学科,教师重视修辞的教学由来已久,一个小学毕业生说起“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也是如数家珍。但一次聽课的经历却让笔者陷入了思索。  走进一所学校先后听了三年级、二年级各一节语文课,恰巧两节课都涉及了修辞方法。第一节课上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学生从小就应沉浸在诗词的海洋里。但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诵读古诗词兴趣并不大。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古诗词创作于遥远的古代,让学生有距离感,导致学生理解古诗词存在一定的难度;二是有些古诗词所含意义超越了学生年龄的认知水平。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兴致盎然地学古诗词而且学得扎实有效呢?现以《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方法。  一、了解诗人,拉近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