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文,培养学生习作意识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qt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教材选文内容丰富,每篇课文语言表达独特而优美,是学生学习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资源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习作意识的培养,以充分凸显出教材的选文价值,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一、依托教材文本,培养学生抒情意识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写景状物类的文章,这些文章抒情意味浓厚,表达了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喜爱与赞美。教师要把这类课文中具有抒情意味的段落进行整合,帮助学生发现表达规律,培养学生的抒情意识。
  《荷花》《花之歌》这两篇课文是与“花”有关的文章。《荷花》是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所作,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花之歌》是纪伯伦所作,表面是写花,实际上是借花育人,作者已经与花融为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花的欣赏与赞美,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两篇课文都是在写花,也都是在抒情,而且都采用了物我交融的表现手法。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这样表达的好处,培养学生的抒情意识,使学生在进行表达时情感得以抒发,写出更加具有真实情感的文章。
  教师要依托教材,培养学生的抒情意识,使学生的阅读向表达方向转移,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依托教材文本,培养学生情节意识
  统编本教材选编了不少跟写人记事有关的课文,这些课文中精彩的故事情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敏感性,让学生对课文独特表达的内容予以关注,以培养学生的情节意识,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统编本五年级下册《跳水》一文是一篇典型的以情节来表现事情的课文,尽管从事件的整个来龙去脉来看,其沿用的仍然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来写的,但是如果从人物形象入手仔细研读就会发现故事中每当有“新人”出现的时候,也就是其隱含的故事情节层层推进的过程。从海面上风平浪静水手们登上甲板开始到船长命令孩子跳水最后孩子得救,在这个过程中,水手、孩子、猴子、船长依次登场,故事情节让人读来跌宕起伏,直至最后孩子得救,峰会路转,读者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依托课文情节,启发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把一件事描写得那样惊心动魄,跌宕起伏呢?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情节意识,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提升。
  在《跳水》一文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作者是怎样把这件事描写得扣人心弦的,培养了学生的情节意识,为学生今后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三、依托教材文本,培养学生场面意识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特别设置了场面描写的专项训练,这个单元中的课文也是学生学习的“例文”。教师要依托这些例文,培养学生的场面意识,为学生写好场面奠定基础。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都采用了场面描写的方法。教学这单元课文的时候,教师可把这些课文中关于场面描写的段落单独摘出来,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对比阅读,并谈谈这些课文中场面描写有什么共性特点与个性特点,说说点面结合描写的好处。最后教师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仿照着课文的样子写一次活动又该如何着笔。
  场面描写作为学生习作的重点难点,教师结合课文引领学生就描写场面的段落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对比、感悟,培养了学生的场面意识,优化了学生的习作表达。
  在教学中,依托教材培养学生习作意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由关注语言向关注内容表达转变,另一方面还可以以写来推动学生的阅读探究,让学生的读写结合更为深入。
  (作者单位:江苏靖江市滨江学校)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语句优美的段落,增加积累。  2.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想象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景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设计思路】  根据本组教材的训练重点、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本课的教
统编本教材在有些课文后面安排了一个栏目“资料袋”,有的介绍作者生平,有的介绍写作背景,有的介绍记录方法,有的补充与课文相关联的材料……“资料袋”因其“占地面积”不大,所以很不显眼,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甚至遗忘。但是,既然教材中编入“资料袋”这个栏目,肯定是因为它具有价值,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它。那么,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怎样去挖掘“资料袋”的潜在价值,巧妙地发挥它的作用呢?下面我就结合自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组织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识字教学。不少学生认为汉字拥有非常复杂的结构,记忆难度大,教师若要求学生通过抄写、默写等方式学习汉字,不但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反而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对识字缺乏热情和积极性。在统编本教材中,识字与课文阅读是紧密结合的,基于这一特点,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随文识字,以此提升他们的识字效率。  一、追本溯源——让识字走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4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积累词语“道旁苦李”。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  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釋“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感受王戎的“聪慧”之处。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要想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优化学习环境,便需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育体系。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堂学习的巩固和延伸,作业设计应该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尝试运用全课程、项目学习、课程整合等理念,将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课余活动以及其他学科学习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寻找和创设言语实践情境,努力打造和谐的学习共同体,在生活实践、言语实践中巩固
文言文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起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文言文,对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教材未加认真研读,只一味地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这就导致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千篇一律、阅读指向混乱,不能真正凸显出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揣摩编者意图,明确编者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指向,采取有针对性教学的方式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开头两段中就有4处提到“语言文字运用”,可见其重要性。现实中很多教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正努力探索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途径。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在强调语言表达形式的同时,忽略了其内容,孤立地进行讲解,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教材为例,浅析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言意兼得。  一、在文本解析中实践言语  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学生学习语言
小学作为培养语文能力的重要启蒙阶段,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由于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教学行为之间存在着差异,大多数教师陷入了混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缺乏科学的教学流程两大误区。笔者将在本文中对这两大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本体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运用本体性教学来组织语文教学存在两大弊端:一是教的内容有误,二是教的方法有误。  1.不能区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梳理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章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章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名句激趣导入,初识孟子  我们曾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文言文又叫古文,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现在,老师就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本教材充分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并将其课外阅读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但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对于整本书阅读来说,不少教师还未能与编者进行深度对话,在策略把握上还有不少优化空间。笔者基于统编本教材背景下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晰教材分析,理解编者意图  研读统编本教材中的整本书阅读,无论是在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