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历来为人诟病,但是单纯诟病并不能治病。作者从目标不明、流于形式、结构单板三个方面归因,从实践角度提出自己的思考,并积极进行备课及课堂求变的实践尝试。
关键词: 农村小学 青年语文教师 教学行为
一、几种现象
农村小学在日常教学现状调查和听课中发现如下令人担忧的现象:(1)许多教师照抄教案以应付上级的教学检查;(2)部分教师长期不备课,临上课时拿着教案书走上讲台“即兴施教”;(3)多数教师是先上课,后备课(抄教案);(4)冠以集体备课的名义教案集体打印。这些怪现象造成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
二、正确归因
1.目标不明
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确定说不清抓不准,形成以下问题:(1)教学目标不明确。从日常听课和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看,有的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恰当,教师在一节课中要教哪些知识,说不清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什么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措施,教学环节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既浪费时间,更谈不上什么高效;(2)教学目标不准确,存在教学目标定得过高、过低、不全三种情况。这与教师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教材,不明确教学目标的能级水平,不能把握教学的度有关;(3)重点教学目标不突出;(4)教学目标的组合不恰当。因为组合不恰当,造成教学内容不必要的重复,教师废话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流于形式
其一,问答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替代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一节课40分钟几乎没有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课堂上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放弃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其二,训练走过场,面面俱到。教师千篇一律,对学生一读就懂的文章也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在读的训练上,动笔写字和做作业的习惯训练上走过场。其三,摆花架子,华而不实,课堂一会儿多媒体,一会儿录音,演、唱、念、做都搬进课堂,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实际上语言文字上的训练只是“蜻蜓点水”,没有落到实处。
三、成功尝试
1.积极备课
语文教学要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必须集中改掉形式主义的东西,抓实备课。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省去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如板书课题等。这样的“简化”,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读文先读题的习惯。此外,教师随心所欲地在黑板上书写的杂乱板书要一并取消。恰当地使用教具能调节课堂气氛,突破重难点,但教具使用泛滥,会适得其反。
(2)精简冗长的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更精粹,如课堂提问的问题。有的教师把提问与启发式教学等同起来,误认为启发式教学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得提问,但两者并非一码事,提问可以是启发性的,也可以是毫无意义的。启发式提问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教师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有感情的讲解,以及演示、参观、实验等,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引起学生的联想。
(3)精编教学的操作程序。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整堂课的结构科学、明了、精练,无拖泥带水,重复啰唆之感。
2.课堂求变
(1)精讲代替多讲。我国最著名的语文教材教法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李伯棠教授在《漫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分析阅读教学的改革时,曾概括地指出教学中存在“一多三少”和“五多五少”的现象。其中“教师讲得多”是一个带根本性的毛病,是阅读教学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李老认为:“一篇课文要精讲两点:一是讲带规律性的东西,一是讲文章的精华。”
(2)多读替代少读。这里所说的多读是指“读的文章篇数多”和“一篇文章读的次数多”两个方面,就是说既要保证读书的质量,又要保证读书的数量。实践证明:阅读教学时多引导学生读书,背诵课文或者精彩的段落,要求熟读成诵,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毅力和愿意读书、喜欢读书的积极性。当然多读不等于盲读,教师在对学生的读书进行指导时,要把多读和精思结合起来。学生读书时做到了读思结合,就能大大提高读书效率。
(3)巧练替代盲目训练。语文是工具学科。学习语文必须掌握听说读写能力,能力的掌握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翻,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只有技能技巧在学生的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要下,督促受教的人多练习,并按规格练习。“技能的形成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学习不可”。这虽然是针对练习写字的技能技巧而言的,但同样适用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3(3).
[2]巢宗祺等主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第1版.
[3]胡晓.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06(2).
[4]崔峦.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4(8).
关键词: 农村小学 青年语文教师 教学行为
一、几种现象
农村小学在日常教学现状调查和听课中发现如下令人担忧的现象:(1)许多教师照抄教案以应付上级的教学检查;(2)部分教师长期不备课,临上课时拿着教案书走上讲台“即兴施教”;(3)多数教师是先上课,后备课(抄教案);(4)冠以集体备课的名义教案集体打印。这些怪现象造成的弊端是不言而喻的。
二、正确归因
1.目标不明
许多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目标确定说不清抓不准,形成以下问题:(1)教学目标不明确。从日常听课和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看,有的教师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恰当,教师在一节课中要教哪些知识,说不清培养学生什么能力,什么习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措施,教学环节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既浪费时间,更谈不上什么高效;(2)教学目标不准确,存在教学目标定得过高、过低、不全三种情况。这与教师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教材,不明确教学目标的能级水平,不能把握教学的度有关;(3)重点教学目标不突出;(4)教学目标的组合不恰当。因为组合不恰当,造成教学内容不必要的重复,教师废话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流于形式
其一,问答式的课堂教学形式替代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一节课40分钟几乎没有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课堂上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放弃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实践的时间和机会。其二,训练走过场,面面俱到。教师千篇一律,对学生一读就懂的文章也作滔滔不绝的讲解。而在读的训练上,动笔写字和做作业的习惯训练上走过场。其三,摆花架子,华而不实,课堂一会儿多媒体,一会儿录音,演、唱、念、做都搬进课堂,追求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实际上语言文字上的训练只是“蜻蜓点水”,没有落到实处。
三、成功尝试
1.积极备课
语文教学要达到“减负高效”的目的,必须集中改掉形式主义的东西,抓实备课。
(1)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省去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如板书课题等。这样的“简化”,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又有利于培养学生读文先读题的习惯。此外,教师随心所欲地在黑板上书写的杂乱板书要一并取消。恰当地使用教具能调节课堂气氛,突破重难点,但教具使用泛滥,会适得其反。
(2)精简冗长的教学环节,使教学内容更精粹,如课堂提问的问题。有的教师把提问与启发式教学等同起来,误认为启发式教学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得提问,但两者并非一码事,提问可以是启发性的,也可以是毫无意义的。启发式提问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教师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有感情的讲解,以及演示、参观、实验等,如果运用得当,就会引起学生的联想。
(3)精编教学的操作程序。使教学内容相对集中,整堂课的结构科学、明了、精练,无拖泥带水,重复啰唆之感。
2.课堂求变
(1)精讲代替多讲。我国最著名的语文教材教法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李伯棠教授在《漫谈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分析阅读教学的改革时,曾概括地指出教学中存在“一多三少”和“五多五少”的现象。其中“教师讲得多”是一个带根本性的毛病,是阅读教学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李老认为:“一篇课文要精讲两点:一是讲带规律性的东西,一是讲文章的精华。”
(2)多读替代少读。这里所说的多读是指“读的文章篇数多”和“一篇文章读的次数多”两个方面,就是说既要保证读书的质量,又要保证读书的数量。实践证明:阅读教学时多引导学生读书,背诵课文或者精彩的段落,要求熟读成诵,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毅力和愿意读书、喜欢读书的积极性。当然多读不等于盲读,教师在对学生的读书进行指导时,要把多读和精思结合起来。学生读书时做到了读思结合,就能大大提高读书效率。
(3)巧练替代盲目训练。语文是工具学科。学习语文必须掌握听说读写能力,能力的掌握必须经过长期训练。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大凡传授技能技巧,讲说一遍,指点一翻,只是个开始,而不是终结。”只有技能技巧在学生的身上生根,习惯成自然,那才是终结。所以讲说和指点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要下,督促受教的人多练习,并按规格练习。“技能的形成不是别人能够代劳的,非自己动手,认真学习不可”。这虽然是针对练习写字的技能技巧而言的,但同样适用于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3(3).
[2]巢宗祺等主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第1版.
[3]胡晓.语文课程改革:反思与建议.课程教材教法,2006(2).
[4]崔峦.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