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四川武胜县的竹丝画帘为研究客体,探讨艺术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民间的竹丝画帘对传统艺术的“文化母语”传承的重要意义。竹丝画帘在中国经济文化高速发展时期所体现的当代文化价值,对发展中国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以及国民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武胜县;竹丝画帘;文化价值
一、武胜县竹丝画帘的由来
武胜县位于四川省东部,是嘉陵江中游的一个县城。该县竹、木资源丰富,当地人素有房前屋后成片栽竹的习惯。竹子生长快,栽植三年左右即可间伐利用。丰富的竹资源为人们提供了物质资源,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积淀成为内涵丰富的竹文化。[1]勤劳质朴的武胜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发展了凝聚本民族风格的竹子工艺品——竹丝画帘。
竹丝画帘是指在精编的竹丝卷帘上进行绘画或刺绣而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品,它集竹编、纺织和书画艺术为一体。这种艺术形式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竹丝画帘被列为朝廷贡品,享有“天下第一帘”的美誉。
二、竹丝画帘的形式和内容
(一)竹丝画帘的形式
武胜县的竹丝画帘以当地慈竹为原材料,在制好的竹帘上绘上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也可在竹帘上刺绣。整个竹帘细密光泽,形似锦帛,与画帘上的画作浑然天成,富有神韵又别具一格。竹作为一种自然客体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也是诗、画、园林中常见的题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2]而竹丝画帘的创作形式也不断与时俱进。手艺人把刺绣的工艺巧妙地融入到竹丝画帘中,形成了绣画结合的新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竹丝画帘的表现形式。
如今,从各式屏风、挂帘到丝绣手绢、丝绢围巾等,武胜县的竹丝画帘艺术品种繁多。它可作装饰品:当房门挂帘,既可保护隐私又能空气流通;也可作为厅堂书房的陈设增添意趣;还可作为馈赠亲友的纪念品,深受欢迎。
(二)竹丝画帘的内容
手艺人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写意或工笔等绘画技法、民间手工刺绣、布贴等工艺在竹帘上或画或绣或贴上气韵兼备、线条流畅的中国画。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古代仕女、文学人物、历史典故等都是常见的题材和内容。《十二金钗》以假山、树木和花草为依托,以“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史湘云醉卧芍药丛”等典故为蓝本,白粉打底,色彩绚蘸古香,高雅美观,将十二金钗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再现于两米长的画帘上,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题材和内容也反映并贴合着人们的生活。张紫晨先生认为,“民俗艺术作始终处于生活之中。有生活即有民俗,有民俗即有民间(俗)艺术。”[3]艺术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
在武胜县白坪飞龙“诗情画意”展览馆里,多幅国家领导人的竹丝画帘令人印象深刻。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民间艺人以邓小平一生中110个历史画面为创作题材,精心创作出了110幅邓小平竹丝画帘,以表达四川人民对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怀念与敬意。巧夺天工的艺术形式使人们在情感和思想上产生强烈共鸣,竹丝画帘也得以代代相传。
三、竹丝画帘的当代文化价值
植根于巴蜀沃土上的优秀民间艺术——竹丝画帘,是当地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目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竹丝画帘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承载着当代文化价值,也对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以及全民素质有积极作用。
(一)竹丝画帘创作的“母语文化”传承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愈发注重本民族“文化母语”的价值,积极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发挥其积极作用。竹丝画帘在发展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人们“对巴蜀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影响到作品力作的产生。”[4]其次,人们在发展经济和艺术创作的问题上存在偏差,为促进经济而重短期利益,对民间艺术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对其的保护;最后,政府的“资助力度明显不够,只有极少数单位和项目能受到资助,受到资助的单位和项目所获金额也比较少”[5],这也是影响竹丝画帘发展的因素之一。
基于此,竹丝画帘不仅在自身创作上嘗试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还在文化创意产业上有所发展。“民俗艺术保护之所以受到重视是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尤其是两者结合的‘文化旅游业’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已被人们视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6]近年武胜县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如白坪飞龙新农村示范区的发展,吸引游客观光的同时也让竹丝画帘产业迎来了发展契机。“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工艺品又富有时代气息,颇具市场开发潜力。”[7]该产业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鼓励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广大妇女积极学习技术,投身到竹丝画帘的生产中,使竹丝画帘重回大众视野。2000年武胜县飞龙镇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丝画帘)之乡”,可见在竹丝画帘的“母语文化”传承上有了巨大进步。
(二)竹丝画帘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价值
竹丝画帘是巴蜀文化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透过竹丝画帘研究巴蜀的文化和历史。此外,我们对外传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加强了同世界各地文化的友好交流,还增强了我们亿万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最后,竹丝画帘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促进了武胜县经济的发展,提高武胜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向外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可以说,竹丝画帘的“文化软实力”对四川乃至全国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现时的和潜在的价值。
(三)竹丝画帘的“审美文化”提升价值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填满了各种娱乐设施和方式,尤其是年轻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刷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上,人心浮躁,很少去接触甚至去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食粮的匮乏滋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审美发展心理学认为,“4——7岁的儿童,一般都尚未新城审美态度,他们往往是以实用而不是审美的态度对待客体,在审美和非审美之间不能做出正确的区分。”[8]因此儿童想要接受良好的审美熏陶,应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个体在对艺术欣赏和学习体验中,形成和培养了自身稳定的审美态度。帮助人们从过度的物质消费和娱乐中解放出来,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增强心灵和情感上的审美体验。而个体自身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提升,也会使国民整体素质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最后,民间优秀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使人们以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去面对日后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困难,向世界展现新一代中国人的风貌。
四、结语
在当今这个全球多元化的国际大舞台上,竹丝画帘作为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其独特的文化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不仅是巴蜀文化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其价值和意义,注重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这对发挥民间艺术的“母语文化”传承价值、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民审美水平及素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注释:
[1]王长金.中国竹文化通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第230页.
[2]王长金.中国竹文化通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第230页.
[3]张紫晨.民俗美术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5页.
[4]赵雷著.四川文艺:在场与观照[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5页.
[5]赵雷著.四川文艺:在场与观照[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32页.
[6]陶思炎等.民俗艺术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年8月,第306页.
[7]王长金.中国竹文化通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第6页.
[8]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06页.
参考文献:
[1]王长金.中国竹文化通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
[2]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张紫晨.民俗美术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4]赵雷著.四川文艺:在场与观照[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5]陶思炎等.民俗艺术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年8月.
[6]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关键词】:武胜县;竹丝画帘;文化价值
一、武胜县竹丝画帘的由来
武胜县位于四川省东部,是嘉陵江中游的一个县城。该县竹、木资源丰富,当地人素有房前屋后成片栽竹的习惯。竹子生长快,栽植三年左右即可间伐利用。丰富的竹资源为人们提供了物质资源,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积淀成为内涵丰富的竹文化。[1]勤劳质朴的武胜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发展了凝聚本民族风格的竹子工艺品——竹丝画帘。
竹丝画帘是指在精编的竹丝卷帘上进行绘画或刺绣而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品,它集竹编、纺织和书画艺术为一体。这种艺术形式源于清光绪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竹丝画帘被列为朝廷贡品,享有“天下第一帘”的美誉。
二、竹丝画帘的形式和内容
(一)竹丝画帘的形式
武胜县的竹丝画帘以当地慈竹为原材料,在制好的竹帘上绘上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也可在竹帘上刺绣。整个竹帘细密光泽,形似锦帛,与画帘上的画作浑然天成,富有神韵又别具一格。竹作为一种自然客体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也是诗、画、园林中常见的题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2]而竹丝画帘的创作形式也不断与时俱进。手艺人把刺绣的工艺巧妙地融入到竹丝画帘中,形成了绣画结合的新艺术形式,大大丰富了竹丝画帘的表现形式。
如今,从各式屏风、挂帘到丝绣手绢、丝绢围巾等,武胜县的竹丝画帘艺术品种繁多。它可作装饰品:当房门挂帘,既可保护隐私又能空气流通;也可作为厅堂书房的陈设增添意趣;还可作为馈赠亲友的纪念品,深受欢迎。
(二)竹丝画帘的内容
手艺人大多采用中国传统的写意或工笔等绘画技法、民间手工刺绣、布贴等工艺在竹帘上或画或绣或贴上气韵兼备、线条流畅的中国画。山水花鸟、飞禽走兽、古代仕女、文学人物、历史典故等都是常见的题材和内容。《十二金钗》以假山、树木和花草为依托,以“宝钗扑蝶”、“黛玉葬花”、“史湘云醉卧芍药丛”等典故为蓝本,白粉打底,色彩绚蘸古香,高雅美观,将十二金钗的形象惟妙惟肖地再现于两米长的画帘上,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题材和内容也反映并贴合着人们的生活。张紫晨先生认为,“民俗艺术作始终处于生活之中。有生活即有民俗,有民俗即有民间(俗)艺术。”[3]艺术的创作灵感源于生活。
在武胜县白坪飞龙“诗情画意”展览馆里,多幅国家领导人的竹丝画帘令人印象深刻。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民间艺人以邓小平一生中110个历史画面为创作题材,精心创作出了110幅邓小平竹丝画帘,以表达四川人民对一代伟人邓小平的怀念与敬意。巧夺天工的艺术形式使人们在情感和思想上产生强烈共鸣,竹丝画帘也得以代代相传。
三、竹丝画帘的当代文化价值
植根于巴蜀沃土上的优秀民间艺术——竹丝画帘,是当地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目前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阶段,竹丝画帘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承载着当代文化价值,也对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以及全民素质有积极作用。
(一)竹丝画帘创作的“母语文化”传承价值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愈发注重本民族“文化母语”的价值,积极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发挥其积极作用。竹丝画帘在发展中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人们“对巴蜀地域文化的深度挖掘不够,影响到作品力作的产生。”[4]其次,人们在发展经济和艺术创作的问题上存在偏差,为促进经济而重短期利益,对民间艺术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对其的保护;最后,政府的“资助力度明显不够,只有极少数单位和项目能受到资助,受到资助的单位和项目所获金额也比较少”[5],这也是影响竹丝画帘发展的因素之一。
基于此,竹丝画帘不仅在自身创作上嘗试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还在文化创意产业上有所发展。“民俗艺术保护之所以受到重视是与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发展分不开的,尤其是两者结合的‘文化旅游业’在近年来发展迅速,已被人们视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6]近年武胜县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如白坪飞龙新农村示范区的发展,吸引游客观光的同时也让竹丝画帘产业迎来了发展契机。“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工艺品又富有时代气息,颇具市场开发潜力。”[7]该产业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鼓励并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广大妇女积极学习技术,投身到竹丝画帘的生产中,使竹丝画帘重回大众视野。2000年武胜县飞龙镇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竹丝画帘)之乡”,可见在竹丝画帘的“母语文化”传承上有了巨大进步。
(二)竹丝画帘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价值
竹丝画帘是巴蜀文化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们透过竹丝画帘研究巴蜀的文化和历史。此外,我们对外传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加强了同世界各地文化的友好交流,还增强了我们亿万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最后,竹丝画帘作为一种文化产业,促进了武胜县经济的发展,提高武胜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向外打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可以说,竹丝画帘的“文化软实力”对四川乃至全国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现时的和潜在的价值。
(三)竹丝画帘的“审美文化”提升价值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填满了各种娱乐设施和方式,尤其是年轻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刷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上,人心浮躁,很少去接触甚至去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精神食粮的匮乏滋生一系列社会问题。
审美发展心理学认为,“4——7岁的儿童,一般都尚未新城审美态度,他们往往是以实用而不是审美的态度对待客体,在审美和非审美之间不能做出正确的区分。”[8]因此儿童想要接受良好的审美熏陶,应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个体在对艺术欣赏和学习体验中,形成和培养了自身稳定的审美态度。帮助人们从过度的物质消费和娱乐中解放出来,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增强心灵和情感上的审美体验。而个体自身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提升,也会使国民整体素质上升到另一个高度。最后,民间优秀传统艺术的精神内涵,使人们以积极乐观的正能量去面对日后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困难,向世界展现新一代中国人的风貌。
四、结语
在当今这个全球多元化的国际大舞台上,竹丝画帘作为一项优秀的民间艺术,其独特的文化赋予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不仅是巴蜀文化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其价值和意义,注重对它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这对发挥民间艺术的“母语文化”传承价值、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民审美水平及素质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注释:
[1]王长金.中国竹文化通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第230页.
[2]王长金.中国竹文化通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第230页.
[3]张紫晨.民俗美术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65页.
[4]赵雷著.四川文艺:在场与观照[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5页.
[5]赵雷著.四川文艺:在场与观照[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32页.
[6]陶思炎等.民俗艺术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年8月,第306页.
[7]王长金.中国竹文化通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第6页.
[8]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06页.
参考文献:
[1]王长金.中国竹文化通论[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
[2]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3]张紫晨.民俗美术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
[4]赵雷著.四川文艺:在场与观照[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
[5]陶思炎等.民俗艺术学[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年8月.
[6]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