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牟其人

来源 :滇池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ing20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与老牟初次认识是在验兵的时候。
  通知我去体检了,我就骑着自行车到 80里外的县城医院去。虽然我起了个大早,可赶到县医院时已经有不少人在等了。我感觉等了好长时间,才有人开了门。开了门又等了好久,才有人点名分组让我们进屋。我们是第一组,10个人。一位医生对我们很不耐烦地说:“站成一排!站成一排!”
  我们这些乡下小伙子们就老老实实地站成一排。我们不知道要检查什么,就这么心里纳闷地站着。
  感觉又站了不短的时间,从里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女医生。女医生很严肃地对我们说:“把裤子退下来!”
  我们都好像没听准这句话,一时愣在那里。
  女医生又说了一遍:“把裤子退下来!”
  这次我们都听清楚了,都羞红了脸。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往下退裤子。
  女医生生气了:“听见没有,把裤子退下来!”
  这时我们中才有的解腰带。站在最左边的一个看起来年龄大两岁的小伙子,解开腰带把裤子想退没退的时候,女医生一下把他的裤子退到膝盖。小伙子本能地又将裤子拉上一些,女医生又一把给他拉下。其余的人一看这样,都很不好意思地把裤子退下来露出私处。我们本以为退下裤子,女医生扫一眼就完事,没想到她从我们面前走过来又返回去,还用手托了托最左边小伙子的挺大的睾丸。
  这最左边的小伙子就是老牟。
  我们这一组出了屋,我问了问他的村子。他的村子在我的村子北边,只有十里之隔,我们的关系就近起来。
  下一项检查是透视,老牟一直跟在我的身后跟我套近乎。就在马上该我透视的时候,他在黑暗里悄悄对我说,“我的肺不太好,你帮我个忙吧。”在我刚透视完了要下来的时候,他一下又把我推上去。我就替他胸透了。在他的甜言蜜语之下,我有点害怕,也很尴尬。
  二
  我与老牟都验上了兵,并且分到一个部队,一个营。
  我们的工作主要就是打隧道。巨大的山体,我们站在它的下面像一只小蚂蚁一样;在我们看来够大的隧道口,在大山的背景下也不过是一个小蚂蚁洞。
  我们先在洞面上打孔,然后将雷管放进孔里,再后就一齐点燃导火索,几个雷管一起响,“轰”的一声炸下一堆石头。我们再清理石头,清理成平面,然后再炸,再清理。一班一班地轮,很缓慢地向里进行。
  这个工作我们一干就是一年多,干得老牟有些烦了。他时常对我说,“这有什么干头呢!”
  当时我们的年龄大都不到 20岁,而老牟已经 22岁了,估计他的实际年龄还要大,已经到了急于结婚的年龄了。那时家里已经给他张罗了对象,家里总沉不住气,一次次暗地里催他回家结婚。老牟一次次提出探亲,但营里总以工程任务很重为由,不许假。他暗中给家里写信让家里找充分的理由给他发电报。家里就發了一封“母病危速回”的电报,他去请假没被允许。过了几天,家里又发过一封同样的电报,他请假仍没有被允许。
  一天早上,起床号响了,战友们都像火烧着屁股似的忙着起床、叠被、洗漱,而老牟却直挺挺地躺着一动不动。战友们叫他,他也不应,凑近一看,他眼直直地瞪着。战友们都吓坏了,赶紧找来卫生员。卫生员又看又听,也看不出什么毛病。有人说送医院,有人说赶紧把他老乡叫来,有什么事好给家里回信儿。
  我与老牟的宿舍不远,我一会儿就赶到了老牟的宿舍。我走到老牟的床前叫了两声“牟!牟!”他毫无反应。我把手搭在他的额头上,没感觉出什么。我对屋里人们说,“你们先出去吧,我给他用湿毛巾敷一下看看。”他们都出去了,我在里面把门销上,掀开老牟的上衣,用食指戳他的肋骨,他朝我诡秘地眨巴眨巴眼睛,我明白了他的心思。
  我开了门,对战友们说:“大家不要害怕,没什么大问题的。”
  有人又提出:“是不是要送医院?”
  我说:“不用。别动他,让他好好躺一会儿,我到营里去。”
  我找到营长,先对营长说了老牟的情况,然后说:“他接到了两封母亲病危的电报,可能精神上受到刺激。当时看着没什么大事,这样下去怕出别的问题。”
  营长有点害怕的样子说:“快告诉他,允许他回家探亲,没事了就可以走!”
  老牟的“病”第二天就好了,第三天就上了回家的火车。去车站是我开车送他的,临上火车他一脸骄傲地说,“你哥这法儿怎样?”随着他又得意地说,“我探家回来,你就有嫂子啦!”
  三
  老牟在家结完婚回到部队,除了我没有人知道他结婚了。
  他的精神很好,干活有方法,舍得出力气,别人打隧道一天也就打 80公分,而他能打到 1米,有时达到 1米2。
  在隧道切面都是一次打 8个孔,用 8个雷管。老牟嫌少,非要部 12个孔不可,说这样可以加快进度。
  战友告诉他:“不可以这样,8个孔是科学的,你要考虑到点火的速度和导火索燃烧的速度。雷管多了,可能会出现雷管没点完就爆炸的情况,那样的结果不堪设想!”
  老牟不听劝说,他试了两天没有什么问题出现。第三天,他就因点导火索撤离晚了一步而被炸得血肉模糊,幸亏没有生命危险。
  他被送到了医院,在医院里他感到是一种很大的享受。这一炸,他也有了一种英雄和功臣的感觉。
  老牟出院不久,地方给部队送了一批粮食。司务长招呼几个战士卸粮食,老牟也赶来。
  有的说:“老牟身体刚好,不要干这活儿!”
  老牟开玩笑说:“你把我当成泥巴人啦,我哪能一摔就坏呀!”
  粮车紧靠粮垛停住,战士们从车上扛起粮包踏着粮垛往四边排。就在一大车粮食快卸完的时候,老牟一脚踩空,把腰折了一下,肩膀碰在车斗上。粮车赶紧把他送到医院。
  老牟在医院住了三天,医生给他检查了以后说,“没什么事,可以出院了。”
  老牟瞪起圆眼说:“什么?没事了?没事我的腰怎么还疼,还直不起来啊!你看不出毛病,马上给我开信转院,我去广州查明原因!”   医生查不出毛病,没有理由开转院的手续,老牟就盯上了医生。医生走到哪里他就斜着肩膀一拐一拐地跟到哪里。他质问医生,“你查不出我的毛病,还不让我到大医院去查,我落下一辈子的毛病,以后就叫你养着,连我的老娘也接来住在你家!”
  他找这个找那个,最后斜着肩背着枪找到团长那里,“团长,咱这里的医院看不好我的病,又不让我转院,你说我要一辈子落下这么个毛病,我还活着有啥意思呢!”
  团长看着他这个样子找来医生问了问情况,同意了转院。老牟就转到广州。
  在广州医院他挂上号住了几天,转遍了广州之后说到部队一趟,就直窜回山东老家和老婆过日子了。部队这边知道他在广州治病,广州这边知道他回部队了。他在老家不斜不拐,是个正常的人,也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第一个孩子怀上了。想弄些钱了,他便在部队出现,是一副肩斜腿拐的样子。他一次次找团长,“团长,广州那边催我要钱呢,没钱不让住院啊!”团长就让人给他弄一点钱。
  总在外也不是个事儿呀,他便想出院回到部队。回到部队,战士们就经常见到他的身影了,是肩斜腿拐的身影。他时常背着枪去找团长,有时警卫员阻拦,他便大骂警卫员,“你算什么东西还敢拦我!你看我这个样子不顺眼是不是?告诉你,老子是差一点死了的人,团长都高看我一眼!”
  这次他又找团长了,“团长,我来当兵了,饿不着渴不着,可我的老娘在家里没吃没喝啊,我不能没有老娘啊!”
  团长知道他的意思,就再让人照顾他一下,应付一下这个老牟。
  团里拿这个老牟没有办法,赶上一批战士复员,就积极做他的工作让他复员。但老牟舍不得在部队的好处,他说什么也不复员回家。那天团长连哄带吓好不容易做通了他的工作,让人赶紧把他送往火车站。没想到,送他的人还没到部队,老牟已经出现在部队了。
  四
  总不能一辈子在部队啊,团长答应给地方上联系对他这个残疾人安排个好工作,老牟才终于同意回家。他回到了他县的民政局工作。
  民政局局长高看一眼这位部队直接联系让安排好的功臣。局长问:“什么文化程度?”
  老牟说:“念了两年小学。”
  局长说:“你就在办公室工作吧,收拾收拾办公室,接待接待来办事的人员,喝喝茶,聊聊天。好吗?”
  老牟同意了。
  民政局办公室有几个很精明的小伙子和姑娘,老牟也干不了什么活,来人也不多,他就经常斜在椅子上睡着了。他很快就感到这是一份无聊的工作。
  一天,他给局长提出:“局长,送我回家一趟行吗?”
  局长说:“局里车辆紧张,规定同志们私自用车都是自己想办法。”
  老牟没有再说话。
  那天,老牟盯着局长的家门口,看到局长从家里出来上班了,就骑着自行车从近路赶到局里。局长刚下车,老牟拦住局长问:“你上班坐着局里的车来,算不算是私用?”
  局长还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事,一时张口结舌了。
  从此老牟用车得到照顾。局长怕引起别人的不满,就在一个小范围的会议上说要照顾从部队上回来的功臣,大家要理解这个事情。
  又一天,老牟拿着一把条子找局长签字来了。局长问:“这是什么?”
  老牟说:“离家远,我自己也做不了饭,就在外面吃了点饭。”
  局长说:“这在局里可没有先例啊。老牟,我可够照顾你的了吧,咱不能得寸进尺啊!”
  老牟说:“我是在部队死过两回的人,我也走过天南地北,什么都见识过,你敢答应你在饭店里吃饭都是花你自己的钱吗?我有这么多工夫,你的那些事别让我知道了,听清了吗局长?”
  局长又一次让老牟弄尴尬了。
  民政局一位科长调往外地,他住的两间房子空出来。
  当时在局里没房子的有好几个人,这两间房子成为无房人关注的焦点。局长分析了没有房子的人的情况,认为资格最老的应是他的司机,在局长会上基本通过了把房子给司机这个意见。不知谁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老牟,老牟便当晚坐在了局长家的沙发上,拿起局长的烟抽了一支又一支,直说要房子。
  局长说:“你毕竟来局里晚啊,老牟。得有个先来后到吧?这两间房子给司机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意见,是局办公会上研究的。老牟你要有大局意识啊。我相信你在部队上锻炼多年是有这个觉悟的啊。”
  老牟只是吸烟,不再言语。
  夜已经很深了,局长打哈欠流泪,一再对老牟说:“快回去休息吧,好吗?明天我们还要工作,有没说清的话咱们明天到我办公室说,好不好?”
  老牟起身走了。
  局里人们都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老牟把两间房的锁撬开,从乡下把老娘拉来放在了里面做上了早饭。
  五
  事过几年,老牟觉得在局里也没什么意思了。这年村里都种苹果树,收入很可观。老牟想,反正局里的工资不会少给,不如回家帮着老婆种苹果树。他就回家种了十几亩苹果树。
  我和父母都在外,所以很少回老家。有一次單位一位同事家里有丧事,我们去吊丧。我这一辆车跑在前面,为等一下后面的车,我们就在路边停下来。大家下了车,解手的解手,观景的观景。不料我发现赶着驴车的老牟。
  我吆喝一声:“老牟!”
  老牟一怔,发现是我,他从驴车上跳下来,一拳打在我的胸膛上。我与老牟复员后第一次见面。
  我惊奇地发现老牟不斜也不拐。我说:“你怎么不斜不拐啦!”
  他一脸坏笑地说:“你傻呀!再那样还有啥用处!”
  在部队,就是我这个跟他最近的人都没有看出他的斜和拐是装出来的。他竟能一装好几年!
  我还有一个战友老徐,也是老牟的战友,当县外贸局局长。那天我打电话告诉他说:“老牟不斜不拐了,你知道吗?”
  老徐说:“我早知道了。他的斜和拐是他的一种资源啊,他利用斜和拐这个资源得到那么多好处啊!这个家伙!他只要能弄到好处,什么事也能做啊,这你应该比我更清楚。”   我说:“他竟骗了我这么多年!”
  老徐说:“这家伙在家种苹果呢,头些日子给我送了一箱苹果哩。”
  我说:“坏了,他给你送一箱苹果,你要付出几十箱苹果的代价了。他没利不起五更。你外贸局收苹果,他一定会找你卖苹果的。你等着吧,你要有心理准备!”
  果不其然,那天老牟用驴车拉着一车子又小又烂的苹果找老徐了。他说什么也让老徐收下苹果。
  老徐说:“你这样的苹果我们怎么能收!又小又烂!”
  老牟说:“不小不烂我找你干嘛!”
  老牟硬逼着老徐收下。
  随后,老徐打电话朝我诉苦:“你真说中了,老牟拉到我局里一驴车烂苹果,死逼着让我收下!”
  我说:“老牟是不会吃亏的,不拾点东西就觉得是掉了东西啦!”
  六
  老牟村里一段时间没有村干部。没有村干部的原因是原村干部被一村民赶下台,这一村民当上了干部。当上干部的村民又被原村干部赶下台。你不让我干,我也不让你干。你赶我下台,我赶你下台。在这个时候老牟找到战友老徐。老牟对老徐说:“听说你跟俺乡长不错,你跟乡长说说,咱在村里当个干部不行吗?”
  老徐半真半开玩笑地说:“操,你这样的人当干部,不一早晨就让人给轰下台啊!”
  老牟说:“你看着行的不一定行,你看着不行的不一定不行。不干干怎么知道行不行呢!”
  在老牟的软磨硬泡之下,老徐只好给老牟的乡长打了电话说了老牟的情况。老徐最后说:“你可以了解了解他,这家伙是很有心机的,真不一定干不好这个活。”
  乡长考虑到老牟村里不好选干部的实际情况,真让老牟当上了村干部。
  老牟当上村干部的第二天,村里就死了一个人。老牟的村民们就把眼光转向了老牟这个新干部。老牟显得很有精神,很上心。他在大喇叭上念了治丧人员名单,念完后发了一通话:“我当这个干部是经乡里批准的。我在部队死过两回没死了,我活下来就是想给咱老少爷们办点事的。干部就是这样,你给群众办事,群众就拥护你,群众拥护你,你就能更好地给群众办事,干部和群众谁也离不开谁。就跟这回这丧事一样,你帮我,我帮你。刚才的名单,我没跟谁商量,我认为你能行才把你列到名单里的。你为了出去挣钱该来不来,咱丑话说在头里,除了你家关上门子过日子,除了你家不死人!你家有事别来找我!”
  在老牟上台后的第一个事上,老牟忙前忙后,出主意想办法,办事能力,讲话能力,都得到大家的认可。
  第二年,引黄部门决定在老牟的村南建一个沉沙池,老牟遇到了最大的事情。
  第一项实际工作就是测量地亩数,估计产量和土地价格。这项工作由乡里和村里出人一块做。在做这项工作的头一天,老牟以商量如何做这件事为名,非要请乡里的人喝酒不可。乡里人就喝了老牟的酒。
  量土地的时候,老牟扯着长长的卷尺,总躲着乡里人报数。庄稼棵数、树棵数,老牟总是多数上一些。乡里人认为数不小,老牟嬉皮笑脸地说:“咱怎么也得弄壶酒钱吧?”
  上面的补偿款到了之后,老牟按照村民的土地亩数分下补偿款,半年多的时间没有什么事情发生。可是,突然县里带着一些人来重新丈量土地了。之后不久,老牟和他写得歪歪扭扭的账本就被人一起带走。
  老牟用各种手法套取国家补偿达 8万余元,被投进监狱。
  七
  老牟出狱后,在大街上经营了一个小本生意,卖些油盐酱醋、瓜果梨枣。对面,与老牟没出五服的侄媳妇经营着一个锅饼铺。侄媳妇需要油盐酱醋的时候到老牟这边拿,老牟吃锅饼的时候到侄媳婦这边取。
  侄媳妇是个很能干的人,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就靠她一人张罗锅饼铺子。有时老牟看着她实在忙不过来,就过去搭一把手。一来二去,那一晚,老牟竟摸进了侄媳妇睡觉的屋子里。侄媳妇不但没有推辞,反而像久旱遇甘霖。
  老牟的弟弟还种着苹果树。那天,他安好抽水机浇果树。刚浇了不一会儿,发现井里有塑料布包着的什么东西,仔细一看是个人的样子。老牟的弟弟赶紧停下机器找来人,人们七手八脚地将里面的东西弄上来。一看,果然是一个人。胆大的人撕开塑料布,人们一下就认出是老牟。
  是谁害的老牟?人们怀疑是他没出五服的侄子,但还没有破案。
  责任编辑 张庆国 王丽娇
其他文献
杨增娣,彝族,丽江宁蒗人。有诗歌发表于《云南日报》《边疆文学》等。  倒影  我们都爱看倒影  风大一些,月亮就碎成  一汪一汪的  我们也都是  星星,在人间上的倒影  不知道是什么将我们吹散  我想你  风让我想你  它吹在我的脸上  好像一双手轻轻抚摸我  风停了,我还在想你  雨让我想你  它落在我的手上  犹如一滴滴热泪落下来  雨停了,我还在想你  夜让我想你  世界全部变暗  只有你
期刊
1  九月十五晚上,父亲从田坝村赶夜路回我们麦地村,他背上的背箩里装着两只刚满双月的小猪。那段时间外婆家在修缮房屋,母亲叫父亲去帮几天忙,顺便捉两只小猪回来喂养。父亲在外婆家忙到九月十五,那天下午他打算吃了晚饭就背着小猪回家,可是我二外公家骟牛请他去摁,他只好去帮忙。摁完牛,天早已黑了。那段时间我们麦地正计划通电,每家都要出劳力去栽电杆、架电线,我们家六口人,奶奶、父亲、母亲、哥哥、我和妹妹,只有
期刊
一九八○年代的挖色苍洱  苍山麓望洱海,只远处一带静水。像一段遥远的岁月给人情怀,像一位外表宁静内涵丰富的女子给人魅心的感动。登上苍山望洱海,洱海和天空成了两片蓝天上下对视,对出白云白帆互动,鸥鹭鹰雁互相亲密。步软沙的海滩望身边的洱海,真弄不懂高高巍巍、耸立矗立的一大高原,怎么突然就柔柔水域荡荡海面。这高原的海,确像一位人生绚丽命运多彩的母亲,有多少视角就有多少美的发现 ,有多少探密就有多少美的蕴
期刊
“它破败  它空无一人  我嗅到了我点燃的清香  我看到了花木上拂过的泠风”  这首题为《我主持圆通寺的一个下午》的四句短诗是诗人独化津津乐道并亲力广播的一首代表作。记得第一次在《诗歌月刊》读到它的时候,我刚刚举家迁往平凉,安家于南山下,南望南山一脉,北眺城市楼梢,最具古风和禅意的是,登山于半坡,有一香火去处——圆通寺。山和寺都是无所谓前世今生的,禅,信其有,就无所不在。走过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庙宇
期刊
一  瓜熟蒂落的秋天。韩天宇受王志良邀请,去县文化馆,传授苗族祖宗的芦笙器乐演奏。在县文化馆讲课的第二天,韩天宇衣兜里的手机铃声响了,老婆张小美在电话里哭着说:“家里芦笙不在了,被人偷了。”  韩天宇急忙给王志良馆长请假,往家里跑。  晚上回到家,家门早被围得水泄不通。  大家见着他,急切地问这问哪,有人戳着他的背脊骨说:“你跑哪去了?爷爷的芦笙给贼偷了,等于把祖宗的血脉弄没了,你可是吃不了兜着走
期刊
刀有许多种货色  水果刀 菜刀 砍刀 剔骨刀  所谓两面三刀  操刀的动作  切 砍 削 刺  剔 撩 抹 捅  字字见血封喉  尤其刀字那一撇  锋利无比 刀锋所指  横扫千军如卷席  冷兵器时代  刀就是历史的横断面  分水岭  但 有一种刀  藏在伶牙利齿之间  口诛笔伐 合纵连横  泡在蜜里  且眯缝着眼睛 笑容可掬  那把软刀子 豆子嘴  杀人不见血  防 不胜防  闪電之间  专捡背后
期刊
启程去徽州时,正是烦闷炎热的夏季。因而在我的记忆里,关于徽州,它就像夏日那浓稠的蝉声,总在暗夜里一声紧似一声,穿过那密不透风的橘树林还有新溪口教堂的尖顶,回旋飘荡,令人烦躁不安。俯瞰那座新安江畔的村子,总会让我想起那个给我讲故事的徽商。  童年,关于徽州那些沉淀的意象,已经像一颗种子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那座江南美景深处毫不起眼的老宅子在我看来非常适合拍古装影视剧或者鬼片。宅子门头上挂着的那面镜子风
期刊
一  好景不长。张大头真是应验了那个和尚的这句话。  这话还是张大头他娘在世时特地去求那和尚写了一道条幅,花钱裱上,然后保存在衣柜里,直到张大头十七岁下乡时,亲手交给儿子。他娘再三叮嘱,大头,可要好好保存,随时想着点,我想那和尚的话也许会帮你渡过难关。  张大头不信,妈,那是迷信。现在是什么社会?我们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幸福青年,好景怎么会不长?他疯了,简直是胡说八道!说完,张大头当场撕了那张
期刊
在这个时代我们在谈论诗人尤其是同一个生存空间的诗人群体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他们身后的地方背景和个人命运,想到一个个诗歌文本与“社会学”的千丝万缕的关联。尽管这种阅读习惯和思维定式肯定存在着问题,但是在一个愈益消解地方性知识的时代,在人人关注火热繁杂的“现实”甚至公共话题的时候,这一关乎诗人、地方和现实的传记式的阅读方法并非是无效的。除了肯定、热爱和赞颂,是否像当年的西蒙娜·薇依在 1941年夏天所
期刊
1  进门左面两张办公桌围成办公区域,一把椅子,一台电脑,配着椅子上进入静默状态的孙晓红,冷清的图书馆是一个思想者的世界。图书馆公众阅览室左面是墙,右面是像蜘蛛网一样横七竖八迷宫般的书架。  这是个巴掌大的小县城,这是个周末,休息的人都在忙。上午八点钟开门,十点钟,图书馆的空气还是静静的。孙晓红微微睁开眼转动脖子,刚才静默中,她通过书本进入庞杂无边的宇庙,自己成了宇宙中虚无缥缈的东西,急速向上飛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