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看当代设计教育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dy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欲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从宏观层面上分析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与外延,尝试拓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路,主张以完善设计人才的知识体系和训练设计人才的实践技能为基础,以提高设计人才的学习创新能力、人文修养和有效判断当前社会实际需要的能力为中心构建当代设计教育体系,并强调通过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设计人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融入当前社会,从而设计出符合当前社会实际需要的优秀作品。
   主题词:环境艺术; 设计教育;创新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about to pass to point the way with from the macroscopic level on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trying to broaden the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education ideas, advocated a perfect design talents of knowledge system and training of practical skills for design talents ba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design talents' learning innovation ability, and the humanistic training and effective judgment current social practical need for constructing the ability of contemporary design education system center, and stressed the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oduction, study and research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mode that design talents can truly understand, in the current society, thus designed accord with the actual requirement of the current social good work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educatio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
  从概念上讲,环境有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分。郝卫国先生在《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将环境划分为四个层次:1、原生环境;2、次生环境;3、人工环境;4、社会环境。在这四个层次里面,人类通过设计活动可以直接影响到的是人工环境,间接的也与其他三个方面有密切的联系。[郝卫国 编著 《环境艺术设计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年9月第一版 第8页]环境艺术设计主要是在营造人工环境和改善自然环境。可人工环境的营造和自然环境的改善必然影响到其他层面的环境,其他层面的环境也影响着人工环境的营造和自然环境的改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也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其内涵与外延也具有综合性,这一点常为人所忽略。
  环境艺术设计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事实上,狭义的环境艺术设计是由其内涵为出发点的理解,它是指通过艺术设计的方式对室内外环境进行规划、设计的一门实用艺术。作为人工环境中数量最多,比重最大的的因素,建筑成为人们高质量居住条件的最明显的标志。从建筑的内部空间到建筑物主体的外围空间,都属于环境设计艺术的范畴。于是,人们对于环境的关注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对自身生活环境,尤其是居住条件的理解上,因此在提到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很多人都指向狭小的内部生活空间,甚至把“居家装饰”“装修”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代名词,这是非常狭隘的理解。人们的起居环境只是人类生活环境中很小的一部分,是单个个体,与之相关联的周围建筑群、街道、绿化以及公共雕塑、公共娱乐设施,甚至还包括由人的交往方式,休闲娱乐方式,消费方式等构成的文化环境是大环境,是宏观上的整体。
  广义的环境艺术设计,即“Landscape”,是对人的生存环境的各方面的综合的设计与营造,它拓展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观念,强调了环境设计艺术概念的外延。因而它是一门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话题,与建筑学、景观设计学、环境行为学、生态学、人类工程学以及社会学等有着千丝万缕的的联系。“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既边缘又综合的学科,它设计的范围极广,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美学、环境美学、社会学等都是可以涉及的。”[李砚祖 著 <<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第2页]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提供最舒适的生活环境的设计,但作为自然的人、社会的人,人类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必须重视从宏观上把握环境艺术设计外延,全面的理解环境艺术设计。
   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代性,我们要用多元化的视角,用不断发展的观点看待环境设计艺术的这门学科。首先,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是基础,外延是在内涵基础上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次,内涵与外延之间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两者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第三,内涵是静态的,外延是动态的,随时代不断扩展,两者形成了有机的统一。
  从五十年代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确立室内装饰系开始,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发展。但是作为专门的二级学科才不过十多年的事情,从最初的室内设计系到环境艺术设计系。环境艺术不能只是简单的从名称上更新,随着经济发展快速发展,环境艺术设计涉及范围进一步扩大,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也应当不断深化。“世界环境艺术设计已经逐渐从室内空间设计的装饰,家具陈设等方面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建筑景观,庭园小景,公共设施,街道广场环境等。”[李砚祖 著 <<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视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第3页
  ]对于当代环境艺术教育来讲,更应当看到这门学科的多元性与发展性。
   二、当代设计教育现状
   尽管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还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却随着设计艺术学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可同时也出现了不和音符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在认识环境艺术设计内涵与外延上缺乏联系和整体观念,造成学校教育的产出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多元学科,不仅涉及艺术与技术两大方面,还与社会学、美学、人类工程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有关,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共同构成了外延广阔,内涵丰富,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环境艺术。但是,当代設计教育体制并没有跟上时代的节拍,课程设置不科学,专业设置片面化,教学中缺乏各门相关学科的联系与交叉,缺乏系统性。诚然,整体性并非要将学科统一在一起,而是说缺乏最起码的学科之间的沟通。如果不能从联系的、整体的角度去培养人才,我们的环境艺术设计势必会出现更多的设计败笔,或者缺乏文化内涵,或者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或者缺乏实用价值,或者流于形式。现代人们对于设计艺术的审美有了很大提高,高品质的设计需要具有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据有关数据显示:
   ① 、在2006年上海人才招聘会上,参加招聘会的300多名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与甲方达成协议的仅有37%,许多公司因求不到高水平的设计师而苦恼。
   ②、我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从业人员850万,2006年达到1000万,仅设计师就需要10万人的增量,而目前全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仅为从业人员的1.3%。很多企业因在国内寻不到合适的设计师,而向国外延伸求贤。”
  分析以上问题形成的原因:一是学校在对学生培养方面,过于注重课堂教育,而忽视了实践,学生从学校到社会没有磨合期,而甲方则需要是上班即能胜任本职工作,为本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过于追风也是导致学生和社会需求错位的原因。同时由于盲目的扩招,求量不求质,学生毕业后一些简单的工作都无法胜任。
  (二)对学科外延的认识不足,设计教育体系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
   环境艺术设计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外延不断扩大。我们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观念更新慢。当一系列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职业在社会上出现,我们的学科建设却往往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当景观设计师、城市规划设计师、园林规划师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之时,在众多的艺术院校中,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质上还是室内装饰、装潢的代名词,课程教材有的还用着多年前的,培养出的专业人才由于环境设计观念的落后很难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以景观设计为例,据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上海建筑及房地产行业对各类职位人才的需求中,专业技术职位人才需求量最大,占到总需求量的61%;而在房地产行业紧缺人才中,建筑师和规划设计人员最缺,占了各类紧缺人才的37%,而其中尤以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师最为稀缺。
   这种问题的出现,除了国内景观设计起步晚的原因以外,与设计教育观念的落后也是有很大关系,在出现市场需求时,设计教育不能及时的转换教育机制。比如,目前,国内还很少有高校设置环艺景观设计专业,一般只有园林设计专业。其根本原因对于环境艺术外延的前瞻性和预见力不足。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员严重缺乏实践锻炼,这是当代设计教育最为突出的薄弱点。
   为进一步了解设计艺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和参与社会实习实践情况,笔者对某大学环境艺术专业40名本科学生的就业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调查方式是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形式。就业情况如下:
   ①毕业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占68%
   ②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占12%
   ③改行做其他的占11%
   ④考研究生的占9%
  工作情况如下:
   ①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感到吃力的占82%
   ②在公司无法胜任本职岗位的占8%
   ③能基本胜任工作的占10%
  参与社会实践情况:
  在校期间参于社会实践的学生仅占36%。
  通过调查,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程度比较大。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与市场的联系较为紧密,并且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这决定了设计师必须注重实践,通过切实的实践检验、巩固、补充理论,并及时地了解市场需求。社会需求是千变万化的,也是不断更新的。当学校的环境艺术教育还停留在包豪斯式的现代主义的时候,社会上后现代主义、新古典主义已经粉墨登场。材料是环境艺术创作的载体,设计师对于材料的把握不能只流于视觉的和理论的把握,而必须通过触觉、视觉等多方面的感官掌握材料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这要求设计师必须站在时尚的前沿,通过实践把握环境艺术风格的变化、材料的更新以及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惟有如此,设计师的设计理念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其作品也才具有现实性。
  三、对于设计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现代设计艺术学科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我们通过它可以窥见设计艺术教育存在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下面,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思考:
  设计艺术教育应当完善学科机制,促进相关学科的沟通。
   设计艺术教学需要开阔的视野,克兰布鲁艺术学院、旧金山艺术学院等国际知名艺术学院,学科建设不仅完善,而且划分很细,学科的多样性并没有增加学科的界限,相反促进了各学科的融合。在国内,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从1986年就开始文理生源的招生,首创了“艺工结合”的教学,要求学生有美学知识、美术技能之外,还要涉猎理工知识。这就使学生可以广泛的涉猎到各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人文涵养的积淀,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全局意识、宏观的把握处理设计的能力,提高了设计的水平。当前,设计教育中自然需要通过合理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协调好设计作品的各种要素。
  (二)设计艺术教育应当拓宽教学思路,适当设置相关人文学科。
   设计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满足人们生活、消费、休闲等需求的活动。设计教育应当创新观念,走在时代的前沿,审视社会的需求,随时弥补在专业学科设置上的不足。教师应当以身作责,观念的领先要通过优秀的师资和完善的教学体系来表现。作为学校,应该担负起教育的责任。科学合理的设置培养课程,拓宽课程体系,扩大选修科目范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局观念,吃苦意识。注重手绘基本功、动手与实践以及构造与技艺的培养。引入社会设计精英进课堂,担任实践教学指导,使教学与社会交流。提倡学生在校期间,精一技,学二技,会三技(技能),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相关人文学科可以促进设计师对生活作艺术化的理解與阐释。因而,相关人文学科实际上可以使得设计师的理念更具艺术性,从而营造出更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的艺术化的空间。
  (三)设计艺术教育应当增强实践性,实行产、学、研并举。
  当前,设计院校的设计实践教学,是设计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推行“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并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能够及时地了解行业的动态及社会需求,从而避免学习的盲目性,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有条件的院校要联合企业办学, 让学生成为地方发展的第一任美容师,设计师,规划师。学生参与环境设计,即可了解企业的运作情况和市场需求,又可以节约政府、企业的设计成本。
  结语:
   综上所述,设计艺术教育必须明确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既统一又联系的看待两者的关系。在此,本文主张以完善设计人才的知识体系和训练设计人才的实践技能为基础,以提高设计人才的学习创新能力、人文修养和有效判断当前社会实际需要的能力为中心构建当代设计教育体系,并强调通过推行“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设计人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融入当前社会,从而设计出符合当前社会实际需要的优秀作品。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针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状况提出:“设计艺术教育要重视扩大学生视野,建立开放的科技和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使学生不仅能随时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科技,而且能创造性地组织实际操作,变美好的蓝图为现实的人居环境。”2l世纪的艺术设计教育观必然是国际化的教育观,发展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将设计艺术教育放在全球化竞争与合作的大环境中进行思考和定位,以与时俱进的思想发展当代设计艺术教育。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近几年来,由于教育资源逐渐向城镇小学集中,农村小学的生源越来越差,学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一系列问题都制约了新课程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数学学科的表现尤为突出。因此我们要寻求新的思维及优化数学作业练习设计,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那么怎么设计练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呢?  一、作业设计要有趣味性
期刊
摘要: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班风的形成是与班集体的建设密不可分的。班集体形成的好坏将对班级的发展起到巨大的影响作用。一个班集体只要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有了强大的凝聚力,有了正确的舆论,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严格规范的管理,一定会向着既定的目标,不断前进,走向成功。  关键词:班集体,班级舆论,奋斗目标,积极性  Abstract: A positive and healthy and upwar
期刊
摘要: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有作用于人的实践活动。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素。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动力,实施情感教育可使学生自觉、自发地学习。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也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过程。所以,思想政治课必须注重情感教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应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认真学习《数学课程超标准》,积极开展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激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把数学内容融入到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教会孩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中体验学习的快乐。  【关键词】数学教育 快乐方法生活体验  【 abstract 】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ducation method with appropriate mathematics content into the children's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物学是一门集实验性、实践性、科学性于一身的自然科学,生物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实验教学,能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助于学生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能帮助学生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形成生物学概念,获得生物知识和实
期刊
【摘要】面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学科教学的困惑,笔者带领本校全组数学教师,探讨数学课的教学改革,从教材的选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以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数学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教学方法,自编教材,学生发展性评价,学分制  【 abstract 】 face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teaching mathematic
期刊
摘要:要组织和创建一个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集体跟班主任老师的自身素质和教育艺术有直接的关系。班主任的带班技巧和教育艺术的高低决定他所带班级的发展前景。一个班集体只要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有了强大的凝聚力,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有了严格规范的管理,一定会向着制定的目标,不断前进,走向成功。  关键词:班级工作,学生,班主任   Abstract: to organizations and create
期刊
摘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历经9年的实践,在推动计算机知识普及、促进计算机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功不可没。但是随着计算机应用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等级考试并没有很好地跟上时代的变化,和计算机应用国家级权威考试的目标要求仍然相差甚远。本文就几点问题提出质疑和思考。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教育部  Abstract: the 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 after
期刊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除了正文部分外,教科书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取了许多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等史料。这些史料具有一定的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对于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