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合作学习作为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正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但实际教学中有不少课堂的合作学习只停留在形式上,实效性不高。为了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对合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和时间进行充分、科学、精心的预设。
【关键词】 预设 合作学习 实效性
新课改、新理念、新思维,促使当今初中数学教学新方式、新模式,力图使得学生获得新方法、新知识,构建新思维,逐步形成新意识、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创新素质,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当今初中数学教学要追求的目标。在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纳入课堂中,使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学生完善自我的过程,是学生学会交流的过程,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合理分组
课堂教学中,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能力、知识基础、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使小组之间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以便于组内合作,组与组之间竟争与评比。每组设立组长一名,4-6人为一组,组长负责组内一切事务的处理与安排。座位的安排可以采用正常座位,前后位等,只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就可以。
2 精选内容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3 积极参与
学生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其自身的主体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主体意识的最终形成又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为制约条件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凭自身的学习水平,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借助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产生交互影响,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以达到主体地位的感性实现“合作”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 合作学习的意义
意义在于:一是采用这种方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二是数学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中小学得到系统训练。“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句话恰恰表明合作学习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三是数学合作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个别学生接受提问或上台板演,其余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参与活动。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现象、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5 合作学习注意事项
第一,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即在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深入课堂的同时,不要出现“合作学习吞并独立学习”的现象。学生的学习遵循着“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的过程。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独立学习的深化。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认识、思想和可以交流的观点,合作就可能流于形式或只是低层次的交流,只有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交互作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会呈螺旋上升。因此,如果经过个体思考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可以完全独立解决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体悟的情感、价值观、就应该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合作学习要防止“帖标签”效应,要科学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形式、内容和过程,不能滥用,不能有形式或无内容,不能浅尝辄止。第二,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际问题,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激发他们努力解决问题的愿望。第三,师生共同参与到数学合作学习活动中去,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学生与老师共同协作去展开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四,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分体现民主和谐的师生气氛,要求师生平等,共同参与数学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整个活动过程要呈现出一种共同协作探讨的氛围。第五,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要以学生活动中的资料和事实为依据,使学生共同反思,得出实际问题确切的结论。
总之,我们教师如果在课前能够考虑得越全面,准备得越到位,预设得越充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越有保障。当然,我们教师如果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关注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合作学习中生成的问题,那么,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迎合课程改革需要而采取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关键词】 预设 合作学习 实效性
新课改、新理念、新思维,促使当今初中数学教学新方式、新模式,力图使得学生获得新方法、新知识,构建新思维,逐步形成新意识、创新能力,进而提升创新素质,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当今初中数学教学要追求的目标。在当今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将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纳入课堂中,使合作学习成为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是学生完善自我的过程,是学生学会交流的过程,是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合理分组
课堂教学中,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成绩、能力、知识基础、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使小组之间做到同组异质、异组同质,以便于组内合作,组与组之间竟争与评比。每组设立组长一名,4-6人为一组,组长负责组内一切事务的处理与安排。座位的安排可以采用正常座位,前后位等,只要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就可以。
2 精选内容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数学课堂教学的合作学习的内容,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3 积极参与
学生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其自身的主体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主体意识的最终形成又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为制约条件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凭自身的学习水平,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借助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产生交互影响,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以达到主体地位的感性实现“合作”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 合作学习的意义
意义在于:一是采用这种方式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的培养。二是数学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同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一样,应该在中小学得到系统训练。“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这句话恰恰表明合作学习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条件,同时其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目标。三是数学合作学习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以往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个别学生接受提问或上台板演,其余大多数学生无法直接参与活动。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则大大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不同的学生在心理现象、知识能力、思维习惯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5 合作学习注意事项
第一,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即在合作学习这一学习方式深入课堂的同时,不要出现“合作学习吞并独立学习”的现象。学生的学习遵循着“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的过程。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独立学习的深化。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认识、思想和可以交流的观点,合作就可能流于形式或只是低层次的交流,只有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交互作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会呈螺旋上升。因此,如果经过个体思考可以完成的学习任务,可以完全独立解决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经验可以体悟的情感、价值观、就应该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时,合作学习要防止“帖标签”效应,要科学地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形式、内容和过程,不能滥用,不能有形式或无内容,不能浅尝辄止。第二,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实际问题,造成学生的心理紧张,激发他们努力解决问题的愿望。第三,师生共同参与到数学合作学习活动中去,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学生与老师共同协作去展开问题和解决问题。第四,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分体现民主和谐的师生气氛,要求师生平等,共同参与数学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整个活动过程要呈现出一种共同协作探讨的氛围。第五,合作学习活动的评价要以学生活动中的资料和事实为依据,使学生共同反思,得出实际问题确切的结论。
总之,我们教师如果在课前能够考虑得越全面,准备得越到位,预设得越充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越有保障。当然,我们教师如果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关注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合作学习中生成的问题,那么,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迎合课程改革需要而采取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