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学立业,以德立身”是教育的宗旨。是的,德育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首位,“教育为本,德育先行”的育人方式已渐趋普及。初中生的年龄较小,还没有完全脱离稚气,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就有希望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就在于行。无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功能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不断填充,更应该是道德的完善和行动的落实。“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我们的指导。真正落实在于我们如何去因势利导,如何在课堂上实行开放式教学。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乐学
前苏联教育学家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故有其严肃性、枯燥性的一面,如若照本宣科,则必然出现“听者昏昏然”的局面,学生会在这种“闷课”下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任何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过去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教材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该谈的谈、该讲的讲、该讨论的讨论。如“积极地对待挫折”一框,可采用讨论法。读、议、讲穿插进行,通过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积极性,从而也使教师完成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结合的需要,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生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评、模拟法庭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还可以编成舞蹈、小品等,通过表演告诉学生如何做对,如何做不对,同样可以达到导行的目的。例如在学“青少年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一课时,可让学生扮演成不同角色,模拟一人放学回家,遇到有贼在家怎么办。还可以比一比,谁的办法最有效。又如在校外被敲诈勒索了怎么办等。通过小品即兴表演,自行设计情境,自己机智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并注意把握见义勇为的度等。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政治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在促进知识的综合化,增强人的主体性、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社会,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看与教学有关的电影、电视、录像以及参观访问等。如在讲了“青少年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后,针对我们学校正在创建“浙江省绿色学校”,你准备怎样做个“绿色人”?可以让学生走进家庭,挨家挨户回收废旧电池,宣传废旧电池的危害。同时还会遇到居民不配合的情况,学生应学会正确处理,让居民乐于接受并主动配合,还预约了下次回收时间。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还发动学生到周边社区、工厂、医院调查采访,写回环保调查小论文、小报告、小建议等。我还让学生小组深入社区,了解改革开放先锋,领略改革开放成果,体验社会主义优越性。如初三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内容时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到工厂、到农村、到现实生活中去,去采访老工人、老农民,联系真人真事去感受和体会20多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通过课内讲授,使学生明确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从而深化了概念。通过课外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得到了锻炼。通过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欲望,又激发了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从而使理论内化为信念,让学生明白了政治理论的内涵,提高了思想道德认识。
“明理”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我们思想政治课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明理,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精选了许多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道德原则或规范的本质。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巧妙设计教学程序和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课堂到课外,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践,得出正确结论,形成科学的认识,由理论到实际,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把握时代气息,落实教育效果,达到知行统一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化社会转型期的学生见识多,容易接受新事物,求知欲强,但是非判断能力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从小锻炼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不怕挫折,勇于实践,勇于开拓进取,才能促使自己的创造技能和素质不断提高,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富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这就需要教育联系实际,落到实处,即注重教学内容整合,让学生上课有求之若渴的感觉。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必须把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和“用”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广泛的用途与实效性,而其广泛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又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驱力。所以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必要的补充,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与时俱进,增添新的内容,拣取一些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还能启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其落实在行动上。如上了“国旗、国徽、国歌”一课后,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一次竞赛:在课堂上举行模拟的升旗仪式,看哪位同学的姿势最标准、最规范。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然后又要求把这一竞赛推广到每周的学校升旗仪式上,并持之以恒,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上了“热爱劳动”一课后,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街开展“志愿者活动”(访问孤寡老人、清除违规张贴物等);上了“尊敬父母”一课后,就要求学生给爸爸妈妈干一些家务活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就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指导方针,实现从“为用而学”到“越学越有用”,再到“越有用越要学”,从而形成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理论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学与用的结合中达到知行统一,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觉悟,真正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所以我们首先得走近学生、稳住他们心理,才能适当引导他们。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人格,而教育就是唤醒人。因为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而不是在说教中长大。人的道德认识是与道德情感相伴随的,学生对一定的道德行为产生了强烈的爱憎之后,就能从心底里明辨是非,才能导之以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把握新课改的东风,加强教学体验,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思路,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从而进一步加快课改的步伐,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宋代儒学大师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知的目的就在于行。无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功能绝不仅仅是知识的不断填充,更应该是道德的完善和行动的落实。“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我们的指导。真正落实在于我们如何去因势利导,如何在课堂上实行开放式教学。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乐学
前苏联教育学家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
思想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故有其严肃性、枯燥性的一面,如若照本宣科,则必然出现“听者昏昏然”的局面,学生会在这种“闷课”下失去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任何教学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教无定法,过去的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育。因此,在课堂中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根据教材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该谈的谈、该讲的讲、该讨论的讨论。如“积极地对待挫折”一框,可采用讨论法。读、议、讲穿插进行,通过恰当地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提问,积极参与讨论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参与性、积极性,从而也使教师完成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力求通过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现实结合的需要,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组织了形式多样的学生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歌曲欣赏、漫画展评、模拟法庭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还可以编成舞蹈、小品等,通过表演告诉学生如何做对,如何做不对,同样可以达到导行的目的。例如在学“青少年要敢于和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一课时,可让学生扮演成不同角色,模拟一人放学回家,遇到有贼在家怎么办。还可以比一比,谁的办法最有效。又如在校外被敲诈勒索了怎么办等。通过小品即兴表演,自行设计情境,自己机智地解决遇到的问题,并注意把握见义勇为的度等。在活动中,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和才干,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了政治课教学的乐趣与魅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在促进知识的综合化,增强人的主体性、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形成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等方面,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让学生了解社会,从而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组织学生看与教学有关的电影、电视、录像以及参观访问等。如在讲了“青少年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后,针对我们学校正在创建“浙江省绿色学校”,你准备怎样做个“绿色人”?可以让学生走进家庭,挨家挨户回收废旧电池,宣传废旧电池的危害。同时还会遇到居民不配合的情况,学生应学会正确处理,让居民乐于接受并主动配合,还预约了下次回收时间。在这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还发动学生到周边社区、工厂、医院调查采访,写回环保调查小论文、小报告、小建议等。我还让学生小组深入社区,了解改革开放先锋,领略改革开放成果,体验社会主义优越性。如初三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内容时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到工厂、到农村、到现实生活中去,去采访老工人、老农民,联系真人真事去感受和体会20多年来祖国的巨大变化。通过课内讲授,使学生明确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从而深化了概念。通过课外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得到了锻炼。通过这些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欲望,又激发了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从而使理论内化为信念,让学生明白了政治理论的内涵,提高了思想道德认识。
“明理”这个环节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关键。我们思想政治课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明理,根据中学生的特点,精选了许多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恰如其分地反映了道德原则或规范的本质。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些典型事例,深入分析,巧妙设计教学程序和问题,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课堂到课外,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践,得出正确结论,形成科学的认识,由理论到实际,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把握时代气息,落实教育效果,达到知行统一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在信息化社会转型期的学生见识多,容易接受新事物,求知欲强,但是非判断能力弱,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从小锻炼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不怕挫折,勇于实践,勇于开拓进取,才能促使自己的创造技能和素质不断提高,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富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这就需要教育联系实际,落到实处,即注重教学内容整合,让学生上课有求之若渴的感觉。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必须把握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学”和“用”上做文章,引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课广泛的用途与实效性,而其广泛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又极大地强化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内驱力。所以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必要的补充,根据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和需要,与时俱进,增添新的内容,拣取一些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事件和典型事例,既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还能启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其落实在行动上。如上了“国旗、国徽、国歌”一课后,在课堂上进行了这样一次竞赛:在课堂上举行模拟的升旗仪式,看哪位同学的姿势最标准、最规范。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然后又要求把这一竞赛推广到每周的学校升旗仪式上,并持之以恒,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再如上了“热爱劳动”一课后,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街开展“志愿者活动”(访问孤寡老人、清除违规张贴物等);上了“尊敬父母”一课后,就要求学生给爸爸妈妈干一些家务活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理论联系实际本来就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指导方针,实现从“为用而学”到“越学越有用”,再到“越有用越要学”,从而形成了“学—用—学”的良性循环。对现实问题的观察、思考和理论的学习,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学与用的结合中达到知行统一,既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提高了觉悟,真正实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我们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所以我们首先得走近学生、稳住他们心理,才能适当引导他们。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一种健康人格,而教育就是唤醒人。因为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而不是在说教中长大。人的道德认识是与道德情感相伴随的,学生对一定的道德行为产生了强烈的爱憎之后,就能从心底里明辨是非,才能导之以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把握新课改的东风,加强教学体验,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教学思路,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从而进一步加快课改的步伐,以适应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