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支架是维果斯基社会文化学说中的一个概念,意为帮助学生学习的“脚手架”。譬如番茄无架不长,丝瓜不扶则乱。学生在发展初期尤其需要稳当的支架,让思维在支架中获得支持,生长,从而攀援而上,结出果实。这个无形的学习支架,就潜藏在我们的课后题中。课后题提示本课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或者要求。如:图文对照,读懂课文;对照图画,大胆猜测,从而理解部分字词句等。下面,笔者以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为例,就“如何利用课后朗读题搭建学习支架,进行阅读教学”这一问题略作分析。
一、搭建语境支架,唤醒表达语感
语言环境对学生阅读、理解和体会文本有着重要意义。搭建语境支架有利于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激活学生的言语经验,培养语感。在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上下两册的课后朗读题中,适合搭建语境支架的有图文朗读题目、对比朗读题目、识记朗读题目等。
图文朗读题目可以搭建图文型语境支架。如《小蜗牛》课后朗读题为“对照图画,读一读课文”。课文站在蜗牛的视角,生动呈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变化。我们可以设计如下语境支架:一是观察以空行将课文段落分成四个区块这一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鲜明的层次划分。二是借助连环画插图进行图文对照,引导学生猜图识字、观图学文,自主阅读。三是根据课文段落结构相同的特点,进行语言整体训练,语言不断反复,情节不断复现,学生在训练中琢磨人物的语气,感受妈妈的温和亲切、小蜗牛的可爱天真,从而获得深层的朗读体验,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动物王国开大会》等具有情节反复等特点的课文,均可搭建图文型语境支架。
对比朗读题目可以搭建对比型语境支架。《秋天》的课后朗读题为“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一”的变调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多次出现,如果仅仅对学生说明“一”的变调规律,学生很难理解和应用。所以在借助这篇课文巩固读法时,我们可设计如下语境支架:一是让学生画出文中含有“一”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二是通过观察注音发现音调变化现象,读准“一”的变调;三是设计对比朗读活动,将“排成‘一’字、一群大雁、一会儿、一片片”等词语按调分组,在对比和重复朗读中感受变调的灵活性和韵律美,且在《树和喜鹊》中,可以进一步巩固该点;四是在读准“一”的变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秋光之美,体会作者之思,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对秋天的美好情感。
识记朗读题目可以搭建识记型语境支架。《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課后题为“读一读,记一记”。题中呈现的6组词语,是根据本课6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组词而来,旨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识记和积累。搭建语境支架时,一是自主学习,能读会认;二是还词入句,加强理解;三是用词造句,尝试运用。做此要求(读一读,记一记)的课后朗读题在一年级上册只有《大小多少》一课,在一年级下册共有13处。由此可见,一年级下学期更加注重词语的朗读、积累与运用,更适合搭建识记型语境支架。
二、搭建策略支架,提示方法练技能
策略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因素。搭建和运用策略支架,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明确、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先利其器,再善其事”,从而巧妙地获取朗读体验和技能训练。
复合型策略支架。《树和喜鹊》主线鲜明,脉络清晰,在树和喜鹊由单个变成一群的过程中,凸显了树与喜鹊心情的变化。课后朗读题为“朗读课文,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是对文章内容和人文情感的探索,也是对“找出文中明显信息,根据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训练。本课采用复合策略支架,内容为想象画面、创设情境、体会心理三个策略。首先朗读第1、2自然段,想象“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是多么孤单的景象。朗读第3、4自然段,在整齐的语言和鲜明的节奏中感受到“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的景象之变和情感之迁。其次是在朗读第5、6自然段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喜鹊“身临其境”,晨曦初照时群鹊问好,叽叽喳喳;暮光降临时共聊收获,热热闹闹,一派和谐、热闹的景象。学生随着课文情感起伏而有所感悟,体会到了“叽叽喳喳”,感受到了“热热闹闹”,读出了 “快快乐乐”。
单一型策略支架。《端午粽》课后朗读题为“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我们提供策略支架时以“内容分解法”为主,引导学生分解长句,理解句意,再进行朗读和巩固。如第2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长句从外到内,说明了粽子的三个特点。第一,先读再想:这句话提到粽子的什么特点?(粽叶外包,裹有糯米,中间是枣)第二,这些事物是怎样的?(箬竹叶青青的、糯米白白的、枣红红的)第三,抓住“中间、里面”等方位词和停顿符号,读出描写顺序,读好长句、重音,从而训练长句朗读能力。
《彩虹》情真趣浓,问答巧妙,展现了一个烂漫纯真的梦想世界,表达了儿童关心家人的真挚感情,课后朗读题同样是“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根据本题搭建策略支架时,也可重点采用内容分解法。如“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抓住其中“挂在、坐着、荡来荡去、飘啊飘”四个连续动作,通过反复朗读感知动作的先后顺序,发现“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的意思,从而加深理解。
统编本教材中的一些课后朗读题对朗读提出了更细化的要求,这有利于我们利用题目搭建学习支架,进行阅读教学,实现学习目标。不同支架有不同用途,搭建学习支架时不必拘泥于支架类型或支架数量。“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搭建学习支架只要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就 “势”而为,让菱角归潭,稻入浅水,做到科学有效,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课后朗读题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和言语智能开发。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垦利区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一、搭建语境支架,唤醒表达语感
语言环境对学生阅读、理解和体会文本有着重要意义。搭建语境支架有利于唤醒学生表达的欲望,激活学生的言语经验,培养语感。在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上下两册的课后朗读题中,适合搭建语境支架的有图文朗读题目、对比朗读题目、识记朗读题目等。
图文朗读题目可以搭建图文型语境支架。如《小蜗牛》课后朗读题为“对照图画,读一读课文”。课文站在蜗牛的视角,生动呈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自然变化。我们可以设计如下语境支架:一是观察以空行将课文段落分成四个区块这一形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鲜明的层次划分。二是借助连环画插图进行图文对照,引导学生猜图识字、观图学文,自主阅读。三是根据课文段落结构相同的特点,进行语言整体训练,语言不断反复,情节不断复现,学生在训练中琢磨人物的语气,感受妈妈的温和亲切、小蜗牛的可爱天真,从而获得深层的朗读体验,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动物王国开大会》等具有情节反复等特点的课文,均可搭建图文型语境支架。
对比朗读题目可以搭建对比型语境支架。《秋天》的课后朗读题为“朗读课文,注意‘一’的不同读音,背诵课文”。“一”的变调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多次出现,如果仅仅对学生说明“一”的变调规律,学生很难理解和应用。所以在借助这篇课文巩固读法时,我们可设计如下语境支架:一是让学生画出文中含有“一”的句子,自己读一读;二是通过观察注音发现音调变化现象,读准“一”的变调;三是设计对比朗读活动,将“排成‘一’字、一群大雁、一会儿、一片片”等词语按调分组,在对比和重复朗读中感受变调的灵活性和韵律美,且在《树和喜鹊》中,可以进一步巩固该点;四是在读准“一”的变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秋光之美,体会作者之思,在朗读中自然流露对秋天的美好情感。
识记朗读题目可以搭建识记型语境支架。《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課后题为“读一读,记一记”。题中呈现的6组词语,是根据本课6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组词而来,旨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识记和积累。搭建语境支架时,一是自主学习,能读会认;二是还词入句,加强理解;三是用词造句,尝试运用。做此要求(读一读,记一记)的课后朗读题在一年级上册只有《大小多少》一课,在一年级下册共有13处。由此可见,一年级下学期更加注重词语的朗读、积累与运用,更适合搭建识记型语境支架。
二、搭建策略支架,提示方法练技能
策略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因素。搭建和运用策略支架,能够为学生提供清晰明确、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使学生“先利其器,再善其事”,从而巧妙地获取朗读体验和技能训练。
复合型策略支架。《树和喜鹊》主线鲜明,脉络清晰,在树和喜鹊由单个变成一群的过程中,凸显了树与喜鹊心情的变化。课后朗读题为“朗读课文,想一想树和喜鹊后来为什么很快乐”,是对文章内容和人文情感的探索,也是对“找出文中明显信息,根据信息做出判断”的能力训练。本课采用复合策略支架,内容为想象画面、创设情境、体会心理三个策略。首先朗读第1、2自然段,想象“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是多么孤单的景象。朗读第3、4自然段,在整齐的语言和鲜明的节奏中感受到“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的景象之变和情感之迁。其次是在朗读第5、6自然段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喜鹊“身临其境”,晨曦初照时群鹊问好,叽叽喳喳;暮光降临时共聊收获,热热闹闹,一派和谐、热闹的景象。学生随着课文情感起伏而有所感悟,体会到了“叽叽喳喳”,感受到了“热热闹闹”,读出了 “快快乐乐”。
单一型策略支架。《端午粽》课后朗读题为“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我们提供策略支架时以“内容分解法”为主,引导学生分解长句,理解句意,再进行朗读和巩固。如第2自然段中:“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长句从外到内,说明了粽子的三个特点。第一,先读再想:这句话提到粽子的什么特点?(粽叶外包,裹有糯米,中间是枣)第二,这些事物是怎样的?(箬竹叶青青的、糯米白白的、枣红红的)第三,抓住“中间、里面”等方位词和停顿符号,读出描写顺序,读好长句、重音,从而训练长句朗读能力。
《彩虹》情真趣浓,问答巧妙,展现了一个烂漫纯真的梦想世界,表达了儿童关心家人的真挚感情,课后朗读题同样是“朗读课文,注意读好长句子”。根据本题搭建策略支架时,也可重点采用内容分解法。如“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抓住其中“挂在、坐着、荡来荡去、飘啊飘”四个连续动作,通过反复朗读感知动作的先后顺序,发现“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的意思,从而加深理解。
统编本教材中的一些课后朗读题对朗读提出了更细化的要求,这有利于我们利用题目搭建学习支架,进行阅读教学,实现学习目标。不同支架有不同用途,搭建学习支架时不必拘泥于支架类型或支架数量。“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搭建学习支架只要基于学生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就 “势”而为,让菱角归潭,稻入浅水,做到科学有效,就能帮助学生顺利达成课后朗读题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阅读学习和言语智能开发。
(作者单位:山东东营市垦利区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