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能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智育能培养人的智能,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德育教育是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因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发生的心理过程含有认知与道德准则两个方面,并统一于他们的心智活动中,所以要转化学困生,教师首先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把认识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和德育目标内化在学生心理行为中。在平时教学中,经过对许多学困生的观察、分析,找他们谈心,对他们提出一些问题,我发现这些学生的智力并不差,只要他们感兴趣,同样可以学得很好。这说明当学生在认识教育中感知到某一科学方法或领悟到某一道理时,他必将产生极大的情趣去效仿、追求,最终“内化”成自己的性格。反之,当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必将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去促使其获取知识和技能。所以我深深地体会到,德育渗透不仅是教学任务,而且是完成化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没有德育渗透的教学不是一个成功的数学,教师只要注意结合教学实际,把握初三学生的特征,寓德育于知识教育之中,辅知识以教育的含义,使二者相得益彰,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把握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以有效到位的德育渗透
1.初三化学教学是启蒙性的,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是启蒙性的。根据初三学生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要用深入浅出的例子,用学生理解的语言进行,既要有坚实的知识讲授,又要使课堂生动活泼。
2.教师要在学生的兴趣点上进行德育渗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盐和金属反应时,我让学生做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取出铁丝后,学生看到在铁丝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感到惊奇,很有兴趣。我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在西汉时就发现了这个反应,到了宋初,这个反应已广泛运用于生产。这种炼铜法在我国最早运用,是湿法冶金的先驱。我通过这样的叙述,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不失时机地反复进行基本观点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一些马列主义原理
1.初三学生对一些基本观点的理解有困难,因此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反复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观点。在绪言课上,我介绍了水的三态变化:水到0℃时会结冰,在100℃时会变成水蒸气,当温度在0—100℃之间这个界限以内变化时,不会引起水的状态的质变,但超出这个限度(超过100℃,低于0℃),水就变成水蒸气(或冰),引起状态的质的变化。这样的叙述使学生对量变引起质变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进行氢气可燃性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氢气和氧氣混和气体爆炸的实验,得出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然后让学生看书并回答问题:“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是否一定会发生爆炸?”学生看书后,发现答案是否定的,发生爆炸的极限值为4%—74.2%,也就是说空气含量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不会发生爆炸,这也是一个典型的量变到质变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量变引起质变的认识加深了。
2.基本观点的教学必须与化学知识紧密相联,使德、智两育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在进行分子、原子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分子、原子照片,说明分子、原子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且在不断运动。同时我还让学生了解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成比它更小的微粒——原子,而原子还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更小微粒。学生听到这里,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决心学好化学知识,打好扎实基础,将来去探讨这方面奥秘。这样的教育使知识点的落实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三、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用知识的风采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1.教师必须很好地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如第一章第四节“水”,看似很简单的一节教材,但教师如果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水被污染会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后,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介绍的三态变化,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在化学中到处可以看到量变引起质变;介绍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播放祖国美丽的水——江、湖、泉、瀑布等录像,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水是学生很熟悉的一种物质,为了使学生认识水的组成,我做了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实验,实验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水是氢和氧两种元素按一定比例组成的一种化合物。我用分子模型对水分解反应的过程进行解释,使学生信服原子也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使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化作具体的模型,学生学得高兴,知识也无形中被接受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渗透的最基本任务之一。在学习碳的用途时,我告诉学生,黑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的成分中就有碳。北宋末年,名将李纲曾用黑火药制成的火箭击退了攻城的金兵,而西欧各国直至十四世纪中期才开始应用。
在教学NaOH的用途时,我较详细地介绍了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欧洲人学会造纸要比中国人整整迟了一千年。我国造出的纸张质量很高,如宣纸,绘画、书法都少不了它。
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伟大贡献,我向学生介绍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在我国用人工方法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蛋白质,还有首次合成酵母丙胺酸转移核糖酸。在尖端技术方面,1964年以来,我国先后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发射了洲际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国家不能比拟的。
这些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看到了我国光辉灿烂的过去,生机勃勃的现在,充满希望的未来,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教师要很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积累和搜集与教材适切的足够资料。在目前没有现成的材料情况下,教师要做有心人,去点滴搜集。经过数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教师只要把握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德育、智育有机结合的教学下,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把握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给学生以有效到位的德育渗透
1.初三化学教学是启蒙性的,化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也是启蒙性的。根据初三学生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要用深入浅出的例子,用学生理解的语言进行,既要有坚实的知识讲授,又要使课堂生动活泼。
2.教师要在学生的兴趣点上进行德育渗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盐和金属反应时,我让学生做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实验。取出铁丝后,学生看到在铁丝的表面覆盖着一层红色的铜,感到惊奇,很有兴趣。我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在西汉时就发现了这个反应,到了宋初,这个反应已广泛运用于生产。这种炼铜法在我国最早运用,是湿法冶金的先驱。我通过这样的叙述,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不失时机地反复进行基本观点的教育,让学生懂得一些马列主义原理
1.初三学生对一些基本观点的理解有困难,因此教师要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反复教学,使学生掌握这些基本观点。在绪言课上,我介绍了水的三态变化:水到0℃时会结冰,在100℃时会变成水蒸气,当温度在0—100℃之间这个界限以内变化时,不会引起水的状态的质变,但超出这个限度(超过100℃,低于0℃),水就变成水蒸气(或冰),引起状态的质的变化。这样的叙述使学生对量变引起质变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进行氢气可燃性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氢气和氧氣混和气体爆炸的实验,得出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然后让学生看书并回答问题:“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是否一定会发生爆炸?”学生看书后,发现答案是否定的,发生爆炸的极限值为4%—74.2%,也就是说空气含量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都不会发生爆炸,这也是一个典型的量变到质变的例子。通过这个例子,学生对量变引起质变的认识加深了。
2.基本观点的教学必须与化学知识紧密相联,使德、智两育相辅相成,共同提高。在进行分子、原子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分子、原子照片,说明分子、原子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且在不断运动。同时我还让学生了解到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成比它更小的微粒——原子,而原子还可以再分为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又可分为质子和中子。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发现更小微粒。学生听到这里,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决心学好化学知识,打好扎实基础,将来去探讨这方面奥秘。这样的教育使知识点的落实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三、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用知识的风采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1.教师必须很好地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如第一章第四节“水”,看似很简单的一节教材,但教师如果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水被污染会给人类造成的灾难后,可以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介绍的三态变化,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在化学中到处可以看到量变引起质变;介绍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播放祖国美丽的水——江、湖、泉、瀑布等录像,可以陶冶学生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水是学生很熟悉的一种物质,为了使学生认识水的组成,我做了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的分解实验,实验事实有力地证明了水是氢和氧两种元素按一定比例组成的一种化合物。我用分子模型对水分解反应的过程进行解释,使学生信服原子也是真实存在的物质,使学生把抽象的概念化作具体的模型,学生学得高兴,知识也无形中被接受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渗透的最基本任务之一。在学习碳的用途时,我告诉学生,黑火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它的成分中就有碳。北宋末年,名将李纲曾用黑火药制成的火箭击退了攻城的金兵,而西欧各国直至十四世纪中期才开始应用。
在教学NaOH的用途时,我较详细地介绍了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对世界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而欧洲人学会造纸要比中国人整整迟了一千年。我国造出的纸张质量很高,如宣纸,绘画、书法都少不了它。
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科学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伟大贡献,我向学生介绍了具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首次在我国用人工方法合成,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的蛋白质,还有首次合成酵母丙胺酸转移核糖酸。在尖端技术方面,1964年以来,我国先后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发射了洲际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国家不能比拟的。
这些介绍,使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不但提高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看到了我国光辉灿烂的过去,生机勃勃的现在,充满希望的未来,从而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教师要很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要积累和搜集与教材适切的足够资料。在目前没有现成的材料情况下,教师要做有心人,去点滴搜集。经过数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教师只要把握初三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德育、智育有机结合的教学下,就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