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公司:本土化以后

来源 :保险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wingange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本土化” 程度高低,是直接影响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顺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外资公司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经营理念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但其经营方式必须符合当地的市民需要、风土民情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外资公司要在中国取得很好的发展,必须处理好本土化问题,而外资保险最看重的是本土人才、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了解,以及和中国政府的关系。
  
  磨合中的本土化进程
  
  根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不少外资保险对中国监管环境中涉及的监管机构间协调沟通、贯彻法规以及监管层次繁杂,缺乏清晰协调等方面略感恐慌,因此期待这些方面有所提高。他们都希望中国能在管制、资本等方面要求监管方能够做出改变。
  


  “ 多变” 是外资保险在中国市场环境“水土不服”的第二关键词。对此中外媒体的评述可说是连篇累牍。而几年的实践证明,用“适者生存”来诠释外资保险在现有中国金融监管条件下颇多波折的发展路径最合适不过。
  几年前,有几家外资保险撤去了驻北京代表处。因此,有媒体称,部分保险代表处的退出发出一个信号:中国不适合外国的现代金融业,外资保险水土不服。但有学者在接受采访时称,因为“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变是永恒的。中国是一个有待发展的巨大市场,外资保险的大量涌入仍是总体趋势。”
  在过去几年中,外资险商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中国地方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各家外资保险公司还都注重在政治方面的影响,一般会在两国的高官互访时,寻求中国政府高层领导接见的机会。他们还通过出资举办活动,邀请出国考察等方式同中国政府各部委建立良好关系。
  各保险公司还注重与中国同行的合作交流。如荷兰全球人寿已经对中国所有主要城市保险市场进行了调研工作,走访了所有的中国保险公司,并邀请中国保险业内人士到荷兰访问考察。
  有人分析,外资保险比中资还要重视同政府与监管部门的关系,他们既工于心计,又深谙中国国情,很多外资保险不仅总部已经与政府、监管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的各地分支机构一落地,就急于和当地政府、监管、媒体疏通关节,打好关系。他们还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公益捐赠等活动,稳步地磨合、溶入社会,使“洋保险”得到当地市民的认同,赢得政府的信赖。对此,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目前,外资保险在政府公关上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目前从效果看还是大有斩获的。
  “本土化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少本土人才,保险业还属于新兴行业,过去积累的人才不多。”中美大都会人寿保险公司的齐莱平总经理表示。
  本土化人才之所以重要,在于他们是外资保险公司将国际经验成功运用于中国市场的关键。随着入世后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外资公司逐渐向内陆二线城市推进,这些城市的开放程度远远比不上北京、上海等大都市,陌生的市场环境只有靠土生土长的本土人才去开拓。
  “以外资的角度看,现在开发的速度和方向都是合适的。未来随着外资进入二线城市,发展的速度会更快,而内资公司也在加强管理,两者之间的竞争更多会是在人才上。”齐莱平总经理说。
  而对于落户中国多年的友邦来说,他们的理想就是通过培养一支本土化的人才团队来实现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他们的这一理想建立在一个逻辑严谨的理念基础之上:本土人才熟悉本土文化,不论是在业务拓展、市场推广,还是经营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本土人才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现在他的这一理想实现了,一如他对公司业绩目标预期的达成一样。他对在深圳求职的内地人才的素质持肯定态度,他认为他们有抱负、有热情、有文化、有专长,有着很好的可塑性,是优质的保险业的“毛胚人才”,但他们要成为成熟的保险人才,则须经过系统的培训。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表示:随着外资保险本土化的实施,必然要从中资企业挖人才。现实的情况是:外资保险已在人才方面做了更长远、充足的准备。
  早在1994年,英国商联保险集团就同西南财经大学达成协议,赞助成立“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培养保险会计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旗下有友邦保险和美亚保险的美国国际集团,近年积极资助北京光华管理学院的M B A项目,并与有关方面合作建立上海复旦大学、广州中山大学的保险精算中心。在美国最新的“ 财富500家”中总资产排名3 2位的林肯金融集团,也已经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创建了保险系,同时还与湖南财经学院、复旦大学等有着较多的合作关系。
  在中资保险公司们开始展开“挖墙脚”式的人才大战之时,外资保险公司的触角却伸得更远:他们甚至已经开始预定北京大学保险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了,并向有意向的学生灌输公司理念、发放奖学金。
  总体上,从外资保险在华发展的脉络上看,外资保险今天的处境似乎将与若干年前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政策环境的多变和严苛、内资企业垄断了一部分市场、地方政府和管理层的信任和偏爱等等。我们不妨据此推断,外资保险也将如其他外资企业一样,在逐步适应中国环境的同时,顺势而变,有序扩张是他们面对现实的最好选择。而他们面对市场的挑战和应对策略也将对中国政策环境和观念产生着持续而积极的影响。
  
  中资保险未雨绸缪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未来,中资保险应该如何明确自身在市场中的角色定位,如何优化运营模式,如何挖掘目标客户的潜在价值,如何强化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优势,已经成为摆在本土保险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推出了面向保险行业的第一本白皮书——《中国保险2020以客户为中心的创新与变革》,为中国保险企业提出了应对的策略,并分析了这些策略在产品和服务、渠道运用和运营模式以及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白皮书预计未来的5至10年,中国保险业在快速变化的客户需求、行业竞争结构、监管和技术环境的推动下,将迎来一场变革。
  按照这一预测,未来保险企业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行业趋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包括以灵活配置的方式,提供包含创新金融风险管理产品和服务的全面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用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同时通过制定和实施整体的渠道组合策略,针对细分市场进行销售。在运营模式方面,保险企业将能够依靠内部优势和外部合作伙伴实现最优的业绩表现。
  为了实现这些愿景,在未来的保险市场取得成功,今天的本土保险企业就必须根据自身的战略方向,明确目标市场和相应的策略定位,从而扬长避短地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
  入世给中资保险业带来很大压力,一方面外资保险的快速涌入将使中资保险不可避免地失去一部分市场,另一方面外资保险为尽快实现本土化经营必定要吸引我国的各种人才,导致中资保险人才流失。在压力下, 中资保险公司唯有加快主体建设,转变经营观念,缩短双方的综合实力差距以迎接挑战。
  业内专家指出,中资首先是要加强保险市场主体的培育,要在全面开放后占据主动。目前,外资保险明显加快了扩张步伐,几乎每个月都有外资保险公司新开分支机构。财险方面,由于已经允许外国财产保险分公司改建为独资财产保险公司。随着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改建为子公司节奏的加快,外资在华的扩张本性开始凸显。
  与外资保险大举开疆辟土有所不同的是,中资保险业主要是立足已有的市场主体,通过海外上市扩大主体规模,同时储备市场新兴力量。据了解,本土寿险业目前已经具备相当大的规模,以中国人寿、中国人保、平安、太平洋为主的第一梯队地位稳固,新华、泰康、太平、华泰、天安等组成的第二梯队成长迅速。今年以来,民生人寿、生命人寿、东方人寿等也相继筹建或开业,将构建成本土保险业的新梯队。
  保险专家郝演苏认为,尽管入世后外资确实加快了重点城市的扩张,但在取消地域限制之后是否会全面布点还有待观察。中资保险公司已经拥有庞大的机构网络,经营区域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业务员广泛地深入到市场中去,在客户中已有一定的知名度。这是中资保险的优势。对于外资保险而言,他们要想建立起经营网络,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一般新设立的保险公司需要5至8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盈利。现在的外资保险很多都是中外合资方式,如果扩张过快,还需要等比例增资扩股,中方股东能否承受这种扩张带来的成本和亏损增加还很难说。
  外资保险的“入侵”,不仅分流了中资保险市场,还给中资带来了一场服务意识的变革。中资想保住多年基业,还要猛修内功,在产品和服务上做文章。
  今年以来, 外资保险在扩张版图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增长速度。据保监会统计,外资保险在中国的增长速度,已经达到中资保险增速的2到3倍。来自普华永道的调研,在海康人寿、美国友邦保险、中德安联、中银保险、法国安盟、美国利宝互助保险等在内24家有代表性的外资保险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高级行政主管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在华外资保险份额在未来三年内将从目前的5%左右迅速提升到10%,有7家外资保险公司认为,这一数字甚至可达20%。
  对此,专家分析,中国保险业经历了之前每年30%以上的发展阶段以后,保险公司纷纷转变经营模式,由规模经营转向效益经营,产品结构也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而外资保险目前在中国还处于规模扩张期,因此增速超过中资保险是很正常的。
  尽管如此,开放后外资保险的优势仍十分明显。特别是外资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这也是中资保险公司需要应对的最大挑战。
  种种迹象表明,面对外资保险咄咄逼人之势,国内各家保险公司也有了未雨绸缪的举动,开始参照外资保险,在产品和服务上做文章。如产险公司对车险条款不断进行人性化的调整;在外资保险新险种频出的同时,国内保险也不甘落后。像美国友邦两年前在中国率先推出“老人险”后,各寿险公司也纷纷推出了“艾滋病保险”、“新闻记者险”、“酒后驾车保险”等个性化的险种。
  还有在服务上,为争夺保险高端客户,有的寿险公司成立了VIP客户俱乐部,为俱乐部会员提供免费体检、赠送急难援助等一系列关怀服务,有的还推出了“紧急联络人制度”等新的服务举措。
  保险业全面开放,进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外资保险一半以上具有500强的背景,因此这成为了中资重在向对手学习的良机。
  “在竞争中继续向外来的对手学习,恐怕是今后中资保险公司不可或缺的课程。”一位保险研究人士说。的确,不管是财险还是寿险,国内保险公司在金融创新能力与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方面都还比较“稚嫩”。国外保险公司在我国从事保险经营活动,使我们能近距离地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这对中资公司开阔经营思路,加深对保险经营内涵的理解,推动我国保险公司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和偿付能力,树立保险公司的品牌形象都将产生很大影响,将促进中资公司全方位的提升。
  保险学会有关人士表示,保险不是一般商品,洋保险没有价格上的优势,在保险费率相同的情况下,中资保险公司还有民族情结上的优势。不过,如果想要长久地与洋保险抗衡,中资保险必须要提高工作效率,这包括及时出单、及时理赔等。此外,在产品设计、后勤服务上务必追求差异化、个性化,以此来吸引更多保户的关注。而这些正是都需要向洋保险学习的。
  
  中外险商:初级竞争走向深度合作
  
  种种迹象表明,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变化,本是同台竞技的中外资保险将由初级竞争走向深度合作。
  普华永道一份名为《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的调查报告最近出炉,这份旨在“关注在中国营运的外资保险公司的战略发展及相关问题”的报告中发现,尽管目前外资保险在中国保险市场所占份额还不足5%,但是对于中国保险市场的未来前景,大多数接受调查的公司均表示乐观,它们预计,中国保险市场上外资公司的占有率到2010年将达到10%,还有几家被调查公司表示占有率可能超过20%。
  对于外资保险的乐观估计,已有媒体抛出合资保险难撼本土保险公司的观点,不过业内人士却普遍认为,事实应该是正在遭遇着前所未有挑战的国内大型保险公司将和外资保险公司一起开拓中国巨大的保险市场,竞争固然存在,但是更多的将是合作。这一点可以从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新闻发言人袁力在今年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的一段发言中得以佐证。
  袁力指出,如果中外资对比起来,近几年中外资保险公司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寿险方面,特别在投连险方面外资的发展显得更加快一些,比如说1~6月全国保险公司的投连险原保费收入96.3亿元,增长1.9倍,而外资公司投连险的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长7.2倍,从这个速度来看,外资发展是比较快的。
  中外资公司在市场上各有优势,中资保险公司立足于国内的市场,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而且对市场更加的了解,营销的能力也比较强。那么,外资公司应当说内控比较严格,公司的风险理念比较强,而且普遍建立了专业化的产品设计团队,在这方面外资公司的优势十分明显。中资公司应该说是在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产品开发方面都需要更好的学习和借鉴外资公司的经验,外资公司需要迅速了解中国保险市场的特点,也要加快本土化进程。这样的话,才能在中国生根,能够把业务发展得更好。
  普华永道金融服务部保险业务合伙人林同文指出,受访者普遍认为达到完全合规的最大障碍是复杂的监管环境。林同文指出,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来说,监管条例的修订、国内大型保险公司的战略选择以及适合于保险资金投资的资本市场环境,是推动中国保险市场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现有外资公司以及新进外资公司驱动变化的影响力低于国内大型保险公司。   林同文表示,监管条例的修订是目前影响国内保险市场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保监会对外资保险公司的规模、开设分支机构以及资本充足率和偿付率水平的限制,对于其在中国的发展构成最大的影响。
  此外, 目前外资保险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人才的培养和渠道的开拓。在员工流转率方面,接受调查的24家公司中仅有6家的流转率低于10%,而有4家超过了25%,每年每4个人中就有1人离职,对任何一家公司都是非常大的挑战,更何况是对于侧重长期规划和战略的保险行业。从销售渠道上,多家公司表示将逐步从代理销售转向银行代销、直销和电话销售,网上销售也被视为未来的重要渠道。从险种上看,寿险、健康险、个人意外险和团体保险被外资保险视为已经取得巨大成功,并在未来市场中极为重要的险种,而由于监管部门对于车险的限制并未放开,外资保险尚未大举进入这一在国外非常重要的市场。
  接近一半的外资保险认为,在未来5年中,将个别险种和银行或其他公司合作推行是策略改制中的首要关注点。而银行既是保险销售中的重要渠道,也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外资保险公司担心,一旦分业监管的格局打破后,银行将会推出自己的保险产品,从而在市场中出现更强劲的对手。
  
  延伸:中外资保险优势比较
  
  中资保险公司的相对优势
  本土优势:内资保险公司熟悉国内市场,熟悉宏观经济政策,掌握国内市场游戏规则以及风土人情,地利人和,其在地缘传统和人际关系上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外资保险公司所无法比拟的。
  网点优势:几十年的经营,使中资保险公司特别是一些老牌的保险公司如人保、平安、太平洋等建立起庞大的销售网点和营销力量,经营区域遍及全国各地,有着牢固的客户基础,并且基于先入为主的普遍心理,相当多的客户对本土经营的中资公司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和信任度,形成了一种血浓于水的长期共荣关系,这些都是外资保险公司所望尘莫及的。
  文化优势: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是无形而巨大的,在交往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生碰撞、摩擦并形成障碍。对于外资保险公司来讲,要想在中国市场开展业务,必须首先获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同。中国国民深藏于心的民族情结将使这一过程变得十分长久而缓慢。就这一点而言,中资公司的文化优势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后发优势:所谓知耻而后勇,中资保险和外资保险的差距使我们随时有一种紧迫感、压力感和责任感,这种压力若能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就能化不利为有利,变坏事为好事。
  
  外资保险公司的相对优势
  
  资金优势:就资产规模而言,全球最大的25家保险公司全部来自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其中任何一家拥有的资产规模都远远大于中国整个保险业的资产总量。
  人才优势:目前,美国有保险公司4000多家,从业人数占总人口的4%左右,弹丸之地的香港有保险公司200多家,从业人数占总人口的1.7%。而我国截止到2000年底,仅有保险公司33家,从业人数不到千分之一。按人口比例计算,美国保险从业人员是中国的30倍,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包括精通精算或拥有LOMA、CPCU、CII、ACII等资格的人)多如繁星。仅以美国纽约人寿保险公司为例,单精算师就有100余人,其中50%是高级精算师;而我们12亿人口的中国,精算师还不到50人,其他高级专业人才也是凤毛麟角。
  技术优势:资金和人才的优势造就了外资保险公司在技术上的优势。在经营理念、险种设计、营销方式、防灾防损、资金运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外资保险公司都大大领先于中资企业。
  管理优势:外资保险公司管理规范、水平高,拥有一整套成熟的管理方式和丰富的管理经验,其经营成本和保险费率远远低于国内同业水平,如国外货物运输保险的费率平均为千分之二,仅为我国的一半,使得目前国际保险市场呈现出四大发展趋势,即承保费率越来越低;保险责任越来越宽;赔付率越来越高;保险资金运用范围越来越广。这一切都与我国民族保险业的发展现状相去甚远。
其他文献
总裁一职空缺近9个月之久的中国人寿(601628)9月26日发布公告,董事会委任万峰为公司总裁。万峰长达四年的副职身份宣告结束。  今年1月,中国人寿上演了一场人事变动。原中国人寿总裁吴焰调任人保集团,其后吴焰向中国人寿董事会递交了辞呈。吴焰离任后,中国人寿总裁一职一直空缺,由中国人寿副总裁万峰主持工作。  现年49岁的万峰是中国人寿的“少壮派”,拥有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从事寿险工作长达25年
期刊
国内保险商们正在对付如期而至的保单给付高峰期,但一个足以令保险公司老总焦虑的数字却不恰当地冒出来。  据一家老字号保险公司的老总透露,在这拨数百亿元的给付金中,只有7%到8%的比例会回流。而在其他保险公司中,客户流失状况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意味着,在前一份保单了结后,绝大多数客户会毅然决然地离开,而仅有极小部分选择“回头”。  说服一位老客户续保远比拉到一张新保单更容易,这是国外保险业通行的法则
期刊
寿险人员跳槽禁超三次    “江苏保监局和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正在推动建立《寿险从业人员流动自律公约》,根据初步设想:寿险从业人员在其从事保险的职业生涯中,流动不得超过3次,后两次之间不能少于2年;新公司接受其他公司跳过来的人员,也必须满足在上一公司服务时间不少于2年的条件。”近日,在江苏省保险行业协会主办、太平人寿江苏分公司承办的江苏省第六届寿险公司总经理高峰会上,江苏保监局副局长王治超介绍了江苏
期刊
90%以上的市场份额让竞争的主动权牢牢掌控在中资保险公司手中。尽管外资公司来者不善,但在占据先发优势的本土公司的打压下处于下风。尽管如此,他们对于自己在中国保险市场的未来仍普遍感到乐观。    国外保险公司在中国的扩张步伐遇到了跟银行业同样的麻烦。  时间已经过去近六年,当初的承诺已经如期兑现。但中国的保险业并未像刚刚“入世”时大多数人担心的那样,在洋保险的冲击下溃不成军。中国保险业大势未变。仅就
期刊
2009,我们去增员    金融危机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对于保险业引进人才来说,是一个机会。其实增员不是最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反倒是如何挑到对的人,让对的人进入团队并且使他可以做得更好不至于脱落。    2009年的增员形势很乐观  衣晓娟    代理人主管中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推销是一条命,增员是九条命;推销是求生存,增员是延续生命;推销是赚现在的钱,增员是赚未来的钱;推销是赚零用钱,增员是赚
期刊
连续加息正在挤压传统寿险保单的竞争优势,但综合而言,加息对于保险业长期利好。保险不同于一般金融投资品,其本质功能是提供风险保障。在加息减税的大背景下,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正在回归。    2007年9月14日,央行宣布,自2007年9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60%提高到3.87%;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期刊
全线扩张“狼性”初显    2007年夏末,英国皇家太阳联合保险和日本三井住友火灾保险成为沪上第二批获得“分改子”批复的外资产险,外资公司在华新一轮的扩张因此而逐渐拉开了大幕。  作为中国保险市场开放最早的城市,上海曾是无数外资公司和新兴中资公司布局的重镇。上海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至5月外资保险在上海市场的份额已由2005年5月的15%上升到21%,更有个别外资保险公司如美亚,其产品
期刊
在外人眼中,他是亲切、和善的公司老总;在下属心中,他是精明、踏实的领导;在同行口里,他是善于经营的保险界翘楚。眼前这位言语间始终带着微笑的业界传奇人物就是合众人寿山东分公司总经理刘榆九。  9月10日,一个阳光明媚的秋日,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被透过玻璃窗的温暖阳光包围,在他紧锣密鼓的行程安排中,与我们的谈话算是难得的休息了。    十二年保险生涯的追逐    刘榆九是地道的山东人,出生在临沂,成长
期刊
亨利·德·卡斯特  法国安盛集团首席执行官。  1954年8月生于法国,毕业于ENA,是一所为法国培养高级公务员的大学,其间他亦获得了法学学位。卡斯特以加入法国财政部而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1980年—1984年间就职于法国金融部的监管办公室,负责审计一系列政府的职能机构。1984年加入法国财政部并成为跨部门工业重组委员会的副主任,负责监管财政陷入困境的公司。  1986年—1988年间卡斯特积
期刊
他的脚步总是能先人一步。当大多数业务员开始陌生拜访时,他已经开始了客户转介绍;当大家在努力扩大客户源时,他已经学会锁定目标市场群;当很多人在研究如何推销保险时,他已经在专业设计、顾问行销的理念指导下开始根据顾客需求经营保险了。曹纪平说:“做保险最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观念,我把自己视为商人,在经营自己的保险。”    想像一下, 当一个拥有“ 全国保费第五名、全省保费第一名、世界顶级M D R T会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