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诵读古诗词时“意”的追求

来源 :南北桥·教学探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诗词阅读可能有多方面的追求。例如,关于技巧的追求、关于炼字的追求、关于哲理的追求等,本文笔者着重研究其中的一点,即关于“意”的追求。眼下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执教者范读古诗时,连自己都没有读出文字包含的情和意,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是在浅层次上停滞不前,更何况所教的学生呢?究其原因,这是因为他们对诗歌中“意象”的不理解。
  [关键词 ] 范读 阅读 意象
  
   古诗词阅读可能有多方面的追求。例如关于技巧的追求、关于炼字的追求、关于哲理的追求等,本文笔者着重研究其中的一点,即关于“意”的追求。因为大凡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虫、鱼等都可称之为“意象”。诗中的意象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教师在范读古诗时,要想向学生准确地表达诗中的“意”时,不但要借助一些参考书,斟字酌句用心去阅读,可能还要思考以下几点:
  
   一、整体感知,抓住背景
  
   教师在范读古诗之前要整体感知,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如范读苏轼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中秋》时,首先要了解其背景,本词是在中秋之夜醉后抒情为怀念弟弟苏辙所作。全词围绕中秋之月,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来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如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出了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感悟,表明了作者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现实社会中的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加敏锐地传达了诗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同时,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二、了解性格,感受风格
  
   教师在范读之前要了解作者的性格和作品的风格,才能更好地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如柳宗元是一位特别执著的诗人,其在逆境中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备受古今文人所追求和传唱。
   《江雪》中“孤”与“独”二字不但显示出他远离尘世的意境,也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大凡他独游山水的时候,便是他最孤独的时候,是他被抛弃、被拘囚和生命荒废感最沉重的时候,是他心灰意冷最感到绝望的时候,同时永州山水的荒寒之境与他困厄的身世遭遇及兀然不屈的个性特质互相阐发。通过《江雪》可以看到诗人在诗中所要表现的主题,但是诗人还嫌意境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此时此刻,诗人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
   因此《江雪》不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内心的表白,一种人格的闪光,真是诗如其人,诗如其心。
  
   三、感受意象,品味寓意
  
   教师在范读之前要了解作品的主题,否则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比如范读《示儿》时首先要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毕生都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时写给儿子的遗嘱,它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可以看出诗人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无牵无挂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可以看出诗人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人死不瞑目。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悲痛。于是“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的情绪又一转,无可奈何的是自己看不到那一天了,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子孙后代。于是,诗人在文章的结尾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乃是真情的自然流露,由此可见融入真情的诗更美、更感人。
   因此,教师必须对古诗有一个完美、深刻的理解过程,才能准确地表达出古诗中的“意”,才能正确地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卷,把他们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师再通过朗诵传达给孩子们,此时的诗已不再是一首孤零零的诗,而是一幅感人的画面,是一位位诗人自我内心的袒露,更是一段段流传千古的佳话。此时的诗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物,纯粹的人文景观,而是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美的意境。
其他文献
“好的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对任教低年级的老师来说应该是影响很大的。小朋友上一年级,可以说他们是踏上人生旅途的第一步,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引导孩子们向良好的习惯过渡呢?我觉得,作为一年级的老师以爱心、耐心、恒心来引导孩子们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认真做课前准备、认真倾听课、认真观察、
期刊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及危害,以及几种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  2.学会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和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方法。  3.通过对水污染的原因及危害的讨论,增强防止水污染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与存在问题,探究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天然水过滤等实验操作方法。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如何节约保护水资源。     三、教学过程    介绍
期刊
【教材简析】  《奇特的梦》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浙美版)第四册,是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课型。教材内容安排丰富,有大画家画的梦幻作品,也有充满想象力、以飞翔为主题的学生优秀作品,他们快乐地乘着纸飞机、坐在大鸟上飞,或者自己飞,作品形式多样。同时安排了以冷色调为背景的、表现神秘或有些恐怖的未知世界的电脑绘画作品,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学情分析】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是想
期刊
【教材分析】  《揠苗助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四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选自《孟子·公孙丑上》。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它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事物是有它自身内部的发展规律,借助外力,强求速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
期刊
一、教材简析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是一首充满童趣、情趣、理趣的新诗,语言清新活泼,充满儿童的想像力、创造力。全诗用并列结构的形式,借“马良的神笔”,表达“我”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这些关爱,显示了儿童一颗博大而纯真的心。朗读这首诗,学生可能会产生心灵的共鸣,可能会产生许多新的“假如”。全诗以“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笔……”结束,给学生想像的空间,满足孩子情感表达的需要。
期刊
[摘要]德育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更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了解体育课的结构,根据课堂的特点和内容贯穿德育教育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根据学生的职业需要,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侧重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  [关键词 ]寓 德育 体育教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集职业技能、思想品质、身体素质等为一体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教学
期刊
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动态过程。千篇一律的简单做法或者把教学方法固定化、模式化,必然导致教学思想僵化,不可能适应千变万化、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尽管教学方法有各种各样的定义和不同的理解,但教学方法又是具体的、形式多样的。各类方法都有其主要特点,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往往是相互渗透,从各方面发挥作用。同时每种方法都有所长,也有局限,实际运用是必须取长补短,互相配合。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文明创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的。事实证明,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息息相关,它在教育方式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大学生中开展广泛的艺术教育已成为社会的需要。目前高校艺术教育已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可以说,高校进行艺术教育仍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 艺术教育 大学生 素质 培养 
期刊
教育部2008年2月下文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教育部此举意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进行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与京剧进课堂是不能等同起来的。用京剧进中小学的课堂来代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非常片面的。  要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就要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有所侧重地选取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
期刊
数学是一个非常美的领域,这是因为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构成的。可是如何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美,进而真正地喜欢数学这一科目,是教师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一项技能。我认为学好数学的关键就是要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兴趣。为此我在每节课前总喜欢适当地安排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有寓意的、有情趣的数学内容。如在学习“近似数”一节时,我向学生们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统计过身边的哪些数据?学生们马上畅所欲言。有的说:我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