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古诗词阅读可能有多方面的追求。例如,关于技巧的追求、关于炼字的追求、关于哲理的追求等,本文笔者着重研究其中的一点,即关于“意”的追求。眼下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执教者范读古诗时,连自己都没有读出文字包含的情和意,没有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只是在浅层次上停滞不前,更何况所教的学生呢?究其原因,这是因为他们对诗歌中“意象”的不理解。
[关键词 ] 范读 阅读 意象
古诗词阅读可能有多方面的追求。例如关于技巧的追求、关于炼字的追求、关于哲理的追求等,本文笔者着重研究其中的一点,即关于“意”的追求。因为大凡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虫、鱼等都可称之为“意象”。诗中的意象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教师在范读古诗时,要想向学生准确地表达诗中的“意”时,不但要借助一些参考书,斟字酌句用心去阅读,可能还要思考以下几点:
一、整体感知,抓住背景
教师在范读古诗之前要整体感知,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如范读苏轼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中秋》时,首先要了解其背景,本词是在中秋之夜醉后抒情为怀念弟弟苏辙所作。全词围绕中秋之月,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来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如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出了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感悟,表明了作者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现实社会中的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加敏锐地传达了诗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同时,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二、了解性格,感受风格
教师在范读之前要了解作者的性格和作品的风格,才能更好地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如柳宗元是一位特别执著的诗人,其在逆境中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备受古今文人所追求和传唱。
《江雪》中“孤”与“独”二字不但显示出他远离尘世的意境,也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大凡他独游山水的时候,便是他最孤独的时候,是他被抛弃、被拘囚和生命荒废感最沉重的时候,是他心灰意冷最感到绝望的时候,同时永州山水的荒寒之境与他困厄的身世遭遇及兀然不屈的个性特质互相阐发。通过《江雪》可以看到诗人在诗中所要表现的主题,但是诗人还嫌意境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此时此刻,诗人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
因此《江雪》不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内心的表白,一种人格的闪光,真是诗如其人,诗如其心。
三、感受意象,品味寓意
教师在范读之前要了解作品的主题,否则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比如范读《示儿》时首先要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毕生都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时写给儿子的遗嘱,它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可以看出诗人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无牵无挂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可以看出诗人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人死不瞑目。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悲痛。于是“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的情绪又一转,无可奈何的是自己看不到那一天了,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子孙后代。于是,诗人在文章的结尾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乃是真情的自然流露,由此可见融入真情的诗更美、更感人。
因此,教师必须对古诗有一个完美、深刻的理解过程,才能准确地表达出古诗中的“意”,才能正确地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卷,把他们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师再通过朗诵传达给孩子们,此时的诗已不再是一首孤零零的诗,而是一幅感人的画面,是一位位诗人自我内心的袒露,更是一段段流传千古的佳话。此时的诗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物,纯粹的人文景观,而是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美的意境。
[关键词 ] 范读 阅读 意象
古诗词阅读可能有多方面的追求。例如关于技巧的追求、关于炼字的追求、关于哲理的追求等,本文笔者着重研究其中的一点,即关于“意”的追求。因为大凡诗中涉及的人、物、景观、花、鸟、虫、鱼等都可称之为“意象”。诗中的意象是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的,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因此,教师在范读古诗时,要想向学生准确地表达诗中的“意”时,不但要借助一些参考书,斟字酌句用心去阅读,可能还要思考以下几点:
一、整体感知,抓住背景
教师在范读古诗之前要整体感知,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如范读苏轼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中秋》时,首先要了解其背景,本词是在中秋之夜醉后抒情为怀念弟弟苏辙所作。全词围绕中秋之月,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来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如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出了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感悟,表明了作者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现实社会中的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加敏锐地传达了诗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同时,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二、了解性格,感受风格
教师在范读之前要了解作者的性格和作品的风格,才能更好地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感。如柳宗元是一位特别执著的诗人,其在逆境中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备受古今文人所追求和传唱。
《江雪》中“孤”与“独”二字不但显示出他远离尘世的意境,也揭示出他清高脱俗、兀傲不群的个性特征。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大凡他独游山水的时候,便是他最孤独的时候,是他被抛弃、被拘囚和生命荒废感最沉重的时候,是他心灰意冷最感到绝望的时候,同时永州山水的荒寒之境与他困厄的身世遭遇及兀然不屈的个性特质互相阐发。通过《江雪》可以看到诗人在诗中所要表现的主题,但是诗人还嫌意境不足,又为渔翁精心创造了一个广袤无垠、万籁俱寂的艺术背景,此时此刻,诗人的心境该是多么幽冷孤寒呀!
因此《江雪》不再是一首简单的诗,而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个深刻的哲理品味,一次诗人内心的表白,一种人格的闪光,真是诗如其人,诗如其心。
三、感受意象,品味寓意
教师在范读之前要了解作品的主题,否则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比如范读《示儿》时首先要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毕生都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是诗人临终时写给儿子的遗嘱,它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之情。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可以看出诗人本来就知道,人死后万事万物都无牵无挂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可以看出诗人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人死不瞑目。这种遗恨从生前留到死后。在生命弥留之际,诗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悲痛。于是“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光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的情绪又一转,无可奈何的是自己看不到那一天了,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子孙后代。于是,诗人在文章的结尾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的时候,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乃是真情的自然流露,由此可见融入真情的诗更美、更感人。
因此,教师必须对古诗有一个完美、深刻的理解过程,才能准确地表达出古诗中的“意”,才能正确地抒发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卷,把他们完美地融为一体,教师再通过朗诵传达给孩子们,此时的诗已不再是一首孤零零的诗,而是一幅感人的画面,是一位位诗人自我内心的袒露,更是一段段流传千古的佳话。此时的诗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物,纯粹的人文景观,而是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赋予了美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