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他们的情感体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以优化教学效果;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一、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新知
多彩的现实世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大舞台。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伴随着丰富的生活情境走进数学世界,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以故事导入:“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得到了一个大西瓜。如果师徒四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这个西瓜的1/4,可是猪八戒却说:‘猴哥,能不能多分点给我?’悟空听了说:‘你这呆子,就知道吃!那就分给你2/8吧。’但是八戒还是觉得太少了,悟空又说:‘死呆子,想要多就给你3/12吧!’可是贪心的八戒还想多吃些,悟空没办法就说:‘最多只能给你4/16,不行就别吃。’八戒一听可以吃这么多,高兴的开始分瓜。同学们,八戒多吃了么?”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马上争论起来。这样把新知识寓于故事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从生活情境中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生活原型在学习中实践,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中的知识两者融会贯通,学生就会轻松的理解、掌握新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数学新知识学习融入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新知,变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接受新知。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153-97=153-100+3”时,学生对“多减要加”难以理解。我举了一个生活实例:“王阿姨在超市买了一件97元的T恤,她包中有153元,你认为王阿姨会怎样付钱,她包中还剩多少钱?”学生讨论后说:“她付给营业员100元(应把153元减去100元),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在生活情境中应用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遵循“学以致用”这个原则,课堂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展到课外,指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把生活实践作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方法。如在学习“购物策略”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任老师想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她考察了A、B、C三个电脑公司,标价都是9960元,不过三个公司的优惠策略不同。具体如下:
A公司:全场九折。
B公司: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公司:购物满1000元打九折,满10000元打八八折。
周老师应该到哪个公司去购买电脑最合算?并说明理由。
我提示学生应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进行分析和解答。学生经过讨论、计算后得出如下结论:
A公司:全场九折,需付9960×90%=8964(元);
B公司: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需付9960-900=9060(元);
C公司:购物满1000元打九折,满10000元打八八折,任老师只要在买40元的物品,即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88%=8800(元)。
所以,任老师去C公司买电脑最合算。
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分析、合作、创新等多种能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巨大的应用价值。
四、在生活情境中实践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当教师的教学设计富有创造性时,才能把学生带入创造之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研究性、实践性,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富有创新性。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欣赏教师设计的小衣服,然后让学生设计富有创意的小衣服,并展示交流;课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布置教室。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的“应用型”活动,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学习。“应用型”的数学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杰曾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让学生解决“应用型”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多角度的、灵活的、创新的思维。
创设生活情境,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合作中交流,在创造中发展。数学要联系生活,这种理念不是停留在老师口头上的,也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意识,一种数学思想。当课堂上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的时候,那就是一种教学成功的具体体现。
一、从生活情境中引入新知
多彩的现实世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大舞台。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伴随着丰富的生活情境走进数学世界,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以故事导入:“有一天,孙悟空和猪八戒得到了一个大西瓜。如果师徒四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这个西瓜的1/4,可是猪八戒却说:‘猴哥,能不能多分点给我?’悟空听了说:‘你这呆子,就知道吃!那就分给你2/8吧。’但是八戒还是觉得太少了,悟空又说:‘死呆子,想要多就给你3/12吧!’可是贪心的八戒还想多吃些,悟空没办法就说:‘最多只能给你4/16,不行就别吃。’八戒一听可以吃这么多,高兴的开始分瓜。同学们,八戒多吃了么?”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马上争论起来。这样把新知识寓于故事中,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从生活情境中探究新知
由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学生的生活情境和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生活原型在学习中实践,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中的知识两者融会贯通,学生就会轻松的理解、掌握新知。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数学新知识学习融入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生活表象来学习新知,变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接受新知。如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153-97=153-100+3”时,学生对“多减要加”难以理解。我举了一个生活实例:“王阿姨在超市买了一件97元的T恤,她包中有153元,你认为王阿姨会怎样付钱,她包中还剩多少钱?”学生讨论后说:“她付给营业员100元(应把153元减去100元),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思考流程,实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在生活情境中应用新知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应遵循“学以致用”这个原则,课堂上不仅要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拓展到课外,指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把生活实践作为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方法。如在学习“购物策略”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任老师想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她考察了A、B、C三个电脑公司,标价都是9960元,不过三个公司的优惠策略不同。具体如下:
A公司:全场九折。
B公司: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公司:购物满1000元打九折,满10000元打八八折。
周老师应该到哪个公司去购买电脑最合算?并说明理由。
我提示学生应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进行分析和解答。学生经过讨论、计算后得出如下结论:
A公司:全场九折,需付9960×90%=8964(元);
B公司: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需付9960-900=9060(元);
C公司:购物满1000元打九折,满10000元打八八折,任老师只要在买40元的物品,即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88%=8800(元)。
所以,任老师去C公司买电脑最合算。
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分析、合作、创新等多种能力,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巨大的应用价值。
四、在生活情境中实践创新
数学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当教师的教学设计富有创造性时,才能把学生带入创造之中,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研究性、实践性,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富有创新性。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欣赏教师设计的小衣服,然后让学生设计富有创意的小衣服,并展示交流;课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布置教室。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交流的“应用型”活动,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学习。“应用型”的数学问题不仅能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道理,更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杰曾说过,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践。让学生解决“应用型”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多角度的、灵活的、创新的思维。
创设生活情境,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合作中交流,在创造中发展。数学要联系生活,这种理念不是停留在老师口头上的,也不是老师强加给学生的,而是需要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意识,一种数学思想。当课堂上学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的时候,那就是一种教学成功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