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穿插材料 促进深度阅读

来源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v4375560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如果“不求甚解”,八年级学生大致能了解文字内容。但要深度理解课文,尤其是比较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的写作意图,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和书下的注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关内容。但是如果“穿插”不当,就会使课堂枝枝蔓蔓,影响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和理解。在全国初中阶段古诗文教学研讨会上,徐杰老师执教的《五柳先生传》则巧妙地运用了“穿插”,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阅读。我觉得徐老师这堂课的“穿插”艺术,妙在其“指向性”。
  一、选准时机,指向破解学生的认知困顿
  好的“穿插”应该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相关材料,也就是在学生出现认知困顿、裹足不前时,适时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脚手架”。比如,在译读课文环节,因为文中有不少古今异义的词语,学生在理解时遇到了困难,翻译明显止步不前,还提出不少疑问。徐老师适时地提供了“古今异义”的“课中小讲座”来帮助学生释疑,引导学生强化了对这种文言现象的认识。学生不仅明白了“古今异义”这种差异是在语言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而且还知道了这种演变有不同的形式,并通过举例来体会“词义扩大”或“词义缩小”等特点。这种 “知识性助读穿插”有温故知新的效果,破解了学生认知中不善于前后勾连的认知困顿。
  再如,在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黔娄”这个问题时,有学生说这样写是为了反衬自己的清廉,有学生说是为了侧面描写自己,有学生甚至问黔娄是不是很有名,课堂气氛顿显凝滞。显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出现了认知困顿——似乎知道,但是知之不深,知之不透,原因是学生对黔娄知之不多。这时,徐老师出示了黔娄的资料,然后问学生:“除了都是隐士,志趣高雅,他们还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对“为什么要写黔娄”这一问题豁然开朗,课堂气氛也顿时活跃起来。这种 “关联性穿插”,破解了因背景性知识不足而导致的学习障碍。如果不让学生经历山穷水复的困顿与纠结,直接出示黔娄的生平资料,就不能激起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索的欲望。
  二、精选材料,指向促进文本的深度理解
  余映潮老师说,“穿插”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或靠近教学主线,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内容。有些教师对“穿插”的材料信奉简单的“拿来主义”,有的甚至直接从网络上复制拷贝下来。事实上,好的 “穿插”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选择、合理剪裁的,而不是不分主次地全部塞给学生。徐老师所运用的穿插材料,是经过精心加工和深度加工的,之所以如此,是为了防止材料冲淡文本,淹没文本。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陶渊明的卓尔不群,很多教师会在PPT上密密麻麻地出示一堆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材料,而徐老师则要言不烦地介绍了东晋时期的社会风气,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陶渊明的人格风骨。
  特别是黔娄的材料穿插,更显示出徐老师选择的匠心。作者为什么要写黔娄?这是理解课文、读懂陶渊明的关键。笔者课后在“百度百科”上查“黔娄”,有关介绍将近3000字,相关网页也有很多。在这堂课上,徐老师不是一股脑地将网上的材料“批发”给学生,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和加工,将黔娄的相关材料浓缩到了不足130字。在理解课文中为何黔娄之妻有“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赞言时,徐老师又穿插入一个细节,向学生介绍了黔娄之妻拒绝别人拉斜黔娄的破毡时所说的话:“先生一生正气,我怎么能够在他死后违背他的意愿呢?”这样的典故是极具震撼力的,如果没有这个“穿插”,学生不会知道原来这短短的一句话的背后,一个人有着那样的故事和精神。随着徐老师深沉的诉说,黔娄这个人物仿佛传神地站在了我们面前,令听者从内心里对黔娄和陶渊明升腾起敬仰之情,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有人认为这篇文章是文人的“正气歌”。这一段剪裁材料的引入如在学生的心湖投下一颗石子,久久回荡着涟漪。
  三、精准定位,指向激发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
  所谓定位,指的是穿插的材料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所谓精准,是指穿插的材料是为学习这一篇课文服务的。上文提到的在学生译读课文时穿插“古今异义”小讲座,让学生通过默读,归类整理古今异义的字词,是指向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活动。为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时,徐老师穿插了古人取姓名、字号的一般方法,看似随意,实则是指向人物形象刻画的思维活动。在让学生理解文中为什么用“不”字时,徐老师甚至用戏谑的口吻,穿插了这样一句话:“许多人炫耀学问,巴不得别人都知道自己。XX为成为头条煞费苦心。”看似无意,其实是为了激发学生思考,理解课文是通过反衬,表现了陶渊明跟当时追求功名的习气不同流合污,表明自己的特立独行。此外,徐老师还引入了一些名人语录与评论,如孟子的“养浩然正气”、朱光潜先生对古代伟大文学家的评论等,这些穿插都指向师生对话和生本对话,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引导学生由浅显到深刻、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教学内容,将学生对人物精神家园的深入理解再推上一层楼。
  总而言之,徐老师在这堂课中的穿插是有效的、有用的。我以为,有效的、有用的“穿插”,必须有明确的指向。换句话说,就是在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提供恰当的材料,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展开与深入,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徐老师的这节课为此提供了很好的课例诠释。(作者为江苏省如东县曹埠镇饮泉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摘 要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求知欲望,通过遵循数学教学规律,加强数学直观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关键词 数学学习 培养 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学科,对数学有浓郁兴趣的学生,他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
期刊
摘 要 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巧用古诗词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首先,可带领学生研读诗词,探寻意境,品学语言。接着,结合学生习作,展示对比,带领学生体会诗词入文的魅力。再次,结合学生修改后的习作,引导学生仔细揣摩诗词的意蕴,准确运用,真正为写作锦上添花。  关键词 古典诗词 写景作文 习作比对 巧妙化用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典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资源,巧
期刊
摘 要 用是最好的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始终围绕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学用互哺的思路进行设计。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学习金字塔理论 以用促学 学用互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地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
期刊
摘 要 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为初中地理的学习做了基础铺垫,初中地理教师必须重视与小学科学的有效衔接,本文仅以湘教版的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为例,介绍了通过研究两者的课程标准、分析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学情,找准知识衔接点等这些有效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 小学科学 教育衔接  整个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分为五个方面: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科学探究”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期刊
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来,作文教学依旧处于困窘的境地。《2015年江苏省初中作文教学现状调查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45%的学生不喜欢写作文,22%的学生认为单元作文体系无趣或无实在意义。“作文难,不仅是学生的心病,也成了教师心头解不开的结。”(黄厚江语)如何突破作文教学的窘境?顾明老师执教的《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课给我们诸多启迪。  一、作文教学的精准定位  作文教学因何尴尬?定位不
期刊
摘要 读书笔记可加深对书籍的消化理解,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可促进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抒写真情实感”“感悟生活,勤于探索”“凸显个性色彩”使你在阅读和抒写之间,耕耘心灵、收获人生。  关键词  随笔 真情 感悟 个性  “随笔”,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抒情、叙事或议论。 简单地说,“随笔”就是随时写笔记,把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所感、所论
期刊
摘 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很有必要。教师可以通过新颖的课堂提问、学生自编的课堂表演、想象类的课堂作文以及形式多样的课堂合作小组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关键词 语文 课堂 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那么,什么是想象力呢?想象力是人脑在过去认识的基础上构造出没有经历过的事物或形象的能
期刊
提起“清华园”,很多人会自然地联想起清华大学。这所我国著名高等学府以严谨求实的学风以及开放的世界眼光,培育了无数高素质的人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徐州,有这样一所学校,它的校名里同样有“清华”二字;它的校园,也叫“清华园”。它就是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近年来,该校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以“全人教育”为目的,积极推行初中阳光生活课程建设,培养了一批综合素质全面、心态健康、阳光的学生,现已成为铜山区
期刊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没有经过积极主动乃至痛苦的思维过程,极有可能呈现出的是一种表面上流畅有序的课堂局面,而事实上,这是一种惰性的平衡和低层次的和谐。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主动地设置矛盾,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在已知领域转圈,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愤愤悱悱”中进行思考和交锋,从而活化学生的思维,实现洞达通彻的教学超越。  黄厚江老师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巧妙地利用“矛盾”的激化与释放,不断和
期刊
一、背景和教学任务简介  “温度”是苏科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小学科学课堂已经初步学习了关于物体冷与热的判断和摄氏温度的相关内容,并且与温度相关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涉及,学生对温度既熟悉也陌生,学生对温度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温度数值越大,物体越热,反之则越冷”,对温度计也仅仅会初步使用而已。中学阶段关于“温度”的教学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