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暖又逢挑菜日
熬过了一个漫长的冬日,等到了一个迟来的开城。
湖北乡亲迫不及待地折下一枝柳来揪住这个春天,全国老幼们则迫不及待地冲向田野,让野菜冲向头条。
襄阳村民挖野菜掉到了下水井,青岛老太太为了一口野菜爬上了高速路,北京市民为了这一口鲜把奥林匹克公园的草皮整成斑秃……
没有這一味野菜加持,就好似错过了整个春天。这不是中国大妈的季节病,而是整个民族的生物钟。
领子白也好,金也好,沉淀了数千年的基因决定了他们不可或缺的搜鲜之旅。江先生这几日甚是喜欢窗外的几株大树,时不常地凝望片刻。隔着一条马路,枝头的榆钱青嫩可爱,勾起了他童年踞树大嚼的记忆,一句话脱口而出:可惜了,这么好的榆钱,没人够得着。这个感慨在几千年春荒史的背书下,自有其超越烟火的分量。想来老榆树依然记得,那些被吃掉榆钱、撸光新叶、扒掉树皮的春天,是多么地苦涩难言。
刘先生的回乡之旅目标明确:香椿芽可以啦,花椒叶可以啦。他攀上墙头,咔哧咔哧地掰断那些嫩芽。熟悉的香气、熟悉的风景,唯一不太妥帖的是腆起的啤酒肚起伏晃悠着。他已经不是那个吃了一个冬天萝卜白菜的少年,但对这一口鲜的期待却远胜从前。没有农药、没有化肥、没有虫害的这几片新叶,是大自然的馈赠。荒年馑时可以充饥可以续命,现在,物丰食足亦可清肠洗胃。他躲避着花椒丛上的尖刺,掐下一小把新叶。裹上面糊,在滚油里翻个身,这花椒叶就是农家乐的招牌菜。
节气风物作家纪红,雅聚时分享过繁缕丸子。“外焦内嫩,嫩中有韧劲儿,猪肉圆融于面团而不带任何肉腥味,只有肉的香气,繁缕碎在内里本色不改,依然碎碎缕缕的青翠鲜绿,入口尚有脆感,回味有繁缕草的清香气,像是春日晴空蓝天上飘着的几丝白云,像是吹面不寒的映着几声悦耳鸟鸣的一缕春风……”金陵本《本草纲目》中,李时珍曰∶“此草茎蔓甚繁,中有一缕,故名。易于滋长,故曰滋草。《古乐府》云∶‘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滋。’滋乃草名,即此也。”纪红喜欢这个“滋”字,“滋生有清劲之力,又有滋润之想,旺盛中有蕴藉的生意,正是野草的本色”。
“山大新校院子里好多处生长着,一长就是一片,一片的郁郁青青。”纪红说,繁缕叶子,有清鲜的野草春气,不像有人说的有腥气,而像李时珍所说“甘,微咸。”“作蔬甘脆。”
没有这些草木,中国人就丧失了打开春天的正确方式。荠菜、艾草、榆钱、马齿苋、香椿芽、婆婆丁、艾草……据说,在战时撤侨,好多人证件遗失,撤侨负责人说:这好办,会唱国歌的就是中国人。要让漫山遍野的野菜新芽说,能说出几种野菜和做法也该过关。
野菜,才是中国人的生命。草木,才是中国人的底气。它在我们的山野里,在我们的口腹里,在我们的典籍里。抽去了草木,就没有了春天,文化也将失色。3000多年前的《诗经》,野菜频频出镜。参差荇菜、采采芣苢、采蘩祁祁、薇亦作止、北山有莱……野菜是春天的主角,是采集时代和农耕文明华彩乐章,当然,也是拯救国人于各种疾患的良药。一部《本草纲目》可谓明证。就连不识字的老妪,也一样可以随口说出:芥菜降脂、白蒿降压、马齿苋降糖、马兰头消炎、蒲公英下火、苦荬菜防癌……
走马探花,须贵少年身
春日出行,常为一树一树的花开而停车探看。
这是一年里少年最得意的时节。枝头是花,陌间人面。
最得意的郎君比之状元还多一分青春,称为“探花”,真正的春风得意。唐人李淖《秦中岁时记》记曰:“进士杏园初宴,谓之探花宴。差少俊二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若他人先折花,二使者被罚。”宋人魏泰《东轩笔录》记曰:“进士及第后,例期集一月,共醵罚钱奏宴局,什物皆请同年分掌,又选最年少者二人为探花使,赋诗,世谓之探花郎。”
探花郎翁承赞写有《擢探花使三首》喜不自胜:洪崖差遣探花来,检点芳丛饮数杯。深紫浓香三百朵,明朝为我一时开。九重烟暖折槐芽,自是升平好物华。今日始知春气味,长安虚过四年花。探花时节日偏长,恬淡春风称意忙。每到黄昏醉归去,纻衣惹得牡丹香。
最得意的少年,自然春风十里,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个长安花,深紫浓香,牡丹是也。国色天香的牡丹,盛开于此时,真正应景。乡试折桂固可喜,不及京城春探花。
天地间这一股浩浩荡荡的大美魂魄,入地生根、出土为枝,春风裁衣、春雨润心,堂堂皇皇舒舒展展成就这国色天香。四月的牡丹,美了千年,美了千种;美到诸色,美到诸型。入诗入画都已寻常,入药入食也是习惯。所谓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只是小事,在一个数千年的文明中,它已经沉淀为不容忽视的大咖。它成为一种象征、化为一种追求。无论是一个人、一个朝代、一个国家,都希望活得像它一样丰富、尊贵、美好,多姿彩、少束缚、敢繁盛、能精神。能孕育牡丹的土地是厚土、是福地,是流溢着智慧和德性的恩选所在。这样一片水土孕育的这一种草木,与此地的好儿好女好精神彼此神会、相互表证,许你一个牡丹魂魄、亦许你一个丰富尊贵的好年好景好生命。
走马探花,须贵少年身。春日里的好精神,少年中的好青春。人间四月,我们去探花。其实是去寻访一个无畏盛开的精神,祈祷一个繁华盛世的气象。
人间的四月,花开鱼跃少年在。这一份豪情与生机,是给一生沉浮的能量储备啊。红日初升,河出伏流,潜龙腾渊,乳虎啸谷,鹰隼试翼,奇花初胎,干将发硎……哪怕从此后宦海波折,每一个春天,都是一个提醒:曾经少年,豪情不老。 经历离乱的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是一种价值选择: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每次四月花开,就是一次少年的重启令、归来号。
乡村四月闲人少
张惠曾《田家月令》有云:四月田家到处忙。
民俗专家王加华认为,在传统乡村民众以农为本之年度时间生活模式下,一个地区的主要作物之农事时间投入节奏往往会起到”时间核“的作用。
在其著作《被结构的时间:农事节律及传统中国乡村民众年度时间生活》中,他引用了上海棉稻产区的传统歌谣《棉花歌》来说明这一年十二月围绕棉花的忙碌。其中,关于四月的记录是这样的:“四月出头早种花,早荒天地隔寒橇。”棉花的播种集中于四月,家家忙碌,”“绿荫槐村一径遮,江陬生计不桑麻。平畴正午歌徂荫,万笠淇晴话种花。”
对于这一地区的农人而言,种棉是一年生计的开始。有了种,才有锄,才有灌,才有收,才有了搓纱、织布、做寒衣。这才是一年之计在于春。
《长工歌》里的四月,说的是长工忙下秧,“一把一把下得真匀落”,有了这种秧,才有后面的稻花香里说丰年。这个四月,是一年讨生活的开端。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蚕桑生产主题工作在阴历四月,所以四月又被称为“蚕月”。这个月,承担了他们改善生计、发家致富的诸多希望。茅盾的《春蚕》一书,写了这一个四月,却折射了一个村庄所有人的一生。
老通宝一家,靠着每年的四月“养蚕”,十年中间挣得了二十亩的稻田和十多亩的桑地,还有三开间两进的一座平屋。虽然有300多元的债,但他并不以为难,“只要蚕花熟,就好了”。
老通宝们先是把藏在柴房里一年之久的养蚕用具都拿出来洗刷修补。四大娘们糊好“蚕箪”放在太阳底下晒,女人们把布满蚕种的布子贴肉温在胸前……忍饥挨饿地忙碌着,“?她们的眼前便时时现出一堆堆雪白的洋钱,她们那快乐的心里便时时闪过了这样的盘算:夹衣和夏衣都在当铺里,这可先得赎出来;过端阳节也许可以吃一条黄鱼。”
这就是真实的四月,“村落忽然呈现了一种大紧张、大决心、大奋斗,同时又是大希望。”
王加华认为,一年之中,受自然节律的影响,农业生产活动从种植到收获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特征,与此相适应,乡村社会生活也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性。农业生产活动有涨有落,于是乡村社会生活诸活动也必会随之起起落落,一年四季各有其时,各种活动也就会巧妙配合而又有序地分布于时间与空间之中。这种时间生活的结构性安排,不仅深刻影响了传统中国民众之时间观念与时间体系,并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年之计在于春。劝君惜取少年时。
这样的劝言,在四月的劳作、全年的丰歉、一生的穷通背景下,平实而深刻。
在节气里的安顿
“感时应物”,是生活美学的根本之道。
余世存认为:“节气是鲜活的存在,它不是只属于‘地方性知识’,不仅只与民众的生活世界有关,也跟全球的时间演变有关,跟文明有关,就是说,它跟所有人的时空感相关。节气时间已经超越传统农耕生活,而进入到现代大都会生活,让人在节气时间中认识自我、获得安顿。”
中国的节气文化里,有整套华夏文化和生活的密码,即便不以农耕谋生的后人,依然可以在节气里行走,践行天地人之道。
在四月,我们经历清明与谷雨,接纳天地自然的生命能量。清明祭扫,是缅怀,也是禀告。一年的生产开始,禀告祖先祈求庇佑,渐有庆典气象。《清明上河图》里,拔河、斗鸡、斗草、打球、荡秋千,那是宋人的诗意春日、烟火日常。
《嘉定县志》记载:清明前后十余日,仕女拈香,阗塞塘路,楼船野舫,充满溪河。附近村坊各以船载楮帛、鸣金、张帜,交纳庙内,堆积如山,名曰解钱粮。又有买卖赶趁货物、戏具及开场赌ト,乡城毕集。
谷雨时节,山东、山西的农家要张贴谷雨帖,祈望丰收安宁。谷雨帖上面往往刻绘神鸡捉蝎、天师除五毒形象或教神符。山东的谷雨帖,一般采用黄表纸制作,以朱砂画出禁蝎符,贴于培壁或穴处,有先民的天真和赤诚。
谷雨也是祭祀仓颉的大日子。传说由于倉颉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使给人间一场谷子雨,以慧劳圣功,这是现在谷雨节的由来。每年此日,陕西白水县的仓颉庙便会聚集民众,庙会盛大。农耕与文化的结合,天与地的交流就在这样的大日子里昭示清楚。
“过了谷雨,百鱼近岸。”这个大日子渔民依例祭海。渔民们在海滩上摆设猪、鸡、鱼三牲,还有胶东面塑争奇斗艳。在锣鼓喧天和鞭炮齐鸣中,在海神娘娘的庇佑下,渔船会缓缓驶向远方。
这些春日的祭祀,与祖先有关、与天地有关、与神灵有关。此中郑重,是一个族群绵延千年的智慧。这般习俗,是生命对生命的惺惺。
每一个四月,天地与草木,就这样重新合谋,许给了我们一个渐次展开的大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