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乐原则看杜博妮的文学翻译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yu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著名译者、西方汉学家杜博妮针对汉语文学作品的外译提出了快乐原则,注重读者的阅读体验。本文旨在阐述快乐原则在文学翻译理念中的特征,从忠实性、通顺性和艺术性等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的快乐原则在杜博妮英译的北岛诗集《八月的梦游者》中的应用,以展现快乐原则对于文学翻译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快乐原则 杜博妮 八月的梦游者 文学翻译
  澳大利亚籍译作家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曾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与中国学者交往密切,对于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曾发表题为“Literary Translation: The Pleasure Principle”的文章,阐述她对于文学翻译的看法。在她看来,文学翻译的首要目标在于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乐趣,而读者的快乐与译作生产者的长期利益相关,因此译者应重视不同读者和受众的需求,尤其是大众读者的阅读快感。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文学翻译的快乐原则。
  一﹑杜博妮的文学翻译观——快乐原则
  (一)快乐原则
  杜博妮快乐原则的受众以大众读者为主。她将汉英文学译作的读者分为三类:对中国文化好奇的英语世界的读者,研究文学翻译的中英学者,以及广大的对文学译作感兴趣的普通英语读者。前两类读者较为小众,而第三类读者数量庞大,但其阅读需求却常常被译作生产者忽略。杜博妮认为,译者应关注译文的可读性、文法性和文体风格,以帮助大众英语读者获得快乐的阅读体验。
  (二)杜博妮与林语堂的翻译观比较
  杜博妮的翻译主张与中国翻译学界泰斗林语堂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人都认为译者应对原作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翻译艺术负责。下文将杜博妮的快乐原则与林语堂提出的翻译三标准“忠实、通顺、美”进行对照,以体现杜博妮翻译观的独特性和普适性。
  1.对“忠实”的看法
  林语堂认为忠实标准是译者对原作的责任,但“忠实”于原文绝不是字字对译,而应忠于“零字”组成的语意和其“字神”,也即字义之外的感情色彩,以便忠实传达原文精神。杜博妮的快乐原则翻译观也反映了相应标准,她主张翻译不应机械生硬地将原作的文学特质和文化信息全盘传递给读者。由于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等文体本身具有特殊性,每部作品的翻译策略都是独特的,想要做到“完全忠实”很难。译者必须把握原作思想,翻出内涵、译出精髓,在语义和形式的对等上做出一定的取舍,再现原作的整体效果。
  2.对“通顺”的看法
  林语堂认为通顺标准是译者对读者的责任。他主张翻译时以全句为一个翻译单位,将全句意义充分理解后再完整译出。同时,他也认为译文应遵循译入语心理,符合译入语的语法规则,在句法、文法方面贴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力求达意。而杜博妮的快乐原则本身就将读者放在第一位,注重读者的阅读感受,在她看来译者对读者的负责便体现在译文读来是否通顺自然。因此她在翻译时会特地照顾英语国家读者的母语表达习惯,使译文读起来流畅连贯,帮助读者获得快乐的阅读体验。
  3.对“美”的看法
  林语堂认为“美”体现了译者对艺术负责的态度。“美”指的是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艺术美,即译文读来悦耳动听,可以再现原作“音美、意美、形美”等格调。杜博妮的快乐原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追求译文的“灵性”“意韵”“直觉”“经验”,将译者比作“乐团的指挥”,尊重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对于“美”的主动发掘。比如,诗歌强调意象、格律和意境,杜博妮在进行诗歌翻译时注重以意象传递情感,用凝练的表达营造深邃的境界,激发读者的深度思考。
  在北岛的译诗集《八月的梦游者》中,杜博妮的翻译充分体现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特点,既敏感地捕捉到词语后隐藏的意蕴美,又充分地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帮助读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快乐原则在《八月的梦游者》中的应用
  杜博妮对于北岛的作品颇有研究,她翻译了北岛的部分诗歌,并将其合成译文集《八月的梦游者》。她认为北岛的诗歌注重个人对世界的觉察和对内部空间的探索,充分地呈现原作特性对于译者来说实属挑战。在《八月的梦游者》译作中,杜博妮深入地贯彻了快乐原则,其快乐原则翻译观实则与林语堂的翻译三标准一脉相承,但相较之下又更加现代化,指向性更加明确。笔者将从译文的忠实性、通顺性和艺术性等三个方面赏析杜博妮翻译的北岛诗集《八月的梦游者》,以具体实例分析快乐原则在翻译中的应用。
  (一)快乐原则与《八月的梦游者》翻译的忠实性
  “忠实”的翻译特点适用于北岛的大部分诗歌。在《八月的梦游者》中,很多译作都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对照工整,力求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还原诗歌特色。杜博妮在翻译这些诗作时,无论是词语还是句子结构都严格遵照原文,英文译诗和中文原诗的诗歌形象非常吻合,可以让读者恰如其分地感受原诗氛围。这正印证了杜博妮的快乐原则——关注读者的阅读体验。读者若能准确地体会到诗人想传达的意象和情感,自然会获得更快乐更充实的阅读体验。
  但也有例外,对于北岛的某些诗歌,杜博妮在翻译时对其中一些特定的意象做了“不忠实”的替换。这是因为她担心读者对这些意象的感知有误,从而影响对整个诗歌氛围的理解。
  例1:
  冬天的废墟
  缅怀着逝去的光芒
  The lighthouse ruins
  Mourn the departed beams
  北岛在《陌生的海滩》中提到了“冬天的废墟”,杜博妮却将“冬天”译为“灯塔lighthouse”。这是因为“冬天”这个意象渲染的是孤寂凄凉的氛围,见过北半球冬季的读者读到这个词,眼前都会浮现出一片白茫茫的景象,进而被这种荒凉的氛围感染,觉得伤感寞然。但杜博妮所在的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那里的冬天是六月到八月,与中国的冬天截然不同。为了不让读者误解这个意象所传達的意境,杜博妮用西方常见的“灯塔”替换了“冬天”这个词。灯塔四周是一片惨白的光,给人的感觉也是凄清冷寂的,能够有效替代“冬天”这个意象给人的感受。   例2:
  琴声飘忽不定
  The sound of a guitar drifts through the air
  杜博妮在翻译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把“琴声”细化为“吉他的声音”。这是因为琴分很多种,不同琴的音色不一样,营造出来的意境也不一样。而西方人对吉他的音色比较熟悉,可以由此进行丰富的联想。
  例3:
  微笑的红玫瑰
  From the smile’s red rose
  北岛在《微笑·雪花·星星》里提到了“微笑的红玫瑰”,一般在翻译时会译为“the smiling red rose”,而杜博妮译成了“the smile’s red rose”,将玫瑰看作微笑的附属品。这是因为在原诗的题目中,微笑是作为三个关键词之一出现的,是一个重要的意象,需要重点描绘。如果译为“the smiling red rose”,玫瑰就会成为主要描绘的对象,不能突出“微笑”作为重要意象的作用。
  在以上三个特例中,杜博妮没有完全忠实于原文,但这种看似“不忠实”的意象替换实则是快乐原则的印证,是重视读者阅读体验的表现。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一些词汇的翻译会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歧义,原作中的意义和情感不可避免地被误读。因此,在不能做到百分百忠实的情况下,应尽量把握原文整体的神韵,不应为了咬文嚼字而刻意贴近了“形”却忽略了“神”。
  北岛的诗很抽象,常以意象作为传达情绪的载体,因此对意象的准确把握至关重要。如果因为译者的翻译导致读者对意象的感知有误,译者便没有对原作和作者负责。由此可见,杜博妮这种替换特定意象的方式也是在最大程度上对翻译的“情感丢失”进行补偿,在作品主旨思想不发生大的偏差的前提下,将“忠实”和“背叛”适度结合,让译作尽可能贴近作者想要传达的意境氛围。
  (二)快乐原则与《八月的梦游者》翻译的通顺性
  杜博妮在翻译北岛诗歌时,重视译文的通顺性。在《八月的梦游者》中,常常可见诗句上下行顺序乃至多行顺序的调换。调换顺序是为了更贴近英语国家读者的表达习惯,让译文更具有连贯性。
  例4:
  在冬天,在蓝幽幽的路灯下
  你的呵气像围巾绕在我的脖子上
  How your warm breath wraps round my neck like a scarf
  Under the deep blue street lights in winter
  例5:
  用并不期待回答的目光
  谈论我们之间的一切
  Discussing everything between us
  With a look that expects no answer
  以上例子进行了诗句上下行顺序互换。如果不是诗歌需要分行,把译文并到一行,会发现译文将合并成一个连贯完整的英语句子,阅读起来非常贴合英语的表达方式,如下所示:
  例4:How your warm breath wraps round my neck like a scarf under the deep blue street lights in winter.
  例5:Discussing everything between us with a look that expects no answer.
  为了让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更加通顺明了,杜博妮在翻译时特地照顾了英语和汉语不同的表达方式,尊重英语国家读者的母语表达习惯,将诗句顺序调换,使译文读起来上下连贯,更似完整通顺的英语长句。杜博妮在尊重诗人原作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地改动原文语序以贴近译入语文化。
  译者的职责是更好地传播推广各国文化的优秀作品,如果读者由于文化沟通上的障碍出现理解困难,进而对阅读失去兴趣,不仅对于原作品来说是一种损失,也不利于优秀文学作品的交流。因此,杜博妮没有为了所谓的“绝对忠实”而按照原诗语序进行翻译,而是进行了适当的调换,方便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毕竟让读者“能看懂”“看起来不吃力”乃至逐渐“爱上阅读”才是快乐原则的初衷,才会让更多的受众为文学作品的魅力和温情所折服。
  (三)快乐原则与《八月的梦游者》翻译的艺术性
  杜博妮的翻译具有艺术美,她在翻译北岛的一些诗歌时,调整了部分意象的排列顺序,使译作读来更具有艺术性和隽永美,帮助读者获得更饱满的阅读体验。
  例6:
  孩子随意敲打着栏杆
  栏杆随意敲打着夜晚
  The child strikes the railing at random
  At random the railing strikes the night
  原诗中“栏杆”这个词是顶针重复的,但是杜博妮顶针重复的却是“随意(at random)”这个词。如果完全按照原诗意象的排列顺序翻译,便没有强调“随意”这个重要的表述词。
  这节诗的标题为“命运”,而“随意”一词恰是最适合体现诗歌主旨“命运”的,可以看作诗眼。“随意敲打”充满随机性和无法预知性,与人们对“命运”的理解相呼应,即命运是不可控的,塑造了个体面对命运挣扎的无力感。诗作中这种大的格调被杜博妮恰如其分地传达,还原了诗人的思绪,再现了原诗的氛围,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诗歌的绝美力量。
  同时,杜博妮对于译诗的押韵“不强求”,认为现代诗的押韵不必过分严格,是否选择押韵与每首诗的结构和语气有密切关系。在她看来,汉语相对容易押韵,韵体诗也自然,但英文韵体诗有时不能取得和汉语韵体诗同等的效果。因为现代诗的词法、句法受西方影响较大,许多抽象名词都来自西方语言,这样的诗强行用韵只会显得突兀,影响译作的意蕴和美感。因此,虽然北岛的诗歌很多都用韵,杜博妮在翻译时却没有刻意去押韵,顺其自然,显得随性洒脱,充满艺术美。
  三﹑结语
  杜博妮提出了文学翻译的快乐原则,呼吁汉英文学译作突破狭小的专业读者圈,面向更广大的普通英语读者。快乐原则虽源自西方,却与林語堂提出的翻译的三标准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主张忠实于“字神”而不是“字意”;都强调译文应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力求通顺;并都倡导译作的艺术性和审美体验。快乐原则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可以让中华优秀文学作品“飞”得更远,让文化背景各异的读者都获得快乐的阅读体验,对于未来的汉英文学互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Bonnie S. McDougall. The August Sleepwalker[M]. 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1.
  [2]吴曙天,林语堂等. 翻译论[M].上海:光华书局,1933.
  [3] 覃江华,刘军平. 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的文学翻译思想探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
  [4] 焦飏. 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翻译思想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7(1).
  [5] 李翼. 道不离器,译论兼备——澳大利亚汉学家杜博妮教授访谈录[J].外语教学,2017(2).
  [6] 陈吉荣. 翻译建构当代中国形象——澳大利亚现当代中国文学翻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 谷瑶. 目的论视角下北岛诗集英译的阅读快感研究——以《八月的梦游者》为例[D].西南石油大学,2017.
  [8] 张全全. 翻译美学视角下杜博妮英译《北岛诗选》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作 者: 柴奕洋,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翻译研究。
  编 辑: 张晴 E-mail: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摘 要: 小说《月之记忆》中,作家鹤阳子通过女主人公志保的经历与视角,探讨女性的价值与归宿问题。她将母女两代人的遭遇联系起来,批判父权制社会畸形的家庭关系,表达她对和谐的两性关系的憧憬。作家通过女主人公的生命感悟表明,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常常遭遇各种人生痛苦与不幸,但她们独特的人生价值不容忽视。她们承担着生儿育女的重要使命,像佛经故事中投火的兔子一样,通过自我受难实现了生命意义的升华。
期刊
摘 要: 《半生缘》讲述了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些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作品中运用了不少心理描写,不仅向读者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还从侧面反映出了人物的潜意识,进而看出他们真实的想法。心理分析学派认为人的潜意识以及生长环境、家庭背景对人的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因此笔者将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切入,对作品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心理进行分析,以求对这部作品和作品中不同类型的
期刊
摘 要: “本色”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范畴,起自诗文评,转而进入词学批评,后盛行于剧、曲的批评。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体理所当然表现出不同的“本色”,同一种文体的“本色”也常常因时而变,然而却能统摄在一个范畴之下。因此本文从“本色”范畴在词、曲两种文体中的发展嬗变切入,从一个侧面探讨“本色”论在不同文体、不同时代乃至于不同批评家观念当中的存在形态及其可能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本色论 宋词 元曲
期刊
摘 要:1997版电影《洛丽塔》中特写镜头的大量使用,显示出细节刻画在当今影视作品拍摄上仍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以细节描写切入,运用文本细读方法,从叙事学和心理学角度分别对电影中蒙太奇的运用、“配角”特写、时间模型、氛围渲染与心理烘托进行客观分析,指出这种细节描写对故事氛围及人物情绪的作用,展现出强烈的视觉功效,产生了超现实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洛丽塔》 超现实主义 时间模型 “配角”特写  《
期刊
摘 要: 在李白留存下来的一千多首诗歌中,有一百多首与道教文化相关。随着李白诗歌的外译,道教文化也在海外得到传播。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译者英译道教影响下的李白诗歌语言、典故和想象的策略,探讨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之下,中国道教文化借助李白诗歌实现海外正向传播的可行性。  关键词:李白 诗歌 道教 英译  一、引言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具有明显的中国本土文化特色,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根深蒂固。在李
期刊
摘 要: 波德莱尔较早地提出并运用了“现代性”概念,也因此被许多研究者称为“现代性鼻祖”。波德莱尔为“现代性”发声,认为当下瞬间的、短暂的、过渡的东西是现代性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和不变。  关键词:波德莱尔 现代性 文艺批评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以下简称波氏)作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他较早地提出并运用了“现代性”概念,波氏认为:“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是永恒
期刊
摘 要:魁北克是加拿大最大的省份,历史上就有很多华人移民来此定居。随着20世纪末多次的移民浪潮,来到魁北克的华人移民数量日益增多,同时在其中还涌现出了众多积极从事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的诗人,并在当地逐渐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华人诗歌创作群体。该群体普遍教育程度较高,创作数量巨大,创作形式多种多样,充分反映了当代加拿大魁北克华人诗歌创作的特性。并且华人诗歌的创作由于有着特殊的地域原因,不但兼具多元文
期刊
摘 要: 电影《一树梨花压海棠》极大地还原了小说《洛丽塔》中的设定,但其关键情节的刻意遗漏却使得电影的内核与小说的内核出现了根本的不同。  关键词:《洛丽塔》 电影改编 还原度 故事内核  一、前言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一直是一部富有争议的小说,从费劲周折的出版过程,到在多个国家遭遇封禁的冷遇,再到对其主题的多重解读。它挑战了人们对道德的认知,也挑战了人们对文艺作品的认知,但不可否认
期刊
摘 要: 莺儿作为宝钗最重要的丫鬟,心灵手巧,善体钗意。清代《红楼梦》评点对莺儿的关注,集中在名字、性情、助钗、陪嫁等方面。关于名字,或“金”字不祥,或莺指崔莺,或云黄莺儿,或谐黄金缨等,多通情达理之说。关于性情,或誉之以“娇憨”“真巧慧人”,或毁之以“狐媚”“有此深心”等。关于助钗,概有三段:金玉互鉴,或云钗莺暗中会心,或言莺儿无心点出;结络一节,莺儿有心扬主之美;劝告一段,莺儿有意挑动宝玉尘心
期刊
摘 要:杨时是宋代理学家,曾讲学于将乐县含云寺,与游酢曾共同师事程颢和程颐两位理学大师。他所作的《此日不再得示同学》《别游定夫》《寄游定夫(二首)》《寄游定夫》等诗,创作时间地点或有异议,或有疑议。本文勾稽有关史乘、方志、文集等资料,对相关四首诗进行编年系地考证,以厘清事实。  关键词:杨时 游酢 编年系地 考证  杨时(1053—1135),字中立,世称龟山先生,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将乐)人。杨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