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尊重与平等教育的基本主张是,让学生在学校里不失个性地、有乐趣地生活和学习,同时又培养他们基本的公民素质,让他们能够按照社会要求,自觉遵守公民规范和课堂规则,履行应尽的义务,分享应有的权利。也就是说,学校生活应该满足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规范、受到关注、表现个性和行使权利的多种需要。那么,怎样在班级管理中体现尊重平等的原则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往往来源于身体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身体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质、营养、睡眠等)、身体缺陷(视觉、听力异常等)和神经功能异常。有大约4%的学生受注意缺失障碍的困扰而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环境因素可分为四类:一是家庭和社区环境,包括家庭基本生活条件、父母教育方式、家庭重要生活事件以应社区资源;二是学校环境,包括课程设置、教师的工作状态、学校规章、学校的教学和活动设施状况等:三是课堂环境,包括教室布置、温度、噪音、灯光以及学生密度等;四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包括课堂学习气氛、授课内容和指导材料的适宜性、教师的指导过程等。教师的一些不恰当行为往往在无意中导致学生的纪律问题,如不能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过多地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等。还有的教师情绪消极、管理方式专制,对学生违反纪律行为反应过度、惩罚责备过多,也会导致学生的纪律问题。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学生的各种情绪和行为障碍;二是学生的兴趣、价值观和动机方面的问题:三是学生的人际交往尤其是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等重要他人的交往问题。
有学者把学生的不良行为动机分为四种:寻求关注、炫耀权力、报复别人和表现无能。也就是说,当一个学生在班里得不到任何关注的时候,当他在任何可以行使个人权利的事情上都被别人遗忘的时候,当他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时候,或者当他感到所学习的内容对他来说很难、他没有能力掌握的时候,他就套违反纪律。所以,一个教师能否管理好课堂纪律,取决于他能否查明学生违纪的真实动机,并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动机,进而采取措施满足学生的需要。
既然我们了解了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原因,那么,该怎样对待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呢?
毫无疑问,我们不能放纵学生的违纪行为,我们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共同纪律。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对意见的表达,要像鱼儿在水里畅游一样自由;对待纪律,却要像岩石一般坚定。”这句话形象而辨证地阐述了尊重与严格要求、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我们的尊重与平等教育理论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外控,引导内控。所谓加强外控,即要求学校的一切纪律必须严明。因为遵守共同纪律是对集体中所有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尊重。课堂纪律也是一种社会契约。在课堂上,学生有回答问题或讨论问题的自由,但是没有说无关闲话的自由。如同走在大街上,行人、自行车、汽车互不让路,抢行抢道,不能合理分享道路资源一样,在教室里说闲话、吵闹,也破坏了“安静”这份公共资源,妨碍了别人的正常学习。如果教师不能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理念,并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正常教学。因而,我们批评、惩罚那些在教室里违反纪律的学生,并不是不尊重他。相反,恰恰是因为尊重他,把他当成有自主能力的个体,我们才向他提出合理的要求,才提醒他尊重别人的权利。但从实际情况看,在我国大多数师生的头脑中,社会契约的概念还比较淡漠。
美国有一个拉克玛中学,实行课堂自主管理模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该校把自主管理分成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即时纠正。一旦发现学生违反了纪律,老师就即时提醒他:“你违反了纪律,你应该怎么办?”这样,学生一般都会说:“好吧!我管住自己,不再说闲话了。”第二个步骤是口头计划。如果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又违反纪律,老师就说:“你没有管好自己,现在你又说话了,你再想一个办法,看看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那我把椅子搬到您旁边听课行不行?”必须强调,这是学生自己想的办法,不是老师强迫的。如果这样做还不能解决问题,就实施第三个步骤:下课以后,要求他制订一个书面的自我管理课堂纪律的计划。第四步则是由校长助理或者校长与他一起制订计划。一般采说,很少需要这一步骤了。最后,第五步,通知家长在每周学校的“开放日”来到学校,和自己的孩子坐在一起,让家长监督孩子的纪律。这样做的前提是,开学之初,学校给每个家长写一封公开信,讲纪律问题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并告诉家长上述五个步骤,让家长提意见。如果家长没有异议,就要求他们协助学校执行,
一些青年教师对准确把握宽严尺度、迅速树立威信感到困难。他们说:“如果能让学生对老师又敬又怕又佩服,那就好了。”这句话对我们如何管理好班级很有启发。
根据我们的尊重与平等教育实践,一位教师要管理好课堂,必须满足下面三个条件,那就是:赢得尊重,赢得钦佩,和学生做朋友。
第一个条件是必须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尊重靠的是师德、责任心和人格魅力。在师德方面,他应该作风正派,为人师表,尊重学生,处事公正;在责任心方面,他应该关心、爱护学生,尽职尽责;在人格魅力方面,他应该率真、本色,始终充满激情地对待教学工作。
第二个条件是赢得钦佩。我们曾经调查过450名中小学生,他们大多表示,他们心目中的好教师,必须知识广博,课讲得精彩。我们把一堂好课所达到的高度划分为三个水平。第一水平是清楚,也就是课讲得明白、准确,学生容易听懂。第二水平是在清楚基础上的生动有趣。学生听起课来轻松愉快,容易被吸引,其内在的学习兴趣能够被激发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深刻地把握课的内容之外,还有足够的幽默感和讲课技巧。第三水平是在前二者之上再加广博——教师知识面宽,讲课时旁征博引,运筹帷幄,恰当的实例信手拈来,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对特定学科的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还能利用各科知识的交汇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学生每次听老师上课,都能够享受获取新知的乐趣和快感。
第三个条件是和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交朋友也有三种类型:理性朋友、沟通型朋友和情感型朋友。理性朋友指的是教师经常旗帜鲜明地向学生阐明自己对纪律、规则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价值观,以理服人,像一群朋友中人人信服的“中心人物”那样。沟通型朋友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像同龄伙伴那样,经常进行平等对话,互相了解,互相倾听对方的心声。一个能够经常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才易于在学生中建立真正的威信。与学生交情感型朋友较难,它要求教师 和学生在沟通的基础上,彼此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恋、相互欣赏的情感联系,学生知道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教师也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希望。在课堂纪律管理上,这三种类型的教师略有区别。“理性”的教师,学生可能会畏惧他,因为他们害怕一旦犯错误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惩罚。对“沟通型”和“情感型”的教师,学生可能会怀有一种比对“理性”教师更积极的敬畏:当一个学生知道教师对自己很关心、很了解并且寄予厚望时,他会担心因自己的表现而导致教师对自己失望。而这种担心,可能是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内驱力。所以,说到底,要想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就要和学生做沟通型和情感型的朋友。
赢得尊重,赢得钦佩,师生交友,会取得什么不同的班级管理结果呢?
赢得尊重的教师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和蔼可亲”的教师。他们的师德好,对学生“宽”多于“严”,很少严厉批评学生,更少对学生动怒,因而学生普遍不“害怕”这样的教师。如果一个教师只具备这一个条件,而缺乏另外两个条件,那么,在他的课堂上虽然多数学生能够遵守纪律,但是总有少数学生破坏纪律,特别是当他离开的时候。因为这些学生知道,即便自己违反了纪律,教师也不能对他们“秋后算账”。
赢得钦佩的教师是我们常说的“才华横溢”的教师。他们头脑聪明,工作能力强,潜心钻研业务,课上得顶呱呱,学生常常被他们的课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在心目中对这类教师的才学竖大拇指。因为赢得了“钦佩”,所以他们上课时,较少发生纪律问题。但当他们离开教室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学生和这样的教师的关系,大多只是学习上的关系。
和学生交朋友的教师是那种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由于平日里工作细致入微,他们对各种类型学生的所作所为总是心中有数。而学生,则既能和这样的教师“称兄道弟”,又总是对他们的要求作出积极回应。同时,这些教师也很重视纪律的作用,对学生的要求严格且始终如一,在班规班纪问题上能够做到令行禁止。这样的教师,他们的喜怒袁乐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那些关于纪律、关于学习目标、关于人生意义等重要方面的价值观,早已经和学生融为一体,师生之间因而时时相互感染、相互监控、相互激励着,一方的快乐,往往同时也是另一方的快乐。我们通常可以从那些为人羡慕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朋友关系中,看到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典范。在学校里,这一类教师大多担任着班主任工作,他们上课的时候,班级课堂纪律非常好。即使是在课间操、自习课等他们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仍然能够自觉遵守纪律。这类教师所带的班级,常常成为年级或学校的纪律标兵。
我们主张,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但要赢得学生尊重,赢得学生钦佩,而且更要和学生交朋友,特别是交那种沟通型和情感型的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在场,班级纪律很好,这并不难做到。难做到的是,无论教师在或不在,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纪律。根据我们在中小学的调查,这样的班级在学校中不到5%。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真正能够做到和学生交朋友的教师实在太少了。诚然,和学生交朋友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目前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已经很重,大多数人除了备课、上课、解决班上必须当即解决的各种问题,已经没有时间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如果从接一个新班开始,就把和学生交朋友当成一件重要工作,坚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并通过多种方法做重点学生的工作,就能较快形成良好班风。而良好班风一旦形成,班上的突发事件就会越来越少,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教师就不会再感到累,反而会比其他教师更轻松。因此,这样的教师实际上是最明智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违反纪律的行为往往来源于身体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三个方面。身体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质、营养、睡眠等)、身体缺陷(视觉、听力异常等)和神经功能异常。有大约4%的学生受注意缺失障碍的困扰而在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环境因素可分为四类:一是家庭和社区环境,包括家庭基本生活条件、父母教育方式、家庭重要生活事件以应社区资源;二是学校环境,包括课程设置、教师的工作状态、学校规章、学校的教学和活动设施状况等:三是课堂环境,包括教室布置、温度、噪音、灯光以及学生密度等;四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包括课堂学习气氛、授课内容和指导材料的适宜性、教师的指导过程等。教师的一些不恰当行为往往在无意中导致学生的纪律问题,如不能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过多地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等。还有的教师情绪消极、管理方式专制,对学生违反纪律行为反应过度、惩罚责备过多,也会导致学生的纪律问题。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学生的各种情绪和行为障碍;二是学生的兴趣、价值观和动机方面的问题:三是学生的人际交往尤其是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等重要他人的交往问题。
有学者把学生的不良行为动机分为四种:寻求关注、炫耀权力、报复别人和表现无能。也就是说,当一个学生在班里得不到任何关注的时候,当他在任何可以行使个人权利的事情上都被别人遗忘的时候,当他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的时候,或者当他感到所学习的内容对他来说很难、他没有能力掌握的时候,他就套违反纪律。所以,一个教师能否管理好课堂纪律,取决于他能否查明学生违纪的真实动机,并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动机,进而采取措施满足学生的需要。
既然我们了解了学生违反课堂纪律的原因,那么,该怎样对待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呢?
毫无疑问,我们不能放纵学生的违纪行为,我们必须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共同纪律。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对意见的表达,要像鱼儿在水里畅游一样自由;对待纪律,却要像岩石一般坚定。”这句话形象而辨证地阐述了尊重与严格要求、自由和纪律的关系。
我们的尊重与平等教育理论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加强外控,引导内控。所谓加强外控,即要求学校的一切纪律必须严明。因为遵守共同纪律是对集体中所有人的自由和权利的尊重。课堂纪律也是一种社会契约。在课堂上,学生有回答问题或讨论问题的自由,但是没有说无关闲话的自由。如同走在大街上,行人、自行车、汽车互不让路,抢行抢道,不能合理分享道路资源一样,在教室里说闲话、吵闹,也破坏了“安静”这份公共资源,妨碍了别人的正常学习。如果教师不能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理念,并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这一点,就不能正常教学。因而,我们批评、惩罚那些在教室里违反纪律的学生,并不是不尊重他。相反,恰恰是因为尊重他,把他当成有自主能力的个体,我们才向他提出合理的要求,才提醒他尊重别人的权利。但从实际情况看,在我国大多数师生的头脑中,社会契约的概念还比较淡漠。
美国有一个拉克玛中学,实行课堂自主管理模式,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该校把自主管理分成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即时纠正。一旦发现学生违反了纪律,老师就即时提醒他:“你违反了纪律,你应该怎么办?”这样,学生一般都会说:“好吧!我管住自己,不再说闲话了。”第二个步骤是口头计划。如果过了一会儿,这个学生又违反纪律,老师就说:“你没有管好自己,现在你又说话了,你再想一个办法,看看该怎么办?”学生可能回答:“那我把椅子搬到您旁边听课行不行?”必须强调,这是学生自己想的办法,不是老师强迫的。如果这样做还不能解决问题,就实施第三个步骤:下课以后,要求他制订一个书面的自我管理课堂纪律的计划。第四步则是由校长助理或者校长与他一起制订计划。一般采说,很少需要这一步骤了。最后,第五步,通知家长在每周学校的“开放日”来到学校,和自己的孩子坐在一起,让家长监督孩子的纪律。这样做的前提是,开学之初,学校给每个家长写一封公开信,讲纪律问题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并告诉家长上述五个步骤,让家长提意见。如果家长没有异议,就要求他们协助学校执行,
一些青年教师对准确把握宽严尺度、迅速树立威信感到困难。他们说:“如果能让学生对老师又敬又怕又佩服,那就好了。”这句话对我们如何管理好班级很有启发。
根据我们的尊重与平等教育实践,一位教师要管理好课堂,必须满足下面三个条件,那就是:赢得尊重,赢得钦佩,和学生做朋友。
第一个条件是必须赢得学生的尊重。赢得尊重靠的是师德、责任心和人格魅力。在师德方面,他应该作风正派,为人师表,尊重学生,处事公正;在责任心方面,他应该关心、爱护学生,尽职尽责;在人格魅力方面,他应该率真、本色,始终充满激情地对待教学工作。
第二个条件是赢得钦佩。我们曾经调查过450名中小学生,他们大多表示,他们心目中的好教师,必须知识广博,课讲得精彩。我们把一堂好课所达到的高度划分为三个水平。第一水平是清楚,也就是课讲得明白、准确,学生容易听懂。第二水平是在清楚基础上的生动有趣。学生听起课来轻松愉快,容易被吸引,其内在的学习兴趣能够被激发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深刻地把握课的内容之外,还有足够的幽默感和讲课技巧。第三水平是在前二者之上再加广博——教师知识面宽,讲课时旁征博引,运筹帷幄,恰当的实例信手拈来,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对特定学科的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还能利用各科知识的交汇启发学生思考。这样,学生每次听老师上课,都能够享受获取新知的乐趣和快感。
第三个条件是和学生交朋友。和学生交朋友也有三种类型:理性朋友、沟通型朋友和情感型朋友。理性朋友指的是教师经常旗帜鲜明地向学生阐明自己对纪律、规则和个人成长等方面的价值观,以理服人,像一群朋友中人人信服的“中心人物”那样。沟通型朋友指的是教师和学生像同龄伙伴那样,经常进行平等对话,互相了解,互相倾听对方的心声。一个能够经常与学生沟通的教师,才易于在学生中建立真正的威信。与学生交情感型朋友较难,它要求教师 和学生在沟通的基础上,彼此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恋、相互欣赏的情感联系,学生知道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教师也了解学生对自己的希望。在课堂纪律管理上,这三种类型的教师略有区别。“理性”的教师,学生可能会畏惧他,因为他们害怕一旦犯错误会受到教师的批评和惩罚。对“沟通型”和“情感型”的教师,学生可能会怀有一种比对“理性”教师更积极的敬畏:当一个学生知道教师对自己很关心、很了解并且寄予厚望时,他会担心因自己的表现而导致教师对自己失望。而这种担心,可能是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内驱力。所以,说到底,要想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就要和学生做沟通型和情感型的朋友。
赢得尊重,赢得钦佩,师生交友,会取得什么不同的班级管理结果呢?
赢得尊重的教师就是我们经常见到的“和蔼可亲”的教师。他们的师德好,对学生“宽”多于“严”,很少严厉批评学生,更少对学生动怒,因而学生普遍不“害怕”这样的教师。如果一个教师只具备这一个条件,而缺乏另外两个条件,那么,在他的课堂上虽然多数学生能够遵守纪律,但是总有少数学生破坏纪律,特别是当他离开的时候。因为这些学生知道,即便自己违反了纪律,教师也不能对他们“秋后算账”。
赢得钦佩的教师是我们常说的“才华横溢”的教师。他们头脑聪明,工作能力强,潜心钻研业务,课上得顶呱呱,学生常常被他们的课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在心目中对这类教师的才学竖大拇指。因为赢得了“钦佩”,所以他们上课时,较少发生纪律问题。但当他们离开教室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学生和这样的教师的关系,大多只是学习上的关系。
和学生交朋友的教师是那种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教师。由于平日里工作细致入微,他们对各种类型学生的所作所为总是心中有数。而学生,则既能和这样的教师“称兄道弟”,又总是对他们的要求作出积极回应。同时,这些教师也很重视纪律的作用,对学生的要求严格且始终如一,在班规班纪问题上能够做到令行禁止。这样的教师,他们的喜怒袁乐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无形的、巨大的影响力,因为他们那些关于纪律、关于学习目标、关于人生意义等重要方面的价值观,早已经和学生融为一体,师生之间因而时时相互感染、相互监控、相互激励着,一方的快乐,往往同时也是另一方的快乐。我们通常可以从那些为人羡慕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朋友关系中,看到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典范。在学校里,这一类教师大多担任着班主任工作,他们上课的时候,班级课堂纪律非常好。即使是在课间操、自习课等他们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仍然能够自觉遵守纪律。这类教师所带的班级,常常成为年级或学校的纪律标兵。
我们主张,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但要赢得学生尊重,赢得学生钦佩,而且更要和学生交朋友,特别是交那种沟通型和情感型的朋友。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在场,班级纪律很好,这并不难做到。难做到的是,无论教师在或不在,学生都能自觉遵守纪律。根据我们在中小学的调查,这样的班级在学校中不到5%。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真正能够做到和学生交朋友的教师实在太少了。诚然,和学生交朋友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目前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已经很重,大多数人除了备课、上课、解决班上必须当即解决的各种问题,已经没有时间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如果从接一个新班开始,就把和学生交朋友当成一件重要工作,坚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并通过多种方法做重点学生的工作,就能较快形成良好班风。而良好班风一旦形成,班上的突发事件就会越来越少,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教师就不会再感到累,反而会比其他教师更轻松。因此,这样的教师实际上是最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