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个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学生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提高 ;其次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是否有兴趣;最后看学生学你这门学科负担怎么样。
【关键词】教研 增趣减负 理论指导 校本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
一、明确方向,澄清误区
实施校本研究已经几年了,我們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教师对校本研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本教研就是本校教师的研究。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没有校长的组织,没有上级教研培训部门的指导,也是不能取得成效的。校本教研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在校长的主持下的全体教师研修活动。在校本教研中,校长是教研活动的“主持人”,是教研效益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教研活动的成员之一。校长要首先转变观念,制定规划,创造必要条件。
(二)校本教研就是教研组工作,就是备课。教研工作是教研组的主要工作,但不是全部。当然,校本教研的过程与教学工作的过程是共同进行的,校本教研的结果要靠工作成果去体现,使教研更关注问题,工作更关注任务。这是二者的区别。
二、如何进行校本教研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去解决它时,教师行为就走上了一条从“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路。
(一)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学业务知识学习。通过学习,引导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改变影响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更新教学思想,提升教学理念。组织教师横向学习,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精心准备课前,认真抓好课中,绝不放过课后。要求做到教案中语文课课有反思,数学每单元有反思。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研究的过程之中。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设计之所以可能,行动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方案,都有反思的介入与参与。
(三)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开展青年教师评优课和“新课程伴我行”教学观摩活动,新老教师结对活动,为青年教师创设更多的锻炼机会。
(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的作用。
三、校本教研的目标——增趣减负
校本教研的终极目的不仅仅在于教师要在这一轮课改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更要使教育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会各种科学知识,享受学习的过程,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途径。但是,有两条是必须遵守的:一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二是教学的有效。一个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学生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提高 ;其次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是否有兴趣;最后看学生学你这门学科负担怎么样。
(一)教学要增趣,学生才乐学
语文学科在三年级以后,逐步开始要学习写作,开始写句、逐步写文,但是很多同学感到困难,甚至厌恶。但我校却有个班的学生认为写作并不困难,而且喜欢做、愿意做。经观察,原来这个语文老师结合本班学生特点,把“快速作文”和“快乐作文”引入课堂,这个例子说明并不是小学生天生厌恶写作,关键还是到底怎么教学才能增趣,学生才能乐学。
(二)减负一到位,学生更乐学
要做到低负担、高质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关键在于练习的设计。只有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才有可能做到“低负担、高质量”。
“减负”是因人而异的。在同一个班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层次。老师常选择适宜大多数学生的教学进度和课外作业。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这些根本不是负担,他们需要另外找题目来补充“能量”,而对于学困生,则觉得负担重。课堂教学总体来说应该考虑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原有基础,同时也要照顾到学习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分层教学和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值得推广和使用。
新课改下的校本教研主体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让教育的主体——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不把学生当作一种负担,这才是完成了我们的教育任务。这虽然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坚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徐满霞.校本教研的内涵与制度构建[J].教育情报参考,2006.
[2]王相同, 翟新光. 抓校本教研 促学校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作者简介:王建强,丰城市上塘第四小学,邮编:331100
【关键词】教研 增趣减负 理论指导 校本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既是新课程实践的需要,也是新课程顺利开展的制度保障。校本教研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和规律的探索。
一、明确方向,澄清误区
实施校本研究已经几年了,我們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教师对校本研究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本教研就是本校教师的研究。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但没有校长的组织,没有上级教研培训部门的指导,也是不能取得成效的。校本教研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在校长的主持下的全体教师研修活动。在校本教研中,校长是教研活动的“主持人”,是教研效益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教研活动的成员之一。校长要首先转变观念,制定规划,创造必要条件。
(二)校本教研就是教研组工作,就是备课。教研工作是教研组的主要工作,但不是全部。当然,校本教研的过程与教学工作的过程是共同进行的,校本教研的结果要靠工作成果去体现,使教研更关注问题,工作更关注任务。这是二者的区别。
二、如何进行校本教研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种问题并想方设法在行动中去解决它时,教师行为就走上了一条从“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路。
(一)加强教育理论和教学业务知识学习。通过学习,引导教师端正教育思想,改变影响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的传统观念和习惯做法,更新教学思想,提升教学理念。组织教师横向学习,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精心准备课前,认真抓好课中,绝不放过课后。要求做到教案中语文课课有反思,数学每单元有反思。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研究的过程之中。问题之所以能够被提出来,设计之所以可能,行动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执行方案,都有反思的介入与参与。
(三)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开展青年教师评优课和“新课程伴我行”教学观摩活动,新老教师结对活动,为青年教师创设更多的锻炼机会。
(四)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名师的作用。
三、校本教研的目标——增趣减负
校本教研的终极目的不仅仅在于教师要在这一轮课改中要转变教育观念,更要使教育的主体——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愉快地学会各种科学知识,享受学习的过程,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都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与途径。但是,有两条是必须遵守的:一是学生的主动参与,二是教学的有效。一个教师教学的成功与否,首先要看学生的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是否有提高 ;其次是学生对这门学科是否有兴趣;最后看学生学你这门学科负担怎么样。
(一)教学要增趣,学生才乐学
语文学科在三年级以后,逐步开始要学习写作,开始写句、逐步写文,但是很多同学感到困难,甚至厌恶。但我校却有个班的学生认为写作并不困难,而且喜欢做、愿意做。经观察,原来这个语文老师结合本班学生特点,把“快速作文”和“快乐作文”引入课堂,这个例子说明并不是小学生天生厌恶写作,关键还是到底怎么教学才能增趣,学生才能乐学。
(二)减负一到位,学生更乐学
要做到低负担、高质量,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关键在于练习的设计。只有提高练习的有效性,才有可能做到“低负担、高质量”。
“减负”是因人而异的。在同一个班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层次。老师常选择适宜大多数学生的教学进度和课外作业。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而言这些根本不是负担,他们需要另外找题目来补充“能量”,而对于学困生,则觉得负担重。课堂教学总体来说应该考虑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原有基础,同时也要照顾到学习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分层教学和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值得推广和使用。
新课改下的校本教研主体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新课标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让教育的主体——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不把学生当作一种负担,这才是完成了我们的教育任务。这虽然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坚信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参考文献:
[1]徐满霞.校本教研的内涵与制度构建[J].教育情报参考,2006.
[2]王相同, 翟新光. 抓校本教研 促学校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作者简介:王建强,丰城市上塘第四小学,邮编:3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