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读心诵,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
于漪说,“情是教育的根”。教师若能将学生的请感调动起来,教学便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或成就心里满足的教学氛围和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兴趣广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要环节和氛围。尤其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情”和“境”的融合,更适于创设教学情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语文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悟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更喜欢读书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更加突出。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如果文章读得好,就能准确无误地体现出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反之,不仅不能读出作者要表现的思想,甚至会改变文章的本意。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既然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因该怎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不再认为早读课或语文课中的朗读是件苦差事呢?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到这么一个渠道,就是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创设有利的朗读情境,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对于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笔者在教读《乡愁》时,运用多媒体,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在那孤寂忧郁的音乐声中逐次展现出四幅画面,伴随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仿佛也如游子一般,勾起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配乐再让学生练习吟诵这篇课文,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出美的情境,陶冶了人的情操,打造出高雅的审美享受。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都从中体会到了朗读的情趣,原来读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当老师有意识地问学生:“想不想也像老师一样朗读课文呢?”学生们兴趣很高,都跃跃欲试。他们一改以往不爱读、厌读、懒散的坏习惯,变得十分投入。不难看出,在情境朗读中他们已理解了课文,感悟了课文内容,而且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使朗读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久而久之,如此循序渐进,不断强化训练,课堂上就会焕发出活力,学生也就会更喜欢读书。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更善于思考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不只是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有多新颖、多独特,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些教学设计、方法、组织形式等在学生身上所起到的作用,即学生的思维是否从真正意义上“活”了起来。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这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即教师要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总结,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在引领学生探究学习上下功夫。
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陶行知先生说的,“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正是这个道理,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有益尝试。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如《范进中举》一文中,笔者让学生质疑:胡屠户对范进由“居傲”到“敬畏恭维”,除了范进中举后地位变了,还说明了什么?启迪学生思索: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完全是被功名利禄所扭曲。科举制度扭曲的不仅是读书人,还有那些“邻居”及市侩。创设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所起到的讽刺效果,令学生的思维更深入一步,比单纯地问对比手法的作用更能启发学生的想象,更能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如《孔乙己》一文的文末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发问,“文中没有交待孔乙己的死,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再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可水到渠成地认识到根源在于当时的科举制度。这样能给学生预留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克服了旧教学模式上单调、呆板的弊端,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在学习中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学生善于思考的目的。
三、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更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但在教学中,除了几个“发言大户”侃侃而谈外,大多数学生不敢说,只能当听众。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交流情境,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乐于表达。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口语交际教学,更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因为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才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口语交际的活动中去,积极地思考、想象、发言。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例如笔者在教学《我们成功了》时,播放全国人民庆祝奥运会申办成功的录像,让学生回顾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场面。看完后,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互相畅言自己的所见所感,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开阔了眼界,又丰富了知识。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奔跑、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四、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更酷爱语文
时下,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很多学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但据笔者的观察,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索、合作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有些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一味追求升学率,以一张试卷定高低。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的现实。它的缺陷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把知识与能力、觉悟割裂开来,忽视过程、方法,更谈不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贮存式的仓库。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语文课,学生总感觉枯燥无味。在他们的心目中,语文课就是“催眠课”,仅有教师在讲台上演“独角戏”。我们的教师应该好好地自我反思,怎样才能把学生原本以为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变成他们喜爱、受欢迎的课呢?笔者认为很多教师都想过这个问题,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课堂应该像一个大舞台,教师要成为导演,学生要成为主角,师生共同合作,表演出精彩的节目。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地显示出来。
要实现这一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可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笔者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设计了一个表演课本剧的环节,这个情境马上紧紧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参与表演的热情,他们围绕课本情节,认真模仿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准确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大胆演绎创新,一个酷爱时装、不理朝政、荒唐可笑的皇帝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面前。在表演的过程中,同学们用幽默生动的话语演绎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如骄傲、略带傻气的皇帝,狡诈的骗子,内心矛盾的大臣官员……。他们出色的表演博得了观众(台下同学)的阵阵掌声,一个普通的人物形象,被他们塑造得十分有趣。课堂上笑声不断,精彩不断,在恰如其分的情境再现中同学们深刻领悟了文章的主旨;在欢声笑语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了一个层次,使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愈发的浓厚了。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研读的,所以,表演是成功的,教学也是成功的。如此一来,学生认识到原来语文课也是如此精彩的,从此更酷爱语文了!
教学实际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语文情境,可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语文课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有在这样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的,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仁化县周田中学)
于漪说,“情是教育的根”。教师若能将学生的请感调动起来,教学便成功了一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因为在教学过程中,营造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思维积极或成就心里满足的教学氛围和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兴趣广泛和强烈的求知欲的必要条件,也是教与学和谐统一的必要环节和氛围。尤其是语文教学本身就是“情”和“境”的融合,更适于创设教学情境。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让语文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呢?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悟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一、创设朗读情境——让学生更喜欢读书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显得更加突出。现行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有着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如果文章读得好,就能准确无误地体现出作者写文章的意图,反之,不仅不能读出作者要表现的思想,甚至会改变文章的本意。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既然朗读在阅读教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因该怎样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而激起他们的朗读兴趣,让他们不再认为早读课或语文课中的朗读是件苦差事呢?
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寻找到这么一个渠道,就是教师要把握好教材的特点,创设有利的朗读情境,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对于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笔者在教读《乡愁》时,运用多媒体,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在那孤寂忧郁的音乐声中逐次展现出四幅画面,伴随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仿佛也如游子一般,勾起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配乐再让学生练习吟诵这篇课文,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音乐与美文相得益彰,创设出美的情境,陶冶了人的情操,打造出高雅的审美享受。这样一来,大部分学生都从中体会到了朗读的情趣,原来读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当老师有意识地问学生:“想不想也像老师一样朗读课文呢?”学生们兴趣很高,都跃跃欲试。他们一改以往不爱读、厌读、懒散的坏习惯,变得十分投入。不难看出,在情境朗读中他们已理解了课文,感悟了课文内容,而且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验,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使朗读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久而久之,如此循序渐进,不断强化训练,课堂上就会焕发出活力,学生也就会更喜欢读书。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更善于思考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不只是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有多新颖、多独特,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些教学设计、方法、组织形式等在学生身上所起到的作用,即学生的思维是否从真正意义上“活”了起来。如何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采取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这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即教师要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总结,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在引领学生探究学习上下功夫。
古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在疑。陶行知先生说的,“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正是这个道理,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维、学会学习的能力的有益尝试。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可行、开放的情境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如《范进中举》一文中,笔者让学生质疑:胡屠户对范进由“居傲”到“敬畏恭维”,除了范进中举后地位变了,还说明了什么?启迪学生思索: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完全是被功名利禄所扭曲。科举制度扭曲的不仅是读书人,还有那些“邻居”及市侩。创设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所起到的讽刺效果,令学生的思维更深入一步,比单纯地问对比手法的作用更能启发学生的想象,更能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如《孔乙己》一文的文末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发问,“文中没有交待孔乙己的死,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再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可水到渠成地认识到根源在于当时的科举制度。这样能给学生预留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克服了旧教学模式上单调、呆板的弊端,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总之,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在学习中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过程实现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学生善于思考的目的。
三、创设交流情境——让学生更乐于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有效地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但在教学中,除了几个“发言大户”侃侃而谈外,大多数学生不敢说,只能当听众。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良好的交流情境,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乐于表达。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特别是口语交际教学,更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因为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才会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思维,敢于表达。因此教师要利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的情境,学生才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口语交际的活动中去,积极地思考、想象、发言。这样他们的语言才会如涓涓细流,流出心田。例如笔者在教学《我们成功了》时,播放全国人民庆祝奥运会申办成功的录像,让学生回顾那激动人心的历史场面。看完后,学生会情不自禁地互相畅言自己的所见所感,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开阔了眼界,又丰富了知识。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真正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乐于交际,善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奔跑、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四、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更酷爱语文
时下,新课程改革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很多学校都掀起了改革的浪潮。但据笔者的观察,新课程倡导的主动、探索、合作的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有些教师仍然摆脱不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一味追求升学率,以一张试卷定高低。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是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的现实。它的缺陷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把知识与能力、觉悟割裂开来,忽视过程、方法,更谈不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采取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一个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贮存式的仓库。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尤其是语文课,学生总感觉枯燥无味。在他们的心目中,语文课就是“催眠课”,仅有教师在讲台上演“独角戏”。我们的教师应该好好地自我反思,怎样才能把学生原本以为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变成他们喜爱、受欢迎的课呢?笔者认为很多教师都想过这个问题,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课堂应该像一个大舞台,教师要成为导演,学生要成为主角,师生共同合作,表演出精彩的节目。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地显示出来。
要实现这一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可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他们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笔者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设计了一个表演课本剧的环节,这个情境马上紧紧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参与表演的热情,他们围绕课本情节,认真模仿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准确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大胆演绎创新,一个酷爱时装、不理朝政、荒唐可笑的皇帝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面前。在表演的过程中,同学们用幽默生动的话语演绎着各种各样的角色,如骄傲、略带傻气的皇帝,狡诈的骗子,内心矛盾的大臣官员……。他们出色的表演博得了观众(台下同学)的阵阵掌声,一个普通的人物形象,被他们塑造得十分有趣。课堂上笑声不断,精彩不断,在恰如其分的情境再现中同学们深刻领悟了文章的主旨;在欢声笑语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了一个层次,使他们对语文的兴趣愈发的浓厚了。学生们为了表演,自然对课文是认真研读的,所以,表演是成功的,教学也是成功的。如此一来,学生认识到原来语文课也是如此精彩的,从此更酷爱语文了!
教学实际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语文情境,可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使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语文课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只有在这样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的,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仁化县周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