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情境,在活动体验中收获新知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qingxia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关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有这样的内容:“改变教学过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应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巧妙地设计情境以促进科学素养的提升,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有效地进行活动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成效性。
  本课时的学习内容是从天文地理知识过渡到第五章《地球上的生物》的第一节《艳丽多姿的生物》中的第一部分陆生生物中的陆生植物。教材意图呈现大量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思考,使学生认识到所有的生物的形态特点,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使学生初步具有结构、功能、环境相统一的生物学基本观点,体会分类的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因此,笔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巧设情景,采用活动-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通过建立平等、民主师生关系,开展互动式教学,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的动植物世界。
  【案例描述】教学实录及设计评析
  师: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宇宙天体后,今天老师想,如果一个外星人到地球来做客,你该怎么给他指路呢?
  生:让他们从银河系—太阳系—地球月系—地球。
  师:非常好,我相信外星人会比较容易找到我们美丽的地球,那么当他看到地球上的生物体和各自生活的环境,你能告诉他们生物体的各种形态与他们各自生活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吗?(多媒体出示-生物和各自环境的视频材料)
  生1:相互影响。
  生2:互相帮助,互相制约。
  生3:生物体的各种形态与他们各自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生植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性。
  【意图与效果:巧设之1——巧引课,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性,运用他们喜见乐闻的外星人题材、动漫制作等,巧妙质疑,迅速捕捉到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思维定势与新现象之间的冲突,使学生的思维发生激荡,出现学生积极探索、寻求原因的局面。既与前面天文地理部分知识相呼应,又为突出本课重点、难点: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打下了伏笔。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课堂的氛围也很和谐,大家争先恐后的抢答问题,表现出寻求新知的欲望。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同时,又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师:大家说说看陆地环境有什么特点呢?(抢答)
  生1:有土壤
  生2:有充足的阳光和空气,不像水里面缺氧。
  生3:没有水中那样有充足的水。
  生4:陆地环境暴露在空气中,上方的温度变化明显。
  师:很好,大家能比较快的述说出陆地环境的情况,确实不错,那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4:我觉得上面有些同学的答案太绝对了,有些地方水多像热带雨林,而有些地区水很少像沙漠地带,因此我觉得不同地区应该环境不同。
  师:真棒,你能结合自己丰富的课外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学习中来,学以致用,令老师佩服。
  生5:我也觉得不同地区环境也不同,比如有些地区的土壤中含的养分太少了,而我们在森林里靠近旅游时,地面光线非常少。
  师:对,你能用日常生活感受来说明你的观点,不错。
  【意图与效果:巧设之2——巧设问题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抢答活动,增强学生对陆地环境的理解,并为后面学生体验植物形态结构与生境相联系打好伏笔。同时通过相互答疑解惑有利于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事实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被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发现中被激发,这有利于获得长久保持而又便于迁移的知识,培养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另外,通过对学生的发言作出激励性评价,为下面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师总结:通过上面这些同学的回答,我们知道陆地环境复杂,水、养分、阳光、温度等会随不同的地理位置发生变化,这些环境中的植物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老师今天拿来了两种植物,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思考:他们的叶片与什么环境相适应呢?
  演示一:出示仙人掌和仙人球,用摄像头进行观察其叶和茎。
  师:你知道仙人掌的叶为什么变成了刺,而它的茎却变得厚实而呈绿色呢?
  生:仙人掌生活在沙漠中,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它的叶变成了刺,它的茎具有存储并进行光合作用的功能。
  师:很好,那么你知道仙人掌这样的结构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呢?
  生:沙漠。
  生:我觉得是适应干旱,高温的环境。
  师:对,现实中我们总是发现叶片一般都是绿色呈扁平状,是为了更好接受阳光,但是仙人掌生活的环境决定了它的叶和茎发生了变化。
  演示二:出示捕蝇草,用摄像头观察捕捉住蚊子的叶片和张开的叶片表面。
  师:捕蝇草这么厉害能捕捉蚊子,是不是它像我们一样要吃饭啊?还是其他原因。
  生:我从书上看过,捕蝇草捉小昆虫是为了从昆虫内获得一些微量的物质,像我们吃维生素一样,并不是当饭吃。
  师:很厉害,形容太好了,的确捕蝇草不是为了填肚子,是为了获取氮元素。那为什么要从昆虫中获得,而不是从土壤中吸收呢?
  生:土壤缺少这种物质
  师:很好,捕蝇草为了适应缺氮的环境,开始出现了叶片的变化,通过叶片上方的消化腺点分泌消化液,消化一些小昆虫来获得氮。
  演示三:出示落下的水杉叶,樟树叶和松树叶
  师:我们发现冬天到了有些树叶落下来了,而有些树叶在寒冬中还是傲立严寒,那是为什么呢?
  生1:有些树能适应寒冷的天气,有些树不能适应寒冷的天气。
  师:同学们同意生1的说法吗?有谁来补充或发表不同见解?
  生2:有些树通过主动掉叶来适应寒冷天气。
  生3:我认为落叶也是一种适应,有些树像松树,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叶片变小点也是一种对寒冷天气的适应,。
  生4:我也认同生3的观点,不同的植物适应的方式不同而已。
  师小结:上面的观察让我们知道了叶的大小、厚薄、是否落叶等等都是陆生植物与栖息地的无机环境中光照、温度、水分等因素相适应的方式,是为了以更好地生存繁衍。
  【意图与效果:巧设之3——巧选素材,追求互动和谐课堂氛围。由于这一环节是这节课的重难点突破口,故通过巧妙的选择直观的课堂素材和学生自己采摘的各种形态的叶,通过对从干旱环境中的仙人球的叶,缺氮环境下需靠其他昆虫来补充氮的捕蝇草,由浅入深进行解释比较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尝试用形态结构适应环境的理论来解释植物的茎、花、果实做好准备,同时互动式活动参与,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程度,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师:平时我们知道植物的茎是直立生长,这样能够让叶接受更多太阳光。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拍摄了一些植物的茎,比较奇怪,你能告诉大家它们是为了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呢?
  演示四:出示匍匐茎—草莓,攀援茎—爬山虎,缠绕茎—牵牛花图片。(学生表现非常惊讶)
  生:它们这样生长可能他们缺少什么。
  师:对,它们叶片在伸展过程中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所以出现了各种形态,其实也是一种适应。
  师:那么我们在课后观察“绿豆种子发芽后追随阳光生长的实验”你是否有收获呢?接下来我们请各个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投影学生的实验)
  组1:我们完成后发现绿豆发芽后会追随阳光生长,出现了我们设计的迷宫形状。
  组2:我们也出现了弯曲现象,但是它到一定程度后不变化了,不知道什么原因?
  组3:我们组发现没有弯曲,可能是我们自己的空太大,使得光线都覆盖了整体。
  师:是啊,大家都看到了豆芽会向有光的地方弯曲,这就是它们为了能更快的进行光合作用采取的对环境的适应,但是我们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你能不能再课后组与组相互交流解决呢?
  生:好的。
  【意图与效果:巧设之4——巧选互动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以具体植物有关器官形态与环境的相适应的事例为载体,通过检查学生活动【观察绿豆种子发芽过程】的参与面与活动质量,培养实验观察能力,训练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对部分学生的汇报由另外的组进行评价,相互补充可能疏漏的观察内容,交流活动心得,表扬实验成功、观察细致的同学。肯定所有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同时在课堂上再一次用肉眼、放大镜仔细观察,学习先整体后部分,由上到下、分步观察,运用工具进行观察的方法,与检测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重点知识达成程度。通过课堂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所呈现的实验结果也是比较让人满意,表达和讨论交流目的明确,但是个别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没有形成系统,表达不够明确,有的地方显得支离破碎。】
  师:好,今天我们对陆生植物的认识就学到这儿,下面那个同学来小结一下,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们知道了陆生植物为了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在形态结构方面发生了变化,比如仙人掌的叶刺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捕蝇草适应缺氮环境,树木为了适应寒冷的落叶现象和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光的适应。
  师:的确,植物的适应是非常普遍的,我们通过本堂课应该学会用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比如沙拐枣的叶刺和非常发达的根系,他们是为了适应什么环境呢?
  生:适应干旱的沙漠
  师:太棒了,课后请同学们相互之间举些例子来解释,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意图和效果:巧设之5——巧总结,通过对生活现象剖析,体验科学的实用性。让学生作课堂小结,然后再补充完善,既回归了学生主体,又体现了师生共同参与的合作精神,进一步对新学知识的内化巩固,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简单实际问题的解释,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只是时间关系,这里的小结部分有点‘例行公事’,缺乏效度和深度,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和疑问,但整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有一种课停思未停地味道。】
  【案例启示】
  (一)巧设情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从以上案例中看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力图体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开放”学习方式,必须对这些学习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思考,为教师提供一个更加深刻的思维框架,从而真正实现自主合作与开放学习的真正内涵。本堂课针对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性,已经具备初步观察事物,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外星人访问地球作为情境,能极大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力;课堂的抢答,能将学生思维进一步引到课堂中,帮老师解决问题,更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理,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心理;利用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在分组研讨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深入,答案呼之欲出,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利用自己所得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用集体研讨方式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对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等方式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技能,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形成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二)活动--体验教学方式的认识
  整个课堂都是处在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力争突破传统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做学生科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丰富科学实验的成功体验,激发对生物和环境适应的好奇心,初步形成积极参与科学活动的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愉悦,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在这个设计中,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以活动为线索,通过模型、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手段,突出重点,化解难点,通过学生活动,营造了学生主动、活跃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合作、交流、沟通、质疑、反思等方面的能力;陆生植物结构、功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有关教学目标得到全面有效落实,学生参与面广,真正做到‘课虽止而思未停’,把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诠释了轻负高效,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应该在第三环节中的活动汇报,体验合作,通过这一环节的开展,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精心设计,通过课外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和生生互评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从教学目标来看,不是简单地定位在知识的了解上,而是提升到各种能力的培养上,这里的能力主要包括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师不是简单地讲授,而是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有新的收获,使学生体会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乐趣。
  (三)活动——体验教学方式的建构
  通过本堂课,对活动-体验式课堂教学方式的认识,从理论走向了实践,为今后树立教师自我成长路线奠定了理论框图(附图在文中末尾)。
  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有效性,表现在:
  1、课堂学习的全员性充分显现
  首先是全体同学在老师问题情景的激发下都积极参与分组实验,接着分组合作交流,把同学们学习进一步引向深入(认识并表达生物与环境的适应),然后在小组实验中思考难点,进一步提升同学思维深度,最后通过师生共同搜索生物适应社会应用实例,初步建立运用知识解释身边生物现象的意识并逐步形成能力。
  2、老师的引导性充分表现
  为了避免同学们实验时形成较大误差,老师先自己培养豆芽,同学再分组实验的效果良好;为了避免同学们交流时,老师提示问题后,同学再分组交流;学生分组交流过程中再不断补充,使得实验和讨论具有成效性。
  3、教学直观性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师生共同豆芽实验,同学们感受到种子萌发的发生,直观感受到生物变化的客观存在;通过观看植物追随阳光生长的实验,同学们感受到生物适应环境的意义,教学结束后,同学们都感到掌握了知识,学习到方法,教学效果良好。
  总之,布鲁纳说过,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那么在新授课中,教师巧妙情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收获新知,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国家地理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达到新课标要求,最迫切的是要让传统中僵化呆板的地理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果从中学生感兴趣的艺术形式入手,把相关艺术嫁接到课堂教学中,利用艺术形式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思维生疑,生趣求知,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培养学生;地理课;兴趣;用途  当下,地理课作为非中考科目
期刊
没有人喜欢一张冷若冰霜的脸,没有学生能忍受表情冷漠的教师上枯燥无味的课。教师的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可以让学生在交流中学到知识,快乐成长。所以教师必须要学会微笑,让“笑”称为艺术。  教师要有真诚的笑。真诚,不用言语表白,不用有意展示,他体现在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尤其是笑声里。当与学生谈心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开心的笑,它有助于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利于拉近师生
期刊
【Abstract】:Language errors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o find , analyze and correct the students’ error
期刊
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也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合理地安排读的训练,使学生在单位课堂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朗读的技能与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那么我们如何做好朗读教学工作呢?  一、感悟内涵,注重主体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中做到了因势利导,主体发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感悟课文中的蕴含,读中进入角色,采取了生读、师读、师生同读,鼓励大部分同学进行朗读
期刊
摘要:与少量的名校相比,农村学校才是教育生态圈的基本存在。如何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为教育均衡发展内涵发展提供文化保障,成为农村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农村学校发展文化兴校  随着文化强国建设的推进和文化育人理念的传播,文化兴校正在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首选战略。在教育资源十分稀缺的农村学校,构建学校的特色文化,走“文化兴校” 之路,是一条回归教育本质、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让人们满意的办学之路
期刊
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应起的作用,才能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一、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资金对企业来说异常重要,资金循环和周转良性与否,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效益的高低。所以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而财务管理要以资金管理为中心。  1、加速资金周转,及时收回应收账款。加强公司的资金管理,不断提高资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传播的类型与途径越来越多样化。仅仅依靠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已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许多学习者通过寻找更多的资源来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另一方面许多网站或学习机构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纷纷创设网络学习的情境和推出网上学习的活动,这种融合了课堂与网上的学习方式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在现实中受到教育者的关注。  混合式学习是考虑了传统教学与网络化
期刊
“当你走进繁华的社区,当你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当你走进别人的心灵,当你走进社会参与实践,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感慨万分,你一定会有很多很多的发现。亲爱的同学、亲爱的伙伴,请和我们一起走进快乐的‘体验’”。  听,这是队员们在体验活动中向你发出的召唤。乘着“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的春风,我和队员们一起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实践、体验、感受、领悟,开展了丰富多彩并各具特色的体验活动。  一.体验岗位我能行
期刊
摘要:李清照词的“瘦”字的运用,用法灵活自然,蕴涵丰富,创意出奇,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本文对李词中出现的“三瘦”进行赏析,针对李词中“瘦”字进行审美鉴赏,从而为更好地解读李清照,解读李词提供一点参照。  关键词:李清照词瘦  李清照,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她的出现是中国文学史上令人瞩目的事件,她不仅是封建时代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中最优秀的一个,即使在属于“男人世界”的封建文坛上也是堪称大家。
期刊
教学最优化理论的倡导者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最优化就是以最少的教学投入,产出最佳的教学效果。他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问题的研究特点》中指出: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第一个标准,是每个学生按照所提出的任务,于该时期内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获得最高可能的水平(当然不能低于及格水平)。第二个标准是学生和教师遵守学校和相应指示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我们还注意到,教学最优化的标准,是从任何活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