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姐妹站起来
香港女星何韵诗在一场香港同志游行活动中,高调宣布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并号召同性恋者“出柜”,争取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何韵诗称在青春期时就发觉自己对同性的好感和依赖,这种少年时期的懵懂直接影响了其日后对伴侣的选择。
对于同性恋这种人际现象,很多学者从医学、社会学,还有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虽然理论依据各不相同,但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同性恋除了社会、家庭、文化和心理的因素外,还存在着比较明确和深厚的生物医学基础。也就是说,同性恋这种性取向异化的群体,很大程度是由生理因素或遗传因素决定的。
1993年7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丁·汉默通过基因实验证实,同性恋与基因有关。同性恋者和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在其染色体顶端区域有一个特殊的基因链,这一基因决定了其性指向为同性。汉默等人调查了40名男同性恋,经过同意,提取了他们的细胞做基因检测。汉默发现,这40人中,有30多人的染色体具有相似的基因链。而且这一基因都来自其母亲的遗传,因此可以证实,先天的男同性恋基因来源于他们的母亲。
世界各国的许多同性恋者为汉默的这一研究成果欣喜若狂,公开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上:“感谢基因,妈妈!”而且在美国同性恋最多的城市芝加哥,同性恋者还为生物医学揭示了他们的性指向本质,而走上大街游行欢呼,弹冠相庆。
染色体玩笑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染色体决定了生物的性别,而基因决定了染色体的功能。所以,基因不但会影响生物性征的发育,还会对生物的性取向产生影响。
1991年,英国生物学家发现了“睾丸决定因子”,英文简称为TDF。研究人员认为TDF是一种遗传开关,决定着雄性性别的分化,一旦它在胚胎发育时发挥作用,就可能使胚胎发育成雄性,因此称其为男性基因。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又发现了一个与男性基因作用相反的基因链Wnt-4,如果该基因被激活和履行它的职责,胚胎就会发育成女性,所以认为该基因是女性基因。
但是,基因决定性别和性指向是非常复杂的。性染色体是一个庞大的基因组,目前认可的正常性染色体是,男性为XY核型,女性为XX核型。不过这并不代表性染色体中所有基因都是按男女性别标准表现出来,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功能也有强弱之别。例如,表现为XY男性核型的染色体可能没有男性基因SRY,而表现为女性核型XX的染色体,却没有女性基因Wnt-4。
此外,性别基因的复杂性还有比较个别的现象,即性反转性别。有研究人员统计过,在每500名女性中,就有一人是46XY染色体核型。她们具有女性的生理特征,却拥有男性的染色体核型,生理学上称为性反转女性。相应地,也有为数不多的46XX核型男人,即染色体核型是女性,却受到TDF的影响,外观发育成了男性,因此被称为性反转男性。性反转人由于基因原因,其身体的激素分泌更接近异性,外貌和第二性征也会与正常基因的人有区别,显得更加中性。
像这种染色体与部分基因发生冲突的情况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的性征和性取向就很可能会出现矛盾,成为天生的同性恋者。其中,少数人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厌恶感,希望通过医学手段转变性别,就是现代人常说的变性手术。
外在因素
基因研究为同性恋提供了生物学和医学基础,曾经被荆棘捆绑的感情似乎瞬间爆发了。近几年,“出柜”就成了同性恋圈子中最流行的一件事。出柜是一个舶来词,原文是Come out of the closet,可以直译为“走出衣柜”,意思是向公众公开自己的同性恋取向。因献唱世界杯歌曲《生命之杯》而红遍全球的拉丁歌王瑞奇·马丁,在2010年高调出柜,并通过代孕得到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他的这一行为得到国际同性恋反歧视协会的大力支持。
其实,早在1974年,在公众还普遍对同性恋指责和不屑时,美国心理学会和精神病学协会就发表正式声明,称同性恋不是一种心理或生理疾病,而是少数人正常的性指向,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不必对他们进行矫治。到目前为止,法国、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还有美国的部分州都承认了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权利。2001年4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认定,同性恋行为并不一定属于心理异常。这表明,在学术上中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逐步与国际接轨。
当然,如果一个社会能容忍同性恋,就必须拿出妥善的管理办法,正如对异性婚恋实施管理和保护一样,都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出台。例如,美国新泽西州1997年,在200个同性恋家庭的强烈要求下颁布了一项同性恋家庭可以领养孩子的法令,从而使同性恋家庭抚养孩子成为合法。
基因是决定性取向的重要因素,在胚胎形成时就对日后的择偶产生影响。同性恋是相对于异性恋而言的少数群体,但是不能因此就强迫少数去服从多数,否认和歧视同性恋者,可以说他们的存在同样是天生的。罗素曾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正如一个社会有主流意识形态,也应当允许有非主流意识形态一样,否则就会是万马齐喑的时代。W
香港女星何韵诗在一场香港同志游行活动中,高调宣布自己的同性恋身份,并号召同性恋者“出柜”,争取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何韵诗称在青春期时就发觉自己对同性的好感和依赖,这种少年时期的懵懂直接影响了其日后对伴侣的选择。
对于同性恋这种人际现象,很多学者从医学、社会学,还有心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调查。虽然理论依据各不相同,但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同性恋除了社会、家庭、文化和心理的因素外,还存在着比较明确和深厚的生物医学基础。也就是说,同性恋这种性取向异化的群体,很大程度是由生理因素或遗传因素决定的。
1993年7月,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丁·汉默通过基因实验证实,同性恋与基因有关。同性恋者和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在其染色体顶端区域有一个特殊的基因链,这一基因决定了其性指向为同性。汉默等人调查了40名男同性恋,经过同意,提取了他们的细胞做基因检测。汉默发现,这40人中,有30多人的染色体具有相似的基因链。而且这一基因都来自其母亲的遗传,因此可以证实,先天的男同性恋基因来源于他们的母亲。
世界各国的许多同性恋者为汉默的这一研究成果欣喜若狂,公开在自己的衣服上写上:“感谢基因,妈妈!”而且在美国同性恋最多的城市芝加哥,同性恋者还为生物医学揭示了他们的性指向本质,而走上大街游行欢呼,弹冠相庆。
染色体玩笑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染色体决定了生物的性别,而基因决定了染色体的功能。所以,基因不但会影响生物性征的发育,还会对生物的性取向产生影响。
1991年,英国生物学家发现了“睾丸决定因子”,英文简称为TDF。研究人员认为TDF是一种遗传开关,决定着雄性性别的分化,一旦它在胚胎发育时发挥作用,就可能使胚胎发育成雄性,因此称其为男性基因。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又发现了一个与男性基因作用相反的基因链Wnt-4,如果该基因被激活和履行它的职责,胚胎就会发育成女性,所以认为该基因是女性基因。
但是,基因决定性别和性指向是非常复杂的。性染色体是一个庞大的基因组,目前认可的正常性染色体是,男性为XY核型,女性为XX核型。不过这并不代表性染色体中所有基因都是按男女性别标准表现出来,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功能也有强弱之别。例如,表现为XY男性核型的染色体可能没有男性基因SRY,而表现为女性核型XX的染色体,却没有女性基因Wnt-4。
此外,性别基因的复杂性还有比较个别的现象,即性反转性别。有研究人员统计过,在每500名女性中,就有一人是46XY染色体核型。她们具有女性的生理特征,却拥有男性的染色体核型,生理学上称为性反转女性。相应地,也有为数不多的46XX核型男人,即染色体核型是女性,却受到TDF的影响,外观发育成了男性,因此被称为性反转男性。性反转人由于基因原因,其身体的激素分泌更接近异性,外貌和第二性征也会与正常基因的人有区别,显得更加中性。
像这种染色体与部分基因发生冲突的情况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时,这个人的性征和性取向就很可能会出现矛盾,成为天生的同性恋者。其中,少数人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厌恶感,希望通过医学手段转变性别,就是现代人常说的变性手术。
外在因素
基因研究为同性恋提供了生物学和医学基础,曾经被荆棘捆绑的感情似乎瞬间爆发了。近几年,“出柜”就成了同性恋圈子中最流行的一件事。出柜是一个舶来词,原文是Come out of the closet,可以直译为“走出衣柜”,意思是向公众公开自己的同性恋取向。因献唱世界杯歌曲《生命之杯》而红遍全球的拉丁歌王瑞奇·马丁,在2010年高调出柜,并通过代孕得到了一对双胞胎儿子。他的这一行为得到国际同性恋反歧视协会的大力支持。
其实,早在1974年,在公众还普遍对同性恋指责和不屑时,美国心理学会和精神病学协会就发表正式声明,称同性恋不是一种心理或生理疾病,而是少数人正常的性指向,他们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不必对他们进行矫治。到目前为止,法国、德国、英国、瑞士等国家,还有美国的部分州都承认了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权利。2001年4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认定,同性恋行为并不一定属于心理异常。这表明,在学术上中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逐步与国际接轨。
当然,如果一个社会能容忍同性恋,就必须拿出妥善的管理办法,正如对异性婚恋实施管理和保护一样,都必须有相应的法律出台。例如,美国新泽西州1997年,在200个同性恋家庭的强烈要求下颁布了一项同性恋家庭可以领养孩子的法令,从而使同性恋家庭抚养孩子成为合法。
基因是决定性取向的重要因素,在胚胎形成时就对日后的择偶产生影响。同性恋是相对于异性恋而言的少数群体,但是不能因此就强迫少数去服从多数,否认和歧视同性恋者,可以说他们的存在同样是天生的。罗素曾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正如一个社会有主流意识形态,也应当允许有非主流意识形态一样,否则就会是万马齐喑的时代。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