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是人的思维素质的提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独立思考和正确判断的能力。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同时又是学生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的必要途径。应用题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具有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分数应用题,更有其特殊性。在教学中必须突出思维训练,展开思维过程,培养思维能力,为建立最佳智能结构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掌握基础知识,为发展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只有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比如,只有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才能使他们在没有学习分数除法之前解答这样的题目:有张纸,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多少?学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 ,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用同样的道理,平均分成3份、4份……都可以算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是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透过教材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善于全面地考察数学问题,从知识间的多种联系中去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本质与知识的普遍规律,才能使思维的广度扩大。因此,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注意丰富学生的知识,不断积累已获得的经验,为全面认识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加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系统化。例如:50米比40米多百分之几?应使学生明白,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分数应用题一样。要求相差的分率,这道题有两种解法。第一种解法是根据相差数所占的百分率来解答的,先求出50米比40米多多少米,再求相差数占40米这个标准量的百分之几;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50米是40米的百分之几,再求出这分率比单位“l”多多少。通过两种解法的对比和联系,在解题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启发思考,培养思维独立性
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思维活动是起核心作用的心理因素,只有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才会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某学生从自己的压岁钱中拿出30%捐给灾区,后来爷爷又给他l5元,这时他的钱和原来一样多,他原来有多少钱?这时可启发学生思考:15元所对应的分率是多少?怎样求出标准量?当学生用l5÷【l一(1—30%)】这种方法解答后,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拿出30%,应拿进百分之几他的钱数才不变,那么寻找15元所对应的分率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通过分析推理,学生很快就能得出15元所对应的分率就是30%,从而用15÷30%就能简便解答。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巩固了所学知识,这种探索问题的新途径是学生思维独立性的表现。
四、以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思维活动沿着多种方向展开,以求获得不同的思维结果,具有独特性和多向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其特征,可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向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看待新问题的第一种角度通常都偏向于习惯性思维的角度。教师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学生不断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再重新去构建问题,并提出许多新设想或新解法,这是创造性思维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求异思维。例如:“修一条l440米的公路,3天修了全长的20%,照这样计算,共需几天修完这条公路?”在解题时,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开辟各种解题角度,随着视角的每一次转换,逐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就可以得到如下几种解法:
(1)1440÷(1440×20%÷3)
(2)1÷(20%÷3)
(3)3÷20%
每发现一种新解法,让学生都深刻体验到创造发现的成功和快感。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流畅和深刻。当遇到其他问题时,学生就会用求异思维,找出新办法解决问题。
又如练习题“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120册, [35],文艺书有多少册?”课堂上采用学生补充条件,并由学生讲算理讲答案的形式进行训练。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讨论甚至争论,还可以让学生当“老师”进行评定,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补充了以下条件,并列出相应算式:
这样一题多变的练习,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狭窄性,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拓宽了解题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生以多侧面、多角度来审题,分析题意,思维活动沿着不同方向展开,同时蕴含着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训练,促进知识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一、掌握基础知识,为发展思维能力打下基础
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只有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发展思维能力。比如,只有让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才能使他们在没有学习分数除法之前解答这样的题目:有张纸,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得多少?学生可以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的分子、分母同时乘2得 ,平均分成2份,每份得;用同样的道理,平均分成3份、4份……都可以算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充分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是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有效途径。
二、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透过教材复杂的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善于全面地考察数学问题,从知识间的多种联系中去认识事物,掌握事物的本质与知识的普遍规律,才能使思维的广度扩大。因此,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注意丰富学生的知识,不断积累已获得的经验,为全面认识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加强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系统化。例如:50米比40米多百分之几?应使学生明白,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与分数应用题一样。要求相差的分率,这道题有两种解法。第一种解法是根据相差数所占的百分率来解答的,先求出50米比40米多多少米,再求相差数占40米这个标准量的百分之几;第二种解法是先求出50米是40米的百分之几,再求出这分率比单位“l”多多少。通过两种解法的对比和联系,在解题过程中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启发思考,培养思维独立性
学生在学习知识中,思维活动是起核心作用的心理因素,只有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才会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的题目:某学生从自己的压岁钱中拿出30%捐给灾区,后来爷爷又给他l5元,这时他的钱和原来一样多,他原来有多少钱?这时可启发学生思考:15元所对应的分率是多少?怎样求出标准量?当学生用l5÷【l一(1—30%)】这种方法解答后,可进一步启发学生:拿出30%,应拿进百分之几他的钱数才不变,那么寻找15元所对应的分率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这个问题学生很感兴趣,通过分析推理,学生很快就能得出15元所对应的分率就是30%,从而用15÷30%就能简便解答。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巩固了所学知识,这种探索问题的新途径是学生思维独立性的表现。
四、以多角度考虑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思维活动沿着多种方向展开,以求获得不同的思维结果,具有独特性和多向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其特征,可采用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向形式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看待新问题的第一种角度通常都偏向于习惯性思维的角度。教师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学生不断地从一个角度转向另一个角度,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再重新去构建问题,并提出许多新设想或新解法,这是创造性思维极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求异思维。例如:“修一条l440米的公路,3天修了全长的20%,照这样计算,共需几天修完这条公路?”在解题时,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开辟各种解题角度,随着视角的每一次转换,逐渐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就可以得到如下几种解法:
(1)1440÷(1440×20%÷3)
(2)1÷(20%÷3)
(3)3÷20%
每发现一种新解法,让学生都深刻体验到创造发现的成功和快感。通过类似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流畅和深刻。当遇到其他问题时,学生就会用求异思维,找出新办法解决问题。
又如练习题“学校图书馆有故事书120册, [35],文艺书有多少册?”课堂上采用学生补充条件,并由学生讲算理讲答案的形式进行训练。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启发,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讨论甚至争论,还可以让学生当“老师”进行评定,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补充了以下条件,并列出相应算式:
这样一题多变的练习,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狭窄性,启迪学生思维发展,拓宽了解题思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生以多侧面、多角度来审题,分析题意,思维活动沿着不同方向展开,同时蕴含着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思维训练,促进知识结构的组合,推动思维层次的深入,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