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作新词韵最娇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wboa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文化基础之一,对于中国古代文人而言,音乐与文学一样具有陶冶性情、滋养生命的作用,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古代文人 音乐 歌词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先秦的文献典籍里记载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如神话传说、上古歌谣等,其中难免沾染上后人的穿凿附会,但是也有一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如赵晔的《吴越春秋》记载的上古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上,逐肉”。诗歌以二字短句和简单的节奏,写出了古代先人砍伐竹子,制造弹弓,射出弹丸,射中鸟兽的完整的狩猎过程。《弹歌》是中国最古老的歌谣,也是最早的叙事文学。可见,文学从诞生的那天起,就和音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风、雅、颂”是按照音乐来分类的,《诗经》原本也是配乐的歌辞。《墨子·公孟》曰:“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可见,《诗经》在当时不仅仅是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还可以用弹奏、歌唱、舞蹈来加以表现。
  或许正是因为这种音乐与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使得在此以后的几千年时间里,中国文人的生活也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铸就了他们生命中挥之不去的音乐情结。
  一 文人与歌词创作
  如果以文学和音乐作为两端,那么居于中间的则是具有浓郁音乐情结的中国文人了。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曰:“词曲本不相离,惟词以文言,曲以声言耳。”可见,古代文人言辞优美的文学作品是被广泛传唱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文人就是音乐歌词创作的生力军。优美的诗句对音乐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而悠扬悦耳的音乐又使诗人、文学家的创作受到了启发。由此,诗人与音乐家的关系就显得密不可分了。而这一种情况在唐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如唐代诗人李益的诗便很得音乐家们的喜爱,他们往往不惜一切地求得他的新作,然后拿来谱曲歌唱。有这样一则故事,可以反映出唐代诗人与音乐家之间的密切关系。唐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相约在一个下雪的日子里登楼小酌,玩赏雪景。恰好有十几位宫廷乐官与四位歌妓也来到同一酒楼上赏玩雪景。诗人和音乐家并不相识,自然也就各饮各酒, 互不干扰。过了一段时间,乐声响起,一位歌妓唱起了曲子,仔细听去,唱的却是王昌龄的诗作《芙蓉楼送辛渐》;随后,又有一歌妓接唱了王昌龄的另一首诗作《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听着自是得意非凡,喜形于色。而第三名歌妓唱的则是高适的诗作《哭单父梁九少府》。这时的王之涣便有些坐不住了,他用手指着四位歌妓中容貌最为美丽的一位说:如果这位歌妓唱的不是他写的诗,那么他从此再也不敢在诗坛上论高低,而甘拜王昌龄、高适二人为师。话音未落,那位歌妓便开口唱了起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却果然是王之涣的新作,三个人不由得开怀大笑起来。
  到了宋代,文人创作歌词出现了全盛的局面。在中国古代,文人精通音律的不在少数,但要像宋代那样每个文人都要通晓音乐才能进入创作的时代,却是独一无二的。据说,当时为民间曲子写作歌词的文人,就有二百多位,词牌达七八百个。也正因为每个词人都是音乐人,所以使本来就生动活泼的曲子更加充满了活力。因为,他们可以根据抒情的特点,以曲子为基准进行相应的创作。如词人张炎就相当注重填词和音调的关系,而据他所讲,其父张枢每创作一首歌词都要请一位歌唱家先试唱一遍,然后再根据歌唱的要求来进行修改。张炎本人也认为词应该首先符合谱的要求,写不能唱的词就是白写。他的主张也得到了当时任大晟府官员周邦彦的支持。可见,当时的音乐与词是合为一体的。姜夔在其诗作《过垂虹》中写道:
  “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从其词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音乐和词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潜心于词创作的人数之多、时代音乐水平之高了。
  柳永是北宋颇富盛名的歌词创作家,据《避暑录话》载:“柳永……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而柳永词更是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的程度。除柳永外,宋代许多词人创作的歌词,时至今日仍被广泛传唱。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就在现代的演绎中获得了新的艺术光彩。当优美的女声清幽地唱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时,词人900年前的笑容如在眼前。
  二 文人与音乐演绎
  好的歌词固然重要,但好的作品也需要一个好的音乐演绎者。否则,作品的魅力就不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魏晋时期的嵇康就是一个好的音乐演绎者。嵇康身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不但“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还善于音律。《广记·灵鬼志》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嵇康月夜在月亭抚琴,陡然听到有人赞叹,问其所在,答是冥路中人,出没在这个地方很久了,听到高雅的琴声,忍不住赞出声来。于是邀来相见,兴浓之处,来者授奏《广陵散》,并要嵇康发誓不传人。从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当中,可一窥嵇康的音乐才能。嵇康后因得罪钟会而入狱致死,临刑前仍从容不迫索弹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从此绝矣!《广陵散》主要表现的是战国时代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刺死韩王然后自杀的悲壮故事。此曲旋律激昂、慷慨,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斗争精神。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并对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嵇康倾其毕生之余力演绎了音乐,而音乐高亢的唱吟也为这个濒临绝境、命若悬丝的生命阐释了其应有的高度!
  同时期的陶渊明也是一个善于抚琴的文学家。诗人弃官归家,在宁静优美的田园生活中,以亲自躬耕、辛苦劳作来安顿自己的生命。尽管诗人归隐之后的生活并不好,不仅缺衣少食,还接连遭遇天灾,基本生活都没有很好的保证,但诗人却仍能在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保持乐观、淡泊的气度,除其自身的素养外,最主要的还应是有琴相伴。陶渊明诗歌当中涉及琴的地方很多,如: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拟古》其五)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时运》其四)
  从以上诗歌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不但通晓音乐、解得音声,还善于弹奏。即使在晚年穷困潦倒之时,陶渊明也常抚琴写意。《晋书·陶潜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陶潜……颖脱不羁,任真自得……性不解音,而蓄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素琴无饰,琴弦已无,诗人仍在朋酒之会时,拿出无弦之琴抚弄一番,以助酒兴。诗酒寄兴,琴声寓意,至于琴声是否合乎,高低短长是否合乎节拍,倒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了。所谓“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大概就是指这种境界吧。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诗云:
  “若言琴上有乐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其诗与陶渊明的“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相映成趣。两者都把生活演绎得跟音乐艺术一样。而通过音乐的演奏,他们也都找到了一条可以触摸真实生活的道路。
  三 文人境遇与音乐
   “诗言志,歌咏言”。文人们创作歌词,演奏音乐,同时他们也用音乐表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揭示自己的生存境遇。如蔡文姬自叹身世而作的《胡笳十八拍》,字字句句、声声调调写的都是诗人自己的血泪生活。
  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她不但博学多才,且自幼音乐天赋过人。据历史记载,蔡文姬6岁时就能隔着墙壁听出在大厅弹琴的父亲将第一根弦弹断的声音。可见,从少年时代起,蔡文姬就有非常高的音乐天赋。然而,音乐天赋甚高的蔡文姬的命运却是不幸的。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到达胡地,匈奴左贤王看上了蔡文姬,并封她为王妃。她为左贤王生下了两个儿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她还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在匈奴,蔡文姬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在蔡文姬被掳后的十几年中,曹操基本扫平了北方群雄,并把汉献帝由长安迎到许昌,后来又迁到洛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感念好友蔡邕之交情,得知文姬流落南匈奴,立即派周近做使者,携带黄金千两,白璧一双,到胡地将其赎了回来。被掳时,蔡文姬只有23岁,而离开匈奴时,她已经35岁了。想到就要结束的异乡生活,想到就要离开对自己恩爱有加的左贤王和天真可爱的两个儿子,蔡文姬分不清是悲是喜,只觉得柔肠寸断,泪如雨下。在汉使的催促下,她在恍惚中登车而去,在车轮辚辚的转动声中,12年的生活,点点滴滴地注入蔡文姬的心头,于是,在万千感慨和思绪中。蔡文姬创作了动人心魄、流传千古的《胡笳十八拍》。《胡笳十八拍》全曲共18段,运用了宫、征、羽三种调式,音乐的对比与发展层次分明,分两大层次,前十来拍主要倾述作者身在胡地时对故乡的思恋;后一层次则抒发出作者惜别稚子的隐痛与悲怨。此曲全段都离不开一个“凄”字,后被改编成管子独奏,用管子演奏时那种凄切哀婉的声音直直地透入人心,高则苍悠凄楚,低则深沉哀怨。郭沫若称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是一首自屈原《离骚》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
  四 文人作品与音乐
  中国古代文人工于诗词,通晓音律,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同时他们也有敏锐的音乐感受力,能在他们的文学作品里对音乐作出精彩的描摹。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诗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被后人评为摹写音乐的至美之文。
  作用于听觉的乐声幻化成诗人笔下的文字,可目睹可触摸,遂成绝唱。如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写出了音乐的起伏多变;“芙蓉泣露香兰笑”,写出了音乐的悲抑和欢快。韩愈《听颖诗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出了琴声的缠绵;“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写出了音乐的壮烈;“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风扬”,则写出了琴声的高远。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白居易《琵琶行》中感慨人生的名句,但这首诗更令人称道的则是作品中对音乐的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从“大弦嘈嘈如急雨”到“四弦一声如裂帛”共14句,描写了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到细弱、到无声,到突然而起的疾风暴雨,再到最后一划,戛然而止。诗人在诗中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比较抽象的音乐形象一下子变成了视觉形象。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细,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还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结尾“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则写明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大家都听得入迷了,演奏已经结束,而听者尚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白居易的千古绝唱,使音乐在演奏过程中的大起大落的变化过程清晰可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琵琶乐音的魅力。绝好的音乐,绝好的艺人,绝好的诗人,才有了绝好的音乐描摹。
  五 结语
  中国古代文人心中大多凝结着一份挥之不去的音乐情结。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通晓音律,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而且还能创作歌词,谱写曲子,长于弹奏各种乐器。深厚的文学造诣赋予了他们敏锐的心灵,因而可以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以多样的形式保存下来,飨及后人。
  
   参考文献:
   [1] 朱谦之:《音乐文学简史》,上海泰东图书出版社,1914年版。
   [2] 刘威主编:《音乐审美教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何团喜,男,1973—,陕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声乐教学、合唱指挥,工作单位: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水浒传》这部优秀的古典文学名著,不但在文学描写上,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而且作者还以冷峻的笔法深刻地揭露了宋代封建司法权大于法、贪贿成风、执法随意、刑讯逼供、监狱黑暗的状况,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可供借鉴的教材。  关键词:《水浒传》 封建司法制度 黑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水浒传》取材于北宋宋江起义,是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巅峰
期刊
摘要清代前期白话小说的现实功利性和道德化创作倾向,主要是通过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题材、思想内容、人物形象、结构模式、表现手法等,加以体现的。  关键词:功利性 道德化 创作 倾向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清代前期白话小说的创作意图,大多表述了关注社会现实和以德教化的创作意图,体现了现实性和道德化创作倾向。如世情小说作者,大多以揭示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为小说的创作意图。
期刊
摘要《何典》的文体是变化的,它由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讽刺性小说转化为了讽刺性神怪小说。在讽刺风格得以延续的同时,小说前五回再现了江浙一带的现实,但并没有属于鬼怪的故事;而后五回则有了鬼的超凡能力的描写,从而完成了从现实向鬼怪的转化。  关键词:《何典》 文体 讽刺 鬼怪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何典》是清嘉庆年间问世的一部章回体方言长篇小说,为上海才子张南庄所作,小说每回
期刊
摘要郝思嘉和王熙凤是非常相似的女性人物,但二者的差异也很明显:在理想信念上,前者执着坚强,后者怠慢消极;在品德上,前者诚实守信,后者阴险狡诈;在贪财的本质上,前者是为生计所迫,后者是本性使然;在性格上,前者具有叛逆性、敢于挑战世俗,后者为世俗所迫,最终成为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  关键词:《飘》 《红楼梦》 郝思嘉 王熙凤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郝思嘉和王熙凤是非常相似的女性
期刊
摘要鸟意象是陶渊明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诗人往往运用象征、隐喻的写作手法,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平淡自然的情怀在优美的意境中得到完美凸现。本文通过解读陶诗中的飞鸟、羁鸟、归鸟意象的内涵,揭示了诗人既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又有归隐田园后追求自由平凡人生的另一面。旨在从陶诗鸟意象的探究,走进诗人“人化于自然”的世界。  关键词:陶渊明 鸟 意象 人化于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早期儒家文艺表现理论的核心是认为文艺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以此为中心,儒家的文艺表现理论包括了文艺创作论、文艺功能论和文艺批评论,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  关键词:早期儒家 文艺表现理论 自然流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国早期的文艺理论的核心是认为文艺是人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与表现。这种观念在《诗经》中就有明确的表述。如《小雅·四月》:“君子
期刊
摘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有不少对儿童读者有强烈吸引力、适合他们阅读的童话作品,这些作品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从教几十年的蒲松龄的儿童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劝善惩恶的“救世婆心”,注重对下一代的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对少年儿童的理解与关爱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蒲松龄 《聊斋志异》 童话 儿童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一部有魅力的作品,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期刊
摘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致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历史生活。其中描述的众多农作物、野菜、野果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饮食生活面貌。本文试从《诗经》中选取关于野菜的篇章,并从三个方面探究野菜在中国古人生活中所占的位置。  关键词:《诗经》 野菜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在《论语》中称之为“诗”或“诗三
期刊
摘要艳诗的发展与文学、文化、人性,息息相关。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艳诗的发展反映了人性真实而复杂的一面,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内容,也反映了文学与人学多维交织的状态。具体来说,艳诗具有美文化、生命文化、娱乐文化、男权文化等四个方面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艳诗 美文化 生命文化 娱乐文化 男权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关于艳诗的讨论是一个非常棘手、争论颇多的话题,经久不息的论
期刊
摘要在《艺概》分体研究和宏观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诗概》、《书概》进行比较,在梳理宏观体例的相似性和写作的共性的基础上,着力探求二者之间思想表现的互渗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其成因。  关键词:统一性 互渗性 互通性 成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近代初期的文艺理论家中,以其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所达到的成就而言,刘熙载是突出的一位,尤其是他的《艺概》一书。作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