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大致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历史生活。其中描述的众多农作物、野菜、野果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饮食生活面貌。本文试从《诗经》中选取关于野菜的篇章,并从三个方面探究野菜在中国古人生活中所占的位置。
关键词:《诗经》 野菜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在《论语》中称之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子所整理过的书称之为“经”,“诗”也因此而获得《诗经》的名称。《诗经》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大类,大致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历史生活,是关于古人生存状态宝贵而又翔实的历史资料。东汉公羊学大师何休在《公羊传角诂》中评价《诗经》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细读《诗经》,我们会发现,《诗经》除反映古人生活和喜怒哀乐感情的诗篇外,还描述了众多的农作物、野菜、野食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古人的饮食生活状况。本文试从《诗经》中选取关于野菜的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野菜在中国古人生活中所占的位置。
一 《诗经》中野菜的采集地点
随着对自然界的不断认识,当时的人们逐渐掌握了不同野菜的生长习性,发现不同的地点可以采集到不同类型的野菜。
1 生长在水边的野菜
《鲁颂·泮水》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茆,即莼菜。莼菜是睡莲科莼菜属的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又叫马蹄草、水荷叶、水葵、湖菜、缺盆草等。陆机《疏》云:“茆与荇菜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著手中滑不得停。茎大如匕柄。叶可以生食,又可鬻,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水中皆有。”莼菜可食的是它的嫩叶和幼茎,莼菜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河道、港汊、塘堰都有分布,尤其是浙江杭州的西湖,江苏的太湖,浙江萧山的湘湖等湖泊中,栽培较多,其中又以西湖莼菜最为著名。
历代赞誉莼菜美味的诗文、传说、载述颇多。《晋书·文苑传·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鲈羹脍。”后称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杜甫在《陪王汉州留杜绵州泛房公西湖》中,赞美所吃的莼菜鲈鱼是:“豉化莼丝熟,刀鸣缕飞。”白居易曾任杭、苏二州刺史,他特别爱吃这种鱼脍,并在诗中多次提到,其诗《春末夏初闲游江郭》云:“绿蚊杯香嫩,红丝脍缕肥。”《想东游五十韵》中道:“缕鲜仍细,莼丝滑且柔。”从这些诗中,足见莼菜之美非属一般。
2 生长在山间的野菜
《召南·草虫》曰:“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蕨,即蕨菜。陆机《疏》云:“蕨,山菜也。初生似蒜,茎紫黑色,可食,如葵是也”。据《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载:“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蕨菜别名又叫作龙头菜、如意菜、拳头菜等,属于凤尾蕨科。蕨菜性喜湿润,多生于高山幽谷、草地、林边和疏林下,以阳山坡生长最为旺盛。蕨菜鲜嫩多汁,清香滑嫩中带一点苦味,被誉为“林海山珍”。陆游《饭罢戏示邻曲》诗云:“蕨芽珍嫩压春蔬”,白居易也有《放鱼》诗云:“晓日提竹篮,家童买春蔬。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明代黄裳的《采蕨诗》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皇天养民山有蕨,蕨根有粉民争掘,朝掘暮掘山欲崩,救死岂知筋力竭,……”。可见,蕨菜自古就是人们喜食的蔬菜和穷苦人民的度荒食品。
二 《诗经》中野菜的类型
《诗经》中的野菜,根据可食部位,分为以下种类:
1 根菜类
《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坊记》注云:“葑,蔓菁也,陈、宋之间谓之葑。”陆机云:“葑,芜菁,幽州人或谓之芥。”《方言》云:“荛,芜菁也,陈、楚谓之,齐、鲁谓之荛,关西谓之芜菁,赵魏之郊谓之大芥。”与葑字叶异,音实同,即葑也,须也,芜菁也,蔓菁也,葑苁也,荛也,芥也,七者一物也。葑,即蔓菁。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云:“蔓菁是芥属,根长而白,其味辛苦而短,茎粗叶大而厚阔;夏初起薹,开黄花,四出如芥。结角亦如芥,其子均园,似芥子而紫赤色。六月种者,根大而叶蠹,八月种者,叶美而根小。惟七月初种者根叶俱良。……削净为菹,甚佳。今燕京人以瓶腌藏,谓之‘闭瓮菜’。蔓菁类似萝卜,圆润,根细无筋,辛辣味浓,质地脆嫩,口嚼无渣。”
据明代文学家张岱《夜航船》记载:“诸葛亮武侯出军,凡所止之处必种蔓菁,即萝卜菜,蜀人呼为诸葛菜。其菜有五美:可以生食,一美;可菹,二美;根可充饥,三美;生食消痰止渴,四美;煮食之补人,五美。故又名五美菜。”
苏东坡在他的《东坡羹赋》中记载蔓菁的食法,云:“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可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
2 茎菜类
《鲁颂·泮水》: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尔雅》云:“芹,楚葵。”据《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记载:“芹生水中,叶似芎,其花白色而无实,根亦白色。”“水芹生黑滑地,食之不如高田者宜人,置酒酱中香美。”诗中的芹,即水芹。水芹属于伞形科、水芹菜属的多年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西周人食用的主要野菜,如《周礼·天官·醯人》云:“加豆之实,芹菹免醯。”杜甫《崔氏东山草堂》云:“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宋朝林洪《山家清供》(卷上)曰:“荻芹取根,赤芹取叶与茎,俱可食。二月三月作羹时采之。洗净,入汤焯过,取出,以苦酒研芝麻,入盐少许,与茴香渍之,可作菹。惟瀹而羹之者,既清而馨,犹碧涧然。”
3 叶菜类
《邶风·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即荠菜。荠菜,别名地菜、野荠,又名护生草,鸡心菜、净肠草,为十字花科。荠菜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荠菜叶嫩根肥,味道鲜美,是野蔬中的佳品,自古就深为人们喜食。西晋文学家夏侯湛最爱吃荠菜,并专门写《荠赋》赞颂之:“见芳荠之时生,被畦畴而独繁;钴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鲜。”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中,有过这样的诗句:“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南宋诗人陆游更把荠菜引为知己:“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食荠》)。荠菜吃法很多,可烧菜饭、熬菜粥,炒菜、制馅等。清初柴桑的《燕京杂记》中记载:“荠菜遍生于野外,穷民采之,清晨载以小筐,鬻于市上,味甚甘脆。”荠菜不仅是普通百姓的桌上佳蔬,也是皇家贵族的美食。古人还把采荠、食荠与民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唐代时,每到“立春”人们都要吃荠菜馅的春饼,品尝荠菜为主的春盘,并将它当作礼品相互馈赠。
三 《诗经》中野菜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
《诗经》中描写的众多野菜,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祛病疗疾。
1 艾
《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艾,即艾草。艾草属于菊科,艾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艾,又名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家艾、甜艾、艾蓬、香艾。是古代人取火的重要材料之一,又因古代的医家用艾来灸百病,所以也把艾称作为灸草。“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是古代诗人对艾草的真情描写。中国古代就有着“清明插,端午挂艾”的习俗,端午节到来时,老百姓在自家的门窗上挂上艾叶,用来“避邪”、“祛毒气”。在一些经史书籍身上还记载着在端午节时“悬艾人、藏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等民间习俗的记载。
艾的真正作用还是在医药的运用价值上。《孟子·离娄上》载:“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则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孔之的《艾赋》也有“奇艾急病,糜身挺烟”等记载。可见,艾在当时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写过两本医书:《蕲艾传》和《人参传》。在《蕲艾传》中,李言闻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蕲艾传》可能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而在中国几千年的草药史上,为一味地道的药材而著书的也只有“艾”。在众多的草药中,艾的自身功效极为特殊,它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性微温、味苦、无毒,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其功亦大矣。”(《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可说是充分肯定了艾的功效。
2
《周南·》载:“采采,薄言采之。”陆机《疏》云:“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今药中车前子是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即车前草。车前草又名车轮菜,是车前科车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草的种子车前子是常用的良药,而车前草嫩芽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也是一种美食。陆玑言嫩苗作茹大滑,今人不复啖之。
中医认为,车前草性味甘、寒,入肾、肝、肺经,有利水通淋,利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之功,《本经》言其“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本草纲目》言其“导小肠热,止暑湿泻痢”。
3 谖草
《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颂曰:萱草处处田野有之,俗名鹿葱。五月采花,八月采根。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菹食。时珍曰:“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青翠。五月抽茎开花,六出四垂,朝开暮蔫,至秋深乃尽,其花有红黄紫三色。结实三角,内有子大如梧子,黑而光泽。其根与麦门冬相似,最易繁衍。”《南方草木状》言:“广中一种水葱,状如鹿葱,其花或紫或黄,盖亦此类也。或言鹿葱花有斑纹,与萱花不同时者,谬也。肥土所生,则花浓色深,有斑纹,起重台,开有数月;瘠土所生,则花薄而色淡,开亦不久”(《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谖草,即萱草。萱草是萱草科,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别名众多,有“金针”、“黄花菜”、“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葱”等名。《博物志》中云:“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唐代李峤在《萱》中写到:“屣步寻芳草,忘忧自结丛。黄英开养性,绿叶正依笼。”而白居易的《酬梦得比萱草见赠》中则有:“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在这些诗中,萱草都是作为“忘忧草”来描述的。此外,《周处风土记》云: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草。唐代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则曰:“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这充分反映出萱草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萱草花蕾可作蔬菜,称“金针菜”、“黄花菜”,常用干制品;但以同属其它种如黄花菜、北黄花菜应用较多,叶、根可入药。萱草性味甘凉,具有利湿热、宽胸、消食的功效。治胸膈烦热、黄疸、小便赤涩。《本草纲目》载其“消食,利湿热。”中医认为:萱草根具有利水,凉血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带下、黄疸、便血、乳痈等症。《本草求真》谓:“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诗经》时代采野菜、吃野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这些野菜在当时并不只是劳动人民的食物,其中许多种类的野菜也是统治阶级日常生活及宴客时所用的菜肴原料。《诗经》中关于野菜的记载都足以证明,采食野菜、野果在古人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明)张岱:《夜航船》,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郑瑛珠:女,1971—,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烹饪学、饮食文化史,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
关键词:《诗经》 野菜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孔子在《论语》中称之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孔子所整理过的书称之为“经”,“诗”也因此而获得《诗经》的名称。《诗经》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个大类,大致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的社会历史生活,是关于古人生存状态宝贵而又翔实的历史资料。东汉公羊学大师何休在《公羊传角诂》中评价《诗经》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细读《诗经》,我们会发现,《诗经》除反映古人生活和喜怒哀乐感情的诗篇外,还描述了众多的农作物、野菜、野食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古人的饮食生活状况。本文试从《诗经》中选取关于野菜的篇章,从以下三个方面探究野菜在中国古人生活中所占的位置。
一 《诗经》中野菜的采集地点
随着对自然界的不断认识,当时的人们逐渐掌握了不同野菜的生长习性,发现不同的地点可以采集到不同类型的野菜。
1 生长在水边的野菜
《鲁颂·泮水》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茆。”茆,即莼菜。莼菜是睡莲科莼菜属的多年生宿根水生草本植物,又叫马蹄草、水荷叶、水葵、湖菜、缺盆草等。陆机《疏》云:“茆与荇菜相似,叶大如手,赤圆。有肥者,著手中滑不得停。茎大如匕柄。叶可以生食,又可鬻,滑美。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诸陂泽水中皆有。”莼菜可食的是它的嫩叶和幼茎,莼菜在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河道、港汊、塘堰都有分布,尤其是浙江杭州的西湖,江苏的太湖,浙江萧山的湘湖等湖泊中,栽培较多,其中又以西湖莼菜最为著名。
历代赞誉莼菜美味的诗文、传说、载述颇多。《晋书·文苑传·张翰传》记载:“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鲈羹脍。”后称思乡之情为“莼鲈之思”。杜甫在《陪王汉州留杜绵州泛房公西湖》中,赞美所吃的莼菜鲈鱼是:“豉化莼丝熟,刀鸣缕飞。”白居易曾任杭、苏二州刺史,他特别爱吃这种鱼脍,并在诗中多次提到,其诗《春末夏初闲游江郭》云:“绿蚊杯香嫩,红丝脍缕肥。”《想东游五十韵》中道:“缕鲜仍细,莼丝滑且柔。”从这些诗中,足见莼菜之美非属一般。
2 生长在山间的野菜
《召南·草虫》曰:“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蕨,即蕨菜。陆机《疏》云:“蕨,山菜也。初生似蒜,茎紫黑色,可食,如葵是也”。据《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载:“蕨,处处山中有之。二、三月生芽,拳曲状如小儿拳。”蕨菜别名又叫作龙头菜、如意菜、拳头菜等,属于凤尾蕨科。蕨菜性喜湿润,多生于高山幽谷、草地、林边和疏林下,以阳山坡生长最为旺盛。蕨菜鲜嫩多汁,清香滑嫩中带一点苦味,被誉为“林海山珍”。陆游《饭罢戏示邻曲》诗云:“蕨芽珍嫩压春蔬”,白居易也有《放鱼》诗云:“晓日提竹篮,家童买春蔬。青青芹蕨下,叠卧双白鱼。”明代黄裳的《采蕨诗》更加贴近生活实际:“皇天养民山有蕨,蕨根有粉民争掘,朝掘暮掘山欲崩,救死岂知筋力竭,……”。可见,蕨菜自古就是人们喜食的蔬菜和穷苦人民的度荒食品。
二 《诗经》中野菜的类型
《诗经》中的野菜,根据可食部位,分为以下种类:
1 根菜类
《邶风·谷风》:“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坊记》注云:“葑,蔓菁也,陈、宋之间谓之葑。”陆机云:“葑,芜菁,幽州人或谓之芥。”《方言》云:“荛,芜菁也,陈、楚谓之,齐、鲁谓之荛,关西谓之芜菁,赵魏之郊谓之大芥。”与葑字叶异,音实同,即葑也,须也,芜菁也,蔓菁也,葑苁也,荛也,芥也,七者一物也。葑,即蔓菁。李时珍《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云:“蔓菁是芥属,根长而白,其味辛苦而短,茎粗叶大而厚阔;夏初起薹,开黄花,四出如芥。结角亦如芥,其子均园,似芥子而紫赤色。六月种者,根大而叶蠹,八月种者,叶美而根小。惟七月初种者根叶俱良。……削净为菹,甚佳。今燕京人以瓶腌藏,谓之‘闭瓮菜’。蔓菁类似萝卜,圆润,根细无筋,辛辣味浓,质地脆嫩,口嚼无渣。”
据明代文学家张岱《夜航船》记载:“诸葛亮武侯出军,凡所止之处必种蔓菁,即萝卜菜,蜀人呼为诸葛菜。其菜有五美:可以生食,一美;可菹,二美;根可充饥,三美;生食消痰止渴,四美;煮食之补人,五美。故又名五美菜。”
苏东坡在他的《东坡羹赋》中记载蔓菁的食法,云:“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皆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瓷碗,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可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
2 茎菜类
《鲁颂·泮水》: “思乐泮水,薄采其芹。”《尔雅》云:“芹,楚葵。”据《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六卷)记载:“芹生水中,叶似芎,其花白色而无实,根亦白色。”“水芹生黑滑地,食之不如高田者宜人,置酒酱中香美。”诗中的芹,即水芹。水芹属于伞形科、水芹菜属的多年水生宿根草本植物,是西周人食用的主要野菜,如《周礼·天官·醯人》云:“加豆之实,芹菹免醯。”杜甫《崔氏东山草堂》云:“盘剥白鸦谷口栗,饭煮青泥坊底芹。”宋朝林洪《山家清供》(卷上)曰:“荻芹取根,赤芹取叶与茎,俱可食。二月三月作羹时采之。洗净,入汤焯过,取出,以苦酒研芝麻,入盐少许,与茴香渍之,可作菹。惟瀹而羹之者,既清而馨,犹碧涧然。”
3 叶菜类
《邶风·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荠,即荠菜。荠菜,别名地菜、野荠,又名护生草,鸡心菜、净肠草,为十字花科。荠菜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遍布中国南北各地。荠菜叶嫩根肥,味道鲜美,是野蔬中的佳品,自古就深为人们喜食。西晋文学家夏侯湛最爱吃荠菜,并专门写《荠赋》赞颂之:“见芳荠之时生,被畦畴而独繁;钴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鲜。”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中,有过这样的诗句:“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南宋诗人陆游更把荠菜引为知己:“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食荠》)。荠菜吃法很多,可烧菜饭、熬菜粥,炒菜、制馅等。清初柴桑的《燕京杂记》中记载:“荠菜遍生于野外,穷民采之,清晨载以小筐,鬻于市上,味甚甘脆。”荠菜不仅是普通百姓的桌上佳蔬,也是皇家贵族的美食。古人还把采荠、食荠与民俗紧密联系在一起,唐代时,每到“立春”人们都要吃荠菜馅的春饼,品尝荠菜为主的春盘,并将它当作礼品相互馈赠。
三 《诗经》中野菜的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
《诗经》中描写的众多野菜,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祛病疗疾。
1 艾
《王风·采葛》:“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艾,即艾草。艾草属于菊科,艾属,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艾,又名冰台、艾蒿、医草、灸草、蕲艾、家艾、甜艾、艾蓬、香艾。是古代人取火的重要材料之一,又因古代的医家用艾来灸百病,所以也把艾称作为灸草。“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无意争颜呈媚态,芳名自有庶民知”。这是古代诗人对艾草的真情描写。中国古代就有着“清明插,端午挂艾”的习俗,端午节到来时,老百姓在自家的门窗上挂上艾叶,用来“避邪”、“祛毒气”。在一些经史书籍身上还记载着在端午节时“悬艾人、藏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等民间习俗的记载。
艾的真正作用还是在医药的运用价值上。《孟子·离娄上》载:“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中则有“越人熏之以艾”的记载,孔之的《艾赋》也有“奇艾急病,糜身挺烟”等记载。可见,艾在当时已成为重要而常用的治病药物。著名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曾写过两本医书:《蕲艾传》和《人参传》。在《蕲艾传》中,李言闻赞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蕲艾传》可能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艾叶的专著,而在中国几千年的草药史上,为一味地道的药材而著书的也只有“艾”。在众多的草药中,艾的自身功效极为特殊,它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性微温、味苦、无毒,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安康,其功亦大矣。”(《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五卷)),可说是充分肯定了艾的功效。
2
《周南·》载:“采采,薄言采之。”陆机《疏》云:“马舄,一名车前,一名当道,喜在牛迹中生,故曰车前,当道也。今药中车前子是也。幽州人谓之牛舌草。”,即车前草。车前草又名车轮菜,是车前科车前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车前草的种子车前子是常用的良药,而车前草嫩芽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也是一种美食。陆玑言嫩苗作茹大滑,今人不复啖之。
中医认为,车前草性味甘、寒,入肾、肝、肺经,有利水通淋,利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之功,《本经》言其“气癃止痛,利水道小便,除湿痹。久服轻身耐老”。《本草纲目》言其“导小肠热,止暑湿泻痢”。
3 谖草
《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颂曰:萱草处处田野有之,俗名鹿葱。五月采花,八月采根。今人多采其嫩苗及花跗作菹食。时珍曰:“萱宜下湿地,冬月丛生。叶如蒲、蒜辈而柔弱,新旧相代,四时青翠。五月抽茎开花,六出四垂,朝开暮蔫,至秋深乃尽,其花有红黄紫三色。结实三角,内有子大如梧子,黑而光泽。其根与麦门冬相似,最易繁衍。”《南方草木状》言:“广中一种水葱,状如鹿葱,其花或紫或黄,盖亦此类也。或言鹿葱花有斑纹,与萱花不同时者,谬也。肥土所生,则花浓色深,有斑纹,起重台,开有数月;瘠土所生,则花薄而色淡,开亦不久”(《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六卷))。谖草,即萱草。萱草是萱草科,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别名众多,有“金针”、“黄花菜”、“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葱”等名。《博物志》中云:“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唐代李峤在《萱》中写到:“屣步寻芳草,忘忧自结丛。黄英开养性,绿叶正依笼。”而白居易的《酬梦得比萱草见赠》中则有:“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在这些诗中,萱草都是作为“忘忧草”来描述的。此外,《周处风土记》云: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草。唐代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则曰:“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这充分反映出萱草在古代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萱草花蕾可作蔬菜,称“金针菜”、“黄花菜”,常用干制品;但以同属其它种如黄花菜、北黄花菜应用较多,叶、根可入药。萱草性味甘凉,具有利湿热、宽胸、消食的功效。治胸膈烦热、黄疸、小便赤涩。《本草纲目》载其“消食,利湿热。”中医认为:萱草根具有利水,凉血之功。主治水肿、小便不利、带下、黄疸、便血、乳痈等症。《本草求真》谓:“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去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消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在《诗经》时代采野菜、吃野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这些野菜在当时并不只是劳动人民的食物,其中许多种类的野菜也是统治阶级日常生活及宴客时所用的菜肴原料。《诗经》中关于野菜的记载都足以证明,采食野菜、野果在古人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
参考文献:
[1] 《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 《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明)张岱:《夜航船》,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郑瑛珠:女,1971—,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烹饪学、饮食文化史,工作单位: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