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与重要性

来源 :校园英语·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q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美文学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但通过对现阶段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状况进行研究发现,英美文学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忽视,地位普遍偏低。本文阐述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并从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语言技能、培养人文素养、增强文化包容、提高交际能力等五个维度阐述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英美文学;大学英语教学;素养;能力
  【作者简介】潘玉华(1975.05.30-),女,汉族,上海人,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现今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将四、六级考试视为英语教学的“终点”,过于重视英语的基本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素养提升。基于此,笔者例证了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以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带来教学反思。
  一、引言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才的质量,也关系着国家的发展。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教育中的公共必修课之一,承担了人文教育的重任,其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水平。与此同时,我国对各行业人才的需求逐渐全面化、国际化,对其英语水平也有了进一步要求。而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仍然更为注重基础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学目的局限于四、六级考试过关而非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为了改善这一现象,就必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化教育,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新力量”,充分发挥英美文学作品的“润物细无声”的优势,为中西方文化搭建“桥梁”,落实其跨文化教育的功能,有效培养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语言能力、沟通交流等能力,使其服务于国家战略,为国家的发展输送高素质、高能力、高执行力的人才。
  二、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与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服务于四、六级考试,“题海战术”成为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首选”。而通过对大学英语教材进行研究发现,教材选编的文章包含了大量的四、六级词汇与相关知识点,且其语言规整、句式复杂,虽然涉猎范围较广、文章题材多样化,但是内容过于枯燥,无法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提升学生的学科学习兴趣。同时,许多英美文学作品是生动而有趣的,能有效地弥补英语教材的缺憾。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对部分课文中涉及的英美文学知识进行拓展,分析该文学作品中的西方文化内容,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感性因子充分引起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的共鸣,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大学英语教材《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册第八单元的Section A部分"There’ s a Lot More to Life than a Job"一课的教学中,由于语句冗长、句式复杂,学生往往缺乏学习主动性,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低、教学效果差等现象。若教师以文中名句“We ought to give our ability to our work but our genius to our lives(我们应该把我们的能力献给工作,而把我们的天赋献给生活)”为切入点展开对于奥斯卡·王尔德其人其思想的探索,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在对王尔德的相关资料进行介绍时,作者选取其耳熟能详的童话作品《夜莺与玫瑰》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充分感受其文字的优美,从而进一步论证其“为了艺术而艺术”的观点。在此过程中,通过英美文学的引入,教师将趣味、深度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吸收知识。
  2.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系统的构建是日积月累的,是一个由“量”到“质”的转变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的。因此,只有累积大量的素材,实现语料的大量输入,才能有效落实语言技能的提升。而其中,英美文学作品具有巨大的优势。一方面,它是人类文学的心血结晶,拥有巨大的语料宝库,且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另一方面,文学语言是最高层次的语言美学,凝聚了来自各国、各时代文学家的语言智慧。而事實上,如果脱离了文学作品本身,部分经典的日常用语表达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经典英美文学作品。通过大量阅读英美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轻易感受到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词汇使用方式,也轻松地体会到极致、精准、幽默等各种情感,能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所塑造的文学世界。而通过短时间、密集的语言现象的接触,学生的语感和英语应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语句的理解也不再拘泥于逐字逐句的翻译。
  以"feet of clay"一词为例,若缺乏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对典故的了解,学生容易“望文生义”,将其翻译为“泥足”。而将其置于实际语意中,其含义着实令人费解。而此时结合英美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可知,"feet of clay"的典故来自《圣经·但以理书》第二章,巴比伦国王Nebuchadnezzar梦见了一尊金脑袋、银臂膀与胸、铜腹股、铁腿、脚一半是铁一半是泥(his feet part of iron and part of clay)的巨像,而当一块小石头击打了该巨像的脚,它便瞬间坍塌,分崩离析。由此可知,脚一半是铁一半是泥脚是巨像的“致命弱点”。而通过对相应文学作品的阅读,"feet of clay"的引申意义便水落石出——内在缺陷、致命弱点(尤其是大人物)。与此同时,学生还学到了其常用搭配词语为"have/has/had",并明确了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提升了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科学之父”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核心在于道德的培养。人文素养是大学教育的必修部分,它包含了学生在人文方面所具备的所有品质,是高校学生素质的镜像反映,也是学生道德审美的具体体现。而英美文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中能有效地落实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功能。英美文学作品中涉及大量的人文知识,渗透了大量的人文思想,并塑造了独特的道德体系。它通过逼真的故事情节来搭建学生与世界的“桥梁”,让学生了解相应国家的风俗、习惯、社会价值观等。通过不断地自我思考,从而不断提升文化修养,开阔眼界,熏陶情操,完美人格,树正三观。而通过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思考,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西方国家的道德价值观体系,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的道德审美,提高了自身的道德甄别能力。
  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梳理总结可以发现,英美文学作品中大多有着道德教化的影子,交织着“善”与“恶”,引导人们展开对“善”与“恶”的思考。以19世纪英国作家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的作品《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为例,在这部半自传的作品中,作者在塑造不同阶级的人物过程中充分反映了当时英国的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及社会价值体系,也直白地揭露了资本家对无产人士的剥削与欺压,更抨击了“文明”外衣下的道德堕落。而在“善”与“恶”的搏斗过程中,大卫·科波菲尔最终取得了胜利,实现了“惩恶扬善”。而狄更斯也借由大卫·科波菲尔的身份充分地表达了自身的人生态度,宣扬了人道主义观点。事实上,在英美文学作品中,以鞭挞社会丑恶、弘扬道德为创作目的作品屡见不鲜。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尤其注重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借由英美文学作品的应用坚持提高学生的道德审美,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甄别能力、价值观判断能力。
  4.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规则的建立是为了达到“交流”的目的,因此,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考试的“过关”,而在于学生交际能力的提升。而交际的本质是信息的交换,交际的实际效果取决于信息的“发出者”与信息的“接受者”是否赋予了交换信息同等的含义。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做到信息交换“对称性”的难度急剧上升。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更要提升学生的人文内涵,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应用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英美文学“破除”学生的母语思维定势,跟随作者的阐述,明确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情感,融入目标国家的文化,同时也要借助不断的实践活动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锻炼。
  为了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不仅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英美文学、渗透目标国家的文化环境,更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交际能力的锻炼。因此,教师首先要有针对性地筛选英美文学中的各类文化阅读材料,用丰富的案例帮助学生客观评价中外文化差异。而针对常见的中外文化误解、文化冲突,教师要及时予以纠正。而在实践活动中,“角色扮演”能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程度。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为例。文章介绍了奥黛丽·赫本的生平事迹,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文章的人文内涵,教师播放、赫本主演的电影《窈窕淑女》的片段,同时截取原著中相应的文字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而通过给学生布置表演任务,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学生对对应国家文化的理解,有效地促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英語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国际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而英美文学作为西方国家文化的有力载体,不仅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大量、生动、翔实的英语语料,还能搭建学生与西方文化间的“桥梁”,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它能有效实现大学英语教材“缺陷”的“优化”,为学生学习兴趣、语言能力、人文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思路。因此,将英美文学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3.
  [2]王成.浅析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融合[J].英语广场, 2020(2):68-70.
  [3]张丽萍.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作品的探索[J].海外英语,2020(4):114-115.
  [4]李恬恬.英美文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分析[J].校园英语,2017 (17):32.
  [5]强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学教学探讨[J].英语广场,2017(7):93-94.
其他文献
In this paper, the interactional function of relexicalisation in classroom discourse is analyzed. The classroom discourse took place in a listening and speaking lesson. The lesson in this study, taugh
【摘要】本研究主要探讨阅读圈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阅读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积极投入文本阅读,但大部分学生阅读态度仍然表现为被动接受,缺乏主动性;能够促使思辨行为的发生,但是思辨能力主要表现为“记忆”和“理解”两个较低认的知层次。  【关键词】阅读圈;课堂参与度;阅读态度;思辨能力  【作者简介】孟红莲(1981-),女,汉族,河北保定人,西藏
【摘要】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本质是角色扮演,构成戏曲的所有因素都体现并服务于这个本质,戏曲服饰是演员用以扮演角色的最直接、最形象的因素,故考察中国古代戏曲服饰问题,对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的表演及其本质都是很有意义的。但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戏曲形态问题缺乏重视,目前关于戏曲服饰的研究不足,本文将结合戏曲的发展和演变,研究戏曲服饰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历史。  【
【摘要】特拉维夫学派在开展翻译工作时,在文本语言基础上,将经济等因素融入作品翻译中,对当代翻译事业的推进有着不可替代的指导作用。而探究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的归属,可实现对该翻译理论的科学归类,明确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向。因此,本文以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埃文·佐哈尔、吉迪恩·图为切入点,从佐哈尔、图里的翻译理论,对特拉维夫学派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展开分析,希望给予相关从业者建议与参考
【摘要】本文旨在了解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及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文章结合目前大学英语听力的现状,发现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不足之处,并提出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但充分的发挥了学生们学习英语听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们的英语听力能力,还提升了整个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水平。  【关键词】混合模式教学;大学英语听力;网络课
【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metaphorical meaning of “resemblance” and the wicked purposes of the characters in Vladimir Nabokov’s early work Despair. And it reveals that the purpose of Na
【摘要】“思维导图”让学生按照图形与文本的组合记忆单词和语块、按照思维导图将散乱语言归类记忆和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时效。  【关键词】思维导图;逻辑顺序;学习策略  【作者简介】许妮,福建省漳平市永福菁华小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大学英语老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可以将信息化技术融入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互联网 ;英语混合式教学  【作者简介】褚菁玉,呼和浩特职业学院。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应用型职业本科教学中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在进行新型课程建设过程师生关系重新构建工作成效不高的产生的原因,并以笔者建设精品课程《英语泛读》为例,提出了可行性解决方法。  【关键词】新型课程建设;高职院校师生关系;重构  【作者简介】刘海云(1974.03-),女,汉族,江西宜春人,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课题名称:江西省人文社科学研究项目: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新型课程建设与高职
【摘要】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初中英语教师们的认可,并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其模式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英语阅读课堂的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应用策略进行简述,进而更好地提高其阅读效率,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初中;英语阅读;应用  【作者简介】阮玥(1983.02.11-),汉族,福建莆田人,福州第十九中学,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