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离不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尤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就历史教学中如何从审美教育入手优化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作一探讨。
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说:"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正由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的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即优化非智力因素,一直是人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苦心探讨的课题。根据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
首先,这是由审美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总之,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①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其次,这也是由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的方式,是以坚韧不拔的方式还是以畏却退缩、望而生畏的方式,是以勤劳的方式还是以懒惰的方式去干,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要使学生去想学,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去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②
二、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③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三、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非智力因素的现实作用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的吟诵;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赏鉴;讲述巴黎公社时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讲述鸦片战争时一部《林则徐》的放映……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一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愿望、动机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美的感受。"④可见崇高的、美的形象对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的培养的重要。历史教材中,从"匈奴未灭,何以家还"的霍去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报国赤诚,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尤其是"五四"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千万革命者,历尽困苦、艰辛和磨难,为中国人民留下的惊天动地的不朽诗篇,……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之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学习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完善个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对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人生目标有帮助,而且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也很有意义。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美的形象比比皆是: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从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到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却矢志不渝,最终写成《史记》……,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⑤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决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够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⑥"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总之,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为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早日成才。
沈德立在《非智力因素与成才》丛书中说:"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正由于非智力因素在人的学习、成才过程中的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即优化非智力因素,一直是人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苦心探讨的课题。根据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和历史学科的特点,我认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是优化非智力因素的重要途径
首先,这是由审美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教育学认为,无论是自然形态的审美对象,还是社会形态的审美对象,它们都具有形象性和感染性的特点。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总之,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①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其次,这也是由非智力因素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由先天遗传决定,而非智力因素则主要由后天"习得"决定,优化非智力因素更有赖于后天的培养。中国古代有句名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意思是说,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智力因素决定一个人能不能干,而非智力因素不仅决定一个人肯不肯干,而且决定着他是以积极的方式还是以消极的方式,是以坚韧不拔的方式还是以畏却退缩、望而生畏的方式,是以勤劳的方式还是以懒惰的方式去干,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而要使学生去想学,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去以顽强的意志攀登科学的高峰,就必须从美入手,从情入手,用具体的、鲜明的美的形象去感染他,以真情实感去打动他。诚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人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②
二、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
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因素,若"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五代以后之词,元以后之小说与剧本,以及历代著名之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无不于教育之中行其美育之作用。""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含美育之原素。"③史之所存,美之所在,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座美育的宝库。这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激发其对历史学生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
三、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对优化非智力因素的现实作用
1、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指人力求接触、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爱好活动的意识倾向。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审美因素极为广泛:讲述红军长征时一首《七律·长征》的吟诵;讲述文艺复兴时一幅《蒙娜丽莎》的赏鉴;讲述巴黎公社时一曲《国际歌》的播放;讲述鸦片战争时一部《林则徐》的放映……这些众多的审美因素,一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体现,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
2、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这一活动,并使之朝向某一目标进行,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内部动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愿望、动机的源泉就在于儿童脑力劳动的特点本身,在于思维的感情色彩,在于美的感受。"④可见崇高的、美的形象对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的培养的重要。历史教材中,从"匈奴未灭,何以家还"的霍去病,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从顾炎武"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报国赤诚,到谭嗣同"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尤其是"五四"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千万革命者,历尽困苦、艰辛和磨难,为中国人民留下的惊天动地的不朽诗篇,……中华民族在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中涌现的可歌可泣的英雄豪杰、前赴后继的志士仁人以及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美的品质、智慧和思想,对培养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人民之利益"而学习的高尚学习动机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一种心理过程。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完善个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对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人生目标有帮助,而且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也很有意义。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历史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美的形象比比皆是:从手执汉节十九年不降的苏武,到出生入死六次东渡的鉴真;从布鲁诺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七年而毫不动摇,到司马迁踏遍全国各地,历尽十年艰辛,虽受腐刑却矢志不渝,最终写成《史记》……,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诚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青年时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比任何时期都更多地同道德高尚的言行的追求结合在一起。"⑤
4、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或对象所持态度的体验。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是推动一个人走上成才之路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高尚的情感的培养,决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的教育。"假如在言语旁边没有艺术的话,无论什么样的道德训诫也不能够在年轻人的心灵里培养出良好的、高尚的情感来。"⑥"感人者莫先乎情",审美教育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能感人,美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中华民族悠悠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可培养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革的美的规律,可增强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振兴中华的崇高责任感;历史上风云人物、民族英雄的惊天伟绩,可激发学生刻苦学习、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情感。
总之,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切实加强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为培养他们的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打下基础,对于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升华,情感、意志的磨练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早日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