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例举了当前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之处,然后结合自身的实践,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
《科学新课程标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以下要求:
1、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解释重大自然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有关的问题,反对迷信、伪科学。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形成猜测、技术设计、交流合作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因此,作为科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科学实验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仪器不足,演示实验太少。
例如,有些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对于结论的得出,非常重要,但由于教学条件限制,没有相应的实验仪器,只能口头上讲述一遍,学生根本没有印象,有好几次,笔者到实验室取实验仪器,却被告知没有或者坏了,只能空手而归。
2、部分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记得有一次公开课,上课内容是《大气压强》,一个老师在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时,课本上讲到大气压强很大,八匹马也不能拉开这个球,结果讲台上来一个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这个球拉开了,原因是该教师实验准备不足,马德堡半球没有抽成真空,两个半球边缘密封性不好,致使实验失败,使学生对实验结论半信半疑。
3、学生分组实验,形式单板,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通常是:教师讲述→演示→分析归纳→学生记忆→学生实验。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教材,确定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按照实验册的实验步骤,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对照书本,在设计好的表格中填上实验现象或者数据,学生处于完全的被动学习,不能考虑学生的个人能力差异,个性特点,虽然这种教学会有利于教师的管理,但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说,一堂实验课45分钟,教师讲述、演示、归纳等,用去了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时间,还有多少呢?这样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的拓展、发散吗?
4、学生的实验习惯差,动手能力弱。
有一些学生,平时上课不注意老师的实验操作,导致自己实验时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在连接串并联电路时,有些学生没有对照电路图就开始乱接电路,结果出现了开路、短路的现象,更有甚者,在进行带电操作,试想一下,现在接触的是低压电源,将来是220伏,380伏的高压电源,触电了怎么办呢?正确的接法是:
①观察电路,检查各电路元件(小灯泡、低压电源、开关等)规格、好坏;
②按照电路图顺序,将各电路元件位置放好;
③先连接串联部分电路,然后找到分支点;
④再将并联部分电路连到分支点上。
因此,实验之前,教师必须使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不能没有一点实验习惯,一进实验室,好像到了菜市场,学生吵吵闹闹,场面无法控制。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实验室硬件投入,及时进行仪器维护。
①每隔一学期,学校应该全面检查一下实验室的仪器配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购买,特别是学生实验仪器、教师上课的演示实验仪器,一定要备足,备好。作为学校,宁愿减少一些所谓“面子”工程,也要买必需的实验仪器,因为这是加强实验教学的基本前提。
②实验室应配备专职教师,定期检查仪器使用情况,加强仪器的维护和保养,记得有一次,做学生分组实验《质量的测量》,要用的仪器,天平和砝码,许多居然生锈了,这个学生分组实验,只好不了了之,草草收场。
2、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作为教师,平时备课时,尤其是实验课,更应该先自己操作一番,确保演示实验能一次成功,对于学生分组实验,要能准确预知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总之,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确保实验的成功。
3、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把书本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使实验结论不确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同时,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都有很好是促进作用。例如,做完“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后,本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要测量一个小木块的密度,应当对上述实验做怎样的改进?学生马上兴趣大增,积极思考,并动手实验,最后总结出三种方法:
①上压法:用一枚很细小的针将木块全部压入水下面,根据量筒内水的体积差,算出密度。
②下拉法:将木块和铁块绑在一起,让整个木块全部下沉,也能算出密度。
③将木块放入密度很小的油中,木块也会下沉,从而算出其密度。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良好的实验习惯,指的是正确的观察习惯、规范的操作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数据记录习惯、独立的分析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的习惯。
对于观察,必须让学生先明确这堂实验课观察的目的、观察的对象,以及观察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马上静下心来,将心思投入到实验中去。
对于操作,要让学生了解各种仪器的作用,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如量筒的使用
①明确它的量程、最小刻度。②必须使它平放在桌面上。③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对于数据的记录与分析,首先要的是真实,实验数据必须要实事求是,不能任意造假,其次,让学生分析数据,知道哪些是正确数据,哪些是错误数据。本人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总是要求学生实验结束后上交数据记录的表格,发现伪造的数据或者与实验事实严重不符,退回去重新做实验,直到学生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实验真正成功为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 。”通过加强、改进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探究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实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方红锋.《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说
[2]张为民.新课改中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冯占希.开展探究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科学素养 实验教学 科学探究
《科学新课程标准》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以下要求:
1、能用所学的科学知识与技能解释重大自然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有关的问题,反对迷信、伪科学。
2、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收集信息、形成猜测、技术设计、交流合作和科学思维的能力。
因此,作为科学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科学实验教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实验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当前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实验仪器不足,演示实验太少。
例如,有些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对于结论的得出,非常重要,但由于教学条件限制,没有相应的实验仪器,只能口头上讲述一遍,学生根本没有印象,有好几次,笔者到实验室取实验仪器,却被告知没有或者坏了,只能空手而归。
2、部分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记得有一次公开课,上课内容是《大气压强》,一个老师在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时,课本上讲到大气压强很大,八匹马也不能拉开这个球,结果讲台上来一个学生,轻轻松松的就这个球拉开了,原因是该教师实验准备不足,马德堡半球没有抽成真空,两个半球边缘密封性不好,致使实验失败,使学生对实验结论半信半疑。
3、学生分组实验,形式单板,限制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通常是:教师讲述→演示→分析归纳→学生记忆→学生实验。也就是说,教师根据教材,确定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按照实验册的实验步骤,然后学生按部就班,对照书本,在设计好的表格中填上实验现象或者数据,学生处于完全的被动学习,不能考虑学生的个人能力差异,个性特点,虽然这种教学会有利于教师的管理,但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比如说,一堂实验课45分钟,教师讲述、演示、归纳等,用去了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时间,还有多少呢?这样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的拓展、发散吗?
4、学生的实验习惯差,动手能力弱。
有一些学生,平时上课不注意老师的实验操作,导致自己实验时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在连接串并联电路时,有些学生没有对照电路图就开始乱接电路,结果出现了开路、短路的现象,更有甚者,在进行带电操作,试想一下,现在接触的是低压电源,将来是220伏,380伏的高压电源,触电了怎么办呢?正确的接法是:
①观察电路,检查各电路元件(小灯泡、低压电源、开关等)规格、好坏;
②按照电路图顺序,将各电路元件位置放好;
③先连接串联部分电路,然后找到分支点;
④再将并联部分电路连到分支点上。
因此,实验之前,教师必须使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讲,不能没有一点实验习惯,一进实验室,好像到了菜市场,学生吵吵闹闹,场面无法控制。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加强实验室硬件投入,及时进行仪器维护。
①每隔一学期,学校应该全面检查一下实验室的仪器配备情况,发现不足,及时购买,特别是学生实验仪器、教师上课的演示实验仪器,一定要备足,备好。作为学校,宁愿减少一些所谓“面子”工程,也要买必需的实验仪器,因为这是加强实验教学的基本前提。
②实验室应配备专职教师,定期检查仪器使用情况,加强仪器的维护和保养,记得有一次,做学生分组实验《质量的测量》,要用的仪器,天平和砝码,许多居然生锈了,这个学生分组实验,只好不了了之,草草收场。
2、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教师应积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作为教师,平时备课时,尤其是实验课,更应该先自己操作一番,确保演示实验能一次成功,对于学生分组实验,要能准确预知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总之,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确保实验的成功。
3、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把书本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使实验结论不确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同时,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都有很好是促进作用。例如,做完“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后,本人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要测量一个小木块的密度,应当对上述实验做怎样的改进?学生马上兴趣大增,积极思考,并动手实验,最后总结出三种方法:
①上压法:用一枚很细小的针将木块全部压入水下面,根据量筒内水的体积差,算出密度。
②下拉法:将木块和铁块绑在一起,让整个木块全部下沉,也能算出密度。
③将木块放入密度很小的油中,木块也会下沉,从而算出其密度。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都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
良好的实验习惯,指的是正确的观察习惯、规范的操作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数据记录习惯、独立的分析数据并得出实验结论的习惯。
对于观察,必须让学生先明确这堂实验课观察的目的、观察的对象,以及观察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马上静下心来,将心思投入到实验中去。
对于操作,要让学生了解各种仪器的作用,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如量筒的使用
①明确它的量程、最小刻度。②必须使它平放在桌面上。③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对于数据的记录与分析,首先要的是真实,实验数据必须要实事求是,不能任意造假,其次,让学生分析数据,知道哪些是正确数据,哪些是错误数据。本人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总是要求学生实验结束后上交数据记录的表格,发现伪造的数据或者与实验事实严重不符,退回去重新做实验,直到学生自己找到问题所在,实验真正成功为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的需要 。”通过加强、改进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认知、探究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实验,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所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方红锋.《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解说
[2]张为民.新课改中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冯占希.开展探究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