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余光中说:“意象是构成诗的艺术之基本条件之一。”一篇成功的诗作,往往具有独创性的意象。它是诗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构成诗歌内蕴的核心和基础;它是意与象的互相渗透、和谐统一,是自然物象的心态化,内蕴了作者强烈的审美体验。
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每种意象在古诗词鉴赏中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作用。古典诗词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词家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露表白,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从诗歌语言的基本元素——意象入手激发学生原有的积累储备,引导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意象思维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鉴赏,依言成象、辨象会意,融入诗词的意境,加深其对诗词内容和思想的理解,进而提升审美境界及人生境界,以解决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倒也不失为一条切实而有效可行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感悟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诗词鉴赏课上,运用多媒体手段,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1.再现画面,引入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南唐李煜的视频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视频,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2.音乐渲染,领略诗情
古典诗词中,不少作品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为学生学习诗词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意象。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朋友的离别情绪,完全寓于水天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选用与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用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往往能很自然地将他们带到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直到船帆的影子消失在天水之间的情景。又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除借助多媒体播放画面之外,还可辅之于音乐,加强其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
创设视听情境,能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演绎情感,激发共鸣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灵魂和精神的袒露,与我们当代人的情感是共通共融的,探寻情感之根极易激发我们的共鸣。因此,如能针对这一特点进行解读,就能拉近我们和古代诗人的距离,破解诗人情感的密码,触摸诗人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递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扩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的离情。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李白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随着友人的万里行程。而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通过场景的设置,让学生置身于角色之中。这种角色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同身受,加深了他们对离别诗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拓展途径,丰富认识
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效率,教师还应该想办法多途径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意象知识,在分析诗词时才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1.掌握常见意象的含义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诗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对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作者的望月怀思也很容易把握。
我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每种意象在古诗词鉴赏中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作用。古典诗词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词家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露表白,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从诗歌语言的基本元素——意象入手激发学生原有的积累储备,引导学生展开积极主动的意象思维对诗歌进行个性化的鉴赏,依言成象、辨象会意,融入诗词的意境,加深其对诗词内容和思想的理解,进而提升审美境界及人生境界,以解决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倒也不失为一条切实而有效可行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感悟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一定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诗词鉴赏课上,运用多媒体手段,能使诗词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1.再现画面,引入情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南唐李煜的视频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视频,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视频,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
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2.音乐渲染,领略诗情
古典诗词中,不少作品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律,为学生学习诗词营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体会诗人的情感,把握诗词意象。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朋友的离别情绪,完全寓于水天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选用与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用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往往能很自然地将他们带到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直到船帆的影子消失在天水之间的情景。又如《春江花月夜》一诗,教师在教学中,除借助多媒体播放画面之外,还可辅之于音乐,加强其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让学生感受潮来时浪涌岸滩的声音,感受月夜潮水浩浩荡荡的壮丽之美。
创设视听情境,能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代替枯燥乏味的口授,营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使师生仿佛身临其境,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演绎情感,激发共鸣
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灵魂和精神的袒露,与我们当代人的情感是共通共融的,探寻情感之根极易激发我们的共鸣。因此,如能针对这一特点进行解读,就能拉近我们和古代诗人的距离,破解诗人情感的密码,触摸诗人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递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扩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的离情。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李白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随着友人的万里行程。而诗人自己,仍然立在那里,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他的脑海里,或许在重温刚才与友人依依话别的情景,或许想起了之前和友人交往的点点滴滴。但这一切,都只能是追忆了。通过场景的设置,让学生置身于角色之中。这种角色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同身受,加深了他们对离别诗的理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乐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拓展途径,丰富认识
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效率,教师还应该想办法多途径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意象知识,在分析诗词时才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1.掌握常见意象的含义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在掌握了月亮常被诗人借用烘托情思的意象之后,对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作者的望月怀思也很容易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