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四点,妙摹仙乐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un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什么人读《琵琶行》,都会不约而同地交口盛赞其音乐描写的美妙、绝妙。那么,白居易是怎么描写音乐的呢?是如何描摹得如此美妙绝伦的呢?
  大量用比 化虚为实
  我们知道,音乐声是比较抽象的、虚化的,如何才能将这抽象的、虚化的音乐声变得形象、具体可感起来呢?最有效、最简便的办法,莫过于使用比喻了。恰当的比喻,往往可使抽象的、虚化的事物一下子形象、具体起来。
  《琵琶行》的用比,委实高妙,诗中不仅用了明喻,还有借喻,八个比喻不仅十分恰当,而且令人叫绝。譬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使用明喻,写出了乐声的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使用明喻,写出了乐声的亲切细柔;“四弦一声如裂帛”,使用明喻,写出了乐声的凄厉和戛然而止的响脆。而使用借喻的更多。使用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乐声的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出了乐声的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写出了乐声的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和“铁骑突出刀枪鸣”,则写出了乐声的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用来作比的,也都是一些声音,即拿其他常闻的声音来比喻乐声、来写乐声,这样不仅可以使乐声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变得亲切可感,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听者的想象,使人徜徉其中。这种手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声写声”法。在平时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模仿,以便写出好句子。
  巧用叠词 拟声叮当
  《琵琶行》写乐声的第二个手法就是巧用叠词和联绵词。譬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这些都是叠词;间关(叠韵联绵词)、幽咽(双声联绵词)……这些都是联绵词。这些词语的巧妙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乐声的悦耳动听感,使人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就会受到极大触动和感染,乐不自持,兴奋不已。
  正面描摹 侧面烘托
  《琵琶行》描写乐声的第三个手法就是正、侧面结合,正面描绘,侧面烘托。譬如,正面描摹的有: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正面描绘,生动、直接,乐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余音绕梁,沁人心脾。
  侧面烘托的有: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侧面烘托,写出了听众的反应,用听众的反应,来突出琵琶曲感人的绝妙艺术效果。正面描绘,侧面烘托,效果确实棒。
  饱蘸感情 情乐交融
  有人说,世间万物如散钱,唯情一线牵;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此理亦适用于《琵琶行》。你想啊,一个女子,为何能把琵琶曲弹奏得如此感人呢?这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明证。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这样,琵琶声还能不感人么?在作者听来,那简直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我们知道,白居易本身就是个音乐家,音乐一入他耳,好坏一听便知。琵琶女的演奏,本已十分娴熟、高妙,再加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一下就触动了白居易,使其不能自已了,“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是见证。因此,饱蘸感情去描摹音乐,又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瑞士手表价格不菲,但仍有拥趸无数。究其原因,无非是精湛的制表工艺,以及凝聚其上的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自从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便成了一个高频词。何谓“工匠精神”?瑞士的制表工匠们以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对一项技术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其作品《匠人》中说的:“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
期刊
1978年,辛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山羊兹拉特》这篇小说很好地印证了辛格作品的上述特点。  沈石溪一直认为动物小说的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辛格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用柔和的笔调,给我
期刊
《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丹柯》,节选自高尔基作品《伊则吉尔老婆子》。《伊则吉尔老婆子》是个短篇小说,采用民间传说的方式,讲述了三个故事。丹柯是其中的第三个故事。  英雄的殉道礼  一群“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困难的时期到了”时,“他们让悲哀压倒了”,前有强劲的敌人,后有黑暗可怕的密林,他们“老是坐着在想”,最终“人们给思想弄得衰弱了”,而决定“把他们的自由献给敌人”。“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丹
期刊
就一般的阅读心理而言,读者不喜欢陈旧老套的文章结构和故事情节:看完开头就知道了结尾,那还有什么意思!从这个标准说,构思的巧妙,就是要出人意料,尤其是结尾,就如相声一样,应该把最大最响的“包袱”抖在最后。这很考验作者的功力。  让我们先从一个幽默短篇说起。  悬 念  伯明翰一家旅馆的餐厅里,一群旅游者正在进晚餐。他们一面品尝菜肴,一面即兴谈天。鱼端上来了,他们便七嘴八舌地讲起那些关于在鱼肚子里发现
期刊
乡人某者,偶坐树下,扪得一虱,片纸裹之,塞树孔中而去。后二三年,复经其处,忽忆之,视孔中纸裹宛然。发而验之,虱薄如麸。置掌中审顾之。少顷,掌中奇痒,而虱腹渐盈矣。置之而归。痒处核起,肿痛数日,死焉。
期刊
导 读  本期文章节选自《中国日报网》之“双语新闻”(2016年7月14日),其原文出处为2016年7月7日的英国《镜报》(Mirror)。  在开始阅读之前,需要先对新闻材料的语体进行分析:  1.英语新闻报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其内容贴近生活,取材广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英语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缺陷,能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对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新闻报道的内容覆盖新生事物
期刊
魏德胜:“咳,要不是你,我早就喂了黑瞎子啦!这可是没法报答的恩情!”  玉贞:“哎哟,我可就等着听这句话呢。你这人的嘴还怪甜的呢!可没承想。”她指着水筲:“那你就一天给我挑两趟水罢!”  魏德胜:“那,容易,我就一天给你挑两趟……”  玉贞:“挑到我儿子娶媳妇,挑到我闺女出门子!给我挑一辈子!”  魏德胜:“挑一辈子?”他并不假思索。一抬头,接触到玉贞热情、温柔、羞赧的目光,震动、愕然。  玉贞重
期刊
诗的表面的意思是写一对新人昨夜成亲,今朝早早起来,新娘经过精心的梳妆打扮,准备去拜见公婆(舅:公公,姑:婆婆),希望第一次见面给公婆留下一个好印象。从起床、化妆到问夫婿,不难看出,新娘是一个温柔、善良、贤惠、有教养的大家闺秀。同时,寥寥数语,写出了少妇新娘的羞涩及拜见公婆之前紧张不安的心理。但这首诗的真正用意是诗人呈上临考之前写下的文章,征求水部郎中张籍的意见,希望得到赏识,从而使自己通过科举入仕
期刊
人说:“生命中有两件武器:智慧与勇气。”很多人不缺智慧,而是缺少当仁不让的勇气。  记得以前的一位老友给我留言:“在你可以做到的时候,要学会当仁不让。”我很诧异以她当时的年纪竟能说出如此一番有勇气的话。自省,当时正徘徊于“出头”与“不出头”之间。而当今社会,正是需要更多的人扮演“出头鸟”这一角色。人不缺智慧,重要的是要敢于把智慧表达出来。  很多人也许觉得“出头鸟”吃亏,实则不然。机会不会等待谁准
期刊
一  在和刘华、若知母女俩还有一帮朋友商量出版《姜天民文集》时,大家都要我写点专门的文字。我无法推却,有些话必须趁早说,也必须由我来说,再不说就对不起那把姜天民日夜佩带的匕首,对不起姜天民坐过的那把破藤椅。  先说藤椅,多年以前,在一座破旧两层小楼背后,有一处更加破旧的瓦房,那把连破旧一词都不好意思用作形容的更加破旧的藤椅就摆放在瓦房正中。某个下午,我第一次走进这间屋子,坐在这把藤椅上的一位尚能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