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的一次极其深刻的变革。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及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比原有课程标准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这场变革给教师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同时也对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上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能力要求。在教学中,对于电功率相关计算的教学,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即可。所以,在教学时,既要能够传授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又要引导他们能独立地找到解决的办法,甚至形成自己独有的解题方式。物理教师教学既要会收,但更要会放。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引导 创造 宫格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教师来说,更加责无旁贷。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们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创新转变的科学观。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其搜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初中阶段的学生己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所以,教师应该从身边的现象入手,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在初中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电学的相关计算,而这当中,又以电功率的相关计算难度最大,然而,电功率的计算又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综合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新课程理念,恰当地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下面,笔者就电功率的相关计算,谈谈我的做法。
对于电功率的相关计算,我把它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同一导体,同一时刻
这类题型就是给出的已知条件都是同一个导体在同一时刻下的相关物理量,要求的也是此导体在此刻的未知量是多少。
例1 已知某灯泡铭牌上标着“6v 6w”的字样,求此灯泡的额定电流以及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这是我们经常碰见的问题,也是相对容易的一类计算问题。目前,对于一个导体而言,我们学习了电流I,电功率P,电压U和电阻R这四个物理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就可以根据公式或者公式的变形求出剩余的两个。
第二类:同一导体,不同时刻
此类题型难度稍大。具体说来,就是题目中给出的已知量是同一个导体在不同时刻的相关参数,要求另外的量是多少。
例2 某灯泡的铭牌上标着“6V 6W的字样,在U=3V时,此灯泡的功率为多少?
解析 这类题型中,物理量虽然都属于同一个导体,但确是不同时刻的,因此,刚才例题1归纳的方法行不通,此时,我们往往以导体电阻为桥梁,即用了一个近似条件: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利用在额定电压和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电阻R都相等这个条件,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第三类:不同导体,同一时刻
其实,我们见得最多的是这种类型。我们学习了两种基本电路的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也就是说,电路中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导体,题目经常给出某个导体的相关参数,要求另一个导体的相关物理量。由于物理量相对较多,公式的变形也较复杂,往往令学生望而生畏。我归纳出一种相对简便易操作的方法,暂且称为十二宫格法,下面,我就此法做一个详细介绍。
此表格横排代表公式,竖排代表规律。由这个表格,只要已知表格中3个有效量,即已知量之间没有直接的运算关系,则剩余的九个未知量都可以求出。如果这3个已知量在表格中呈现横排的关系,则运用所学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如果这3个已知量在表格中呈现竖排的关系,则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相关规律进行计算。
那么,碰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我没有再归纳总结,而是将总结的工作交给了学生,让他们通过不断练习、探究找到其中的规律和方法,创造属于自己的特有的解题思路。
其实,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做题方法,教授他们做题的思路,这样,才能牢牢地把学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这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让学生直接、被动地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学生很难意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真正意义所在。所以,有的时候,教师不妨放放手,不要只是纯粹地给出规律和方法,而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能够充分利用题目所给的信息,根据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和规律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解答问题,培养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提高解题能力。只要我们按照新课标的总体要求,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在准确把握学生的同时能放手让他们主动探索,那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引导 创造 宫格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教师来说,更加责无旁贷。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们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创新转变的科学观。为此,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状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其搜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初中阶段的学生己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所以,教师应该从身边的现象入手,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在初中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最头疼的莫过于电学的相关计算,而这当中,又以电功率的相关计算难度最大,然而,电功率的计算又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综合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新课程理念,恰当地引导学生对此类问题进行分析。下面,笔者就电功率的相关计算,谈谈我的做法。
对于电功率的相关计算,我把它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同一导体,同一时刻
这类题型就是给出的已知条件都是同一个导体在同一时刻下的相关物理量,要求的也是此导体在此刻的未知量是多少。
例1 已知某灯泡铭牌上标着“6v 6w”的字样,求此灯泡的额定电流以及正常工作时的电阻。
这是我们经常碰见的问题,也是相对容易的一类计算问题。目前,对于一个导体而言,我们学习了电流I,电功率P,电压U和电阻R这四个物理量,只要知道其中任意两个,就可以根据公式或者公式的变形求出剩余的两个。
第二类:同一导体,不同时刻
此类题型难度稍大。具体说来,就是题目中给出的已知量是同一个导体在不同时刻的相关参数,要求另外的量是多少。
例2 某灯泡的铭牌上标着“6V 6W的字样,在U=3V时,此灯泡的功率为多少?
解析 这类题型中,物理量虽然都属于同一个导体,但确是不同时刻的,因此,刚才例题1归纳的方法行不通,此时,我们往往以导体电阻为桥梁,即用了一个近似条件: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利用在额定电压和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电阻R都相等这个条件,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
第三类:不同导体,同一时刻
其实,我们见得最多的是这种类型。我们学习了两种基本电路的连接方式:串联和并联。也就是说,电路中至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导体,题目经常给出某个导体的相关参数,要求另一个导体的相关物理量。由于物理量相对较多,公式的变形也较复杂,往往令学生望而生畏。我归纳出一种相对简便易操作的方法,暂且称为十二宫格法,下面,我就此法做一个详细介绍。
此表格横排代表公式,竖排代表规律。由这个表格,只要已知表格中3个有效量,即已知量之间没有直接的运算关系,则剩余的九个未知量都可以求出。如果这3个已知量在表格中呈现横排的关系,则运用所学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如果这3个已知量在表格中呈现竖排的关系,则运用串并联电路的相关规律进行计算。
那么,碰到这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呢?我没有再归纳总结,而是将总结的工作交给了学生,让他们通过不断练习、探究找到其中的规律和方法,创造属于自己的特有的解题思路。
其实,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做题方法,教授他们做题的思路,这样,才能牢牢地把学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但是,这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学习,让学生直接、被动地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学生很难意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真正意义所在。所以,有的时候,教师不妨放放手,不要只是纯粹地给出规律和方法,而要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能够充分利用题目所给的信息,根据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和规律采取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方法,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和解答问题,培养敏捷灵活的思维品质,努力探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提高解题能力。只要我们按照新课标的总体要求,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在准确把握学生的同时能放手让他们主动探索,那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周瑜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