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优秀教案”变成“优质课”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ru871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幼儿园每学期都要进行一次教学展示活动。教师们为了能展示一堂好课,多途径寻找优秀教案:网上搜索、翻阅各种杂志、看名师视频……如何让优秀教案变成适合自己教学的一堂好课,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寻找合适教案
  在寻找教案之前,必须对教师自身素质进行分析,扬长避短。如口语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强的可选择上语言课,绘画能力强的可上美术课,表现力较强、唱歌比较好的就选择上音乐课或舞蹈课,而针对表现能力不是很强,但语言简洁,逻辑思维强的就选择上科学课。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优秀教案的领域范围,有目的地寻找,不至于漫无目的,浪费时间与精力。
  活动领域确定后,必须明确此领域的要求,如科学领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3~6岁儿童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带着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去寻找相关优秀教案,我曾在《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看到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将幼儿生活中较常见的几种材料:纸板、易拉罐、铅笔、纸筒芯等作为教具,引导幼儿主动尝试用不同材料巧妙顶起正方形、正三角形、圆形纸板,教师与幼儿一道津津有味地探索稳稳顶住纸板的秘密。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亲历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有助于培养积极探究的态度,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二、调整优秀教案
  虽然现成的优秀教案上已标明施教对象,但不同地区的孩子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地域差异,且许多教育方式更是因人而异,此时必须根据本园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优秀教案进行适度的调整。当我选中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后,先进行预操作:准备一些材料和铅笔、易拉罐、纸筒芯、圆形纸板,不作任何提醒与练习,让大班孩子试着用这些材料顶起圆形纸板,结果发现大多数孩子都能成功顶起圆形纸板。很显然,在大班上这节课的活动设计没有挑战性。用同样的方法在中班做试验,40名幼儿中有14名幼儿轻易地把纸板顶起来了。于是根据预操作的结果,我决定将它由大班科学活动改成中班科学活动。在预操作的过程中发现,较薄的纸板容易变形,影响操作效果,在准备材料时要尽量选择硬实、不易变形的纸板,排除所有不利于操作的干扰因素。预操作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育对象、活动材料、活动目标等,以便活动能够科学地顺利地进行。
  《山东教育·幼教园地》上一则大班科学活动案例“巧顶纸板”,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播放获奖杂技表演、幼儿用身体部位顶住纸板的游戏现场)。
  2.尝试:发现顶纸板的最佳位置(幼儿用纸筒芯自由尝试顶纸板、发现成功的秘密、幼儿合作找并画出中心点)。
  3.探索:分析用不同材料顶起纸板的难易程度(猜想并记录、尝试并记录、集体验证操作结果)。
  4.讨论:找出有利于顶纸板的因素。
  5.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以上活动设计是适合大班幼儿的,程序比较复杂,而我的施教对象为中班幼儿,就不能照搬硬套,让幼儿合作找中心点对大班幼儿来说并不难,而中班幼儿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并不强。找、画中心点有一定的难度,我就进行修改,幼儿操作结束后请两个幼儿示范稳稳顶起圆形纸板,教师帮着画中心点,然后请幼儿观察教师做的记号,发现能稳稳顶住纸板的位置,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只有顶住圆形纸板的中心点,才能稳稳地顶起纸板。于是我对活动过程进行适度调整:
  1.欣赏:激发幼儿顶纸板的兴趣
  2.探索:用不同材料(铅笔、纸筒芯、易拉罐)顶圆形纸板并讨论:为什么有的材料容易顶起纸板(纸筒芯、易拉罐),而有的材料很难顶起纸板(铅笔)?
  3.二次探索:探索用铅笔成功顶起纸板的秘密——顶住中心位置(幼儿尝试顶纸板、请成功幼儿表演、老师画出中心点、幼儿观察中心点发现成功的秘密)。
  4.表演:分享顶纸板的快乐。
  三、打磨出优质课
  优秀教案只是上好课的前提,还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节活动课最终的效果,如教师的组织能力、教育技巧、孩子预知的经验、教具的准备等。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打磨出一堂优质课,还需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调整、优化。经过以上环节,我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了如下问题,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响不错。
  (1)问题设计具有局限性。活动的导入部分,请幼儿用身体的不同部位顶纸板,孩子站在原地,只能想出几种玩法:用头、肩、背顶纸板,仅局限在身体的几个部位,并不能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封闭了孩子的思维。于是我就重新设计:请小朋友想出多种办法和纸板玩游戏。幼儿想出了许多种玩法:纸板变成了方向盘、飞镖、滑板车、陀螺、红绿灯,用一只手指、两只手指、三只手指、头、手臂、背等部位顶纸板。开放性的问题设计,使幼儿活动内容更丰富,激活了幼儿的思维,更激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2)继续探索的兴趣不浓。第三环节向难度挑战,练习用铅笔顶各种规则图形纸板,找中心点。操作材料比较单一,且学生不能立马掌握其中的奥秘,有的孩子一会儿就成功了,有的孩子因失败而兴趣索然,玩起了别的花样,幼儿探索的兴趣不浓。经过反思,我想可能是材料比较单一,就增加了几种规则图形,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请幼儿用铅笔顶起不同形状的纸板,不断地去尝试,激起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难度,让轻易顶起纸板的幼儿在纸板上加顶纸杯、乒乓球,调动起这些幼儿继续探索的兴趣。科学合理地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有利于幼儿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增加探究的深度。
  一堂优质课的形成,需要在实际操作中不断进行打磨、调整。只有对自身素质、幼儿水平了如指掌;借鉴优秀教案的科学设计,融入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行重新组织、整合与创新;在积极不断的推敲、改进中,对设计的新教案进行实践论证、打磨,才能酝酿出一节优秀教育活动课。(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甘 甜
其他文献
自然界原本就是简约的,人们的生活也提倡“简约”,因而我们的数学教学,其实也更应该追求“简约”。数学的公式定理讲究简明,问题解决的思路讲究简单,数学的语言讲究简洁……这都说明数学是遵循“简约而高效”的原则的。笔者试图从“简约教学”的角度来思考,谈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教学目标力求简明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师生的所有活动应该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它首先确定了对学生应该达到学习效果
期刊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初中《语文》课本《写在前面》),而农村清新宜人的自然环境,淳朴美好的人文特色,以及厚重深邃的民间文化无不是引入课堂的好素材,让生活的芬芳弥漫语文课堂,打造魅力课堂,高效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语文中拥抱生活,在品味生活中升华语文。  一、采撷自然社会资源,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生活在农村,尤其是婺源的农村,那起伏的青山,金黄的
期刊
摘 要:SOLO分类评价理论已广泛应用于中学各科教学上,并见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本文以义务教育阶段历史科学书中的《美国南北战争》为例,探讨了在历史教学设计中应用该理论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SOLO分类评价理论 历史教学设计  SOLO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比格斯(Biggs)提出的一种学习质量评价理论。目前,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在中学各科教学上,尤其是近几年历史高考多省市成功应用。
期刊
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优化策略为研究主旨,以创建图书角、成立读书小组——开设活动周——完善评价机制为研究主线,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探究的主动性,促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开放性、灵活性与时代性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旨在为学生创设书香萦绕的学习氛围,陶冶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为学生今后的语言文化学习与其他学科学习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一、创建图书角,成立小组共
期刊
农村学校随着网络的普及,课件“舶来品”越来越多,语文课堂上的课件越精越美。这些多媒体情境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只是机械式的,对农村孩子来说其价值是微弱的。农村语文教师制作课件不能只在“境”上花功夫,而关键要在“情”上下功夫,让语文课件融入更多的“农”味,拉近课件与学生的距离。“农”味更多“情”更浓,更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课件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一、
期刊
一、提示式引读,让画面立体起来  提示式引读是指用课文中有关句子或句群的原词开个头,引导学生诵读后面的部分。一般来说,按时间或空间顺序写的段落以及天气变化、心理变化、空间变化比较明显的句子用这种引读法比较适宜。  教学片段:《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不管走在哪一条街都会看到一个花的海洋,不管走进哪一条街都会闻到花的清香。这么美的景色,老师也忍不住想读一读呢。  生:
期刊
不久前,听一位年轻语文教师执教《鸟的天堂》。他板书课题后问:“‘天堂’是什么意思?”不少学生马上找工具书或资料。有个学生轻轻地说:“这里指鸟快乐生活的地方。”这位老师没有理会,他告诉学生:“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美好地方,跟‘地狱’相对。现在多用于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教师忽视学生正确的理解,而生硬地照搬词典的精确解释,导致四年级学生听了不仅没有明白,反而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其实
期刊
习作教学是考察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思维认知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于口头表达语言向书面正式语言过渡发展的阶段,导致不少学生对于写作产生畏难与厌烦情绪。因此,笔者以为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丰富课外阅读、激发情感体验、强化细节指导等方式循循善诱,丰富学生的表象与素材储备,发挥学生的创造想象,帮助学生在情感体验与实践探究中,提高自身的写作热情与写作技巧。  
期刊
语文课,要有十足的“语文味”,要“像语文课”,要“是语文课”。新课程改革后编写的教材很多文章文质兼美,因此,我们就要以课文为范例,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表达”因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下面就语文课如何向文本学习表达,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点滴体会。  一、朗读积累,内化表达  厚积而薄发。语文课要按照语言学习理论建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强调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语文能力的“习得性”,让学生尽可能接
期刊
语文阅读教材,散文占大多数。散文最大的价值,在于其表达了作者在某一时空事件中对生活生命的某种特定情感体验。所以,散文阅读,关键便在于透过语言文字走进作者的灵魂深处,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也正是防止散文浅阅读、实现深层阅读的必然途径。下面,结合两篇传统散文试加分析。  一、济南冬天的温晴——老舍心灵中的温情  《济南的冬天》是传统名篇,众多教师均把此文当做纯粹写景散文,扣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
期刊